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闲鱼,大多数人浮现在脑海的词还是:便宜、二手买卖、闲置交易。其实现在年轻人上闲鱼的方式已经大变样,只是很多人还不知道。连中好在接到这个项目之前的印象,也是如此。不过,从去年六一开始,闲鱼推出一个特别的IP系列。“第一期 《野性收集,我们这一袋》
第二期 《迷之改造真上头》
第三期 《抄近道入坑》
第四期 《只晒不卖 请别见怪》
第五期 《物归缘主蹲闲鱼》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它以年轻人如何在闲鱼经营兴趣为线索,展现当下年轻人多元有趣的生活方式。一年多的时间里,图鉴5期累计曝光量超过15亿人次,品牌提及互动率170+万人次,拼出闲鱼“风陵渡口”中真实而鲜活的图像。这也慢慢抵消了原来的刻板印象,不只是主创内部,连同更广泛的受众,都一致发出“哇,闲鱼原来可以这样”的感叹。
图源:中好《闲鱼经营图鉴,一个可以一直做下去的IP》
带着对闲鱼经营图鉴IP的好奇,我们邀请到项目主创——闲鱼市场部七葆、御兔,中好创意总监何小白,一起聊聊它的来龙去脉,以及这背后的故事。 一、闲鱼变了?早就变了
提到IP的起源,还要从2020年那次品牌升级说起。彼时的闲鱼刚刚进行一轮产品升级,推出“会玩社区”等三大业务,平台不止于买卖,还可聊可逛可玩。从那时起闲鱼进入“2.0时代”,各大应用市场对闲鱼APP的描述,在“闲置交易平台”后紧跟了一句“趣味生活社区”。这表示,闲鱼的定位从功能工具升级叠加了社区化属性。但一年多前,在对外的交流中,七葆发现,闲鱼“二手闲置交易”的印象依旧占据大多数人的脑海。闲鱼,还需要被认识得多一点。
近两年,平台上的90后月活用户占比超过60%,在与用户的对谈中,闲鱼对他们的风貌印象深刻——有头脑、有规划、强兴趣导向。如同何小白所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闲鱼,有人为了搞钱,但更多人是为了搞笑、搞情怀、分享,也有人什么也不为……这是闲鱼独有的生态。用户晒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以“年轻人在闲鱼的兴趣经营实录”为定位,2022年春季,闲鱼市场部把《闲鱼经营图鉴》IP提上日程,并定下三条初步思路:“● 以什么形式切入?
——图鉴。图鉴是平台用户生活方式的潜望镜。从各式各样的兴趣圈层切入,挖掘圈层共有的而闲鱼独有的特色行为。
● 内容的整体调性是怎样的?
要有真实性和发现感,希望以年轻人真实的生活方式,去影响更多年轻人。● 为什么要持续做?
近年来,闲鱼的营销案例以单点事件居多。但在生活方式这条赛道上,希望给用户的品牌感知是,有整体性和系列感的。
思路有了,用户故事素材有了。带着准备好的食材,闲鱼市场部需要找一位“大厨”,把这些食材烹饪加工,做成一道新鲜、美味的创意菜。 二、IP演进,
从刻画标杆个体到反映平台趋势
当食材来到大厨手里时,时间已经到了四月。闲鱼与中好在紧迫的情况下见面了。1.野性收集:放大个人故事,让人快速记住
闲鱼给到的第一个命题是“收集”,打响IP第一枪。
“收集”是市场部根据数据得出的用户兴趣大类,每一代都有个收集的主题癖好,从集邮到集盲盒,这个词语并不陌生。但闲鱼上的收集特色,又是什么?
