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塔影,博雅未名,盼你见字如面| “敦煌女儿”樊锦诗来信
编者按
学堂门启,北大常新。
一代代青年人自五湖四海来,向城镇乡野去。
不变的,是北大人共同的青春记忆和家国使命,是北大人共享的成长际遇和燕园岁月。
这是一封北大人的家书,是一次回眸,是一次对话,更是一脉诗书继世长。
来自不同时代的七位北大校友的亲笔信,将跨越时间和空间,带着风沙和书香,携着追忆和哲思,
颠簸在万尺高空和纵横铁路,伴随你打开学堂之门,进入第一个北大课堂。
人物简介
樊锦诗,女,汉族,中共党员,浙江省杭州市人。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在从事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事业的四十余年间主要致力于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研究工作,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修复与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声先生,说不尽半世风沙尘土,
一生儿女,道不尽一程莫高深情。
狂风劲骨的戈壁,是第一封北大的来信。
带着古老的梦幻,干燥的尘土,
和先生温润的笔触。
樊锦诗先生的书信,
为你分享斑驳时光间的坚守和选择。
带你一览北大人的青春无悔和扎根奉献,
意气归来,摆渡天下人。
樊锦诗先生写给新生的亲笔信
自十六国时期始的莫高窟,本是世俗经里大漠深处的佛洞,亦是佛家言中无量功德的修行。
历数个世纪风雨的莫高窟,是世界闻名宝贵的文化遗产,是铸就一代人的精神高地。
在中国西北的要塞,有地名敦煌——敦,大也;煌,盛也。
震撼世界的莫高窟在这里,感动中国的樊锦诗也在这里。
文物保护的难题在这里,坚韧的北大精神也在这里。
青春如果能够选择,她选择一生守望大漠、洞窟和壁画里的历史纷繁、盛世辉煌。
青春如果需要回答,她一写下生奔走呼告的答案,拯救佛陀累世的善行因缘、经变佛传。
从青春到暮年,她成为了敦煌的女儿。
有梦想亦有责任,她成为了精神的丰碑。
在百转千回的石窟和黄沙漫天的大漠中,她是最迷人的色彩,带着坚毅、勇敢,笃定和温柔,将一抹北大红飘扬,“因为值得,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她用青春为千年壁画重新染上纷繁色彩,用时光为茫茫西北再次留存文明记忆。民族世界风,家国天下情,无论是南海北川,还是乡野城市。这是北大人的志向,更是北大人的使命。
山川亭台,佛经圣坛,是灿烂的千年民俗之变;盛景飞天,耕作游牧,是滚滚的历史发展之沿。
她在这里,半生守着一片天,瑰丽似锦,灿漫如诗;大漠深处,半世飘着一面旗,心心向北,天下为大。
今天,她将这份厚重嘱托于你我,带着嘱托和期望,语重心长;带着思索和回忆,唇齿留香。带着每一位学人的严谨执着,带着每一位北大人的胸怀天下,愿我们都能牢记教诲、砥砺德行,时时感恩。
今天,我们成为北大人,是一份自己和梦想的承诺,是一份责任和担当的契约,更是一份薪火相传的坚守。写下这百字的嘱托,无论你们来自哪里,现在你们都归属于一个地方。
先生的一笔一言,如沐春风中,仰沾时雨化;朋辈的一字一句,也必将起高楼,写家国,谱春秋。
湖光塔影,博雅未名,盼你见字如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