路志正:养生脾为先
编者按
移动时代,无线将人们更快速地联系在一起,信息量更是爆炸性地快速增长并传播。人们在享受便捷的同时,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种种现代病应运而生。
国医大师路志正认为,调理现代病应从脾胃开始。 |
以脾胃为中心,统调五脏可拯救疲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与竞争。人们钻研新知,树立市场竞争意识,超负荷的工作与劳动,用脑过度与情志过极,使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因此,曲运神机,过用脑力,无时不抓信息、思考问题、积极工作,生活无规律,房室过甚,工作繁忙、饮食无节,气血的消耗与营养摄入极不平衡,气血日衰,久之伤及脾肾,使脾肾阴阳俱虚,而见疲劳无力,腰膝酸软,阳痿早泄,不孕不育等症。
正所谓: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充脑,肾为髓海,元神之机;脾胃为后天之本,为山谷之海,为气机升降之源。
脾肾功能失调,精血暗耗,肝无所藏,筋脉失养,日久心肺再伤,生化、运化失职,不能充先天,养机体,使健康无源。
因此以脾胃为中心,通过补脾肾之气,调节强劳过度,脾肾虚极之症。以固肌表,壮肾阳、滋肾阴为原则,使精血满盈,髓生脑充,肝有所藏,筋脉得养,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疲劳解除、脾肾足壮的目的。
脾胃为后天之本,一年四季都要养脾胃
中医把脾胃称为后天之本,为什么是后天之本呢?
因为我们要健康地活着就要吃东西,而吃下去的东西要依靠脾胃的运化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如果脾胃的运化功能出了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所以,养生之道应以调养脾胃为先。
明代著名中医药家张介宾(号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就指出:“胃气为养生之王……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以继承金元时期脾胃大家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基础上阐发,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随着时代的变迁,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社会环境的差异,东垣时代的脾胃论与现代社会丰衣足食、物质文化高度发达,人们过食肥甘厚味、起居无常、劳逸过度、工作精神压力大造成的脾胃病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淫致病外,工业废水、汽车尾气等造成的大气污染称为新的外感致病因素,而饮食肥甘厚腻、吸烟嗜酒、贪食冷饮、过度劳心、安逸过度、缺乏锻炼、工作压力大所造成的情志不畅等称为现代内伤脾胃的主要因素。
脾胃为后天之本,全身营养之精微全靠脾胃的运化传输,若脾胃功能受损,则运化失常,体内的水分不能正常代谢,停聚而生湿、生痰,影响气血的运行而变生各种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现代的常见病、多发病,均与脾胃的运化失常有关,我主张这些疾病均可从调理脾胃入手治疗。
一年四季中,春季主阳气升发,内应于肝,春天阳气升发不起来或生发太过,都会对肝造成伤害,而肝病会损伤脾胃,造成脾胃病变。因此,春季养肝的同时也要护脾胃,在饮食上应做到“少酸增甘”即少食酸的食物,适当多食甜食。
夏季湿热多雨,长夏应于脾,暑热容易与湿邪相合,侵犯脾胃,导致脾胃湿热,多发肠道疾患。人们在夏季发生腹泻的情况要远远多于别的季节,这其实就是脾胃受到伤害的表现。
秋季主燥,内应于肺,肺与脾胃同主气,初秋时节,暑湿尚未散去,脾胃功能尚未恢复,很容易受伤。
冬季天气寒冷,内应于肾,寒冷伤肾而累积脾胃。
所以,四季皆可伤脾胃,一年四季都要养好脾胃,才能保证五脏功能的正常。
古人早已指出,调理脾胃是强壮身体、祛除疾病的重要环节。在疾病的治疗中,如果注意保护胃气,增长正气,慢性病就会逐渐恢复,即使是危重病人,也会延长生命。明朝著名医家张景岳就提出“治脾胃以安五脏”的说法,所以很多慢性病或者久治不愈的病人,如果能将调理脾胃这一法则运用好了,使五脏恢复平衡,人体健康也就指日可待了。
健康饮食就是给脾胃最好的呵护
我们经常说“病从口入”,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这不是危言耸听。不过,如今“病从口入”的含义和过去大有不同。
之前说“病从口入”,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低,卫生条件差,吃的东西不干净,从而导致一些肠道感染性疾病,如寄生虫病、消化系统疾病等。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疾病的罪魁祸首从过去的饮食“不洁”变成了饮食“不节”:吃得过于精细,长期的高热量摄入,大鱼大肉......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现在患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心脑血管病的人很多。一些艰苦奋斗多年后事业有成的人,正值盛年就出现了冠心病、中风等疾病,有的未满50岁,已经做了几个支架,这些都跟饮食有关。
其实,病从口入的结论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发现了,《黄帝内经》中说道,“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其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这里的“大疔”指的是化脓性皮肤感染,相当于糖尿病并发皮肤感染,“内热、中满”相当于代谢综合征的痰湿体质,这些都属于现代文明病,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基础。为什么“数食甘美而多肥”就会导致各类疾病呢?这还是要从脾胃说起。
脾胃接受水谷及水液,通过本身的运化,将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代谢产物被排出体外,是食物、水液代谢的中转站,这好比黄河、长江上的大坝水利枢纽,如果它的功能正常,就能合理运用水力资源;如果它出现问题,水湿就会泛滥成灾,水湿积聚为痰,痰湿潴留体内就会形成高血脂、高尿酸、高血糖、肥胖,久之导致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
了解了脾胃的“工作原理”,我们就不难理解“大部分病是吃出来”的这句话的含义了。那么,日常饮食中应该怎样调养脾胃呢?大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减轻脾胃的负担,饮食不宜过饱。过去有古语,叫“少食增寿”、“若要安,自带三分饥和寒”。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活到100多岁,他的长寿秘诀就是“腹中食少,心中事少”。
再就是饮食要有规律,按时吃饭,不能饥饱无常,这也是保养脾胃的重要方面。
还要注意均衡饮食,过去有句话叫“食以喜为补”,就是喜欢吃什么表明你的身体需要什么,比如你这段时间喜欢吃酸的,可能就是身体机能的需求。不过,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还要加上“即使想吃也要适可而止”。中医认为,五脏各有所喜,五味分入五脏,某一种食物长期过量,就会造成所入脏腑的功能损伤,从而导致疾病。
另外,注意清淡饮食也很重要。调查发现,某些癌症的高发区与当地居民的水土和不良饮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肥胖的人,大都是饮食过盛、活动量小、油腻食物的堆积造成的。饮食过咸,则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现在常见的代谢综合征的病人,多是饮酒过量、营养过盛造成的,因此饮食一定要有节制,喜欢吃的也不要多吃,更要避免过多的“膏粱厚味”。
当然,调养脾胃只靠节食还不够,尤其人到中年以后,脾胃的运化功能逐渐减弱,要想防止“三高”,就要注重调补脾胃。
| 作者简介 |
路志正,教授,字子端,号行健,河北藁城人,生于1920年12月21日,中央保健委员会特聘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卫生部正式颁授的“国医大师”。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医卫体专门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博士后导师,并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来源:九十医翁路志正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