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人一周微评】大鳄不断跨界进入,传统地信企业慌吗?

南人 GIS圈 2021-04-28
图源网络
作者:南人编辑:GIS菌
| 本文约 2200 字,阅读约需 4.5 分钟 |
咱们行业整天提说要跨界,谁知还没等我们跨出去,人家却已经招呼都不打就跨了进来,而且还不是“小鱼”“小虾”,而是大鳄、巨头!
上周在深圳,明明参加的是测绘地理信息的企业座谈会,可在我旁边坐的却是华为公司,在同一排的还有平安、顺丰、大疆,对面的才是测绘的企业,这样的场景可是屡屡发生。
还记得去年自然资源部召开的地理信息企业家座谈会,我相邻的就是美团创始人之一、高级副总裁王慧文,高德(阿里代表)、四维图新(腾讯代表)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是常客了。
在近年的展会上,你同样可以看到不少外行大企业的身影,据悉滴滴早就在2016年成立了滴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导航电子地图数据的加工制作,还负责滴滴自动驾驶地图业务,有过百位专业测绘技术人才;而京东也建立了专门的地理信息部门,处理京东物流配送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自动驾驶货车等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地理信息数据,并开展京东高精度地图的更新;早前我们都知道浪潮、中兴通讯、航天科技集团都已涉足智慧城市领域,前两天得知有个香港新华集团也在做城市信息化CIM的业务。
像是在去年的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装备博览会上,就看到不少“大鳄”的身影。
就在“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向大会提交了推动“卫星互联网”行业发展和“运用智能终端建立灾害预警体系”的建议,看来他也要跨过来了;而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再次提出“进一步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创新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杨元庆、苏宁控股张近东,同样提出智慧城市的提案,体现了这方面的关注。
由此可见,别人跨进来是不争的事实,更是呈现争先恐后的趋势。而我们呢,发现怎么都跨不出去,还在老路艰难前行,今年还遭遇疫情的打击,面对这些巨头们,不免会担心——将来怎么活呀,他们的到来会令到我们没法生存吗?
我在早前深圳的测绘地理信息企业座谈会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今天在场的除了老面孔外还有几家类似华为、顺丰、大疆这样的大鳄们,这说明我们产业真的大了,只有池子大了,大鱼才会进来,而他们进来我认为不是跟我们抢饭吃的,而是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的,一定会带来新的机遇,我们只要发挥自身专长,同样会有生存空间,我们跟他们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

也许你会觉得有点虚,怀疑未必是我的真心话,其实我真是这样想的,这不是盲目乐观,而是了解了他们的初心后才有的看法。
比如华为,他们确实跨入这个行业了,发现他们一个是看中智慧城市这个“大蛋糕”,是做总包的;另一个是要应对谷歌的制裁,没有地图的手机是没法让消费者接受的,因此他们急需补这块短板。
可能你会说,智慧城市本来是我们的菜啊?尤其是地理空间框架——那是你自己认为!其实顶多算是智慧城市的一小块蛋糕,大份的都不关你事,也吃不下来——动则上亿甚至几十亿的项目还不是我们能玩得转的,只能是那些有实力的大企业所为(包括一些可能不那么熟悉的国企),试想,很多还是PPP项目,我们哪垫得起那么大的资啊!偶尔可能你会捡到“漏”,但那是撞大运了。

再如滴滴,我曾经跟他们地图事业部负责人交流过,他们自己做打车地图,因为要做很多定制性的功能,尤其是智能优化,如时间估算和路径计算,要求非常高。比如哪里是最佳上客点,你能看到的(滴滴出行APP内)地图相关的都是他们自己做的,包括像上车点定位、目的地的检索、定位推荐、行程估价与最终费用结算,很多很多,也都是滴滴自己做的,第三方的地图根本满足不了需求。

我也问过顺丰地图部门的负责人,为何要成立这么庞大的地图事业部?他们说精确的快递地图对他们特别重要,一般的地图是没法满足要求的,因为对一个快递哥而言,需要精准地知道投送点的详细情况。比如能不能停电动车、有没有保安、有没有传达室、门口有没有台阶、会不会被罚款等等,越具体越好,这样会省下很多时间,要知道一个快递哥一次省下一分钟,全国几十万个人,一年下来可是天文数字啊!
而且,对快递公司而言,如果每个快递哥带上采集装备就是数据采集员,还可以实时采集,对数据的更新迭代可是最好的方式啊,如此可以采集自己的数据。顺丰如此,京东也一样,美团也需要,这都不足为奇了。
再看大疆,满天都是他们的无人机,顺手搞个测绘部门岂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哪怕建设银行这样看似一点不相关的金融巨头,也来涉足住建的信息化,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交易资金能存在他们那里,因此就算免费帮住建部门开发,都愿意。
由此看来,巨头们进入我们行业实际各有所需,他们都是为了服务自身的场景、解决自身的痛点来的。再有的是看中地理空间位置数据来的,志存高远,要干大事,断不是想来参与什么“三调”啦、“房地一体”啦、“多测合一”啦、开发地理信息系统啦这样的“苦力活”,我们大可放心,当然他们也许会偶尔“搂草打兔子”,顺手捞点好处也难说,但出发点决非抢饭碗。
相反,由于他们的参与,投资多、影响大、实力强,会大大地丰富地理信息的应用,会提升社会各级对地理信息的认识,会创造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实际也是创造越来越多的机会,会使地理信息的“蛋糕”变大,也只有他们才有这个能力撬动更大的“蛋糕”,否则咱们势单力薄,很难搅出什么波浪来。
当然,我们除了原有的市场外,也可以成为他们生态圈中的一员,定位好你的生态位置,你就可以搭上顺风车,也能有所作为——前提是你有两把刷子,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让人看得上。
这让我想起早年的信息化浪潮,开始以为都是搞计算机的人的事(本人学的就是计算机啊),可后来应用越来越广了,也就被跨界了。结果呢,原计算机领域的越做越好,跨界进来的也越干越欢,彼此都好啦——共同做大了“蛋糕”。当然如果你是本行出身,固然有优势,但若是再结合业务的应用,则会更精彩,生出无穷花样来。
-
END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可查看文章哦)
▪︎ 相关阅读 ▪︎
【南人一周微评】自然资源信息化顶层设计出炉,基层市县该怎么办?
【南人一周微评】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有感并看与测绘的关联
【南人一周微评】不直播,非企业——疫情下的新风潮
【南人一周微评】地信的“前浪”们,你们害怕了吗?

GIS圈


呈送未必知晓的行业资讯另一视角解读产业新闻深度挖掘地信精英故事
欢迎长按关注我们哦▼▼▼

你在看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