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人一周微评】 深圳测绘地理信息如何更好支撑“两区”发展?

南人 GIS圈 2021-04-28
5月15日,在深圳举行了一场测绘地理信息企业座谈会,南人作为企业代表参会。
作者:南人编辑:GIS菌
| 本文约 3700 字,阅读约需 5 分钟 |
上周五(5月15日)下午,深圳举行了一场测绘地理信息企业座谈会,这是由深圳市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主办、行业主管部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导的面向深圳企业的会议,我们有幸作为深圳市外的两家企业之一参会(另一家来自武汉)。
跟以前清一色本行业企业参加的座谈会不一样,除了本地的十几家甲乙级有代表性的单位外,这次会议还邀请了行外的大企业到会,比如华为、平安、大疆、顺丰等已拿到或将拿到资质的企业,使得会议话题更加多样化了。
会议现场
这次座谈会的主要目的是为进一步摸清企业对本市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需求,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本市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健康发展,同时也听取对深圳市测绘地理信息“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也对全市全面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专题进行调研。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管领导、党组成员王爱朝参加会议并做了开场讲话,会议由测绘管理处处长张健主持。
从主管领导的讲话和大家的发言中,能充分感受到深圳测绘人对过去取得成绩的自豪感(在座的测绘企业都是长期的贡献者),对未来如何支撑深圳市发展充满期待,也深感充满挑战,这也是大家最为关注的地方——作为今年刚满建立40周年的经济特区,全国经济总量位列第三(已超越省会广州)、世界知名的国际产业创新中心,未来要肩负起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简称两区)发展的使命,我们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怎样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的确是个巨大挑战。因此大家意识到绝不能拖后腿,也应该给全国做出典范,对自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十四五规划之际,就是未雨绸缪、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需要发挥大家的智慧
我对深圳测绘工作者是充满信心的,认为他们完全有能力迎接挑战,并且能做得很出色,既能满足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为全国带来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这可不是恭维话,而是他们确实有条件有基础做好,这是基于以下的几点考虑

首先是思想开放、观念先行。一切好的结果都始于好的想法,深圳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地带,历来都有勇于创新、大胆尝试的传统,在测绘地理信息的发展过程中,也常有创新之举。记得1994年,就是他们在全国率先试点数字测图的,我们CASS软件的最早应用就是在深圳展开的。之后深圳市大比例尺更新的频率、覆盖的范围都是全国领先的(1:1000地形图一年更新一次,0.5米分辨率的卫星影像一年更新2次,重点区域全要素更新周期达到3个月),还建立了全国首个陆海统一的高精度全市似大地水准面模型。

而近年来,他们又率先开展全市数字地形图数据库对象化改造升级,尝试面向全业务应用的“一站变化发现、一次高精测绘(一次综合调查)”的机制,争取实现“一测多用(一调多用)”,我公司便参与了很多他们的新业务信息化工作,因此是深有体会的。这些,相信都是为今后更好地支撑所做的基础工作。

其次是政策优势、人才优势这也是很多城市没法比的,深圳具备地方立法权,也是计划单列市,这比省会的自主权、决策权、知情权都更加有优势,加上赋予的先行先试示范区,中央是鼓励创新和尝试的,这就给了深圳发挥的舞台,加上经过这么多年发展,聚集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

就我们专业人才而言,深圳有我国测绘界著名的郭仁忠院士,他也是深圳本土诞生的第一位院士,在广东省信息化领域威望非常高。此外,深圳大学校长、欧亚院士李清泉教授就是武测“正牌”测绘出身的,也是李德仁院士的得意门生,由他执掌后的深圳大学非常“有气色”,尤其在测绘地理信息方面,不仅创办了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郭院士便是院长),还设立了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为本市输送专业人才,这为未来的创新发展也奠定了基础。

再有就是“不缺钱”的优势。这是令人羡慕却无法企及的,深圳企业多,收税多,地方留成也高(不用上交省里,对比广州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长税等要比深圳多交留成部分的一半到省里),而面积却比一般省会小很多(广州是7千多平方公里,深圳则不到2千平方公里)。这就完全可以在有限的面积中密集地投入,或者说即使同等的投入,也可以见到更明显的效果。

相应的,在测绘地理信息的投入上也更多了,尤其是每平方公里的投入就不是一个量级了,我没有确切数字,但相信绝对排在全国前列,而且今后也只会多不会少,尤其是经历过这次疫情,应该让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充分认识到地图和位置的重要性,认识到精准管理的重要作用,这在客观上提升了对测绘地理信息的认识,有利于各级政府的支持。

