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请经常审视自己身上的“爹味”浓度
这是思维补丁的第664篇文章
非常好听,推荐听听。
头图by 《九品芝麻官》。
“被缜密规划的人生,注定压抑”
(一)
小孩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成长,在教训爸爸这件事上,他成功遗传了妈妈的基因,极有天赋。
前两天,我和小孩一起做一本思维训练的涂画书,在最初10分钟的专注力结束后,形式急转直下,小孩开始变得不耐烦,心思乱飞。
终于,在我给他读完任务题目之后,问他:
明白了吗?
小孩拿着水彩笔,转身过来对我一指,大叫一声:
“嘿!你是谁家小哥?”
这是《西游记》电视剧中,孙悟空问哪吒的话。我气得鼻孔冒烟,一时语塞,吼他说:我是你爹!
小孩一脸认真地转过头来,盯着我的眼睛问:
爸爸,什么是爹呀?
哭笑不得之际,小孩已经以第三宇宙速度,逃离了自己的座椅,去玩具架上拿金箍棒了。
我望向一旁的妻子,那边一副“你不总说教育不能靠吼吗”的表情,等着看热闹。我只能一脸严肃对小孩大吼:
马上把玩具放下,过来做练习!
小孩一扭身,哼了一声,蔑视了我的怒吼,并大声对全世界庄严宣告:
现在,我不是你们的儿子啦,我是猴哥,叫我齐天大圣!
“孩儿们,操练起来呀!”
然后自顾自地耍上金箍棒了。
我又大声叫了几次,小孩充耳不闻。我有点生气,就跑过去把他抓住,拽回座椅前,摁着他说:你不做完答应我做的练习,就不让你离开座椅!
小孩开始用力挣扎,但毕竟力气太小,就在我得意地以为自己控制了局势时,小孩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开始向他的妈妈求助:
“妈妈,爸爸欺负我!”
声音之凄惨,犹如亲眼目睹怪兽打败了奥特曼。
我立感惭愧,确实方法失当,不该以力量压制去强迫他。这时,他妈妈以救苦救难的菩萨身份降临,批评我不该这样教育孩子。
我赶紧向小朋友道歉。小孩则一发不可收拾,开始连珠炮式地批评我:
“爸爸,你知道你错了吗?你能这样对小孩吗?你能这样摁着小孩做练习吗?能吗?你生了我,还不对我好,你忘了我是你的孩子吗?你还笑,你知道你错哪儿了吗?如果你不给我道歉的话,我明天的明天也不会原谅你的!”
我只得端正态度,展开深刻的自我批评,并在不情愿的情况下,以“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的形式,和小孩签订了《再也不能摁着小孩做练习》的协约。
一场风波才得以平息。
(二)
没有人不想心平气和、条理清晰、柔声细语地和小孩子讲道理。。
但有时,的确忍不住。
为人父母之后,我总是会怀疑那些“成功育儿秘笈”里描写的事例和孩子,是否真实?
在这些育儿书籍和文章中,家长永远心平气和,永远和颜悦色,永远不知疲惫,可以7×24小时不间断地分泌快乐多巴胺。
孩子们更是一个个天赋异禀,家长讲道理就会听,从不会胡搅蛮缠,改正错误就不会再犯,养成一个好习惯只需要爸爸妈妈蹲下来,和他温柔地讲5分钟道理就行……
我觉得这类成功育儿的书籍,差不多就是另一种成人向的“心灵鸡汤”,主要成分就是焦虑和自我催眠。
我觉得,世间没有完美的小孩,更不会有完美的家长。做父母的,应该尽早接受小孩的不完美,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
作为父母,我和妻子两个人经常向小朋友道歉。
其实我挺担心,作为父母的我们,某一天会突然间“顿悟”,霸道地认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
这样的观念一定会将亲子关系引致灾难性的一面。
我的父亲就从未对我说过一句“抱歉”,至少在我的个人记忆中,一次也没有。
但他的确曾深深地伤害过我。
我挺害怕,自己以后也会成为一个不会低头和孩子说“对不起”的父亲。
我总是在想,“爹味”可能会是一个愈来愈浓的增量过程。
一方面,这当然是基于父母长期付出之后,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自我催眠式的感动。
另一方面,则是天真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一名圣人一样,体会感悟自己从未曾经历的困厄苦难,和良苦用心。
站在“爹”的视角,无论孩子是否成年,是否已经具有了强烈的自尊和自我意识,父母却一味地将其视作“幼稚的孩子”。
即他们不仅仅是孩子,更是懵懂、幼稚、天真,亟需人生导师指一条明路,或者需要一位手持鞭子的严父厉母随时跟在身后,鞭策管束惩罚方能过好这一生的“长不大的婴儿”。
但当这些父母自我代入孩子的角色,上面的逻辑又全然变了:
“这么大了,连这点道理都不懂?”
“我们起早贪黑全是为了你,你凭什么不努力?”
“我们为你付出了全部,你就这样回报你的父母?”
