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之防风 | 中药知识
防 风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以切面皮部色浅棕、本部色黄者为佳。生用。
【药性】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
1.感冒,头痛
本品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虽不长于散寒,但又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烈,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
2.风湿痹痛
本品辛温,功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较常用之祛风湿、止痹痛药。
3.风疹瘙痒
本品辛温发散,能祛风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隐疹瘙痒较为常用。本品以祛风见长,药性平和,风寒、风热所致之隐疹瘙痒皆可配伍使用。
4.破伤风
本品既能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以止痉。
【用法用量】5~10g,煎服。
【使用注意】本品药性偏温,阴血亏虚及热盛动风者不宜使用。
《本草纲目》防风
「释名」亦名铜芸、茴芸、茴草、屏风、根、百枝、百蜚。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
1、自汗不止。用防风,去掉芦头(按:芦头是指接近根部的叶柄残基),每服二钱,浮麦煎汤送下。又方:防风用面炒过,猪皮煎汤送下。
2、盗汗。用防风二两、芎一两、人参半两,共研为末。每服半钱,临睡时服。
3、老人便秘。用防风、枳壳(麸炒)各一两,甘草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饭前服,开水送下。
4、偏头风与正头风。用防风、白芷,等分为末。每服二、三匙。童便五升煎至四升,分两次送药服下。
5、破伤风(牙关紧闭)。用天南星、防风,等分为末。每服二、三匙。童便五升煎至四升,分两次送药服下。
6、小儿解颅(按:指囟门久不闭合)。用防风、白及、柏子仁,等分为末,乳汁调涂囟门。一天换药一次。
7、妇女崩中。用防风(去芦头),灸赤为末,每服一钱,以面糊酒调下。此方称“独圣散”。
8、中乌头、芫花、野菌等毒。用防风煎汁服。
《本草备要》防风
宣,发表,胜湿
辛苦性温,升浮为阳。搜肝泻肺,散头目滞气、经络留湿。
主上部见血(用之为使,亦能治崩),上焦风邪,头痛目眩,脊痛项强,周身尽痛,太阳(膀胱)经证(徐之才曰∶得葱白,能行周身)。又行脾胃二经,为去风胜湿之要药(凡风药皆能胜湿。东垣曰∶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止,乃风药中润剂。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散目赤、疮疡。若血虚痉急、头痛不因风寒(内伤头痛)、泄泻不因寒湿、火升发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者并禁用(同黄 、芍药,又能实表止汗;合黄 、白术,名玉屏风散,固表圣药。黄 得防风而功益大,取其相畏而相使也)。
黄润者良。上部用身,下部用梢。畏萆 。恶干姜、白蔹、芫花。杀附子毒。
《本草便读》防风
防风图片
走太阳兼达肺通肝.表解风疏.甘辛温之力.得黄 则寓宣于补.痹舒邪化.随所引俱宜.且为脾胃引经.风能胜湿.都道卑微卒伍.润可柔枯.(防风能通行一身.防御外风.故名.为散药中润剂.太阳主一身之表.风气通于肝.肺主皮毛.故皆入之.补脾胃药用之为引者.以疏风则木不郁.湿去则土自健耳.非防风能补也.防风本足太阳发汗疏风之药.而云能去经络留湿者.湿从汗出也.黄 固表.防风泻表.黄 畏防风.然得防风其功愈大.)