还有是管理机制的优势和领导的重视。这也是今后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是全国地理空间数据集成度最高的,他们负责测绘、国土、房产、海洋、地质环境及不动产登记等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服务等工作,因此具备了数据综合应用开发的条件;加上现在安排了测绘出身的博士领导主管这项工作,可谓更加轻车熟路、胸有成竹。

这次能邀请那么多企业来参加,既表达了对企业的关心,更体现了管理者的诚意和谦卑,让人看到了行业主管部门的期待和重视;深圳是很早就开放市场的地方,他们的下属事业单位不直接承接生产任务,只是负责管理、协调、质检环节,生产任务由市场队伍承接,营商环境一直是非常好的。

此外,深圳是很多科技创新巨头的总部所在地。如今,深圳本地知名企业如平安、华为、腾讯、顺丰、大疆等都纷纷介入测绘地理信息领域,他们实力强、视野广、站位高,各自有优势,相信他们的介入一定会对地理信息的创新应用带来不一样的景象,他们不是来抢饭碗的,而是来拓展应用场景和水平的。我在座谈会上就提到,“大鳄们”的到来说明地理信息领域真的前景广阔,正是“池塘”大了,“大鱼”才会进来,期待他们带我们一起提升。

我想这也是深圳独特的优势,后发潜力巨大,如目前深圳几个亿的可视化平台项目就是由深圳平安科技来承接的,这对我们传统的专业公司有难度,但我们可以参与其中,发挥好自身专业优势。

当然,上面只是说深圳具备了很好的条件,是今后提升的有利条件。但面向未来,要满足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的确还要有更高的要求,才能适应现实的需求,这里要做的工作还是非常多的。尽管深圳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效,但坦白讲离应用方的需求还是有较大距离,一方面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保密、管理体制、技术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就是有待今后突破的方向了。
我想主要矛盾就是原有的供给满足不了变化的需求,需要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的供给,才能满足政府和社会的需要。打个比方就是,原来固定的“三菜一汤、四菜一汤”(如1:500地形图、1:10000地形图等),不合别人胃口了,人家要川菜、粤菜、鲁菜;又或者交付时间太久,成本太高,使得我们测绘部门提供不出来。因此今后的核心是如何能既有固定菜式(那是“国家标准餐”),又能够给人们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菜式,这就是面临成果的形式了。
所以现在部里提出新型基础测绘,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面向实体、一次测绘、按需供给,也就说除了提供固定菜式,还可以提供原材料,给你自己加工,想吃什么就做什么,从原来的饭堂制到“盒马鲜生”式的供给,要什么菜点什么菜,我的“菜”是“放心的(经过权威质检的)、鲜活的(准实时)、精细的(到最小颗粒)、全面的(全覆盖)”,你能自己做最好,不行就请“厨师”——就是市场化的专业公司,这样可以一定程度解决供需错位的矛盾,同时对政府来说也是实现一次投入、多方共享的集约模式
因此,可以说将来的核心点是如何能实现这样理想化的测绘模式转变,深圳已经在开展面向对象化的测绘尝试了,算是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可以继续探索和完善,争取成为全国第一个能全面实现转型升级的城市。
另一方面,要有切实的机制和措施,最大限度鼓励其它部门、领域对现有成果的应用,这样数据才有价值,而且只有共享,才能发挥最大效用。这就要创造条件,主动宣传,积极链接其它领域和部门,不断扩大影响,比如可以定期举办面向应用部门的联谊发布会,同时将有实力的企业拉进来一起交流——只有企业才能长期跟进服务,结合它们自身领域应用好地理信息,也就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在越来越多人用的情况下,共享就更有可能,只有共享,才能让数据发挥威力;而在共享充分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交换,这样接入的数据就越多(如摄像头的、物流公司的、滴滴车辆的等),实时数据就会越来越丰富和鲜活。加上科技企业的创新开发,实时应用,才能让人用得更爽、用得更好,真正实现地理信息实时按需服务,这是终极目标。
当然,以上的理想的实现都是非常具有难度的,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而由于深圳的特殊地位和独特优势,我认为是全国最有可能实现的超大城市,他们的确有底气,期待他们能成为测绘地理信息的世界领先者。
-
END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可查看文章哦)
▪︎ 相关阅读 ▪︎
【南人一周微评】自然资源信息化顶层设计出炉,基层市县该怎么办?
【南人一周微评】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有感并看与测绘的关联
【南人一周微评】不直播,非企业——疫情下的新风潮
【南人一周微评】地信的“前浪”们,你们害怕了吗?

GIS圈


呈送未必知晓的行业资讯另一视角解读产业新闻深度挖掘地信精英故事
欢迎长按关注我们哦▼▼▼

你在看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