作为一个(前)闲鱼浅度用户,创意团队看到的这些方式的第一感受是:很野。何小白自诩为“收集咖啡纸袋的奇葩”,没想到这在闲鱼上都是洒洒水。有个收集奶茶袋的用户更极致,当她看上了一个品牌纸袋,甚至花钱请人喝奶茶,让对方把纸袋寄过来。关键词有了,接下来是,如何用一个很简单的方式让人记住。“袋”的谐音,来源于何小白的亲身经历。他回忆起自己收集的咖啡纸袋,就是一袋套一袋的,刚好对应了主题的“代”字。“这个袋子就是带点随性,又什么都能装的感觉,像现在年轻人,也像闲鱼平台。”由此,“野”的观感,从创意到执行一路流淌:收集的故事,是奇怪又充满极客色彩的;黄色的塑料袋,吸睛又很不正经;视觉画风野生粗线条、趣味十足;桃野古村也是野路子的,原生态对撞出艺术性。
再到“迷之改造”。经此两番,闲鱼作为年轻人兴趣生活社区的身份,也渐渐显露。2.抄近道入坑:从头部玩家个体到背后的平台群像洞察
个体的故事虽然极致,但这能代表平台上的群体风貌吗?
在项目效果都超出团队预期时,闲鱼市场部给自己“泼了一盆冷水”,重新复盘逻辑。前面两期创意抛出后,最终的落点都在圈层深度玩家身上。无论是数据,还是讨论度,都证明结果出现了偏差。之后,他们开始调整策略,简化表达形式,把叙事重点放在平台特色行为上。“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更普世、更广泛地去启发每一个年轻人使用闲鱼的方式,这里面不止有小众的、有意思的圈层,也有门槛非常低的、更多人可参与的生活方式。
——七葆
这期加入了平台数据,聚焦“入坑”行为
于是,围绕着“抄近道入坑”,他们把焦点放在大众共有的心理上。“我的目标很明确,要做到看见年轻人、支持年轻人,那年轻人看到之后应该要有这种感觉——真的是我的心声。
——何小白
抱着这样的想法,主创团队推翻了几十版提案,从“出入平安”到“花式指南”,不断在找能让用户核心记住的点。最终选择做减法,回到第一版“抄近道入坑”。写文案时,何小白叫上00后实习生一起脑暴,到底入了哪些坑?入坑后的感受是什么?他率先抛出一句“露营放空的,也许不是脑袋,但一定有你的口袋。”在多少夹杂着点私人恩怨的氛围中,一篇犀利的吐槽文出来了。入坑之前,它永远是「叠加态」
入坑之后,发现它总搞你心态
何小白说在想idea的时候,只在意一件事——这些东西,普通消费者看到时是什么感受?小众特色下,让大众看得懂、看完后有想说的话,是做创意的原则。随后,主创接连提炼出闲鱼用户的特色行为,从《只晒不卖》的“晒”,到《物归缘主蹲闲鱼》的“蹲”,它们在大众眼里有点熟悉但不多,懂的人看见了乐趣,多数人看到了新鲜。 三、
“交流”的特色贯穿始终
一场共创感的创意碰撞
IP一期期放出,不断微调、加深大众对闲鱼的印象。平稳规律的输出,对创意团队同样是种考验。闲鱼市场部需要打足120分的精神,感知到平台数据背后的人群变化,通过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故事,折射出独有的平台特色。对广告人来说,要形成一系列连载的感知,既要对平台用户有着敏锐洞察,还要用小众的创意落到普世共鸣的点上。回到这些描述的背后,从选题、到内容、到创意执行,都需要经过反复推敲。过程到底如何?我们一一分说。1. 选题:要极致、大众,一点点去挖掘
作为C2C的平台,闲鱼有着两大先天优势:海量的用户故事,特色的“语言包”。先说用户故事:
闲鱼不缺故事,但说到找故事,双方表示费了不少心思。“在我们看来,率先圈定了三个寻找范围:
当下流行兴趣的领域;
有发现感、个性化的生活兴趣领域;
闲鱼“会玩”业务中有号召力、影响力的圈主。 再往下深挖两个标准:故事要真实、动人,比如蹲到缘分这种事;
要有发现感,感受到平台无奇不有。
