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户外广告新观察:我总结了4个误区
自从去年八月,美宝莲的“睫毛列车”刷屏之后,虚假户外广告成为品牌眼中的香饽饽。
▼ 扫码查看项目详情
伊利财神惊现武康大楼
人们总是热衷于寻找“下一场大事件”,所以在新的一年,虚假户外广告预计还会是品牌喜欢的营销形式之一。只不过效果参差不齐,有的出圈但引发了争议,有的主打重在参与,说明其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有不少。
上次在文章里盘点了值得关注的CGI工作室,这次再和大家探讨下虚假户外广告的主要思路,以及在实操过程中容易陷入的几个误区。
一、先了解下,什么是虚假户外广告?
虚假户外广告(faux out of home,简称FOOH)是艺术家Ian Padgham(伊恩·帕德汉姆)提出的概念,即用CGI技术把真实的视频片段与3D元素相结合,制作成具有视觉吸引力且看似真实的户外广告。
说完定义,我们再看下,它带来的价值。
众所周知,一场营销要获取消费者注意力、攻占心智,最重要的是两点:内容的打造和链路的传播。
把CGI放进户外广告壳子里,恰好满足了这两个条件。
其一,复杂的想法浓缩成易于理解的形式。相比于绞尽脑汁想一个big idea,通过技术实现明显操作更简单,而且还是一眼就能看懂的创意。
其二,自带主动传播的能力。把虚拟元素架接到公共空间,等于创造了一个让事件进入大众舆论场的契机。
因为里面的“非真非假”,让人有了探究的兴趣。不是看完了“哇”一声就划过的那种,还能激发观众停下来发表看法。换言之,它不仅有看点,还有可讨论的余地。
以美宝莲为例,我们还原一下观众看到它时的心路历程。
——惊叹、感慨、新奇
这是真的吗?怎么做的?
——询问、留言,或是分享给朋友“鉴定”
装置费用如何?交通局同意吗?
——更多疑问卷入更多人群,破圈传播发生
……
由此,一个很清晰的传播路径也自然形成:从看到,到主动讨论、二次传播,再到扩圈传播,最终形成病毒式的扩散。而这一切的原点,仅来自于一个奇特的视效。
围绕这个创意核心,于是导出了一个公式化的处理:虽然美宝莲的传播效果有运气成分,不过虚拟与现实的无缝融合为创意人士提供了新鲜灵感,让众多品牌和广告人兴奋了起来。
二、目前看到的两大应用思路
详细来说,CGI 将围绕沉浸式体验、个性化故事讲述、可持续性和逼真的产品可视化展开。
1. 内容沟通的一环
一种是,熟悉与陌生混杂,形成新奇视觉体验。这里的重心在于“虚”的部分,增加科幻的重量,给观众造成深刻印象。
广告是一种勾引人的艺术,像在平面设计中二维变三维,CGI融入短视频,成为动态海报的升级版,进一步强化视觉冲击力,让核心信息更为聚焦和具象。
▼ 扫码查看项目详情
活动预热
▼ 扫码查看项目详情
品牌理念输出
2. 新型传播媒介
所以,严格来说,它更像是社会事件营销的进化版,以奇特的装置设计与实体空间促成化学反应,当观众看到视觉上令人印象深刻且独特的内容时,他们更有可能与身边人分享。
荣耀手机的虚拟户外广告,在微博上关联为“上海杨浦大桥惊现巨人手机”的话题讨论,阅读量达到2000万。
余额宝用高铁运巨型礼包
相关话题#余额宝送的超大年货礼包要用火车运#上了热搜15。
三分虚假、六分真实,再加点趣味调料,变成了一种脑洞大开的传播素材,如我们所见,虚假户外广告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户外营销的想象力和可能性,而且对在实操中会面临的难点给出了可套用的解法。
标志性场景+异变的产品+真人的见证=FOOH
三、看似效果出众,
有四个误区需要注意
按照标准看,这貌似是一种理想的传播样式,不过近来,我们也观察到其中的局限性。
它通常是依赖视觉刺激带来短暂吸引力,而长此以往,总是类似的套路,消费者很容易出现审美疲劳,阈值大大提高,品牌再想突破就更加困难;
而且观众也有被“欺骗”的感觉,等于同时在消耗品牌在大众心里的信任值。
基于此,在翻阅案例之时,我简单总结了一些容易忽略但又值得注意的点:
1. 不是让人失望,而是让人遗憾
首先,因为虚假户外广告的成功似乎依赖于欺骗消费者。
