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人一周微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给我们产业带来什么机会?

南人 GIS圈 2021-04-28
作者:南人编辑:GIS菌
| 本文约 1800 字,阅读约需 2 分钟 |
3 月 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的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由此,“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再次成为热词。
不过对于我们而言,更关心的是跟我们产业有什么关系呢?能给我们产业带来多大机遇?尤其在这次的疫情重挫下,能成为振兴产业的强心剂吗?
首先看一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包含什么内容:

“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 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涉及到通信、电力、交通、数字等多个社会民生重点行业。”
这个概念的提出,源于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在谈及2019年工作任务时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紧接着,3个月后的2019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加快5G商用步伐和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规模部署,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融合应用”;2020年1月3日,开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求,“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
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可见新基建不算很新的概念,只是在这样的危机面前,大家都期盼国家能出台个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方案,如同2008年的“一揽子计划”(包括“四万亿计划”)一样,帮助大家渡过难关,中央特别提出来,也是希望加快推进,对振兴经济能起到作用。(编者注: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中国经济增速快速回落。为了应对这种危局,中国政府于2008年11月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实施这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随后,逐步形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来源:百度百科)
而我们知道传统基建主要指的是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因此也被称之为“铁公基”,它们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但在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以“铁公基”为代表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无法满足要求,何况已经建设得差不多了,因此现在要靠新基建。
那么就来看看新基建跟我们产业有多大相关度呢?
首先,我认为,凡是基建都跟我们相关,只是要看相关度大还是小了
具体看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按说哪个都相关,要么需要用到测绘地理空间数据,要么对我们行业应用有大的帮助。如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新能源充电桩,都跟“位置”相关,而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则对促进行业应用有帮助。
不过,我们也应看到,虽说有关联,却还算不上是强关系,或者说对拉动我们产业需求的帮助不大。比如建设5G网络,当然要用到地图、位置信息,但原来就已经可以基本满足,或者建设单位自己就可以搞定,不太需要我们专业地信企业的参与。特高压、城际铁路、新能源充电桩也如此。当然,这里还会涉及到规划、征地、竣工验收等环节,客观而言也多少会带来业务需求,但不会太大,比“铁公基”还是少得多,不是一个量级的,而跟房地产热则更没法比了。
至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当然有利于地理信息的应用,能够助推测绘技术的提升,但也还很难直接提升产业需求。甚至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还会形成更高的门槛,对中小企业会更加不利,短期看未必是太好的事。
同时我们也看到,新基建概念是提出来了,但暂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因此总体而言,我们期待新基建,但不宜抱有过高期望,我们还是更应专注于原有的专长和优势,做深、做透本行业,提升用户价值,这才是根本
对于我们稍微利好的是,通过这次疫情,大家都看到了地图的基础性作用,无论大众还是政府,都会感到“一切尽在图中”,地图似乎成为“标配”了。因此在后一步的信息化中,必定会全面深入依赖地理信息、应用数字地图。这样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对企业是非常有利的,在今后对外作介绍的时候,也能够少费一些口舌。
此外,在这次疫情防控中,的确也看到智慧城市的不足,依然不能走上“主战场”、实现大用场,还是没起到关键性作用,只能作为辅助和参考。
假使数据共享更充分一些、空间数据更细致完备一些、信息平台更强大一些、软件系统更敏捷一些,那么会不会就能实现精准防控、精准隔离、精准追踪呢?甚至,能否就不用大面积“封城”,能够实现只封锁局部区域呢,比如一个小区、一个园区、一个商城等,而不用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由此看来,智慧城市的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耽误了两个多月,但我们行业的“大项目”还在。接近尾声的“三调”、国土空间规划、房地一体、多测合一、自然资源信息化等依然要推进,因此总体需求还在。
当然,我们还要看到全球疫情的发展,整体还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因此今年政府的支付能力可能也会变得相对紧张,我们一定要做好应对“严冬”的准备,这样才能够共同渡过难关。
-
END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可查看文章哦)
▪︎ 相关阅读 ▪︎
【南人一周微评】自然资源信息化顶层设计出炉,基层市县该怎么办?
【南人一周微评】 为何武大国家科学技术奖总是花落测绘学科?
【南人一周微评】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有感并看与测绘的关联
【南人一周微评】不直播,非企业——疫情下的新风潮

GIS圈


呈送未必知晓的行业资讯另一视角解读产业新闻深度挖掘地信精英故事
欢迎长按关注我们哦▼▼▼


你在看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