《本草乘雅半偈》防风
(本经上品)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久服轻身。
【核】曰∶出齐州龙山者最胜,青、兖、淄州者亦佳。二月生芽,红紫色,作茹柔嫩爽口。三月茎叶转青,茎深叶淡,似青蒿而短小。五月开花,似莳萝花而色白,攒簇作房,似胡荽子而稍大。九月采根,似葵根而黄色。一种石防风,生山石间,叶青花白,根似蒿根而粗丑。修治,去叉头叉尾,及枯黑者。叉头令人发狂,叉尾发人痼疾也。制黄 。畏萆 。
杀附子毒。恶藜芦、白敛、干姜、芫花。得葱白,能行周身;得泽泻、 本,能疗风;得当归、芍药、阳起石、禹余粮,疗妇人子藏风。
先人云∶四大中风力最胜,执持世界,罅无不入。设人身腠理疏泄,则生气有所不卫,风斯入焉。故欲防御障蔽者,匪通天之生气勿克也。防风黄中通理,鼓水谷之精,以防贼风之来,命名者以此。又云∶身本四大合成,以动摇为风,则凡身中宜动处不动,即是风大不及,宜动处太动,即是风大太过。防风甘温辛发,中通濡润,匀而平之。无过不及,此防风功用。又云,卫我用我,匀气以芳。
【 】曰∶动摇飘拉,风木之本性也。土失留碍,致风木变眚,亦有风木变眚,致土失留碍者。如风在头则掉眩,在目则瞀盲,在骨节则疼烦。而疼烦、瞀盲、掉眩,政风木动摇飘拉之性耳。风行周身,亦善行数变之用也。臭味甘芳,黄中通理,敦九土之精,以防八风之侮。彼以巽入,我以艮止,在土转而为吐生,在木不得不转为戴土而出矣。
(功能敦土德用,以防风木之相乘,设风木已乘土大,宁不戴负地土而出,然则驱风木之外侮,即所以行土大之德用,以土大失体与用,乃致风木之相乘耳。释名云∶上者,吐也,能(生气通天论,指卫气曰生气,又喻卫气曰阳气,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此寿命之本也。
防风质黄,具中土之色。甘温,专中土之味。盖土德惟馨,芳香充达,拒诸邪臭,故头目身首有风,尚未入脏者,能从中拒撤之。若防己,则苦辛主泄,治证亦不相同。防风如任德以御外侮之寇,防己如借权以清君侧之奸。然因名思义,其曰防己,固为可以自卫,亦并此本身是应防之物。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故本经一入上品,一入中品。
惟得土升阳之气,能化土重滞之形,风大持土,视大地如鸿毛,身轻以此。)
《本草崇原》防风
气味甘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烦满。久服轻身。
(防风始出沙苑川泽及邯郸、琅琊、上蔡,皆属中州之地。春初发嫩芽,红紫色,三月茎叶俱青,五月开细白花,六月结实黑色,九月、十月采根,色黄空通。)
防风茎、叶、花、实,兼备五色,其味甘,其质黄,其臭香,禀土运之专精,治周身之风证。盖土气浓,则风可屏,故名防风。风淫于头,则大风头眩痛。申明大风者,乃恶风之风邪,眩痛不已,必至目盲无所见,而防风能治之。又,风邪行于周身,甚至骨节疼痛,而防风亦能治之,久服则土气盛,故轻身。
元人王好古曰∶病头痛、肢节痛、一身尽痛,非羌活不能除,乃却乱反正之主君药也。
李东垣曰∶防风治一身尽痛,随所引而至,乃卒伍卑贱之职也。
愚按∶《神农》以上品为君,羌活、防风皆列上品,俱散风治病,何以贵贱回别若是。
后人发明药性,多有如此谬妄之论,虽曰无关治法,学人遵而信之,陋习何由得洗乎。
《本草从新》防风
宣、发表、去风胜湿.
辛甘微温.升浮为阳.搜肝泻肺.散头目滞气.经络留湿.主上部见血.(用之为使、亦能治崩.)上焦风邪.头痛目眩.脊痛项强.周身尽痛.太阳经证.(膀胱、徐之才曰∶得葱白、能行周身.)又行脾胃二经.为去风胜湿之要药.(凡风药皆能胜湿、东垣曰∶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润剂、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散目赤疮疡.若血虚痉急.头痛不因风寒.(内伤.)泄泻不因寒湿.火升作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者.并禁用.(同黄 白芍、又能实表止汗、合黄 白术、名玉屏风散、固表圣药、黄 得防风而功益大、乃相畏而更相使也.)青州黄润者良.软芦糯体.(登州莱阳次之.关东者、性硬不用.)恶干姜、白蔹、芫花.畏萆 .杀附子毒.
《本草撮要》防风
味甘辛.入手太阳足太阳足厥阴经.功专驱风.其性柔淫.无所不入.随主药而走经络.得葱白能通行周身.得泽泻、 本疗风湿.得当归芍药、阳起石、禹余粮、疗妇人子脏风冷.若虚痉头痛不因风寒.泄泻不因寒湿.火升发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并忌.然同黄 芍药.又能实表止汗.合黄 、白术名玉屏风散.为固表圣药.畏萆 .恶干姜、白蔹、芫花.杀附子毒.