比如荣耀手机的视频效果很真实,不仅有全局视角,还有车辆在内部行驶的直拍视角。也确实如预期那样,视频收获了大量自来水,甚至还有扩圈之势。
毫无疑问,如果荣耀在发布时事先附有说明——它是 CGI,那么这类广告的魔力就会消失。因为当人们发现它是假的时,出现了不少负面评论,甚至还有网友举报“虚假宣传”。
这其实像是刘谦春晚玩魔术的困境,透明度与神秘性的平衡,如果事先被人刨了活,感染力和效果必定减半。但如果事后被人“背刺”,失望情绪也容易冲走此前累积的好感。
所以,如果按照事件营销思路,则需要把后续的应对策略一并考虑进去,则涉及到第二个注意点。
如若不然,不妨把想象力拉到极致,激发人们的向往,产生“如果是真的,可就太酷了”的感慨。譬如美宝莲的后续,有不少人就问到了是否真的实行睫毛列车,说明大众对它的趣味感和期待,超过了对活动真实性的质疑。
2. 对争议保持警惕
社交媒体发挥着双向作用——它可以将一场活动放大到令人眼花缭乱的新高度,也可以放大观众的负面情绪。
这需要品牌提前准备预案和应对策略,什么时候及如何以巧妙的方式“透底”。
除了正经的公关话术,其实可以换个角度,展现出科幻的一面。还是说美宝莲,不仅让艺术家在网上发声放出完整视频,稀释了矛盾点,还在后续做了一个眨眼的地铁列车视频,意在呈现刷了睫毛后眼睛变大的效果,再次和网友进行互动。
没有直接回应真假,但是再次透出的视频已经无形中表明了是假的。
3. 猎奇不是目的,本质是内容,与品牌特色相结合
案例看多了,其实会发现有不少广告换皮不换骨,按照套路搬。
列车运输产品、给建筑物套个皮肤,不变的形式,变化的只有对应的产品和品牌logo,着实很难把品牌特色与内容联想起来。
要知道,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只是一种形式,带来创造性体验的本源在于想法。
大本钟穿上北面羽绒服,应时应景,还通过建筑拟人化凸显出产品的保暖性。
再比如荣耀手机,这次主题是“先锋之作、先锋之路”,在杨浦大桥放巨型手机意在强调“开屏”,再以此来表明此次设计的先锋性,思路上还是绕了路,其实围绕“先锋”还可以想得更大胆直观一点。
4. 媒介即创意,能玩的角度有很多
无论国内国外,常见的是围绕地标建筑做文章,以上海为例,网红武康大楼是视频中出镜的常客。
再就是上海外滩的江面、大桥等,只能说上海留给品牌搞事的建筑不多了。
其实,公式不用套那么死,“标志性场景+异变的产品+真人的见证=FOOH”的公式,也可以变成“( )场景+( )产品+真实佐证”,括号内的限定词自由发挥,放飞思路,把以往不敢想的场景都放进去试试。
自由女神像变成护肤品代言人
这里我提供一个新思路,除了找新点位,也可以聚焦一个态度鲜明的观点,附着到实物中。
阿迪达斯在梅西夺冠夜,放出巨幅海报,不止是因为装置造型,还有把“不同时期的梅西聚在一起”的想象力,汇聚成磅礴的体育精神力量感染到观众。
法国二手奢侈品交易平台Vestiaire Collectives 让衣服从天而降,铺满整个街区,极大地凸显了时尚浪费和过度消费。
// 最后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每一种新的媒介产生,都开拓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并创造出新的社交行为类型,CGI在社交媒体中的应用亦是如此,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会演变成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而不只是虚拟视觉装置。
● 一种新型传播媒介
四个实操中需要注意的点:1. 不是让人失望,而是让人遗憾2. 对争议保持警惕,提前做好预案,别消耗品牌信任感3. 猎奇不是目的,还是要与品牌特色相结合4. 媒介即创意,能玩的角度还有很多可以看见的是,这种“新”媒介正在发挥作用,它会永远有效吗?我们拭目以待,随着兴奋感的减弱,成功可能会消失。
这就是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