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植根沃土 面向未来——新中国建筑设计七十年述评

金磊 建筑杂志社 2021-05-01


见证新中国建筑70年的历史性跨越,建筑界有太多的城市记忆,中国建筑与建筑师如何走上中国特色之路,也有太多可照见历史的明镜。


新中国建筑70年的事件与述评

1.创立我国的建筑机构。1949年4月,山东省组建第一家国营建筑企业;8月,上海市成立华东建筑公司;6月,北平都市计划委员会成立;9月组建公营永茂建筑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前身);10月,中国第一家建筑设计机构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成立;1952年8月,建工部成立;同时教育部院系调整,在182所高校中选七所设立建筑系。与此同时国家还组成了一批设计机构。尽管初创期的设计队伍缺乏成熟的技术与经验,但仍在技术规范标准、设计定额指标乃至相应管理制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也为建立设计秩序奠定了基础。


2.“十四字”建筑方针与“八字”建筑方针。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大规模建设出现的浪费问题。1954年9月,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发出警告;1954年12月27日至1955年1月8日,建工部召开全国省市建工局局长会,要求设计领域警惕复古主义思想。建工部在致中央的报告中指出:“在设计工作中必须贯彻适用、经济,其次才是美观的原则,而不顾适用和经济效果的形式主义思想和一概接受古代建筑艺术形式的复古主义思想必须加以批判……”该报告第一次将“其它各国在近代建筑上的科学成就”与前苏联的经验“两者结合起来”。在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建筑方针重经济、轻美观的倾向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基于中国国情的政策选择。但方针并非理论,建筑方针与理论的最大不同在于:方针是据国情的建筑设计理论的必要修正,而建筑理论则是适合古今中外的普适性,新中国建筑设计既要具备建筑理论,更要遵循建筑方针。时隔60多年,2016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重新确立了“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八字方针,无疑它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建筑设计的新航标,必将助力建筑创作的繁荣与开放。


3.上世纪50年代“国庆十大工程”。历史上共评选了4次“北京十大建筑”:第一次即1959年“国庆十大工程”,即: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现改扩建为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2012年扩建)、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已拆旧建新)。以后三次分别为:上世纪8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1988年评选)、9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2001年评选)、21世纪初“北京十大建筑”(2009年评选)。“国庆十大工程”已诞生60年,它不仅仅是新中国十周年的纪念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当代丰碑,它创造了特殊时代的特殊设计建造水准,是集国家与人民智慧于一体的经典之作;这些建筑作品集中外先进设计理念与风格,它是新中国建筑最早呈现多元化、集合的建筑典范;它体现出一系列技术与设计的先锋性,如新中国第一个装配式建筑在民族饭店建筑结构中诞生。


人民大会堂


4.一次里程碑意义的会议。1958年,建工部和中国建筑学会在上海召开《住宅标准及建筑艺术座谈会》,参加会议的各界专家120人,其中包括梁思成、刘敦桢、杨廷宝、林克明、陈植、王华彬、哈雄文、吴景祥、戴念慈、林乐义、徐中、段海云等。前苏联专家专家组组长罗曼诺夫、罗小未、冯纪忠、汪坦、金欧卜、吴良镛等先后在会上发言。时任建工部部长刘秀峰在会上作了题为《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的报告,这篇兼具学术性、文献性的报告总揽了新中国建筑十年间有关建筑创作的问题,对于西方建筑理念也摆脱了盲目对立的态度,至今在学界仍对其给予很高的评价。在1958年这次会议后,全国至少14个省市学会就此召开了建筑艺术座谈会,使探索建筑新风格的创作方法落到实处。


5.1999年《北京宪章》。1955年,中国建筑界正式加入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得益于中国建筑师华揽洪的引荐与贡献,为此中国建筑学会参加了1955年在荷兰召开的第4届世界建筑师大会,这是中国建筑界面向世界的早期事件。1999年,在中国北京成功举办第20届UIA大会,其价值与成就表现在:


(1)UIA早在1994年成立的建筑师职业委员会(UIA PPC)在多个国家建筑学会的参编下出版了《国际建协建筑师职业实践政策推进导则》(即UIA认同书),在1999年北京UIA大会上,经100个会员国通过成为建筑师职业国际标准。


