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应对疲劳?

2018-01-11 中医宝典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导读》》

林先生是某著名外企的高级管理、精英分子,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公司业务繁忙,家中琐事缠身,他明显感到身体疲乏无力、体虚困倦。经过将近一天的工作,在下午或傍晚,他经常会出现明显的疲劳感。下班回家往沙发上一坐或往床上一躺就不愿再动,休息后可暂时得到缓解,但第二天又会感到同样的疲倦乏力。他去医院做过检查,但各项指标均显示处于正常范围之内。

 

其实,这是亚健康的一种主要标志和典型表现,称为疲劳。人们处于亚健康状态时的表现通常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但无论怎样复杂,都逃不过疲劳这一关,从身体到内心的疲劳,医学上叫做身心疲劳。毫无疑问,亚健康的典型状况之一就是疲劳。在亚健康的所有具体表现中,“疲劳”出现频次最高,是躯体、心理疾病的征兆,属中医学虚证范畴。

 

亚健康疲劳的概念

说到疲劳,所有人都有体会,在日常生活中,再强壮的人偶尔也会感觉到疲劳。中医学很早以前就十分重视身体的疲劳现象,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称谓,如疲乏、无力、倦怠、脱力、解亦、五劳、七绝等等。《黄帝内经》中对疲劳就有较充分的论述。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丰富,使中医疲劳理论不断完善。中医学认为,疲劳为害,涉及五脏六腑,主要为脾、肝、肾,首当推脾。疲劳属于中医学的“虚劳”范畴。

 

累,是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成功人士的一生都在累与不累的交替中度过:学生时代应付考试、升学,年复一年,月复一月,鼻梁上的镜片越来越厚,身体越来越累;进入社会工作以后要不断的充电,下班后奔波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的补习班,还要应对工作的压力和无休止的竞争,若谈上朋友就更是需要充沛的精力陪伴左右;人到中年有了成绩升了职,肩上的担子重了,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没日没夜的应酬和接待,日夜兼程的出差坐飞机,劳心劳力,身心疲惫不堪,疲劳就在所难免了,但到医院检查出来的各项生理指标均属正常,还未到达医学上疾病的标准,将其称为亚健康疲劳。

 

所以,亚健康疲劳首先应排除以疲劳为主症或兼症的疾病,应该只是表现为以疲劳为主症或可兼有其他症状的一类非疾病情况,是躯体、心理或心身的疲劳不适感,是一种自我感觉不适的状态。因此,以疲劳为主症的非疾病表现,应视为亚健康的疲劳状态比较合适,其主要表现为“劳力”和“劳心”两方面,可出现脑力方面的疲劳表现,如精神疲惫、头脑昏沉、精神萎靡,还有体力方面的疲劳表现,如困倦、浑身乏力、少气懒言、体力下降、白天困倦等。且表现程度亦不同,程度轻时,休息及身体锻炼即能恢复正常,如困倦;严重的话,持续疲劳,需调理即能恢复正常,如少气懒言等。

 

通俗地讲,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将其机能持续在一特定水平或各器官不能维持其预定的运动强度,就是“身体顶不住了”。以前能办到的事情突然办不到了,或者想办到但力不从心,精力无法集中,从内心深处对自己有一种怀疑和恐惧,连续的体力或脑力疲劳使工作效率下降,通常自己的解释是:我今天不在状态。这种现象就是疲劳。

 

疲劳的分类

疲劳的分类与表现我们可从不同的角度对疲劳进行分类,如可将其分为生理疲劳、心理疲劳;急性疲劳、慢性疲劳;全身性疲劳、局部疲劳等等。

 

现代医学关于疲劳有一种较为全面的分类,将疲劳分为以下几类:

 

躯体性疲劳:健康人在劳累后出现躯体性疲劳是正常现象,休息后便可恢复。但经常劳累又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则可导致亚健康,乃至疾病。

脑力性疲劳:这是用脑过度的表现。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头昏眼花、听力下降、耳壳发热,四肢乏力、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出现呕心、呕吐现象,性格变得烦躁易怒、郁郁寡欢等。请你注意了,身体已经向你发出疲劳警告了。人之所以产生疲劳的感觉,是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时间持续过久或劳动强度过大,超过了机体自身的承受能力。感到疲劳,应该来说是机体自身对人体健康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如果在疲劳出现后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则会造成慢性疲劳,进入亚健康状态。

