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极少数”——无性恋者有欲望和爱吗?
我可以欣赏一个女性的美,就好像我懂得欣赏一副杰出的艺术品。
我明白她们看起来很美,但是,我真不想和一个艺术品做爱。
——一个无性恋者的自白
豪斯医生 剧照
上大学时,曾经在一门心理学选修课上听到一句话:完美的爱情由亲密、激情与承诺构成。这是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三者缺一,感情就会变味。
虽说很多人会觉得这套理论不对,但这曾是我印象最深刻的用来解释爱情的句子。深刻到当心理咨询师问我“你心目中的爱情是怎样的?”的时候,我脑子里浮现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它。
我曾经疯狂迷恋过一个男孩,也似乎曾被女孩迷住。但对于我自己的性取向,我一直都是迷惑的。当我的心理咨询师问我:“你对那个女孩子有过性幻想吗?”我说没有。她说,那你可以放心,你一定是喜欢男孩子的。
可问题是,我对男的也没有过性幻想哎。而且,如果不想和一个人滚床单,就是不爱,好像哪里不太对吧?
作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女性,我与朋友聊天从来都是荤素不忌,口味之重基本所向披靡。但我从来只是嘴上说说罢了,从不往心里去,也没兴趣亲身实践。
我一直以为我是“正常”的,直到有人跟我说:“你这个年纪没谈过恋爱,也没有和人圈圈叉叉过,太奇怪了。”我被这句话哽住了,一时竟没办法反驳。
我觉得,我不过是拿别人找男朋友、处对象、约炮、分手、失恋、劈腿、复合的时间做想做的事罢了,脑子里只有这些的人类,就不奇怪了吗?
就这样烦恼着烦恼着,直到某天,我在一个关于同性恋群体游行的报道中看到“无性恋”三个字,我才知道:哦,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
于是我就想去探究无性恋是怎样的存在,途中被泼的冷水蛮多,有人说他们人数少,研究来没有现实意义;有人说你找个男朋友啊,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有人说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东西,我也不想了解。
好在,我遇到了更多的战友。现在的我不敢说自己已经真正了解什么是无性恋,也不愿定义自己是无性恋,更不强求他人尊重或支持 LGBTA 群体,但对于性取向这件事我只想说一句:此事我们爽就行,哪听庸人瞎逼逼。
以上是我的真实故事,我是小八,目前在巴黎读书。我并不是 LGBTA 运动积极分子,但是一名女权主义者,正在上柯晗大大的女性自我探索课。这篇文章来自之前我在 keledoll 的友心人的自我探索课第一期结业呈现上做的无性恋主题专题报告,大家觉得反响不错,砍妹请我修改一下发表。于是,你才看到了现在这篇文章,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无性恋(Asexuality or Nonsexuality):
被称为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之后的第四性恋,代指觉得他人与他物不具性吸引力的人群。无性恋的概念关注的是该群体对于情爱的感觉和期望,他人与他物对其是否有性吸引力是无性恋最重要的判断原因,而非有无性行为或者性欲。
为了更好地定义无性恋,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几个基本概念:性吸引力、性冲动、性欲。这几个概念在媒体与学术中的使用有时候也是很混乱的。
1. 性吸引力(Sexual attraction)
性吸引力指的是对异性或同性产生的性魅力,即引发其性幻想或者挑起性欲的能力。
——维基百科
一般生理健康的男女都能感受到人际间这种“无言的魅力”,但无性恋者虽然能明白、理解这种魅力,却不会将之与“性冲动”相联系。
有无性恋者就曾在调差问卷中这样形容道:我身边的人都在用同一种语言、符号、象征进行交流,虽然我能理解,但是我很困惑应该如何回应。
“我一直不知道我的性取向,我喜欢过男人,也喜欢过女人,但是我发现我很难去注意和在意他们的性吸引力。当朋友们对某个女孩子的评价是「帅气」的时候,我是无法感受到的,在我的认知里,所有描述都应该是「好看」或「漂亮」。在异性的世界里,我也会对男性感受到「好看」、「温柔」、「厉害」,「帅气」会有,但是意义不如「好看」。”
