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人一周微评】智慧城市被三分天下,传统地信企业还有什么作为?
作者:南人
编辑:GIS菌
| 本文约 1800 字,阅读约需 2.5 分钟 |前几天看到泰伯网发布的消息,阿里以1.9亿元中标“智慧九江”城市大脑项目。当然,这可能不算什么新闻了,也不算是特别大的项目。
不过,这在今后可能就是常态了,阿里、腾讯、百度、华为这样的公司中标类似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等项目将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比如之前腾讯系的数字广东公司不就以单一来源拿下广东省10亿的大单,紧接着腾讯又中了长沙5.2亿的大标;而阿里的杭州城市大脑也早已启动,还在苏州、重庆、澳门、吉隆坡等11个城市先后落地。最近,海南也以4.83亿元的巨额,向阿里云采购海口市城市大脑2018年示范项目,华为则以9千万中标佛山南海区城市大脑项目......
这样看来,“饕餮盛宴”似乎都是大佬们的菜了,他们鲸吞下来,再来肢解各个子项目乃至子模块,要么自己做要么委托合作伙伴来做。我们可以看到,在“智慧九江”这个项目中其实也是有地理信息平台部分的(如下图所示),只不过是在数据清单部分体现的,分量只在几百项中占了5项,当然地理信息数据在很多环节中都有体现,但整体不像我们做时空大数据云平台那样,分量占比那么重。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大鳄外,还有浪潮、中兴通讯、海康威视、浙江大华这样的大企业也在往智慧城市方向不断发力,加上还有很多本地政府背景的总包国企,智慧城市的市场蛋糕也就被他们瓜分了。再看我们行业的企业,则是难见其踪影,只是偶尔在一些由自然资源部门主导的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的项目里能见到,或许有的还会成为大公司背后的“影子”。
这就是目前的现状,将来估计只会更加集中——集中在互联网(IT企业)、通讯、视频这三大类企业中,由他们三分天下,而其中以阿里、腾讯为龙头,他们的优势更加明显。
为何会这样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智慧城市是一个综合类复杂项目,自然也是算大项目,金额过亿,自然会考虑由头部大公司来承担,才能降低风险,何况这三类企业都有较强的技术集成能力,要么数据很强,要么基础设施有优势,他们是有着先天优势的,尤其在城市运营方面;或者还因为他们更容易转型(房地产企业、制造业虽然也实力强,但跟智慧城市不匹配),因此他们能拿下智慧城市整体项目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这样一来,地信企业就麻烦了,有渐行渐远的趋势,原本在数字城市年代还有些基础,但转到智慧城市,由于更复杂了,因此往往难以被信任,尽管在地理空间数据处理和运营上占据优势,但也仅仅是冰山一角了,项目整体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个能力,再加上地信企业的体量和实力都偏小,承担几个亿甚至更大的项目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政府自然更愿意把“宝”压到那些实力更强、品牌更硬的企业去。
这种情况下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空有一身本事,难道就真的没有用武之地了吗?
我想,首先我们要做到调整心态,承认差距,适当放弃独立承接完整智慧城市项目的想法,转而为某部门、某园区做某些点的服务,也就是说不做整体的,但可以做局部的,去做智慧城市配套性的服务,用地理信息的专长,提供专业性的应用服务,比如智慧不动产、智慧环保、智慧国土、智慧楼宇、智慧河道等,这些具体应用未必包含在那些整体大包里面,你仍然有机会做拾遗补漏的工作;
其次,做不了大中城市的,也许可以做一个县、一个区的,缩小范围与金额,那些大公司干不及、不愿干的,都可以去填补空白;
还有就是成为头部公司生态圈里的一个专业角色,协助他们完成整体性的项目,形成优势互补性的合作,这也是可以发挥我们特长的方式,比如南方数码,目前就成为了数字广东的一个友好合作伙伴,双方保持着良好的合作,这也是一种生存方式;
再者就是拓展到企业的应用,那就非常广了,各行各业,形式多样,只是各自不熟悉不了解,因此需要较长的过程,让人知道你能解决什么问题,才能有机会应用到一些企业应用场景中,比如智慧码头、智慧地铁巡检、智慧门店管理等。
总之,虽然形势变了,但我们可以积极地自我调整,相信随着智慧城市的不断落地和普及,依然会造就更多的机会,更多需要地信企业协助的地方,未来依然可以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可查看文章哦)
▪︎ 相关阅读 ▪︎
【南人一周微评】这样的企业家座谈会放得开接地气——与自然资源部领导对话有感
GIS圈
呈送未必知晓的行业资讯
另一视角解读产业新闻
深度挖掘地信精英故事
欢迎长按关注我们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