父母转身便开始要求,孩子不仅仅能够体会爸妈的含辛茹苦,更能够深刻感悟到父母勾勒的人生图景,才是正确的,光明的,唯一值得一过的人生画卷。
这是自相矛盾的两种逻辑,但这似乎正是一些为人父母者,内心的真实想法。
我不清楚,“爹味”浓重的教育观念,能否可以将孩子引至成功之境。但可以笃定,“爹味”太重的家庭中,亲子关系注定是极糟糕的。
(三)
儒家文化中,关于子女教育的理念,我向来认为是很残忍的。
这样的理念下,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即“我给了你生命”,所以“你是属于我的,必须听话、懂事、乖巧、孝顺”。
不仅生硬地扭曲了亲子关系,某种程度上,还束缚、禁锢、挤压了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
所以传统上,孩子们从小习得的思维观念,是不要质疑权威,乖巧顺从,听话守秩序不出格。
“懂事”,成了成年人对一个儿童能否成材的评判标准,“少年老成”这个成语在传统语境中,一直是对孩子至高的褒奖。
但仔细想想,“懂事”这个词的背后,对一名孩子而言,意味着一段残忍的童年。
它完全忽略了孩子的特质和天性,并以极高的成年人标准,去要求孩童的认知、情感表达和言行举止。
这其实是一场漫长的,极扭曲的心理折磨。
教育学上,中国式(东亚都比较普遍)父母的惯用教育方式,是典型的“负罪感策略”(guilt-inducing strategy)。
我还记得自己上学的时候,被老师和父母批评时,他们经常会表情严肃地斥责一句:
“你学习在给谁学呢?你学习是在给我学吗?你是在给自己学!!!”
文字的张力有限。实际上,听过这句批评的孩子都知道,类似的斥责场景里,三个感叹号根本不足以还原其强烈的感情。
我上学时就常常在想,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很多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他们努力的样子,他们深夜疲惫地刷题,其实真的是“在给父母学”。
一个孩子,在负罪感教育的氛围下,心里产生“我只有努力学习,才对得起辛劳的父母”这样的想法,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吗?
所谓人生理想,所谓理想人生,一个懵懂的孩子,真的对这样深邃的人生命题有思考的动力,和深入充分的价值认知吗?
这个问题之下,又有多少孩子,早已对填鸭式的学习无比厌烦,仅仅只是为了让父母满意、开心和感到骄傲呢?
(四)
昨天在微博上,读到一篇25岁小伙自杀前的遗书。
整个阅读的过程非常压抑,我就不贴图了。读完有很多感触,既可惜,又可悲,既愤怒,又无奈。
我们都是从孩童时走过来的,但很多人成年之后,就忘记自己作为孩子时的感触和情绪了。
忘记了孩子们的抗争,有时候是很幼稚,很危险的。
譬如,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在遭受委屈,在遭遇父母长期给予的压力、钳制和不容置疑的规划下,孩子们内心往往会涌起自我伤害,乃至轻生的危险念头。
其实这些年,青少年抑郁乃至自杀的新闻,给我的感觉是越来越多了。
找了下相关数据,真的是把我惊到了,2020年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我们青少年抑郁的检出率,高达24.6%。
其中高中生最严重,平均每10名高中生里,就有一名重度抑郁者。
父母总是念兹在兹地在孩子面前唠叨自己的不容易,压力大,受leader和客户的委屈,不得不做自己十分厌恶的事情。
但几人又能真正代入孩子的角色、视角和思维,去尝试理解孩子的疲惫和不情愿呢?
在很多家庭内部,孩子才是那个“失语者”。
长期忽略小孩子的意见、渴望和倾诉,久而久之,孩子便接受了自己在家庭内的角色和“命运”,知道自己的倾诉和愿望,只会换来置若罔闻的结果。
很多孩子直到身患重度抑郁,以自残的方式表达自我,甚至选择极端的方式逃离世界,才会等到父母一句迟来的倾听:
“孩子,你心里的这些苦闷、焦虑、压力和委屈,为什么不早一点和爸爸妈妈说呢?”
其实,这句话何尝不是反映了一种成年人对待子女,所特有的冷漠呢?
孩子多半是说过的,或者至少曾有过倾诉的欲望,只是被做父母的“无意识地忽略了”。
为人父母,应该经常性地审视自己身上的“爹味”浓度。
(五)
我想,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加油站”,为其助力,为其鼓掌,燃烧自己,成就孩子。
久而久之,难免会有一些自我感动的情绪升起,一旦和孩子产生争执和矛盾,脑子就会不由自主地升起:
“我们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怎么就一点都不能体会当父母的苦心呢?”
希望成为孩子“加油站”的父母,往往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孩子人生路上一部老旧过时又固执的“车载导航”——
在每一次孩子想岔开规划路线,前往自己憧憬之境的过程中,这架“车载导航”就会不断地重复着那个令人无比厌烦的声音:
前方请掉头!前方请掉头!前方请掉头!
但现实是,大部分的父母,自己这一生也走得跌跌撞撞的。我们总是试图为自己的孩子寻找、发现并指引一条通往成功或幸福的捷径。
但将父母自己的人生地图铺陈开来,却发现,我们所寻找的捷径,其实从未出现在自己的经历中。
我们又怎能自信笃定地,为自己的孩子寻得一条光明捷径呢?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要接受孩子有其强烈的自我意识,有属于他独自攀登的高地险峰,更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
这尊重,不仅仅是要求将孩子视作一个独立的、大写的人,还要求我们在表达爱的同时,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
被缜密规划的人生,注定是压抑愁闷的,为人父母,应该经常性地审视自己身上的“爹味”浓度。
与君共勉。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PS.「超慧选」小店今日上新,可点击下面文字链接购买。
【继续阅读】
【作者简介】
慧超,前媒体人、资深品牌公关顾问
作家,已出版《这个世界不欠你》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思维补丁】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