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十二药证
医者,所凭者唯方药耳。汉《神农本草》概药物四气五味之性,以上中下三品归类,初步奠定了中药学基础。
唐《本草拾遗》立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剂,首将药物与临床辩证结合起来。元《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就药物功用补升降沉浮说,限药物定位创归经报使观,使药与方,方与证统一起来,从而发展和完善了中药学。药归方,方对证,是中医药物学的特色,其优势在于整体辩证和药物配伍上。离开了中医理论,中医将亡,中药也会失去原有生命力。
三部六病学说在中药分类上,倡药不离方,配伍有法,方不离证,辩证规范。六病组方,针对阳证热实,阴证虚寒,把药物分为温清补泻四种,结合三部各自特性,划归为十二类。现依部据证分述如下:
1表部药证
1.1表热药证。主证:发热恶寒。主药:葛根。功效:辛凉解肌退热。
类证:身热战寒,鼻煽喘急,头项强痛,咽喉红肿疼痛,发痒,口干微渴,或有汗,皮肤瘙痒风疹,脉浮数。
1.1.1疏风清热:菊花、金银花、连翘、薄菏、蔓荆子、苇根、防己、秦艽。
1.1.2清热解毒:大青叶、板蓝根、牛蒡子、地丁、公英、贯众、蚤休、穿心莲、鱼腥草 、金果缆、马勃、山豆根。
1.1.3祛风止痒:蝉衣、苦参、浮萍、白藓皮、土茯苓。
1.2表实药证。主证:无汗而喘。主药:麻黄。功效:辛温发汗,解表平喘。
类证:项背强几几,咳喘,机体沉重,鼻塞流涕,脉浮紧。
1.2.1发汗解表:苏叶、防风、荆芥、香薷、葱白。
1.2.2祛风通窍:辛夷、藁本、白芷、苍耳子。
1.2.3止咳平喘:前胡、杏仁、桑白皮、苏子、紫苑、款冬花、枇芭叶、百部、白前、竹
茹、贝母。
1.3表寒药证。主证:手足逆冷,肢节痹痛。主药:桂枝。功效:温阳通络止痛。
类证:四肢疼痛,腰膝酸痛,肢冷畏寒。
1.3.1温阳通络:细辛、羌活、独活、威灵仙。
1.3.2舒经活络:通草、木瓜、伸筋草、松节、蜈蚣、僵蚕、全蝎。
1.4表虚药证。主证:自汗出,恶风,脉沉细或缓。主药:当归。功效:养血和营,通脉活血。
类证:肢乏无力,懒动,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无华。
1.4.1养血滋阴:熟地、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枸杞子。
1.4.2活血和营:赤芍、川藭、益母草、紫草、牛膝、姜黄、桃仁、红花。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中医宝典】热文推荐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