《本草分经》防风
见膀胱散。
《本草分经》防风
见膀胱散。
《本草分经》防风
见膀胱散。
《本草分经》防风
见膀胱散。
《本草分经》防风
见膀胱散。
《本草分经》防风
见膀胱散。
《本草分经》防风
辛甘微温,搜肝泻肺,散头目滞气经络留湿,主上焦风邪、膀胱经症,又为脾胃引经去风胜湿之药,同葱白用能行周身。
《本草害利》防风
〔害〕升浮之性,易动肝木。若似中风,产后血晕痉急诸病,头痛因于血虚不因于风寒,泄泻不因于寒湿,及二便闭涩,小儿脾虚发搐,慢惊脾风,气升作呕,火升作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等病,法所同忌。能泻肺实,误服泻人上焦元气。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人痼疾。
〔利〕甘辛温,入肺膀胱二经。治大风恶风,风邪周痹,头面浮风,眼赤,多泪,能防御外风,故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之润剂也。
〔修治〕青州黄润者良,软芦糯体。登州莱阳次之,关东者性硬,不佳。十二月采根,曝干切用。
《本草经解》防风
气温.味甘.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久服轻身.防风气温.禀天春和风木之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肝为风木.其经与督脉会于巅顶.大风之邪入肝.则行于阳位.故头眩痛.其主之者.温以散之也.伤风则恶风.恶风风邪.在表之风也.肝开窍于目.目盲无所见.在肝经之风也.风行周身.在经络之风也.骨节疼痛.风在关节而兼湿也.盖有湿则阳气滞而痛也.皆主之者.风气通肝.防风入肝.甘温发散也.脾主肌肉.湿则身重矣.久服轻身者.风剂散湿.且引清阳上达也.
【制方】
防风同白芍、黄 .治表虚自汗.同荆芥、白芷、生地、地榆、黄 .治破伤风.
《本草经集注》防风
味甘、辛,温,无毒。主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久服轻身。叶∶主中风热汗出。一名铜芸,一名茴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风,一名 根,一名百蜚。生沙苑川泽及邯郸、琅琊、上蔡。二月、十月采根,曝干。(得泽泻、 本治风,得当归、芍药、阳起石、禹余粮治妇人子藏风,杀附子毒,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
郡县无名沙苑。今第一出彭城、兰陵,即近琅琊者。郁州互市亦得之。次出襄阳、义阳县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唯实而脂润,头节坚如蚯蚓头者为好。世用治风最要,道方时用。(《大观》卷七,《政和》一七九页)
《本草蒙筌》防风
味甘、辛、气温。升也,阳也。无毒。种生沙苑,(属河南。)根类蜀葵。秋后采收,干入药。杀乌头大毒,恶藜蔹芫姜。(藜芦、白蔹、芫花、干姜。)择坚实脂润为良,去芦头钗股不用。系太阳本经之药,又通行脾胃二经。职居卒伍卑贱之流,听命即行,随引竟至润剂也。治风通用,散湿亦宜。身去身半以上风邪,梢去身晕头颅,更开目盲无见,故云除上焦风邪要药。倘或误服,反泻人上焦元气,为害岂浅浅哉!花止痛骨节间,亦治风效;子消谷胃脘内,又调食香。叶收采煎汤,主风热汗出。
《本草求真》防风
(山草)有膀胱上焦筋骨风邪仍为风药通用