要足够新奇,又不能过于奇怪,细细想下来,确实不容易。5期内,闲鱼前后接触和邀约了160多位用户,在回忆当初与用户约聊时的情景,七葆说道,“他们不是按照商业逻辑来办事,而是看能否聊得来。有时候觉得你人挺有意思的,就答应了。很江湖气,freestyle的。”这样的收获和感受,他们在细化表达方式时也如实呈现。所以有了傲娇中带点抱歉的“只晒不卖 请别见怪”,“蹲闲鱼”时的佛系随缘。再说,特色语言包:
其实,只要深入了解闲鱼平台,就会发现,内部因多年交流沉淀出一套闲学文化(它也成了闲鱼另一个文化IP《闲学行为大赏》,一直以平台文化视角与年轻人进行品牌对话),这个文化体系下有很多非常独特的语言包。“常见的有:
海鲜市场——用户对闲鱼的昵称
列表科幻——谐音“可换”,表示列表上的都可以物换物
可刀——可砍价
还有更好理解的——入坑、只晒不卖、蹲
在外人看来是另一个世界的黑话,对在闲鱼的年轻人而言,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记录。作为闲鱼特有的文化表达,具有写实性和辨识度。“做IP系列,除了创意性,还要考虑逻辑性。因为创意性在于一个点能打出来就好了,但逻辑性要求通盘去思考,从平台到IP,再到每一期栏目的主旨。
看似素材是现成的,但所有配比都得精密测量。选题和创意要在“小众圈层”、“闲鱼特色”、“大众共鸣”三者中获得均匀占比,方可通过。这是项目前期艰难的起步时间。御兔表示自己对创意的尺度很宽,但逻辑那根线始终拉扯着,她需要理清楚这个选题,是否足够代表平台的特色。2. 内容:“谐音梗事业部”的诞生
说个题外话,团队喜欢做闲鱼项目的一个原因就是:谐音梗,在闲鱼不扣钱。“刚好组内很多人也挺爱写谐音梗的”。闲鱼内部也因此被戏称为“谐音梗事业部”。
御兔不正经的回答是:闲鱼产品本身,就是最大的谐音梗。(笑)正经回答是:谐音梗是闲鱼有意为之,作为内容沟通的一种特色在持续输出。谐音下的表达,让立意变得丰富有趣,又契合品牌轻松年轻的调性。
数英:大家会觉得谐音梗可能有一点点偷懒的意思,你们怎么拿捏这个尺度?御兔:大家都觉得它很取巧,像李诞在《脱口秀大会》说的“谐音梗扣钱”。但我们会特别强调,不只是取梗本身的有趣,更要看它是否确切表达出了闲鱼的行为。比如“我们这一袋”,要说的是当代年轻人的随性、自我的状态;“物归缘主”,指向的是原主人跟有缘人的衔接。
3. 执行:做别人没做过的,把效果推到极致
5期内容看下来,给人最大的感受是有意思、玩得很花。但对创意人而言,它是一种闲鱼式原则的体现。
何小白表示:得保持住圈层的小众性,起码不是用一个大众的壳来包小众的内容,所以从创意形式、到审美风格,都得充满着创新性,比如,膨胀风、新丑风……尝试各种风格。“客户总是期待他们的东西是没人做过的,而我也很少会满足于,只要有东西就OK了。最后变成了,当每次要找reference给客户看时,一找就觉得蛮像,别人做过了,pass。”
如你们所料,客户给的自由度很高。这也是在采访时,何小白反复提及的要素。我们了解到,闲鱼只把控大方向的策略思路,只要这部分理清了,后面的环节,创意空间给够。在文案眼里,客户很少会去推翻字句。
在导演眼里,给出的片子接近一稿过。秉承着“专业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理念,从品牌方、创意团队,再到执行方,流程进展得格外丝滑。在拍摄第一期时,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所有人都是in-house 状态完成了项目。氛围是自在、放松的。这个时候,创意灵感反而源源不断。第三期中的文案与视效搭配令人印象深刻,不止有团队内部的功劳,还有配音老师的灵光乍现。““真的在远方远方远方远方……”这句台词,最开始想的是“真的在远方”,他配音的时候觉得应该表现得“远方”一点。找他试配的时候就这么读了,所有人都觉得好好。
PS:配音老师是杭州blank的创意总监。试配时客户很喜欢,此后再找的专业配音,都是莞莞类卿,最后选择用原版。