——一个无性恋者的自白
2. 性冲动(Sex Impulse)
性冲动是指在性激素与内外环境刺激的共同作用下,对性行为的渴望与冲动。
——维基百科
狭义上说,性冲动是和某个对象发生性行为的欲望。而无性恋者基本不会有这种“冲动”,所以很多无性恋者更愿意把自身定义为“没有与他人发生性行为的欲望的人”。
“我也陷入过爱情,爱与性对我来说可以分开,也可以糅合。我爱过一个同性,爱情的感觉对我来说是排山倒海的,但是性并没有随之而来。做爱不一定比晚上手牵手好好睡觉更美妙。能够一起度过的所有时间,对我来说都是美好的,奇妙的,高潮的。但是和爱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为了爱的这么一个人,我的确想过尝试性爱,虽然无疾而终了。”
——一个无性恋者的自白
3. 性欲(Sex Drive)
性欲,对性的渴望。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认为性欲是一种本能活动。
——维基百科
饿了就会想吃,困了就会想睡,有性欲了,人就会想办法解决。
大多数动物性行为是受性激素水平(与外界环境)影响的一种本能活动,而人类的性行为则包含着更加丰富的心理活动与思维活动,并且经常受社会因素与文化因素的影响。只要是生理健康的人,从生物角度讲,皆有这种本能需求,无性恋者亦然。但是无性恋者所追求的并非性行为带来的“快感”,而是其“功能性”。
所以,对于大部分无性恋者而言,“性行为”就和擤鼻涕是同种性质的存在。
总结:通过对词语定义的梳理,广义上的无性恋者,他们有性欲、感受不到他人性吸引力,也不会对别人有性冲动的存在。
女朋友?
无性恋者的象征:
右手中指佩戴黑戒
蛋糕(意为:与其做爱不如吃蛋糕。)
红桃A或者黑桃A(无性恋者自称ACE)
无性恋旗帜
无性恋旗帜
但是这个世界绝非非黑即白,而是像灰色空间一样,有着千万种可能性,无性恋同样有许多基本分类:
1. 根据“无性恋对什么性别的人会有浪漫情绪”,可分为:
同性浪漫无性恋者:对同一性别的人有恋爱的兴趣,无性吸引,占6%
异性浪漫无性恋者:对异性性别的人有恋爱的兴趣,无性吸引,占22%
双性浪漫无性恋者:对两种性别的人有恋爱的兴趣,无性吸引,22%
泛性浪漫无性恋者:对任何性别包括变性人、中性或雌雄同体的人都有恋爱的兴趣,无性吸引,占23%
无浪漫情节无性者:对任何人没恋爱兴趣,无性吸引,占17% (aromantic asexual)
注:浪漫情节是指在亲密关系中的浪漫情绪(Romantic attraction),也就是指让人们想要与特定的他人拥有恋爱关系的欲望,即想“爱上一个人”的欲望。
现实生活中,有浪漫情节无性恋者会爱上别人,但是不认为对方对其具有性吸引力,并不会想和对方发生性关系。而无浪漫情节无性恋者既不爱男人也不爱女人,如同性恋一样,这是一种性取向,而非只是其主观上的选择。
2. 根据个人程度划分为:
纯粹无性恋(Asexual):32%
灰色无性恋者/微无性恋者(Grey-asexual):在极少数情况下会感受到性吸引力的人群,42%
半无性恋者(demisuxual):只对非常亲密的感情联系的人会感受到性吸引力的人群,49%
无性恋本就与大众媒体所描述的感情世界相去甚远,而且它的基本分类略显复杂,这也让无性恋被了解的难度增加了不少,这导致了很多无性恋者对自己真实的性取向都没有正确认知,或带有抗拒。
与此同时,也有很多性冷淡、性无能者误以为自己是无性恋。所以,为了正确认识无性恋,我们有几个定义需要认真区分:
一、无性恋 VS 柏拉图式恋爱
柏拉图恋爱是指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的精神恋爱,强调把关注点更多关注与精神交流,但彼此之间并非无性吸引力。
祭上曾经撩女无数的女王大人玉照一张
二、无性恋 VS 性无能
性无能是指因为身体或心理等因素丧失了性行为的基本功能,不能进行正常的性生活。
——维基百科
性无能可能是无性恋的原因之一,但并非所有性无能的人都是无性恋,反之亦然。根据问卷调查,无性恋群体中,从来不自慰的人只占到总数的28.49%。也就是说,至少70%左右的无性恋者在生理上与心理上是有能力进行性行为的。
像漫画《鸣鸟不飞》的主角就是典型的性无能
就是所谓的强大的主观能动性被客观条件限制