心理性疲劳: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感叹“活得真累”,这其实是一种心理性疲劳的表现。心理性疲劳多与人际关系相关,与身体疲劳也密切相关。营养素供给不足或睡眠不足易导致身体疲劳,人在疲劳状态下,一方面在工作中难免缺乏激情、效率降低,另一方面在与人交往时易于心胸狭窄、多疑冷漠,最终导致严重的心理性疲劳。

长时间疲劳:是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最先表露出的现象,是最典型的症状,也是最危险的信号。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以致筋疲力尽,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突然恶化并因救治不及时而丧命。 

疲劳的症状表现

疲劳的症状表现也不尽相同,因人而异,最通常出现的疲劳表现为肌肉酸痛、四肢无力、动作迟缓、反应速度下降;更深一步的疲劳表现为头重脚轻,走路打晃,头晕目旋,睡眠浅显容易惊醒,早晨起来睡眼惺忪,没有精神,就是常言说的无精打采,眼圈黑,眼袋出现;更重的疲劳表现为食欲消失,彻夜不眠,烦躁不安,连话都懒得说一句。如果疲劳成为你每天都要考虑的问题,你也必然会进入到亚健康的队伍中。

 

具体来说,疲劳在躯体症状方面表现在前10位是:头重脚轻、全身倦怠、脚乏腿涨、哈欠连天、精神恍惚、困倦嗜睡、眼皮沉重、双腿无力、动作笨拙、极度恋床;疲劳在精神症状方面表现前10位是:思无头绪、沉默寡言、焦躁不安、精神分散、麻木不仁、多疑健忘、易办错事、无法安静、提心吊胆和没有耐性;疲劳在感觉症状方面表现在前10位是:经常头痛、肩颈酸疼、腰部疼痛、心慌气喘、口干舌躁、声音低闷、头晕目眩、手足震颤、眼皮跳动和心绪不佳。

 

疲劳是一种感觉,感到疲劳时,若到医院检查,多无器质性病变,但疲劳确实存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流行慢性疲劳综合症,看上去似乎是单纯的躯体疲劳,其主要表现是“筋疲力竭”。其多因体力或脑力消耗所致,但与心理性疲劳和社交性疲劳不无关系。

 

引起疲劳的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以下几种人易于疲劳:

  • 有钱有势的人,特别是只知消费不知保养的人。  

  • 有事业心的人,特别是称得上“工作狂”的人。  

  • 有遗传早亡血统又自以为身体健康的人。  

  • 超时工作者。  

  • 夜班多,工作时间不规则者。  

  • 长时间睡眠不足者。  

  • 自我期望高,并且容易紧张者。  

  • 几乎没有休闲活动与嗜好的人

 

而据相关调查,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似乎更易于疲劳。现代社会几乎每个男人都喊累。慢性疲劳综合征也正悄然成为现代年轻人的隐形凶残杀手,过劳致死者的人数在全世界范围内急剧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不可小觑。

 

亚健康疲劳与其所从事的职业的关系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亚健康疲劳与所从事的职业与工种密切相关,其最青睐三种人:

 

一是长期面对激烈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巨大的人群,如企事业单位的经营者、领导者、私营业主等;  

二是事业心强、工作繁忙的脑力劳动者,如科研人员、新闻工作者、政府官员等,集中为“白领”和“金领人士”;

三是长期超负荷、精神处于紧张状态的体力劳动者,如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的工人、出租车司机等。

 

长期从事亚健康治疗的医生发现:医生、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媒体从业者和市场销售人员以及中青年女性是最容易患上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人群。所以,从事这些职业的人更应该重视自己的健康,注意舒缓压力。这些职业从业者的工作压力都比较大,比如开发软件的人需要在规定的一段时间里完成一个项目;医务人员每天需要看几十个病人;从事媒体业的总被发稿时间催得经常加班加点;市场销售人员每个人头上都有一定的业务量,完不成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收入和饭碗。他们的心理压力自然比普通人要大得多,如果自己再不注意调节,长期保持紧张状态,很难保证疲劳综合征不会找上门来。

