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对谈:写给困在「原生家庭」里的成年人

古典古少侠 古典古少侠 2022-08-03

关注  古典古少侠 ▲ 和百万超级个体

一起成长,长成自己的样子!


字数:5444   阅读时长:12‘00“


/


原生家庭这个概念,自被提出后就开始疯魔了。

知名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人性格、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甚至谈恋爱时喜欢什么类型,都与原生家庭有关。

有的人低估了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因为家庭暴力,形成自卑的性格;因为父母的苛责,长大后在工作中持续焦虑,对自己永远不满意。

但也有人把原生家庭当做甩锅的对象:脾气不好怪原生家庭;夫妻关系不好怪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到底有没有那么重要,它是被低估了,还是被高估了?原生家庭如何对我们施加影响,我们又如何才能改变?

上周「七典一客」,我请来了两位高手专门聊这个话题:

一位是祝卓宏,中科院心理学教授,注册督导师,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主任,非常资深。

在每个领域里都有一些隐形冠军,圈外人了解不多,但在圈内非常牛,祝老师就是一位隐形冠军。

他用接纳承诺疗法提供了解决原生家庭问题的方案。

另一位是李松蔚,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资深心理咨询师,知乎157w+粉丝大V。

从系统的角度提供了理解原生家庭的独特视角。

二位结合起来,解答了我很多关于原生家庭的疑问。

下面我把内容分享给你。




01
暴力的父母,养不出自信的孩子

对话的开始,我带了很多人的故事:

有人说,我的父亲控制欲极强,导致我现在很想控制所有的事情,可我不想这样了,我该怎么办?
有位爸爸说,他经常吼孩子,过后又特别后悔,这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吗?
有个女生,找了三个男朋友都是酒鬼,好像永远都跳不出这个坑,特别绝望。和咨询师聊了之后才意识到,她一直在寻找酗酒父亲的影子。

原生家庭的影响真有这大吗?

祝老师说,有!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首要的影响

原生家庭不仅仅是家庭的问题。

出生之前,父母的基因已经在影响着我们,在有机体形成过程中,这个影响非常大。很多行为习惯也会受基因的影响。

比如,父亲如果喝酒很厉害,有可能会把能够对酒精进行代谢的酶基因遗传给孩子;有的孩子特别追求极限运动,这些背后也可能跟原生家庭的基因有关系。

所以,基因部分也是在原生家庭范围内,这塑造了我们很多生理和心理的特征。父母的气质类型也可能会遗传。

出生以后,我们跟父母的对话、互动,父母对待我们的态度,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是否安全,直接影响我们大脑的塑造。安全的依恋关系中,大脑情感中枢的发展比较好,大脑皮层的发展也会比较好,比较平衡。

但如果建立的是不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家庭的虐待、暴力,或冲突。那他成长过程中情感中枢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产生一些严重的、影响终身的,器质性、结构性的改变。父母经常用暴力虐待孩子,就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抑郁症。相关性很高。

另外,父母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孩子如何看待他人。你现在的恋爱、婚姻,你选择的人,往往像父母亲或是他们的反面。

比如,有的父亲有家庭暴力,女儿恰恰也和有暴力倾向的男生结婚了。


和父母的关系,也会在某些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人际关系、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我们会自动按照自己最熟悉的方式对待最亲的人,对待自己的孩子,或寻找自己的恋人。

更关键的是,如果不主动去觉察,你根本就意识不到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就像鱼从小生活在水里面,但鱼根本看不见水。

央视拍过一个纪录片叫《客从何处来》。找了一些文化名人,往上寻找他们的家族。
这个片子的导演说,看这些素材,有一种起鸡皮疙瘩的感觉。很多人今天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或是什么命运,可能在往上好几代就已经确定下来了。
比如易中天教授,节目呈现了易家近一百多年的变化过程。他的曾祖父文采斐然,二爷爷曾公费留学日本,大伯流亡时写了一百万字的湖南省中学教材。正宗的书香门第。
对易中天来说,除了个人努力,似乎家学的渊源也在推动着他取得今天的成绩。

真的冥冥中间有一种命定吗?