三、无性恋 VS 独身主义 (Celibacy)
独身主义者崇尚自由,不愿意被家庭或者婚姻束缚,但是他们都能拥有正常的恋爱关系与性关系。想了解更多关于独身,你可以阅读《你是否害怕独自进食》。
日剧《我不是结不了婚而是不想》
四、无性恋 VS 性冷淡
无性恋与性冷淡是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为有时候两者会互为因果,甚至会有学者都把两者混为一谈,但两者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异。
性冷淡是指存在性欲,但表现较弱,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医学手段进行改善。性冷淡者除了生理上表现为对性爱抚无反应或者快感不足,而且在心理上也会表现为对“性爱”的恐惧、厌恶或者羞耻。
而无性恋者则多表现为性欲正常,有正常的性需求与性快感,但为了避免与他人进行性接触,他们更愿意通过自慰解决。在2015年的无性恋社群问卷中,有4%的无性恋者坦诚自己非常享受性爱。这就说明无性恋等于性冷淡这种说法是无稽之谈。
无性恋者与性冷淡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只有4%的无性恋者对于他人之间的性行为拥有消极情绪,但是绝大多数对于自身与他人进行性行为持无兴趣、冷漠、抗拒、厌恶等态度。而性冷淡者没有这种差距。
五、无性恋 VS 禁欲主义(Abstinence)
禁欲是一种生活形式(life style),其特征通常是对若干俗世欢愉的禁绝,以达至宗教上及灵性上的目标。禁欲主义者是因为宗教、心理原因而抵制或者不进行性行为的人群,但他们仍然能够感知到性吸引力,自然也有性冲动。
1. 科学研究的盲区
无性恋真乃性学研究的一个盲点,直到21世纪才被逐渐接纳。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献和研究非常少,大多缺乏明确的结果。而且几乎没有文献关注无性恋在神经或者生物层面的差异,而是关注社会、文化、人口方面的影响。
关于无性恋最早的记录由阿尔弗雷德·金赛博士等人在 1948 年和 1953 年的性取向研究报告中提及,遗憾的是他们并未进行深入研究。报告中提出,“人群中存在没有性关系和性反应的人”,并将他们归为一个全新独立的分类“X”,而成年人里有1.5%的人群性取向属于“X”。
而无性恋真正进入大众视野则是因为 2004 年加拿大安大略省博克大学(Brock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安东尼·博格特(Anthony Bogaert)的论文。
论文称其研究发现,英国1994年所发布的一个性吸引力调查报告中,18876名实验参与者中有1%表示他们无法从任何人身上感受到性吸引力,于是他提出无性恋的存在,并将其定义为“感受不到任何性吸引力”的人群。根据他的估测,无性恋约占世界人口的1%(这一比例在后来的性倾向测试中上升到了3%),按这一比例,当前世界上有7000万人是无性恋者。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无性恋不过只占人口1%或者说3%,这种绝对的少数派,有什么好在意的?那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吧,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北京人口与黑龙江省人口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1.46%与2.86%,仅从数据来看,我们是否不用在意他们,只需要在意人口占比高的省份呢?
不仅大多数人都幸福,而是极少数人的幸福也被尊敬,才是好的社会环境吧。
对于无性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让少数派性取向人群与无性恋人群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名声,但是学术与科普的缺失造成了大众对于这一占据人口总数1%(最近数据上升至3%)的群体缺乏了解。
2. 缺少科学普及,大众对此有误解
直到今天,大众对于无性恋是否真实存在仍然还有争辩:
“既然没有性,那你们的爱情和友情有什么区别吗?”
