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一个普通的周六,上海东平路的的伊索门店外排起了长队,原来这是又一届伊索“女性文学图书馆”活动。出于好奇,我加入了这个长队,带着一些对“打卡式”活动大差不差的预设。然而,在实际的体验过程中,很多的“出乎意料”让我感到欣喜。
首先是真诚,原本以为书籍的数量会非常有限,且获赠书籍应该是由店员随机发放。但实际上,在排队等候时,会先人手一张列有本次所赠书籍的清单,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好书,大家可以提前选好自己所要的书籍。店内,撤下了所有商品,原本的货架上摆满了书籍,供人们自由挑选。店员清楚地记得每本书籍摆放的位置,可以帮助你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书,如果恰好有些口渴,店内还备好了热果茶。
而比“好的活动体验感”更让我难忘的,是品牌让我感受到:在“以女性之名”之前,先摘下“凝视之眼”,尝试了解“定义”之外的女性。伊索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敞开一扇大门,不论性别,平等地欢迎每一位光顾者,在这座临时的图书馆里,有人了解了那些在历史文化长河中闪耀过光辉却隐入尘烟的“不知名”女作家;有人透过书籍,看见了争议与那些看不见的角落里女性的困境,重新思考男性与女性的关系;有人只是单纯地喜欢其中某一本书,那又如何呢?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在这样自然的、主动的交互中,品牌没有在“女性”前面加任何修饰词,也没有给予女性什么“特权”,但我想,这却是一种更接近女性的表达方式。毕竟,粗暴地将“女性主义”变成男性的对立面,又或是用“美化”的表象来赞颂女性,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陷阱”。相比虚空的言语,用实际的行动打破那层“玻璃天花板”要更有力得多。伊索“女性主义图书馆”,女性在被作为群体之前,先有了作为个体的存在感:可以是知识的创作者,可以是知识的享用者,可以啥也不想干只是放松一下。还有一个细节是,在伊索的活动预告推文中,使用了“国际妇女节”这一说法,充分正视和尊重该节日原本的意义。整个过程,有真切地察觉到品牌营销作出的一些小改变,也想顺着这个话题,在2024妇女节来临前进一步探讨一下品牌妇女节营销。 1
被异化的“妇女”
在被尊重之前,还有一座“被看见”的大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妇女节开始被“女王节”、“女神节”这样的词汇代替,女王、女神这样的称呼本身没有问题,但当它们的出现是带着目的弱化甚至是替代原本的意义时,尽管高喊“消除偏见”,这又何尝不是“偏见”本身?国际妇女节,诞生于20世纪初期西方第一批女权主义浪潮,它是一代又一代女性敢于冲破桎梏的象征,是纪念女性争取政治经济权利、公共事务参与权好不容易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日子,它跨越时间与地域,目的是让全世界女性意识到并相信自身的力量。妇女,是对成年女性的通称。在司法解释中,14岁以上的女性被称为妇女。如今,关于性别的议题的确非常敏感,对于品牌来说很难去触碰,火候难以把控,但我始终觉得用真心做出来的东西,别人是可以感受到的。难做,或许是有耐心去真正了解并读懂女性的品牌还是占少数。不过值得高兴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品牌在发出不一样的声音,一些官媒也充分助力。比如,2022年深圳卫健委发布的《不是每一个女生,都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正视女性真实现状,看见女性困境。镜头切换的瞬间不会迎来生活的奇迹,但看见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 扫码查看项目详情
“现实是,她们希望幸福可以自己选择,
性别不会成为梦想的门槛,
偏见不是质疑的理由,
她们希望可以安全地行走在夜幕下的世界。
同年,英国创意公司CPB London也推出了一系列主题为《想象(Imagine)》的公益海报。当我们望着海报,根据文字想象这个被塑造的人时,不得不承认,刻板印象与职业偏见就是以如此不易被察觉的方式深入我们的脑海。即便是作为女性,在我的脑海中竟然也出现了一位男性CEO,当然这并不是一种错误,只是这个念头忽然像警钟一样袭击了我的头脑,我们的很多认知是否就在无形中被外界塑造着?也许源于电视剧,也许源于周遭人事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源于无意间看到的商业广告,总之,我们好像习惯于咀嚼被投喂的信息,而忘记把目光看向现实世界。原来,看见真实情况就已经不容易。▼ 扫码查看项目详情
“想象一位CEO,是位男性吗?
想象一个女权主义者,是位女性吗?
想象有人在办公室里哭,是位女性吗?
想象一个参加董事会的人,是位男性吗?
想象有人提前下班去接孩子,是位女性吗?
想象一位护士,是位女性吗?
正因为有太多女性角色过于“隐形”,所以品牌在做相关营销时,容易陷入臆测、塑造角色的怪圈。然而,事情可以更简单一点,找到那些没有被聚光灯照耀的女性,看见她们的存在。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家庭妇女,看见她们、平等地承认她们的付出与价值,比创设一个闪闪发光的女性形象或营造一个苦难氛围要更有力,看见和尊重每一份付出是平视、是共情,而凭空想象出来的女性角色是审视。打破偏见的第一步是承认偏见,走出误区的第一步是看见误区。今年,重庆龙湖北城天街的一组海报就朝这个方向迈出有意义的一步,这些“本该如此”的概念,竟然演变成需要被“科普”的程度,语言本是沟通的桥梁,但当它披上偏见的外衣、套上观念的枷锁,则可成为吞噬人的洪水猛兽。▼ 扫码查看项目详情
不要把女性架上虚幻的“高台”,倾听她们,看见她们。
2
不从一种“必须”走向另一种“必须”
女性主义从来不是谁凌驾于谁之上,而是一种自我觉醒,无论男女,可以使自己成为自己,才是生命的主题曲。当我们提及女性的坚毅,并不是武断地剥去她柔软的权利;当我们鼓励女性走出“月经羞耻”,并不是要蛮横地将“害羞”定义为“耻”,她有权将其视作隐私。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达洛维夫人》一书中写道:“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在流动的世界,少一些“非此即彼”,或许才能奏响更热烈的人生乐章。明天是国际妇女节,我想一定有人祝你快乐,那么,在此我想祝你:正视自己的需求,看见自己的光芒,在被看见之前先读懂自己。你可以坚强,可以脆弱,但请相信:你不是弱者,你是选择者。
【往期回顾】
1.支付宝2023全年营销观察:焦虑与抉择
5.M Stand,把自己做成行走的广告牌
这就是数英:
这里聚合世界及中国500强企业优秀营销人才,共同探讨创意进化、品牌增长、商业力量与企业间合作;这里聚合国际与本土一流广告代理商,发布即时动态、分享优质案例、进行人才招聘;这里聚合业界资深作者,以全面视角洞悉行业生态,创作有价值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