防风(专入膀胱。兼入脾胃)。味甘微温。虽入足太阳膀胱。以治上焦风邪。头痛目眩。脊痛项强。周身尽痛。(之才曰。得葱白能行周身。)然亦能入脾胃二经。(杲曰。若补胃。非此引用不能行。)以为去风除湿。(凡风药皆能胜湿。)盖此等于卑贱卒伍。任主使唤。能循诸经之药以为追随。故同解毒药。则能除湿扫疮。同补气药。则能取汗升举。(或同黄 芍药以止汗。或合黄 固表为玉屏风散。)实为风药润剂。比之二活。则质稍轻。气亦稍平。凡属风药。皆可通用。但血虚 急。头痛不因风寒。泄泻不因寒湿。阴虚盗汗。阳虚自汗。火升发嗽者。则并当知所禁矣。(凡表药多有损于脏腑气血。)出北地黄润者佳。泗风车风。不堪入药。上部用身。下部用梢。畏萆 。恶干姜白蔹芫花。杀附子毒。
《本草图经》防风
防风图片,生沙苑川泽及邯郸上蔡,今京东、淮、浙州郡皆有之。根土黄色,与蜀葵根相类。茎叶俱青绿色,茎深而叶淡,似青蒿而短小,初时嫩紫,作菜茹,极爽口。五月开细白花,中心攒聚,作大房,似莳萝花。实似胡荽而大。二月、十月采根,曝干。关中生者,三月、六月采。然轻虚不及齐州者良。又有石防风,出河中府,根如蒿根而黄,叶青,花白。五月开花,六月采根,曝干。亦疗头风眩痛。又宋亳间及江东出一种防风,其苗初春便生,嫩时红紫色,彼人以作菜茹,味甚佳。然云动风气。《本经》云∶叶主中风热汗出,与此相反,恐别是一种耳。
《本草新编》防风
防风,味甘、辛,气温,升也,阳也,无毒。系太阳本经之药,又通行脾、胃二经。古人曾分上、中、下以疗病,其实,治风则一。盖随所用而听令,从各引经之药,无所不达,治一身之痛,疗半身之风,散上下之湿,祛阴阳之火,皆能取效。但散而不收,攻而不补,可暂时少用以成功,而不可经年频用以助虚耳。
或问通圣散,专恃防风以散风邪,可常用乎?曰∶此方暂服尚不可,乌可常哉。盖防风散人真气,即以之散风邪,亦未可专恃也。
或问防风得黄 ,则不散邪而辅正,是防风亦可补之物,先生何谓攻而不补乎?夫黄得防风,而其功更大,未闻防风得黄 ,而其功更神,然则防风仍是攻而不补,非攻而亦补之物也。近人皆以防风为散风神药,毋论外感与非外感俱用之,乃服而不效也。
或疑所用之不多也,更加分两,以致散尽真气,不可哂乎?殊不知防风宜于无风之时,同黄用之,可以杜邪风之不入于皮毛,非风邪已入而可用之物也。古人名一物,必在深意,顾名而可悟矣。
《本草易读》防风
得葱白行周身,得 本、泽泻疗风,得当归、白芍、阳起石、禹粮疗妇人子脏风。畏萆 ,杀附子毒,恶藜芦、白蔹、干姜、芫花。
甘,辛,微温,无毒,性升。手足太阳药也,又行足阳明、太阴经。疗诸般风,治一切劳。
除骨蒸之疼痛,解肌体之挛急。青盲赤目,头痛胁痛。除盗汗而驱烦满,止冷泪而起瘫痪。
为治风去湿之要药,乃脊痛项强之灵丹。
生沙苑川泽及邯郸、琅琊,二月、十月采。今出齐州龙山、兖州、淄州、青州、汴东、浙淮皆有之。茎叶俱青绿,似青蒿而短。五月开细白花,似莳萝花。有数种,以根黄而润者为佳,白者不堪用。
自汗不已,为末,浮麦汤下。(验方第一。)
盗汗,同川芎、人参末服。(第二。)
老人大便秘涩,同枳实、甘草末服。(第三。)
偏正头风,同白芷蜜丸弹大服。(第四。)
破伤中风,牙关急,同南星末服。(第五。)
小儿解颅,同白芷、柏仁为末,乳合敷之。(第六。)
崩中,酒合服之。(第七。)
解乌头、附子、天雄、芫花毒,水煎服。(第八。)
解诸药毒,或已死,为末冷水服。(第九。)
风犬咬伤,同南星末敷之,永不再发。(第十。)
兼敷金疮、打伤如破伤,兼可内服,酒下一钱。(十一。)
《本草择要纲目》防风
【气味】
甘温无毒.浮而升.阳也.入手足太阳经.又行足阳明太阴二经.为肝经气分之药.
【主治】
疗风通用.泻肺实如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虽其分乃卒伍卑贱之职.然随所引而无不至.若补脾胃.非此导用不能行.凡脊痛项强不可回顾.腰似折.项似拔者.乃手足太阳症.非此不能散.凡疮在胸膈以上.虽无手足太阳症.而风结上部.非此不能宣.泻黄散中倍用防风者.乃于土中泻木也.得葱白能行周身.得泽泻 本疗风.得当归芍药疗妇人子脏风.