祝老师告诉我,这不是决定论,而是有影响。这种影响塑造了我们的情绪与大脑的某些神经反应的类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动化的影响。

觉察是重点。

如果对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没有意识觉察,处理也就无从说起,那么这种影响就会不断弥漫,进而波及到自己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人际交往。



02
比起影响,更好的面对问题才重要

既然如此,一件事发生,如何判断它是否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松蔚说,原生家庭它更是一个归因的方式。就是现在发生的事情,你要把它往哪个地方解释。

在心理学里有一个词叫外归因。我今天身上发生的事,不是我的错,可能在很多年前或从我出生的时候,就已经被决定了。

因为有了可以把事情溯源到原生家庭的契机,有很多人可以真的去接受自己。他不再觉得是我不够好,是我有问题,而是说我也是一个受害者。这是积极的一面。

但这样会引发另一个情况,把原生家庭当做借口。比如,有人把一切情绪不好、拖延、暴力,都甩锅在原生家庭不好。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归因方式——内归因。

内归因的意思是,这个事情是我决定的,只要是我的事,我就要承担责任。脾气不好,不会说是因为我30年前受到伤害了,而是承认发脾气是自己不对。

内归因也有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太内归因,他就容易自责。自责会导致恶性循环。

比如当一个人过于自责,他有可能没办法采取更多积极的行动,他可能会抑郁,可能会很沮丧,很挫败。而这些情绪会进一步加深他的自责,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这两种不同的归因方式,因人而异。

如果你觉得原生家庭让人很痛苦,这个事完全把你限制住了,一点儿都不积极。那么你就应该把原因归到自己身上多一点,去行动。

但如果你过于自责,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那么原生家庭应该负一部分责任,你要轻装上阵。

所以到底谁来负多大的责任,并不是一个铁的事实,也没有固定的比例。

我们都认为它影响很大,但怎么去看待这个影响其实比影响多大,更加值得讨论。

所以原生家庭有没有用,重点在乎于:

第一,你是不是觉察到对你的影响;
第二,对于这个影响,哪个想法会让你更加幸福,并开始行动,这才是重点。




03
打断第一反应,和负面语言解离

具体怎么做呢?

有位朋友,她在孩子钢琴没弹好的时候会特别生气,经常因为弹钢琴的事指责和打骂孩子。
一开始她很困惑,因为妈妈对她很好,从来没有遭受过妈妈的打骂,为什么自己做不到对孩子心平气和呢?
后来她意识到,自己虽然跟妈妈关系很好,但爸爸对她,就是语言暴力,甚至还有躯体暴力。她从爸爸这里习得了对待孩子的态度。负面的影响更强。

怎么能够不被原生家庭的创伤和记忆,引发自己的愤怒、沮丧、痛苦?

祝老师提供了关于认知行为的方式。

首先,是ACT(Accept接纳,Choose选择,Take action行动)。

当时要打断第一反应的链条,就要用正念觉察的方法,和父母过去训斥自己的某些负面语言解离。

它是在一个你知道自己安全的环境下,去面对头脑里冒出来想法、声音和印象。然后把它脱敏,使自己不再被某个声音激活。

其次,事后我们要学会自己跳出来看这些事情,对自己进行自我关怀。

把自己过去的故事投射出来,像看一部电影,用旁观者的视角去心疼剧中的那个小女孩儿或者小男孩儿,去跟剧中的小女孩儿、小男孩儿对话。或拿小时候的照片,玩的一个小布娃娃,去拥抱他,去照顾他,去呵护他。


接下来,有一个非常具体的操作技术,叫STOP技术,它能帮助我们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

分为四步:
第一步S(Stop,先停下来冷静)。
首先意识层面上要知道,对孩子发多少次火没用,发火不好。所以一旦自己有愤怒情绪上来的时候先叫停。

第二步T(Take a breath,让自己深呼吸)。
做深呼气,可以在现场也可以离开现场到另外一个地方。做三次深呼吸你就会发现自己有点儿缺氧、发虚。我们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大脑兴奋性、血压就会降低,心跳会减慢,这时候就会稳定下来。

比如爸爸经常吼孩子,但每次吼完就开始后悔。下次就可以先做深呼气。

第三步O(Observe,观察、注意周遭状况)。
当身体冷静下来,就可以反思。我多少次这样发火有用吗?

第四步P(Proceed,是在重新评估状况后,继续手边的事情)。
冷静的思考,我做什么才有用?这时候就是冷静的思考,而不是情绪与控制的冲动行为。

冷静之下,可以是这2种反应。
第一,不做反应,冷处理,过一段时间再说。这是一个万全之策,相当于火药桶点不着了。

第二,反其道而行之。他让你生气,这时候你不但不生气,还换了一副脸,从愤怒变成了微笑。孩子会发生巨大变化,因为他突然觉得爸爸改变了,他感觉到爱意,他被你影响了。

这是关于认知层面的方法。

但很多人会有疑问:我不就是当个爸或者当个妈,但现在好像我都要去禅修好几年才行?

还有不少人,试图去改变自己,但改着改着又回去了。

原生家庭问题,有更好操作的法门吗?




