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写/熊杨 排版/李昕 责编/严毅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总是在意别人的眼光,觉得他们话里有话;
做什么都不起劲,总是感到很累;
对已经发生的事,经常胡思乱想,让自己身心俱疲;
……
内耗,似乎是现代人的常态。
带着这个疑问,我与好友陈海贤做了一场对话。他是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咨询师,得到专栏《自我发展心理学》主理人,畅销书《了不起的我》作者。海贤说,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看,内耗是用内心的斗争代替外在的斗争。说,怕朋友不高兴,影响关系。不说,看法又挥之不去,也想被听见,所以就来回拉扯。这种内耗,让我们避免和朋友的关系冲突。这是件小事,现实充满更多复杂挑战。比如事情本身的难度,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冲突等。与挑战失败带来的挫败相比,内耗虽让我们焦虑、烦躁、甚至抑郁,但让我们免于现实的打击,更容易接受。所以,纵使内耗有很多外部原因,但本质上,还是我们的选择。一个人对现状不满意,但又没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在期待和现实的落差中陷入内耗。比如,想表达和朋友的不同观点,但又不想让朋友不高兴。所以去寻找能把话说出来,又不会影响关系的表达方式,于是学会了更好地沟通。我在经营一家公司,要对员工负责、客户负责。我又是个作者,同时又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和研究。但经营、创作是没有尽头的,学习更是无止境。我陷入幻想,是不是放下一些,专注投入到一个板块,这个板块就会更好?所以有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经营做得不好,写作也不好,学习也没学好,好几次对同事发火。现在回想,那是我自己的焦虑在作祟。
我想,这样下去不行。
我问自己,到底想放下什么?思来想去,哪个都不想放弃。有没有办法把三者联系在一起呢?比如我想要写出有价值的作品,那就要去实践,不然内容就会浮在水面上,很浅。而经营就是实践,实践本身又是实际的学习,包括做咨询,从案例中学习。而不管是为了更好地经营,还是更好地创作,都要进行更有效的知识输入,三者形成闭环,像车轮一样往前跑。直到现在,这种冲突依然在,只不过我的思考,从要放弃什么,变成如何能够让这个车轮转得更快。虽然内耗是契机,但长时间停在内耗状态,影响身心健康,实际的进步还是要靠行动。那如何从当下出发,让内耗的时间不那么长,更好地发挥价值呢?很多人教我们心法,比如“告诉自己没那么糟”、“焦虑一定会过去的”,让自己松弛下来,可以先躺平,躺好了再出发。更有效的是用投入代替内耗——身心如一地去做一件事,不去想这件事有没有意义,值不值得。比如,一个大学生毕业做了份销售工作,对每天打电话、约聊用户这些事,有深深的拉扯。一方面觉得这个工作没有意义,另一方面没有更适合的工作,为了生存还不能放下。用投入代替内耗,就是在约谈客户时,当“无意义”感出现,先把这个声音接住,放到一边。将注意力重新放回眼前的事,看看有什么是可以为客户做的。带着纠结投入,去感受客户情绪、需求,和积累经验。在过程中,激发和唤醒自己,找到做这些事的价值。即使以后不会一直做这份工作,有了经历的沉淀,时间和生命也没有被浪费。投入,是为了不让自己停留在想象中,在现实中获得反馈。比如,有句话担心朋友听了不开心,与其自己纠结,不如找个机会说出来,看看会是什么反应。无论如何,都会得到真实的反馈,根据结果,也可以作出更有效的调整。慢慢地,养成一种进入现实的习惯,而不是停留在内耗中。内耗让我们疲惫,但我们也可以借助内耗,不时地整理自己。问问自己内心所需,一点点探索自己,让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不再消耗自己,成为前进的动力。
这个世界正在向表达者倾斜。
无论你准备做副业、自媒体、斜杠。读写都是基础的底层能力。
我发起的「阅读写作3天训练营」已经到40期了,我会在里面介绍我自己作为知识工作者的所有底层心法,一站式打通从读到写。只需0.99元,10月10日开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