【恶】(藜芦 干姜)
【畏】(萆 杀附子毒)
《本经逢原》防风
甘辛温,无毒。叉头者令人烦喘,叉尾者发人痼疾。
《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
发明 防风浮而升,阳也。入手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兼通足太阳,治风去湿之仙药,以风能胜湿也。其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等病,其性上行,故治上盛风邪,泻肺实喘满,及周身痹痛,四肢挛急,目盲无所见,风眼冷泪,总不出《本经》主治也。防风治一身尽痛,乃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至,风药中润剂也。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盖于土中泻水也。凡脊痛项强不可回顾,腰似折,项似拔者,乃手足太阳证,正当用之。凡疮在胸膈以上者,虽无手足太阳证,亦当用防风,为能散结去上部风热也。《经验方》治妇人风入胞门,崩中不止,独圣散用一味防风,面糊酒调丸服。然惟血色清稀,而脉浮弦者为宜。如血色浓赤,脉来数者,又属一味子芩丸证,不可混也。惟肺虚有汗喘乏,及气升作呕,火升发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者勿服。妇人产后血虚发痉,婴儿泻后脾虚发搐,咸为切禁。
《长沙药解》防风
【本经】味苦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久服轻身。一名铜芸。生川泽。
味甘、辛,入足厥阴肝经。燥己土而泻湿,达乙木而息风。
《金匮》桂枝芍药知母汤方在桂枝。用之治历节疼痛,以其燥湿而舒筋脉也。薯蓣丸方在薯蓣。用之治虚劳,风气百病,以其燥湿而达木郁也。竹叶汤方在竹叶。用之治产后中风,发热面赤,以其疏木而发营郁也。
厥阴风木之气,土湿而木气不达,则郁怒而风生。防风辛燥发扬,最泻湿土而达木郁,木达而风自息,非防风之发散风邪也。风木疏泄,则窍开而汗出,风静而汗自收,非防风之收敛肌表也。其诸主治,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清赤眼,收冷泪,敛自汗盗汗,断漏下崩中。
《得配本草》防风
畏萆 。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制黄 。杀附子毒。
辛、甘,性温。太阳经本药,又入手足太阴、阳明经,又随诸经之药所引而入。治风去湿之要药,此为润剂。散风,治一身尽痛,目赤冷泪,肠风下血。去湿,除四肢瘫痪,遍体湿疮。能解诸药毒。得白术、牡蛎,治虚风自汗。得黄 、白芍,止自汗。配白芷、细茶,治偏正头风。配浮小麦,止自汗。配炒黑蒲黄,治崩中下血。配南星末、童便,治破伤风。配白芨、柏子仁,等分为末,人乳调,涂小儿解颅。(一日一换。)佐阳起石、禹余粮,治妇人胞冷。
产青州者良。上部病,用身。下部病,用梢。止汗,麸炒。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人痼疾。元气虚,病不因风湿者,禁用。
子 疗风更优。
《雷公炮制药性解》防风
味辛甘,性温无毒,入肺经。泻肺金、疗诸风,开结气,理目痛。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解附子毒。
按∶防风辛走肺,为升阳之剂,故通疗诸风。气之结者,肺之疾也。目之痛者,风之患也,宜并主之。东垣云∶卑贱之卒,听令而行,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润剂也,能泻上焦,元气虚者不概用,今人类犯此弊。
《名医别录》防风
味辛,无毒.主治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叶,主治中风热出.一名茴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风,一名 根,一名百蜚.生沙苑及邯郸、琅 、上蔡二月、十月采根,曝干.(得泽泻、 本治风,得当归、芍药、阳起石、禹余粮治妇人子风,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杀附子毒.)
又,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痼疾.