(2)自1995年起,中国建筑学会聘请美国弗兰姆普教授与张钦楠担任十卷本“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丛书正、副主编,该书系获国际建协、国际建筑评论家协会(CICA)等机构奖项,是中国对20世纪世界建筑的一个重大贡献。


(3)1999年,UIA大会一致通过了由吴良镛教授起草的《北京宪章》,《北京宪章》总结20世纪建筑发展规律,指引新世纪建筑方向,不仅是中国建筑界国际地位的彰显,也反映了新中国建筑事业的进步。


新中国建筑70年经典作品辑要

用作品反映70年中国建筑成就最具有说服力,本文只能捕捉新中国建筑的典型代表,从中品味建筑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系,发现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历史价值。


1.人居环境。我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已从20世纪50年代34平方米跃升到40平方米,它的历史成就不可忘记。上海曹杨新村,建于居住环境原来十分恶劣的上海西北郊贫民区,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建成住宅4000套,虽住宅多采用大居室的单室户型,但平面布局合理,新村中心设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新村绿化成点、线、面结合态,还提早考虑了汽车的进入,开创了中国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先河;北京百万庄小区,由9组60余幢坡顶特色小楼构成,编号用“子丑寅卯”顺序排列,申区的4排2层小楼是百万庄小区的核心,整个小区组团采用当时先进的“邻里单位”规划理念,被誉为“共和国第一社区”。


2.文化建筑。首都剧场是中国第一座以话剧演出为主的专业剧场,观众厅1302座,舞台深20米,设有直径16米的转台,是国内唯一采用自主设计和施工先进设备的剧场。首都剧场建筑师林乐义摒弃了单纯古代传统形式,采用有代表性传统艺术造型,如将垂花门、影壁、雀替、额枋、藻井乃至沥粉彩画进行了创造性应用,至今首都剧场仍是北京艺术演出的最佳去处之一。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该项目为保护被发掘的南越第二代王赵昧之墓而兴建,其设计特色是结合陡坡和山岗地形,沿中轴线依山而建,通过蹬道及回廊拾级而上,巧妙地将入口、陈列、古墓、珍品等内容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颇具匠心。


黄鹤楼重建: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始建于三国,屡建屡毁,最后一次重建于1884年。此次重建面积约4000平方米,楼高51.4米,采用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楼体造型“四望如一,层层飞檐”“下降上锐,其状如笋”,保有明清两代黄鹤楼的风貌与雄姿,今天已成武汉长江边上重要的文化地标。


黄鹤楼


3.高校建筑。天津大学第九教学楼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筑界民族主义思潮的体现和结晶,建筑为台基、主体、屋顶的古典主义三段构图,屋顶中部受摩尼殿的启发,设置了山花朝前的十字交脊歇山屋顶,在简朴的总体上呈现中部入口,和平鸽鸱吻的表现形式反映了战后对和平的渴望,琉缸砖清水墙面材料的使用是天津近代建筑的独特之处。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位于天津大学青年湖畔,其功能按文学研究与艺术展览两个方面考虑,设计营造大尺度的方形院落,以体现书院的意境,除湖景、自然光、树木及落地窗的巧妙安排外,外墙的材质色调,院子里的铺地(主要是青砖、瓦片、木板三种材质)都有质朴且充分的表达,以体现一种意境的融汇与互动,是当下高校建筑尤其是体现人文教育情怀的设计作品的典范。


4.饭店建筑。饭店建筑既是改革开放先起步的类型,也是较早引进境外设计作品与思潮的领域。香山饭店的设计者贝聿铭作为不同文化间优雅的“摆渡者”和探索者,勇敢面对中国改革开放引进最早的设计项目,为此他采取了园林式院落组合,加顶庭院“四季庭院”,配以江南民居淡雅的色彩和考究的用料,精致的细部如“曲水流觞”。同时期的饭店建筑佳作还有上海宾馆、广州白天鹅宾馆、深圳南海饭店、拉萨饭店、杭州黄龙饭店、北京长富宫等等。


