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才永生:维萨里与实证解剖

小王随笔 小王随笔 2023-01-13
公司购买了一套新星出版社的科学史小书《医学大神》,充实借书架。口袋书,很薄,上下班地铁一来一回两趟就读完了。写得不错。

【图】书封面、维萨里画像、维萨里著作《人体的构造》的插页。中图、右图来源:Wikipedia。

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 1514 - 1564),近代人体解剖学之父。

出生于哈布斯堡荷兰(尼德兰)治下的布鲁塞尔,家族世代为宫廷御医;酷爱人体解剖,不满足于因循古圣学说(被认为“解剖学的终结”的流传了1300年的盖伦学说),坚持通过自己的亲手解剖,实际了解人体构造,证明生理功能;划时代地出版《人体的构造》(<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以写实细密的绘图,充实仔细的注释,几乎凭一己之力,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将停滞了1300年的人体解剖学带入近代。

【图】盖伦(Claudius Galenus,129 - 200),被认为是上古时期欧陆最伟大的医者。图片来源:Wikipedia。

另一方面,精深的解剖学知识与对身体结构深刻的理解,使维萨里在医术方面的造诣也轻易地超过同侪,成为当时欧陆名医,其不幸殒殁异域,竟令彼时欧洲各国使节竞相传闻。

【图】<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封面,展示了维萨里上解剖课的场景。图片来源:Wikipedia。

几点印象与思考

1 - 16世纪欧陆的学术共同体
书中介绍维萨里求学、治学经历,提到,维萨里先就读于鲁汶大学(Universitas Catholica Lovaniensis),后转学到巴黎大学(Université de Paris),取得学士学位;接着,回到鲁汶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但未完成就离开,而后入读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Padova)取得博士学位。

这表明,16世纪的欧陆存在一个学分互认,学位互认,学科互通的大学体系,学术共同体,学者可以在西欧、南欧等地作学术旅行。

小王认为这得益于:拉丁语是欧陆通用语(lingua franca),这一定程度上由教皇统一教权和垄断圣经解释权保证,使得懂得拉丁文的学者在旅行时,总能至少在地方教堂与教士交流;同时同一种语言使得各地区学者用同一语言书写文献。后面,随着新教兴起,圣经翻译为各国民族文字,民族主义兴起,统一教权瓦解,维护学术共同体的方式必然发生一定变化。

注意:“学不下大夫”,这时的与平民无缘,与中国科举制大异。例如,维萨里在缴纳了十七个半达科特金币后才拿到博士学位证书。这显然不是平民能承受的。另一面,平民也绝难有机会学习拉丁文,今天都如此。

【图】欧洲从中世纪后期至20世纪期间,作为流通货币使用的金币或银币。威尼斯的金达克特(含3.545克99.47%的纯金)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可,地位等同于现代的英镑和美元。图片来源:Wikipedia。

2 - 真正的好奇求知心与探索精神
中世纪可没有冰柜冷冻,维萨里也并不只在冬天做研究。维萨里的研究场景常常是很不美丽的,以通常意义而论。没有对新知无穷的好奇与探索欲望,不能研究尸体吧?尸味难闻吗?令人作呕吗?这是维萨里家中把玩揣摩研习的教具。

中世纪,为了获取“研究素材”:挖坟掘墓家常饭,偷尸运体等闲之。书中举了一个例子,维萨里一次偶然看到一副新鲜吊挂的罪犯尸体,冒着违反法律甚至教法的风险,与朋友分几次,偷偷将尸体解分,藏在衣服下面带进城。

可能医学生物学探索总要在超先伦理道德一步。

【图】迄今最早一副解剖教学人体骨架(Jakob Karrer, articulated by Vesalius)。1543年,维萨里在瑞士巴塞尔,公开解剖了被处-决的重罪死刑犯 Jacob Karrer,其骨架被保藏在巴塞尔大学。图片来源:Wikipedia。


3 - 攀爬科技树的困难
时代需要“天才”。

自维萨里时代向前1000年,欧陆的生产力有本质区别吗?也许有。那么用于医疗的工具、方法,进而探索手段有本质区别吗?没有。

维萨里同时代学术人物中,优秀者不过能对一千年前的学说作注释和讲解,整理形名对应关系——列举不同来源但指代同一事物的名词。

4 - 距离领悟进化论已经很近
早在盖伦时代,学者们就用从动物,特别是猴子,当然也包括猪,解剖中获得的观察结果,类比推想解释人体生理结构。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维萨里时期,特别是随着中世纪教-法愈发严厉,人体解剖愈发成为禁忌,人体解剖机会变得愈少,学者常常只能解剖动物。

如果能系统地对动物进行分类,并按类别总结对比解剖学差异,应当有可能从形态学、生理学角度观察到广泛存在的连续变化;而医者、学者类比猴子与人的生理结构差异,小王认为距离领悟进化论已经很近。

当然,系统的动物分类本身并不简单,是科技树上重要的一支。进一步地,观念上跳跃(Leap in faith)的困难有时要远远大于对现象理解的困难。

【图】天才永生。《人体的构造》中的一页插图是一副沉思的骨骼,右下方的石座上刻着拉丁文:vivitur ingenio,caetera erunt。含义为The talent of the Living, in Death other will be(天才永生,庸众泯没)。长久以来,这被认为是维萨里的自诩。


【小王随笔】往期读书文章


2020.6.19:简谈“为你,千千万万遍”的翻译,读《追风筝的人》
2020.5.31:《我是刘慈欣》:主流文学是人类的超级自恋
2020.5.28:《美国陷阱》侧写美国收监制度与合法奴隶制
2020.5.27:燕垒生短篇科幻集《瘟疫》
2020.5.21:日本国力上升期时的普通海员
2020.5.19:《三体X·观想之宙》
2020.5.5:蒙古铁骑今安在
2020.5.4:短评《柏杨白话资治通鉴》:“河殇文人”
2020.4.23:海明威的最后访谈:“你会抗拒一切不真实的东西”
2020.4.18:《基地》:阿西莫夫的思想实验
2020.4.14:《华罗庚》影响了最多人类的数学家
2020.4.5:极限条件下的群体心理:《三体》中的“球殇派”


公众号说明

“小王随笔” @xiaowang_essay 是小王叨叨唠唠的个人号,谈历史评时事,讲科学论技术。

大多时间,这是一个读书的公众号。
原因无他,小王,书生耳。

本号的发文频率取决于小王的工作生活状态,尽可能地,希望一周一书,一周一文。

诗书史书有之,论据数据有之,干货私货有之,凭君自取。
也疾言也善噵,也辛嘲也正告,也薅毛也挖角,我自为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