《本经》原文∶防风,味甘,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
《神农本草经》防风
味甘温,无毒。
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御览》作痛),烦满。久服轻身。一名铜芸(《御览》作芒)。生川泽。
《吴普》曰:防风一名回云,一名回草,一名百枝,一名蕳根,一名百韭,一名百种,神农黄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鹊甘无毒,李氏小寒,或生邯郸上蔡,正月生叶,细圆,青黑黄白,五月花黄,六月实黑,三月十月采根,日干,琅邪者良(《御览》)。
《名医》曰:一名茴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风,一名蕳根,一名百蜚,生沙苑,及邯郸,琅邪,上蔡,二月十月采根,暴干。
案《范子计然》云:防风出三辅,白者善。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防风
味甘温。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风病无不治也。目盲无所见,风在上窍也。风行周身,风在偏体也。骨节疼痛,风在筋骨也。烦满,风在上焦也。久服,轻身。风气除则有此效。
凡药之质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以风即天地之气也。但风之中人,各有经络,而药之受气于天地,亦各有专能,故所治各不同。于形质气味细察而详分之,必有一定之理也。防风治周身之风,乃风药之统领也。
《中药炮制》防风
『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
『常用名』关防风、水风、风肉。
『产地』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采收季节』夏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冬季用温水抢洗,春、夏、秋用冷水抢洗,立即捞起,装入筐内。上盖湿布润1夜,取出切半分厚横片,晒干或烘干。若取缓和发散作用,炒至深黄色为度。若炒至焦黑色有止血作用。
『用量』3~9克。
『贮存』装木箱或缸内加盖,防潮及虫蛀。
《吴普本草》防风
《御览》卷九百九十二
一名回云,一名回草,一名百枝,一名 根,一名百韭,一名百种。神农、黄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鹊∶甘,无毒。李氏∶小寒。或生邯郸、上蔡。正月生,叶细圆,青黑黄白,五月华黄,六月实黑,二月、十月采根,日干。琅邪者良。
《新修本草》防风
味甘、辛,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久服轻身。叶,主中风热汗出。
一名铜芸,一名茴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风,一名 根,一名百蜚。生沙苑川泽及邯郸、琅、上蔡。二月、十月采根,曝干。
得泽泻、蒿本疗风,得当归、芍药、阳起石、禹余粮疗妇人子藏风,杀附子毒,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畏萆。郡县无名沙苑。今第一出彭城、兰陵,即近琅 者。郁州百市亦得之。次出襄阳、义阳县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
唯实而脂润,头节坚如蚯蚓头者为好。
俗用疗风最要,道方时用。
〔谨案〕今出齐州、龙山最善,淄州、兖州、青州者亦佳。叶似牡蒿、附子苗等。《别录》云∶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痼疾。子似胡荽而大,调食用之香,而疗风更优也。沙苑在同州南,亦出防风,轻虚不如东道者,陶云无沙苑,误矣。
襄阳、义阳、上蔡,元无防风,陶乃妄注尔。
《药鉴》防风
气温,味甘辛,无毒,气味俱薄,升也,阳也。行周身骨节疼痛之要药也。以气味能泻气,以体用能疗风,何者?盖此剂气温而浮,故能去在表风热,亦能疗肢节拘疼。治风通用,散湿亦宜。能驱眩晕头颅,更开目盲无见。续命汤用之,以除口眼歪斜。通圣散用之,以去周身湿热。与条芩同用,能解大肠之风热。与杏仁同用,能散肺经之风邪。佐甘菊,善清头目之风热。臣羌活,善解巨阳之风寒。昔王太后风病不言而脉沉,其事甚急,若以有形之汤药与服,缓不及事,令以防风黄 煎汤,熏蒸如雾满室,则口鼻俱受其无形之气,疾斯愈矣。何也?盖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养阴,鼻以养阳,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无形为多,地主浊,故口受有形,而兼乎无形。
《药笼小品》防风
辛甘微温。祛风胜湿之要药。
散头目滞气、经络留湿,拽肝泻肺,太阳头痛。
若咳嗽不因风寒、泄泻不因寒湿,阴虚盗汗、阳虚自汗者,并在禁例。
合黄芪、白术,又能固表止汗,名玉屏风散。予治哮喘愈后,必用玉屏合异功,加杏仁、苏子为丸,令服,多致不发。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防风