也有执行团队Hello制造和导演李智君的脑洞大开,很多无厘头的画面,都出自他们。
与许多后期才加入的执行团队不同,他们每次都会提前参与项目制作,思考怎么呈现最出色的效果。“每次做这个项目大家都尤其投入,有种在做学生作品的感觉,那时大家好像都不考虑项目怎么样,只是单纯想要出一个东西。所有人抱着这样的一个心态来玩。”玩出的广告创意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大概是所有广告人最幸福的时刻了。 四、闲鱼经营图鉴IP
一本持续更新的前沿连环画
在看到《闲鱼经营图鉴》之后,所有人都有了大致想象。何小白的期待,更富有人文色彩的浪漫。他希望这是一本可考古的年轻人图鉴。在几十年后,人们回来“翻看”这本图鉴时,发觉原来现在火的生活方式,在那时就已经被全部展示了。 这是年轻人生活样本的拼图,也像是当下年轻群体风貌的“清明上河图”。创意团队觉得,这不是单纯的广告,而是一本内容读物。正如网友感受到的,“像是看一本杂志,总是想要看到下一期的内容。”所以,在闲鱼与中好的规划下,它的未来也有了几条准则:1. 它的内核是稳定的,打造自己的性格特质
广告的本质,让它总需要保持特别强的新鲜性,但在这个IP里,何小白希望的是“不变”。像打造一个人物一样,不需要砸重金让所有人知道,而是靠它的内在气质去吸引人。
“可能这个人有一点点的邋遢,但又有一点点精致。有一些矛盾感在里面,是各种气质的综合体。”2. 它是小而美的,看中气质相投
小众圈层的内容,决定了它传播的天花板上限,但另一方面,何小白认为,内容给用户带来的惯性期待,远重于一波大声量的传播。(当然如果变成了传播大事件,更好)
所以在跨界合作对象与线下活动,都是内容的补充。比如与桃野的合作,源于“野性”气质的对撞;与好望水的联名,看中的是它“好望”的寓意与“缘”相呼应,而目标群体的气质也较为契合。
3. 它不仅是展示,也可以互动体验
有人调侃,APP的尽头都是做社区。但七葆给我们厘清了一个重要信息,“每个社区的动词不一样,有的是记录,有的是创造,而闲鱼是经营。”
经营,很妙。底层与闲鱼的业务属性挂钩,它需要源于或最终回到交易;站在外部看,它是一种用户主体创造性的体现。他们在很有智慧地经营自己的兴趣和生活,这也是闲鱼市场部在与用户交流后的最大感受。要讲闲鱼用户的生活方式,就必须围绕其特色行为,而讲闲鱼用户的特色行为,离不开发布和交易这两个关键环节。已经有人用智慧玩出了新奇的发布场景和交易方式,但还有很多玩法等待被发现。过去一年,更多是展示,所以在未来,“至少会贴合发布或者交易过程中的一些行为来发散”,会有一个更多人能切身体验和参与的通道。七葆表示后面会结合业务的升级推出,敬请期待。 后记
经过两小时的采访,七葆和御兔跟我们感慨:每次和别人沟通一次后,都会打破他们对闲鱼的固有认知。在闲鱼社区,人们不断变“年轻”,沿着社会思潮的变化,进化出消费、交易的新形态;在社区外,这些用户的影响力,不断刷新着大众对闲鱼品牌的预期。去年一年下来,月活人群中的95后占比有了显著的提升。在后来的某一天,之前因第一期火上热搜、被新闻媒体采访过的Rapper跟七葆交流,他说有了这次经历,自己想要更审慎、认真的思考,怎么通过闲鱼把这门小“手艺”变成大事业。那个时刻,他们觉得,坚持做闲鱼经营图鉴的初心似乎得到了回响。采访:Ruonan、Weavy
撰文:Weavy
【往期回顾】
1. 始祖鸟,不割穷人的韭菜
这里聚合世界及中国500强企业优秀营销人才,共同探讨创意进化、品牌增长、商业力量与企业间合作;这里聚合国际与本土一流广告代理商,发布即时动态、分享优质案例、进行人才招聘;这里聚合业界资深作者,以全面视角洞悉行业生态,创作有价值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