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几则中医小故事

2017-12-07 中医宝典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接骨医生师从“蜈蚣”

相传,哈尼族有个著名的接骨医生,他自采自制的接骨药方,医治骨折每每都有意想不到的疗效。有趣的是,这接骨医术并非出于祖传,而是“师从蜈蚣”。

一天,这位医生在大树下休息,突然看到一条20多厘米长的大蜈蚣爬过来,他担心蜈蚣咬伤自己,便拔出长刀砍下去,将蜈蚣斩成了两截。过了一会儿,另一条大蜈蚣爬过来,绕着尸体转了转,用嘴触了一下,便匆忙往草丛里爬去了。

这位哈尼族医生很好奇,躲在一旁仔细地观看。不一会,这条大蜈蚣嘴里噙着一片嫩绿的叶子又爬回来了,它先把两截蜈蚣尸体连在一起,然后将嫩叶咬碎后覆盖在连接处,大约过了半个时辰,那条被斩断成两段的蜈蚣竟然又长在了一起,身体还慢慢地蠕动了几下。

这位哈尼族医生认出这种叶子,就是身旁一种细藤上的叶子,没想到居然有接骨的功效,于是,他采了一大包背回山寨。次日,他抓来一只公鸡,折断其腿,然后将这叶子捣碎敷在鸡腿上,并包扎好。过了三天解开一看,鸡腿竟然接好了。这位哈尼族医生将这种草药命为“接骨草”。

接骨草,属忍冬科藤本植物,枝、叶可入药,有祛风湿、行血等功效,能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筋脉不利,是一种接骨良药。

湖南:刘光泉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



“鹅不食草”的传说

相传,过去有一个农家孩子,自幼患鼻炎,常年鼻塞流黄脓鼻涕。孩子家里养了一群鹅,一天,他赶着鹅群到山边吃草,饿坏了的鹅群见草就吃,惟独一种又鲜又嫩的青草,却一口都不吃。小孩觉得很奇怪,用竹竿把鹅群赶到那种青草旁,鹅群低头闻闻就跑开了,小孩感到更加好奇,拔了一株草闻了一会,忽然小孩觉得鼻头发痒,连打了几个喷嚏,鼻子顿时通了,此后也没有再鼻塞、流脓涕了。同村几个患鼻炎的孩子,也试着用这种青草塞鼻,都很快治愈。从此,这种草的功效逐渐传开,因为鹅不肯吃这种草,人们就给它取名“鹅不食草”。

鹅不食草是菊科植物石胡荽的干燥全草,性辛、温,归肺、肝经,具有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解毒作用。鹅不食草最长于通鼻窍,主要用于风寒感冒而见鼻塞、流涕、头痛者,可与细辛、白芷、苍耳子等药配伍,即苍耳子散。

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鼻炎,包括急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将鹅不食草研成细粉吸入鼻孔,每日数次;或用棉花浸湿拧干后,包药粉少许,卷成细条塞鼻,20-30分钟后取出,每日1次;或制成油膏纱条,放置鼻腔内,1小时后取出。用药后除有喷嚏、流泪、流涕外,没有其他不良反应。

湖南:蔡艳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


两宰相与马齿苋

两宰相是唐宪宗李纯时期的宰相兼大诗人武元衡和宰相兼良医李绛。

话说安史之乱后,各地藩镇割据,拒不缴获赋税。宪宗刚即位时,西川节度使韦皋病逝,将领乘机叛乱。考虑到西川是国家军事重地,宪宗决定派宰相武元衡为西川节度使,平定叛乱。

不料武元衡到任后不久,时值炎夏,他的胫骨上却生了个臁疮,病情反复,以致瘙痒发热,肌肉腐烂,脓血淋漓,把他折磨得痛楚不堪,神疲恍惚,食欲减退。

一天,武元衡正闷闷不乐地坐着,一位新来的小吏问道:“您如此苦闷,莫非染恙于身?”武元衡便把病况说了。小吏一听,即刻说道:“下官倒有一方,专治多年恶疮,即便顽恶疮疡,不过几次便可治愈,您不妨一试。”“方药为何?快快道来。”小吏答:“方也简单,采些鲜马齿苋,捣烂敷在疮口,每日换药就成。马齿苋遍地生长,可食用,亦有清热解毒,散血消肿之药性。”武元衡非常高兴,如法用了几次,臁疮果然就渐渐痊愈了。

后来,对岐黄素有研究,也是宰相的李绛听说了此事,便把它载入其所著的医学专著《兵部手集方》中,流传下来。再后来,到了明代,医药大家李时珍据此把马齿苋“清热解毒,攻血消肿”之功效写入《本草纲目》中。

作者:尚学瑞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


本文内容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推荐文章《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图文版】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欢迎关注微信: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