味甘辛,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叶∶主中风热汗出。《药性论》云∶臣。花主心腹痛,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经脉虚羸,主骨节间疼痛。日华子云∶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思,匀气脉。杀∶附子毒。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
《证类本草》防风
(防风_图片)
味甘、辛,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久服轻身。叶,主中风热汗出。一名铜芸,一名茴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风,一名 根,一名百蜚。生沙苑川泽及邯郸、琅邪、上蔡。二月、十月采根,曝干。(得泽泻、 本疗风,得当归、芍药、阳起石、禹余粮疗妇人子脏风,杀附子毒,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
陶隐居云∶郡县无名沙苑。今第一出彭城、兰陵,即近琅邪者。郁州互市亦得之。次出襄阳、义阳县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唯实而脂润,头节坚如蚯蚓头者为好。俗用疗风最要,道方时用。唐本注云∶今出齐州、龙山最善,淄州、兖州、青州者亦佳。叶似牡蒿、附子苗等。《别录》云∶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痼疾。子似胡荽而大,调食用之香,而疗风更优也。沙苑在同州南,亦出防风,轻虚不如东道者,陶云无沙苑,误矣。襄阳、义阳、上蔡,元无防风,陶乃妄注尔。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叶似牡蒿,白花,八月、九月采根。药性论云∶防风,臣。花主心腹痛,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经脉虚羸,主骨节间疼痛。段成式酉阳杂俎云∶青州防风子,可乱荜茇。日华子云∶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
图经曰∶防风,生沙苑川泽及邯郸、上蔡,今京东、淮、浙州郡皆有之。根土黄色,与蜀葵根相类,茎、叶俱青绿色,茎深而叶淡,似青蒿而短小。初时嫩紫,作菜茹,极爽口。五月开细白花,中心攒聚作大房,似莳萝花。实似胡荽而大。二月、十月采根,曝干。关中生者,三月、六月采,然轻虚不及齐州者良。又有石防风,出河中府,根如蒿根而黄,叶青花白,五月开花,六月采根,曝干。亦疗头风眩痛。又宋、亳间及江东出一种防风,其苗初春便生,嫩时红紫色,彼人以作菜茹,味甚佳,然云动风气。《本经》云∶叶主中风热汗出,与此相反,恐别是一种耳。
经验后方∶治破伤风。防风、天南星等分,为末。每服二、三匙,童子小便五升,煎至四升服,愈即止。又方∶治崩中。防风去芦头,炙赤色,为末。每服二钱,以面糊酒调下,更以面糊酒投之,此药累经有效。
衍义文具黄 条下。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防风
臣 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制附子毒
防风,味甘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二∶以气味能泻肺金;以体用通疗诸风
《中药学》防风
【药用】本品为伞形科防风植物的根。
【性味与归经】辛、甘,微温。入膀胱、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解痉,止泻止血。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以及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
防风解表以祛风为长,既能散风寒,又能发散风热,与荆芥作用相仿,故两药往往配合应用。
2.用于风湿痹痛
防风能祛风湿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疗风湿痹痛等症。3.用于破伤风、牙关紧闭、角弓反张防风治破伤风,有祛风止痉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止血、止泻作用,如用于腹痛泄泻,常配合白芍、白朮、陈皮等同用;如用于便血、崩漏,一般炒炭应用。
【处方用名】防风、青防风(生用,主要用于解表、祛风湿、解痉)
炒防风(炒至焦黄色为度,解表力缓和,用于止泻)
防风炭(炒至黑色为度,用于止血)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防风一药,顾名思义,是治风止痛的药物。它既能祛风寒而解表,又能祛风湿而止痛。因它微温而不燥,药性较为缓和,故又可用于风热痈盛、目赤肿痛、咽喉不利等症,可与荆芥、薄荷、连翘、山栀、黄芩等同用。至于祛风解痉方面,则力量较弱,如用治破伤风,本品只能作为辅助药,不能独任其功。
