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尚能饭否?
转眼又要到918,翻到书里一则抗战时期老中医的故事:《名老中医之路·回忆吴棹仙老师》抗战初,日寇于五三、五四空袭重庆,市民纷纷退避山洞内。是年病疟者特多,服奎宁、疟涤平等无效,来国医药馆求治。先师分析道:此是洞中受寒,夏暑而汗不出,故病疟。他分别采用烧山火、透天凉之手法,按子午流注理论开时取穴,治愈疟病,不知凡几,深得贫苦市民赞颂。先师用针,活人以万千计,然勤于立德,疏于立言,在《子午流注说难》中,仅举了癫证、风中少阴重证、急惊风、鹤膝风、历节风、气郁结胸热痛等案。虽仅数案,亦可见其用针之神妙矣——子午流注,这个似乎只存在于教科书上的针法,为何逐渐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子午流注之出处
《医学入门》提到了“子午”的意义:子者,阳也;午者,阴也。不曰阴阳,而曰子午者,正以见人身任督,与天地子午相为流通,故地理南针不离子午,乃阴阳自然之妙用孔。子午与任督一样是一对阴阳相对的概念。
《金针秘传》认为:后世有子午流注之说,始于南唐何若愚。谓三焦是阳气之父,心包络是阴气之母,二经尊重,不系五行所摄,主受纳十经气血养育,故只言十经阴阳二脉,逐日各注井荥俞经合,各五时,晨毕。每日遇阳干合处,注于三焦,遇阴干合处,注于包络,此二经亦各注井荥俞经合五穴,阳干注府,阴干注藏。如甲日甲戌时,胆气初出为井,乙日乙酉时,肝出穴为井云云,其说甚长——子午流注是一种按照时间开穴的针灸方法,可用于治疗诸多病症,或是提高具体病症的针灸疗效——《针灸神书》中的歌诀记载:子午流注号飞腾,十二穴中取功能,刺病疗病无不效,移病住疼有神灵,能调五脏诸病疾,善治三焦气血行,添凉除热减疼痛,动指经通救世人。
《子午流注说难》则详细阐述了神门穴的针刺时机:“……然神门一穴。照子午流注甲己日卯时针之。治大小人痫证有特效。(仙)用针数十年。心本藏九穴。仅取神门一穴。余八穴未曾一次取用” ,而这一疗法效果拔群的原因,或许正在于其顺应了“天人合一”的规律。
今天的子午流注为什么“不准”了?
如今患者到医院就诊多需要排队,医院的运营时间多数恰好是患者的上班时间,患者挑选的治疗时间更多是出于自己主观的“有空”,而不是病情实际需要的最佳针刺时机,这也为现代临床应用子午流注针法带来了很大困难,而现代人不规律的作息又进一步地削弱了子午流注可能发挥的疗效——在《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9 讲·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中提到:
那么这种时间节律,人体的时间生理节律也罢,时间病理节律也罢,这是基于这个人和大自然的节律处于同步的状态,可是我们现代的人呢?常常和大自然不同步,常常有夜生活,什么跳舞,一宿两宿不困,喝酒三天四天不醉……这样的生活,他和大自然的节律不同步了,你还按照这个固有的节律去给他治疗,那就可能出现疗效并不理想的情况。子午流注这个学说是好的,它是按照大自然的时间节律来计算的,问题是这个人,他的时间节律和大自然的不同步,这样的话,你还按照固定的节律去开穴,这个人已经和大自然不同步了,当然它的疗效就差。”——一语破的。
现代研究——昼夜节律?
我们在寻找子午流注依据时,或许还要翻出黄帝内经——《针灸问对》:古今名曰子午流注。盖谓左转从子。能外行诸阳。右转从午。能内行诸阴。于经亦有据乎。《针灸大全》:经云:病有沉浮,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外壅,外壅则邪从春夏之人,阳气轻浮,肌肉瘦薄,血气未盛,宜刺之浅。秋病在肌肉血脉,冬病在筋骨。秋冬二俞,秋刺十二经,冬刺十二合,以配木火土金水。理见子午流注。
实际上,正如《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提到:运气学说中阐述的生理病理变化与时钟变化,季节变化、年与年之间的变化,至而不至,至而太过,不至而至的关系,子午流注的时间性针法,气功的呼吸吐纳对生理病理的影响,有的已被气象医学、生物的时钟现象、红外线摄影等的研究所证实。在自然界存在着最广泛的子午流注现象——生物节律。
在18世纪,天文学者Jean-Jacques d’Ortous de Mairan就对含羞草进行了研究,他发现,白天时含羞草会打开叶片,而黄昏时就会关闭叶片,于是他想知道如果将含羞草置于持续的黑暗环境中会发生什么?结果却出乎意外地“打脸”了,含羞草的叶片并不依赖于日光,其会持续遵循正常的日间振荡(daily oscillation),这也就是植物的“生物钟”, 2017年10月2日下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来自缅因大学的研究者Jeffrey C. Hall, 布兰迪斯大学的研究者Michael Rosbash和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者Michael W. Young因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而获得此奖。
“中国的科学为什么持续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文章转载自“医界书生”微信公众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中医宝典】热文推荐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