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母亲那一担遗落的木麻黄须

王雪玉 莆田作家 2020-09-08

权威发布丨首届莆田“花啦啦”杯文学奖征稿启事



木麻黄须

文图丨王雪玉


本文发表于《莆田作家》,微信号:ptzj2014


 

  湄洲湾忠门半岛常见一种树——木麻黄。

  解放初,境内土地贫瘠,旱灾、风灾肆虐,村民四季耕种靠天吃饭,却经年颗粒无收,苦不堪言。上世纪新中国成立后,为抵御风沙,村民奋力营造防护林带,以木麻黄为主,间或栽植相思树。主要有西埔垦区林网、莆禧防护林带、琼山林带、利山林带、柳坑林带;其中,利山林带地处山西自然村。

  山西自然村东濒平海湾,西临湄洲湾,东北与东峤镇接近,北边与笏石镇交界,西北与东庄镇相连,背倚燕连山,面朝鲎山;境内土壤类型属砖红壤性红壤、风沙土、海滨盐土。其间,砖红壤性红壤以“乌底坑”为旱地集中地,乡民依据时令栽种甘薯、花生、大豆、大麦、小麦等农作物,同时为抵御风沙袭击,以“乌底坑”为起点大面积栽植木麻黄直贯北江垦区绵延5公里许。


  木麻黄属常绿乔木,常落常新,四季葳蕤。木麻黄针叶低垂层叠、长短不一,海风拂过,宛如一串串墨绿色流苏在林间细细流淌,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悦耳动听;叶须成熟时浅黄,飘落地面后呈灰褐色;倘若正午阳光透过荫翳给叶须镀上一层金黄,地面上宛若一袭袭翠金毛尖毡随意铺染,炫亮异常!

  上世纪80至90年代,村民以土灶窖烧四季农作物藤蔓(麦杆、黄豆藤、甘薯藤、花生藤)维持一日三餐,再加上圈养家禽、牲畜的口粮,季节性收获的农作物藤蔓根本供给不足,这时木麻黄须成了村民的“救命稻草”。


  利山林带是抵御风沙肆虐的“钢铁长城”,属于村集体财产,容不得村人私自砍伐;脱落的木麻黄须更是全体村民共同的“救命稻草”,同样容不得私人耙草。因此,村委会聘请文龙当巡山员,那时文龙年龄大概60左右,他家和林带距离最近,巡山的工作是以“乌底坑”为起点,每天(除下雨天外)巡逻至北江垦区,防止或及时制止村人私自砍伐或耙草的行为;同时依据月旬不适时吹哨开山让村人集体耙草弥补柴火料。

  “嘟嘟嘟……”当巡山员文龙嘹亮的哨角在乡间地头响彻,耳尖的村民听到欢呼起来“开山耙草了,开山耙草了!”


  耙草场面是全村总动员。只见乡村里巷,狭仄路面上,手搭竹耙、肩跨竹篮、摩肩擦踵前往林带的村人比比皆是!耙草比得是神速,文龙家上厝头的左邻右舍明显占尽地理优势,每人搭上一根竹耙冲在最前线,把备人力车、麻绳、扁担琐碎事宜交待给随后的老人或孩子(后续帮忙运载家中)。

  一到林带,他们找寻地面最为密集的木麻黄须地带,把竹耙倒立后用细圆的竹端划地为界(划到可以装完数趟人力车的柴草量为止),继而在期间自由耙草;倘若个别村民不服气这样大心肝(贪心)的圈地行为,在耙草过程中耙到对方圈好的地界,定会引起一番面红耳赤的争吵!


  而家处下厝尾的我,每一次和母亲奔跑在耙草的路上,内心对当上厝头文龙的邻居羡慕不已,总是埋怨母亲:我们家为啥没靠近防护林带?为啥没跟文龙做邻居呢?跟文龙做邻居多好呀,可以先到达林带,耙草数量用几回人力车运载也载不完!带着这般郁闷的心情行进在耙草队伍中;待抵达林带时,只能找上厝头村民圈地界以外的地方耙草,而这些地方往往是偏远旮旯处、或积水旁不易耙出或濡湿的木麻黄须了,每每返程肩挑竹篮里少得可怜的木麻黄须,想起母亲备晨炊因柴草不足时的叹息,年少的心就莫名地忧伤了……