04
打破旧平衡,位置比认知重要

松蔚说,还可以用系统疗法看待这个问题。

在系统心理学中,家庭是一个系统,按照某一种特定的方式运行,形成了一个既定的模式。

系统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从各种可能性里将一些可能性排除,只留下某一种让人们生活尽可能简化的模式。

比如前面提到的女生,找了三个男朋友都是喜欢喝酒的, 最后意识到自己一直在寻找酗酒父亲的影子。如果遇到了一个不喝酒的男生,可能她都不知道该怎么与他相处。因为这完全不在自己的经验范围。所以,她会一次次找到爱喝酒的男生,进入自己熟悉的模式。

在熟悉的模式里一定会有安全感,这是人的神经系统决定的。即使那个模式事实上会让你不舒服。人在心理上面的安全感其实比真实的生活还重要。

家庭这个系统,像是一个大平板,有一个支点,上面放了很多人,只要有一个人在做动作,其他人就必须得动起来。


如果动的幅度不大,系统可以把那些幅度不大的运动重新调整回去,这叫系统的稳态。

原生家庭有意思也在这里。试图去改变自己,但改着改着又回去了的人,就是他的力量不足够大,没有办法真的去产生一些有意义的改变。

另外一种状态是,如果这个人发起的冲击足够大,那么就会变成这个系统里每个人都需要去接受的改变。我们把它叫做第二序改变,系统形成新的稳态。

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会产生动荡,动荡之后彼此会找到新的舒服空间。所以,不管你是你主动在动,还是外界冲击了你,都是一个机会,而不是问题。

个体治疗或认知疗法认为,决定一个人做什么,最主要的因素是这个人的认知和意识。
系统疗法认为,决定一个人当下行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位置。

爸爸总是忍不住吼他的小孩,时不时发脾气。个体治疗里,我们可以做的是让这个爸爸去训练。他可以训练自己情绪管理的技巧,通过觉知和禅修,一点点的改变自己。

但这个没有一年、半年是下不来的,因为还有很多其他干扰因素。

如果放到家庭的系统里,就可以做一些更简单的改动。

让爸爸和孩子坐在一块,让孩子猜爸爸为什么吼他?
孩子可能会说,因为我做错了,他对我很生气或很失望。但爸爸会说,其实不是,我情绪失控,不是因为你,是因为我的创伤。它激活了很多我过去的反应。
父子开始对话,就已经开始变化了。假如下次爸爸再吼,至少在孩子心里会有一个稍微不同的想法,他会想这是我爸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
短期内爸爸不一定能改掉这个毛病。趁着孩子在现场,可以对爸爸说:
如果你吼完之后后悔,意识到刚刚其实是你的问题,你就跟孩子说一声对不起。要是说不出口,不想这样表达感情,就做更简单的一件事情——给孩子倒杯水。
你把杯水端到桌子面前,一句话不用说。孩子其实就知道,刚刚不是我做的不好,爸爸在向我道歉了。

所以,系统疗法不是单方面改造某个人,而是创造一个新的位置,让整个系统进入新的稳态。

同样还是在吼,也许这个孩子就不会受到那么大的伤,他也许就会在心里对这件事有不同的理解。

用系统的方式看问题,每个人都会变得没那么难,这也是原生家庭的另外一个可能性。



最后的话

讲到这儿,其实我们很难用一两篇文章去诠释原生家庭这个话题,因为它实在是太大、太难,并且影响力太深广了。

家庭就像大树一样,每个人都是树枝的一部分。

当一片树叶长在这个地方的时候,它是依托于整个枝干,枝干依托于整个大树,大树依托于整个大地。

你很难说清楚这个叶片中间多少部分是独立的,多少是连接的。

但我们和树叶的重要区别是:
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有自己生长的力量,我们有意识可以调整自己的方向。
当我们看到这幅全图,我们就有机会长出自己的样子。

毕竟我们在接受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我们也在创造下一个原生家庭。

所以我想原生家庭的最好相处之道,似乎不是全部担责并努力改变自己,也不是无知无觉的把这套东西压给对方。

而是两三个互相有缺陷的人,创造了某种方式,更好的待在了一起。

这难道不是我们组建家庭最初的本心吗?——两个有缺陷的人,互相深爱着。






以上是内容精华,要真正体验对谈机锋,每周三晚7:00,来视频号“七典一客”直播间,看见有趣灵魂!


这次我们会一起聊聊《你被PUA了吗?职场PUA套路大赏》,嘉宾是得到《关系攻略主理人熊太老师和《奇葩说》辩手艾力老师。


 点击“预约”视频号直播


另外,对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想说的,留言告诉我。


好了,我们明晚7:00,直播间不见不散~



推荐阅读

我和父亲的战斗 一起逃跑的父亲最可爱

古典 x 黄   灯 我不羡慕现在的年轻人

古典 x 陈玲玲 :孩子不会成为你期待的样子

古典 x 王   旭 高考志愿填报避坑指南

古典 x 张怡筠 状态最重要,其他死不了


作者:古典,生涯规划师,「新精英生涯」创始人,400万册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作者,得到APP专栏《超级个体》主理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