 

亚健康疲劳与睡眠的关系

睡眠不好易导致亚健康疲劳。除了感冒之外,现在最流行的“传染病”就是昏昏欲睡。据美国睡眠基金会的统计,美国有近40%的成年人承认他们的工作质量已受到睡眠不佳的影响。而对妇女说,女性特有的经期、怀孕和绝经反应以及照顾小孩的责任则使她们比男性面临更严重的睡眠问题,而睡眠质量不高的人群很容易受到疲劳的侵袭。

 

事实上,任何人都有“机会”患上亚健康疲劳。忙碌的人易患疲劳,很多人为了学习,为了工作,透支着健康,尽管十分疲劳,仍咬牙支撑。过度疲劳致使人体五脏六腑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非正常负荷状态,在人体功能上已经发生重大障碍,使人体生物周期处于低潮期。

闲的人也易疲劳,还有些人,尤其是都市人,长期昼夜颠倒,以车代步,缺少锻炼,饮食必肥甘厚味,还酗酒嗜烟,造成营养失调,微量元素、维生素不足,以及过分的纵欲和勾心斗角,导致心理紧张焦虑,造成更加过度的疲劳。

 

可见,亚健康疲劳,其产生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劳动强度过大,持续工作时间过长,精神过度紧张,工作单调,睡眠不足,消极的工作情绪,不良的工作环境,操作频率过快等。而对于一个人而言,劳动强度的影响远不如压力来得大,越是工作压力大的人越容易成为亚健康疲劳患者。 

 

从中医学角度来看,疲劳现象的出现,与五脏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如四肢无力多与脾胃有关,腰酸腿软多与肾脏有关,气力不足多与肺脏有关,头脑不清多与心脏有关,不耐疲劳多与肝脏有关。

 

同时,中医又认为,人的整个生命活动,全赖于“元气”,元气禀赋于先天而滋养于后天,是人体能量的源泉,与不同的脏器结合就产生不同的功用,所以元气虚弱,就会使人体的各个功能处于低迷抑制状态,也就构成了产生疲劳的根本原因。如前所述,人之初元气来自于父母之精,既生以后,主要来自于饮食水谷精微的滋养和补充,同时还要借助自然界的清气(氧气),而水谷精微的化生主要依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在这里,脾胃功能包括消化、吸收、转输、提供造血原料、参与水液代谢等多方面,因此,古人把脾胃称之为后天之本。脾胃强壮则元气充足,脏腑功能正常,耳聪目明,精力旺盛,防病抗病能力提高,抗疲劳能力增强。

 

另外,从中医体质学角度来看,气虚体质、阳虚体质、气郁体质、痰湿体质的人更易于疲劳。气虚体质的人气力不足,体力和精力都感到缺乏,稍微劳作便有疲劳之感。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都比较低下。常表现为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常自汗出,动则尤甚,舌淡苔白,脉虚弱等。阳虚体质的人整体阳动的功能低下,时常表现为怕冷疲倦,精神萎靡,懒言少语,睡眠偏多等。气郁体质的人也易于疲劳,通常是一种心理方面的疲劳,情绪不稳、忧郁脆弱、敏感多疑也可导致身体产生疲倦乏力感。痰湿质人群一方面表现为体形肥胖、身体壮硕,一方面又有疲劳痰多,四肢怠惰,易于困倦,不欲饮食,食后胃脘不舒,便溏等特征。这是由于痰湿质者多痰湿壅盛,聚于体内,阻碍脾胃输布水谷精微以充养机体,导致脏腑组织不能得到足够的营养,就会出现身体易于疲劳倦怠的征象。

 

根据体质不同防治亚健康疲劳

根据不同的中医体质分类,你可以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方面进行亚健康疲劳的防治。请进行体质自测并获取体质特征和健康要点。

 

|作者简介|

李其忠,男,1950年出生,上海市人。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基础医学院院长、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法国杵针中医学院客座教授。先后师从沪上中医名家金寿山、张伯讷、叶怡庭等教授,临床擅长诊治急慢性喘咳病症、急慢性肝胆病症,对虚损性疾病的调补素有研究,对老慢支、高血压、冠心病、性功能减退等老年性疾病的诊治亦颇有心得。

 

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图文版】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