2.荆芥与防风常同用于祛风解表,有如麻黄配桂枝以发汗解表,也是取它相须的作用。但荆、防发散之力不如麻、桂,作用较为缓和。至于荆、防两药相比,则荆芥发汗之力较强,而防风祛风止痛之功较好。
3.根据临床体会,防风炒用可减缓它祛风的力量,却有止泻的功效,可用于腹泻。
4.防风炒炭,又可用于崩漏而见血色清淡者,与温经止血的炮姜相比,则功用相似而力较逊。
【方剂举例】防风汤(《证治准绳》):防风、葛根、秦艽、桂枝、甘草、当归、杏仁、黄芩、赤茯苓、生姜。治感冒头痛。
玉真散(《医宗金鉴》):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南星。治破伤风。
凉惊汤(《医宗金鉴》):防风、钩藤、青黛、黄连、牛黄、生姜。治小儿痉挛。
【文献摘录】《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
《千金方》:「解乌头毒」、「解芫花毒」
《珍珠囊》:「治上焦风邪,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经络中留湿。」
《菊人医话》:「婴儿周与耕涎生数月时,感受暑滞,脾阳不振,水泄多日,囟门下陷,乳饮日少,脆弱万分。投以小剂补中益气汤,去升麻易以煨防风,次日泻止而囟门亦起。」又说:「按东垣用升麻来升脾阳,每嫌其过;天士改用防风,比较稳妥。」
《千金翼方》防风
味甘辛,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痹,烦满,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久服轻身。叶∶主中风热汗出。一名铜芸,一名茴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风,一名 根,一名百蜚。生沙苑川泽及邯郸、琅邪、上蔡,二月十月采根,曝干。
《外科全生集》防风
甘温,走膀胱,泻肺实火,头风眼泪,祛湿,而黄 得之,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冯氏锦囊秘录》防风
禀天地之阳气以生,故味甘辛温而无毒。气浓味薄,升也,阳也。入手阳明,足少阳,厥阴风药也。治风通用,升发而能散。恶藜芦,杀附子毒。
防风杀乌头大毒,足太阳本经药,又通行脾胃二经,职居卒伍卑贱之流,听命即行,随引竟至。尽治一身之痛,为风药之润剂也。治风通用,散湿亦易,消去身半已上风邪,消去身半已下风疾,收滞气面颊,尤泻肺实有余,驱眩晕头颅,开目盲无见,搜肝顺气,四体挛急,开腠理,托痈疽。大风、恶风、风邪周痹,头面游风,眼赤多泪,除上焦风邪要药。倘或误服,反泻人上焦元气。疗药中用之者,以风能除湿,热且宣扬药势也。必兼荆芥者,以防风入气分,荆芥入血分也。
主治(痘疹合参) 凡痘初风热发表不可缺,如疮搔痒者,与黄 同用,手足不起发者,与白芍桂枝同用,须以酒炒,疮太湿者用之,风能胜湿也。疮干者亦用之,以其能行药中之润剂。故曰∶利热解毒,和血止痒。然不可久用,盖味辛纯阳,终属走散耗血也。
按∶防风虽为祛风祛湿之仙药,然系辛温走泄之品,肺虚、气虚、血虚、火燥者,服用之。
《侣山堂类辩》防风
按神农本草三百六十种,以上品一百二十种为君,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使。羌活、防风,皆本经上品。有谓羌活治一身尽痛,乃却乱反正之君主,防风治一身尽痛,乃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至。噫!神农列于上品之君药,后人改为卑贱之卒伍,何防风之不幸也!夫君令传行,亦随邮使所引,遍及万方,若以随所引至为卑贱,则羌活亦可为卒伍矣。如此议论,虽不大有关系,但使后人从而和之,则陋习终不可挽回矣。
《顾松园医镜》防风
〔辛甘温,入膀胱、小肠、肝、胆、脾、胃六经,色白而润者佳。〕通治诸风,〔三十六般风皆用。〕兼能去湿。〔能去经络中留湿,以风能胜湿也,故疮科多用之。〕疗周身骨节之疼,〔邪散痛自止。〕去头目四肢之疾。〔如头痛头眩,头面湿风,目赤多泪,四肢挛急,亦邪散而诸症安。〕能防御外风,故名防风,乃风药中润剂也。卑贱之卒,随所引而至。
虚劳骨节疼痛,血虚火炎头痛,阳虚自汗,阴虚盗汗,诸症皆忌。
《医学入门》防风
防风气温味甘辛,通疗诸风痛满身,头目胁痛并胸满,除湿止汗住崩津。
凡药必先其立名之义,而后审其治疗。防风者,预防风疾也。无毒。浮而升,阳也,治脾胃二经及太阳经。
乃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至者也。主诸风邪在表,恶风,周身节痛,四肢拘挛,一切风邪头眩目盲流泪,胁痛诸疮,泻上焦风邪之仙药也。又疏泄肺窍,解胸膈烦满,通五脏关脉,药中润剂。误服泻人上焦元气。兼理劳损盗汗,女人崩带。除经络间留湿,风能胜湿故也。诸风药皆然。坚润者佳,去芦及叉头叉尾者。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畏萆 ,杀附子毒。得泽泻、 本治风,得当归、芍药、阳起石,治妇人子脏风。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欢迎关注微信: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