“性是人类本能,你不可能是无性恋,你不过是没碰到对的人。”
“说你不想,其实你只是不行而已。”
这个视频会回答: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327zskuiy&width=500&height=375&auto=0
3. 社会文化与宗教因素
虽然了解无性恋的人不多,但是无性恋者遭受的来自社会的压力却举足轻重。从古至今,“性”都是人类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甚至如今的市场营销中都会出现性因素的运用。这就使得无性恋者常常感到自己与他人格格不入。
在无性恋人群中的女性比例(约70%)远远超出男性,通过进化心理学来解释:男性拥有更多的生殖细胞,所以更高频率地性交的男性更容易传播他们的基因,而女性需要为更好利用数量稀有的生殖细胞而谨慎选择配偶,从而使女性在性行为方面总体更为保守。
而正生活在“异性恋霸权”社会的女无性恋者,自然承受着更多的无形压力,甚至有女无性恋者因此遭受了“矫正强奸(corrective rape)”。
宗教上,部分无性恋者也同样遭受着压力。美国曾有基督教组织公开宣称“性是上帝赐予的礼物,是人类存在的基本要素。”这就意味着无法接受这份“礼物”的无性恋已经“人间失格”。
4. 家庭压力
但家庭与社交圈的压力才是最难以逃避的。家人、朋友、恋人对无性恋者的真实需求的不了解也让无性恋者难以“出柜”。现实中有很多的无性恋者最终违背自己的意愿选择结婚、通过试管婴儿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或被迫与自己恋人发生性关系。
这张照片出自《无性恋者的自白》,而当事人所述说的,是绝大多数无性恋者出柜时会遇到的“非常有趣的”困境——对方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无性恋。
在当代心理学研究中,任何性取向都不是心理疾病的表现,而仅仅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影响下的一种心理现象。反正现在学术界对于无性恋的形成原因没有最终定论(摊手)。
1. 正确认识无性恋者与其他性取向者一样,会受到外表、社会地位、智商等影响,也能与人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所以与无性恋者的沟通交流并没有特别需要注意的。
2. 要正确认识与无性恋者的来往只是单纯为了了解对方,不要对他们的某些如同示好的行为有过多幻想。彼此间进行直率自由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最好问清楚对于对方而言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可能的,什么是想要的,什么是讨厌的。
3. 最重要的一点,不要奢望一个无性恋者会因为自己而改变。就如同性恋一样,无性恋是一种性取向而非心理疾病,不要认为无性恋者了解性或者爱的快乐后就会改变。
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他们只是单纯觉得性或者爱情很无聊。他们没兴趣的时候,就算你穿得再性感,甚至脱光了站在他们面前也还是不会有的。就像当人们不想吃肉的时候,你实在没必要强迫他们吃。
4. 最后,要坚信与无性恋者是可以建立起亲密关系的,即使没有性的存在,两个人之间仍有可能建立起情感关系或者是恋爱关系,乃至是法律上承认的婚姻关系。
嫁给我吧
每个人的性取向就像是光谱上无数不连贯的点,他们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流动的。也许除了我们所熟知的这些性倾向以外(在后台输入“性取向”获得相关文章),还有更多未能被定义或者尚待定义的性取向。我们能做的,就是正视每种可能,善待自己与他人。
也许会有人觉得,这个只占人口比例3%的人群不过是九牛一毛,不值得关注,即使研究了也不会有什么实际作用。但是事实上无性恋的研究对于LGBT人群的平权活动非常有作用,而且,无性恋知识的普及可是这个少数派自我身份认知的一个渠道。
美国开国元勋 Alexander Hamilton 曾经说过:Those who stand for nothing fall for anything(没有信仰者将一事无成)。性取向是用来向与自己对性有着相同观点的人展示自我的标签,人们对于性的观点并不只像人们想象中那般只有同性恋、异性恋与双性恋三种。
无性恋者既不是性冷淡也不是性无能,无性恋不过是不会从他人身上感受到性吸引力罢了,他们也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身份标识,与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性、爱、家庭、婚姻,没有这些东西的人生依然可以多姿多彩。如果你已经没有、不会有、不想有,那么就接受这个现实,并且关注于你拥有的,你感兴趣的东西吧。
人生中,有很多事情比做爱和谈恋爱更重要,也更有意义。
在“异性恋霸权”、“与结婚生子后人生才算圆满”成为主流思想的当今,不懂性也不懂爱的“沉默派们”同样也在寻求着属于自己的幸福,虽然他们所追求的“家庭”可能与通过“传统婚姻”所组建的不一样。