  伴着不愉快的耙草经历,时光从容迈进21世纪。便捷现代灶具完全替代传统的土灶进入村民的生活;年少时,曾一起耙草的壮年村民大部分已作古,他们的后代基本不养牲畜不耙草了;田地也大部分抛荒;巡山员文龙二十几年不巡山、不吹哨角开山耙草,已八十有余的他当起了乡老,村里大小宫庙的祭祀活动现场都是他手捧求炉的身影!留下利山林带常年熟落的木麻黄须,层层叠叠铺满地面直至烂腐都无人问津。


  唯独母亲,这些年来一到传统节庆时总会念叨:我去耙些木麻黄须回来,方便引烧木块炊馒头、做豆腐!她话一出口,立即被我和姐姐打断:家家户户都用上煤气灶、高压锅、微波炉、高速炉、电饭锅等,谁还稀罕耙草烧土灶呢?还有,您也不想想自己多大年纪了?“时代都变了,以前耙木麻黄须全村都出动,抢都没份,现时草铺几层楼厚都没人去耙,时世都变了!”母亲不无心疼地答道!

  清明节前夕,母亲偷偷挎篮搭竹耙前往林带耙草,回来用耙子肩挑一担放置院子里,气喘吁吁间瘫坐在椅子上说:“奇怪,我明明捆扎了两担木麻黄须,先挑一担放在马路边,另一担就放在原来耙草的位置,但是回林带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另一担,难道木麻黄须自己长脚给飞走了?哎,当时应该一次担一头系两捆,就不会找不到了……”母亲不无懊悔地絮叨着!


  听着母亲的絮叨,眼望她汗涔涔的前额,鬓角濡湿的花白,我和姐姐瞬间没了指责的冲动。母亲,真的老了!和青壮年的她一次次憋足一股劲奔跑在耙草的行列里,返程时一支竹耙两端担四捆木麻黄须,能一口气挑回家的她相去甚远了! 

  几天过去,母亲仍时不时念叨那一担遗落的木麻黄须……


-END-


△作者简介:王雪玉,女,湄洲湾忠门沿海人。生于斯长于斯,闲暇之余写作小诗、散文,家乡风物在笔端流淌,眺望凝重的乡愁。


首届莆田“花啦啦”杯文学奖征稿启事点击这里查看征文详情

征文要求:散文、诗歌(现代诗或古体诗)均可。参赛作品整理在同一份WORD文档中,发送到大赛征稿邮箱:ptzj2014@163.com。邮件主题写明【“花啦啦”杯+体裁+作者姓名+标题】。

截稿日期:2018年9月1日24:00。

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价值2000元大礼包+1000元奖金+获奖证书;二等奖2名,每人价值1000元大礼包+500元奖金+获奖证书;三等奖5名,每人价值500元大礼包+200元奖金+获奖证书;人气奖10名,每人价值200元礼包+获奖证书。

同时,大赛设校园奖若干名:一等奖1名,1000元奖金+礼品+获奖证书;二等奖2名,每人500元奖金+礼品+获奖证书;三等奖5名,每人300元奖金+礼品+获奖证书;

此外,入围作品在《莆田作家》微信公众平台发表后,作者可前往“福建花啦啦园艺莆田旗舰店”领取价值58元礼品一份(鲜花花束/绿植盆栽/花瓶花器任选一项)。

咨询电话:180-5959-2833(微信同号)。


延伸阅读

权威发布丨首届莆田“花啦啦”杯文学奖征稿启事

“花啦啦”杯征文丨许子和:逐梦

“花啦啦”杯征文丨黎崖:木兰溪畔的故乡

“花啦啦”杯征文丨刘青华:一神一庙一座城

“花啦啦”杯征文丨双寒:城市的植物(组诗)

“花啦啦”杯征文丨陈华斌:乡村记忆之看电影

“花啦啦”杯征文丨黄玉清:蛾饼

“花啦啦”杯征文丨镇上中学的俞老师

“花啦啦”杯征文丨陈航:木兰溪——我的乳娘



本期责编:踏浪丨排版:慕白


这里不喧哗,只为给你一片宁静。感谢你的点赞、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