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被吼后不说话,知道真相后你还敢吼孩子吗?

N/A 语言生活研究 2022-12-22

养孩子的过程中,没有哪个父母能一直平和,所以当有人吐槽自己总是忍不住吼孩子的时候,我是持宽容态度的。


养娃数千日,哪能不吼一嗓?


图片来源:电影《你是好孩子》


但,我不赞成一直吼,一直吼不会一直爽,终有一日会反弹。


况且,我们真正的目标是养育孩子,而不是爽。



不吼不叫

实际上是要求父母心态平和



无论什么事,平和的心态都很重要。


养娃这件事上,拥有平和的心态才能静下心来体察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如此,才能对症下药。


微博上看到一位心理咨询师分享案例:


有个十几岁的女孩,经常性地挤眼睛,扭动脖子,抽动肩膀……


父母带她到处求医问药,效果也不明显,后来,辗转来到心理门诊。


心理咨询师在和女孩深入交谈之后发现,女孩除了经常身体抽动外,还有一个毛病,那就是每晚都做梦,梦见自己参与打斗的场面。


正当心理咨询师怀疑这个女孩是不是武侠片看多了的时候,女孩无意中一句话让他惊呆,她说:


“我妈每晚睡前都骂我,我好生气……”


图片来源:电影《人狗奇缘》


心理咨询师与母亲展开谈话,他发现这位母亲心中充满焦虑,比起孩子,她更应该接受治疗。


没有平和的心态,根本养不好孩子。


这位母亲把孩子骂出病来,又慌不择路带孩子看病,从来没意识到,孩子生病的根源竟然在自己身上。



不吼不叫

是为孩子疏解情绪做正确示范



不吼不叫的另一个名字其实是情绪管理。


而做好情绪管理的第一步是觉察,包括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也包括觉察到他人的情绪。


就拿孩子闹人的小事来举例吧。


我儿子有时候特别能“作“,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了,按理来说,讲道理都能听懂,但是,有时候特别蛮不讲理。


有一天,放学后见到我,一开口讲话,我就明显觉得他“找事儿”。


“我要去商店!”


“你要买什么?”


“我看看再决定。”


“那不行,你明确需要什么,我考虑要不要给你买,你连买什么都不知道,就是为了花钱而花钱,我不能同意。”


话未落音,他就开始嚎哭。



我没批评他,也没生气,只是抱抱他,牵着他的手,慢慢往家走。


他哭一会儿,安静下来。


本以为他平复情绪了,谁知过一会儿,又叫:“我要……”


三番五次,提的全是不合理要求。我拒绝他,他就嚎啕大哭。


这个时候,我终于觉得不对劲, 猜测他在幼儿园可能是过的不开心,见到妈妈之后才开始发泄情绪。


于是我问他:“你今天是不是心情不好?”


他红着眼睛点头,委屈巴巴地说:


“妈妈,我很想大哭一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想哭。


“想哭就哭吧,需要我抱着你吗?”我问。


“要。”他来我怀里找了个舒服的姿势,放声大哭。


图片来源:电影《塔利》


哭完了,身上那股蛮横劲儿也随之消失了。


如果他“作”的时候,我被激怒,批评他、呵斥他,他顺着这个劲儿,也可以大哭一场,但结果一定是,我气得半死,他伤心的要死,两败俱伤。


父母是孩子的老师,一言一行都是在为孩子做示范,孩子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父母。


又吼又叫是个错误的处理情绪的示范,你吼完自己心里是舒服了,可孩子也学会了。


孩子小的时候还不觉得有什么,等到他长大之后,无论在婚姻中,还是面对朋友同事,这样处理负面情绪的方式,都很不讨人喜欢。


心态平和地处理孩子的问题,给他的坏情绪找一个良好的发泄方式。


图片来源:电影《塔利》


这样,他就能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不会伤害到自己,也不会伤害到别人。



不吼不叫

养育出来的孩子能在情感上反哺父母



学点心理学知识,面对孩子的各种行为,主动探究行为背后的原因,了解来他情绪的龙去脉,就会更理解他。


因为理解,所以宽容,因为被宽容,孩子的心灵会得到滋养,而这些,最终会“反哺”父母。


我对孩子的各种情绪一向很宽容,所以,把他的性格养的也很温和,六岁的他已经能成为我的坏情绪的安抚者。


他一向很喜欢玩乐高积木,经常撒的满地都是。叫他收拾,他就随便收一收,遗漏很多在地上。


我有时候就帮他捡起来,但是有一次我心情很不好,一边捡积木,一边生气地说:


“你看看,你看看你,啊,只知道玩不知道收,地上掉这么多,不知道往回捡吗?哪天扫地给你扫走,看你哭不哭……”



很絮叨是吧?我当时完全没意识到。


他幽幽地来了一句:“妈妈,你别一边收拾一边责备我嘛!”


语气平静,没有一丝抗争,没有一丝不服气,没有一丝埋怨,就是在温和陈述。


说实话,我唠叨的时候一点都不淡定,讲过很多遍的事情,他老记不住,我很恼火。


这时候只要他一顶嘴,我就能瞬间爆发。


可是,他很平静地说话,把我一下子从自己的情绪里唤醒了。


这情形很像一个人大夏天坐在火炉边,突然一阵凉风吹来。


我瞬间安静下来,闭上了嘴。


图片来源:电影《胡丽叶塔》


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这样的平静温和的对话能把人的情绪引向好的方向。


反面教材般的回应多半是这样的:


 “我又没看见!”或者说:“能不能别唠唠叨叨的,烦死了!” 或者说:“你不就是干点活儿吗?不想做别做,别一边做一边找事儿。”


狡辩、不耐烦、满不在乎……,无论哪一种回应都会成为怒火的引爆器。


为什么有些遭到批评的孩子会不耐烦,甚至对父母恶语相向?


因为面对父母的指责,他本能地想保护自己。


会正确处理情绪的人,遇见对方的坏情绪会张开怀抱化解,而没有学会正确处理情绪的人,会用向对方“捅刀子”的方法保护自己。


我们都不是完人,偶尔吼孩子,是一时失控,可以被原谅,但经常吼,就是在向孩子“递刀子”。


我们养育的是孩子,向他传递的应该是妥善处理情绪和关系的法则,而不是伤人伤己的“刀子”。


特别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