在法国,同性恋婚姻法被叫做为“属于所有人的婚姻法(Marriage pour tout)”,因为他们相信每个人生来都有得到幸福的权力,希望我们的社会、法律、道德有朝一日也能给予无性恋者们一个更好的出路。
就我个人而言,我曾经怀疑过自己是无性恋,现在也抱有怀疑。但是,我并不想就这样对性取向确定无疑,我还在寻找自己。我的心理医生曾经这样说:无须急于给自己下定义,我们的每个行为与观点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我们未曾想到的原因。也许,你今天的自我认知只是你的某些行为的一个保护伞,自我探索与思考是一条没有止境的路。
无性恋是不是一个保护伞?这个问题,就让心理学家们与哲学家们去回答吧。
但无论怎样
无性恋
绝、对、不、是、一、种、病。
p.s.关于自我探索课,我最后一不小心拿了“最学霸学员奖”,几乎返还了所有学费。这门课陪了我三个月,奇葩的地方多了去,比如导师 k 大每次都在不同的国家和城市给我们授课,比如每堂课都有超丰富的内容。你们可以关注下一期的发布。最后,推荐一个无性恋纪录片(扫码观看),内含字幕~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
-end-
你可能会喜欢:
友心人自我探索第一期“最学霸奖”得主
游走在巴黎,时而靠谱时而疯癫的好孩子
参考文献
[1]胡雅君,李雪晴,我是无性恋:做爱的感觉比不上吃蛋糕》,[J], Vista看天下, 2014
[2]C.J.Bishop,A mystery wrapped in an enigma-asexuality : a virtual disussion Psychology & Sexuality,2013,Vol.4,No.2 195-206
[3]Morag A. Yule, Lori A. Brotto, and Boris B.Gorzalka, A validated measure of no sexual attraction: the asexuality identification scale, 2015,Vol.27,No.1,148-160
[4]Ellen Van Houdenhove, Luk Gijs, Guy T'Sjoen, Paul Enzlin, Asexuality:few facts, many questions, Journal of sex& Marital Therapy, 40(3),175-192,2014
[5]Andrew Hinderliter, How is asexuality different from hypoactive sexual desire disorder, Psychology&Sexuality, 2013, Vol.4, No.2, 167-178
[6]Anon,2011年无性恋社群问卷调查英语版,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asexualawarenessweek.com/docs/SiggyAnalysis-AAWCensus.pdf
[7]Anon,2015无性恋社群问卷,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www.wenjuan.com/r/iuM3yu?pid=5630aa74f7405b7a72b1d73e&vcode=bd4f21345657bc0ec72a5bc78553b224
[8]徐雅牧, 无性恋的具体心理成因是什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629026/answer/77289492, 知乎
[9]Simon Parkin,i have never felt sexual desire
[w],http://www.bbc.com/future/story/20160621-i-have-never-felt-sexual-desire, 2016
[10]AVEN官网, http://www.asexuality.org/home/
[11]豆瓣, 无性恋小组
[12]维基百科, 百度, 谷歌等搜索引擎
「一日一小变」
吃蛋糕
没什么是吃蛋糕解决不了的
有的话,再吃一块
本文由友心人原创出品,转载前请阅读友心人(微信号:yosumn)《点这里阅读转载须知》,如需加入白名单,请提供微信公众号ID。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回复这些关键词,可看文章:| 职场 | 职场压力 | 决策 |
| 性取向 | 失恋 | 婚姻 | 假性亲密关系 | 母亲 | 亲子 | 欺凌 | 出轨 |
| 友心影院 | 友问 | 小变 | 友分享 | 电影 | 友一推 |
| 精神 | 失眠 | 正念 | 情绪调整 | 强迫症 | 精神病院 | 抑郁症 | 催眠 | 自闭症 |
| 倾诉 | 幸福 | 活在当下 |
| 脸盲 | 游戏 | 视觉设计 | 犯罪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