5.图书馆建筑北京图书馆新馆自20世纪70年代初启动,到1973年10月29日周总理对该项目扩建计划批示,决定选址新建,共经历了114个草案。最后确定为杨廷宝、戴念慈、吴良镛、张镈、黄远强的“五老方案”,其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比较和研究实践。北京图书馆项目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地下三层,地上19层,藏书2000万册,具有三个内院的建筑群,给读者提供了中国庭院式与中国书院多层次结合的读书与遐思空间。


关肇邺院士设计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是在1931年的旧馆基础上进行,1992年建成的新馆2万多平方米,是旧馆面积的3倍。关院士坚持“尊重历史、尊重环境、尊重先人创作成果”的设计理念。他强调:为了避免新馆体量大,过于突出,使老馆处于从属地位,特将新馆高大的主体部分适当后移,将新馆底层部分前置;为了避免新馆对老馆的压抑,求得与老馆尺度一致,巧妙将新馆入口隐蔽于半开敞前院中;为求得新馆风格与老馆和谐,外墙使用清华园老建筑一致的红砖与灰瓦;为了求得与老馆在主题形象上的呼应,新馆在几个入口处以大片玻璃墙设计了独立圆拱门,而不简单重复老馆的大量拱窗。他用新的创新设计验证了杨廷宝院士曾反复强调的“在完整的建筑群中新修和扩建,有时并不一定要表现你设计的那个个体,而要着眼于群体是否协调”的理念。


6.体育建筑。20世纪中国较早的体育建筑是1919年建成的清华大学体育馆,而真正的公共体育场(馆)是北京体育馆、天津市人民体育馆、重庆体育馆、广东体育馆等。


北京第11届亚运会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一期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包括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曲棍球场及练习场、医务测试中心及练习场地等,它较好地考虑了总体规划与各单位建筑的关系,至今漫步其中仍能感到设计师营造出建筑的功能与形式、现代与传统、环境与建筑的融合之美。


上海(八万人)体育场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最大的综合性体育建筑,专为举办全国第八届运动会所建,其最大特点是以一条贯穿东西的主轴线连接体育场及原体育馆,将70年代所建上海体育馆、训练馆,80年代的游泳馆、奥体俱乐部等项目,有机构成一个现代体育中心。圆形体育场体型简洁有力,立面造型虚实结合,配以57个乳白色透明伞型膜结构屋顶,完美呈现时代气息。


上海体育场


7.交通建筑。在这方面中国有一批遵循经典现代建筑原则的作品,虽然其规模不大,但的确是中国现代建筑的一次有意义的进步,是值得记忆的创作。重庆白市驿机场航站楼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地域气候特点,且在创作上颇具匠心,将通常的候机大厅打破,形成分散式布局,旋转45度满足了交通转弯的流畅性,还在各个候机厅朝西的窗外设置了精巧的遮阳庇荫通风系统。


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位于1、2号航站楼东侧,整个建筑造型呈流线状,屋顶有朝东南向的天窗,在视觉上有仿如“龙身”之感。若从天空俯瞰,航站楼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鸟。T3航站楼强调以人为本和生态节能理念,靠诗意与理性并存的设计手法构建了这座世界级的交通枢纽。


8.景园建筑。20世纪70年代,中国景园建筑开启了创新式发展。从传统出发,锐意创新的当属上海方塔园,该项目以上海松江县仅有宋代方塔的砖心瓦砾为源,定性在以方塔为主体的历史园林遗存上。园内建筑一般采用青瓦、钢架,尝试用新型结构与传统形式相结合,其中“何陋轩”茶厅是草顶竹构房子,延续当地农舍文脉,在轻钢结构的巧妙运用下使建筑空间通透,很好地与竹子装饰交接,也呈现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气息;杭州花家山宾馆4号楼,该项目三面环山,绿树成荫,有多处泉眼,建筑采用江浙地区小青瓦屋面,尺度亲切,在用料上做到“粗粮细作”,体现了当地风景建筑特色的地域性。


9.援外建筑。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援外项目成为中青年建筑师的用武之地,他们充分释放出个性,好设计迭出。如刘力于1990年完成的突尼斯青年之家,项目以白色调为主体,建筑入口饰以富有韵味的琉璃瓦、灰红色圆柱,采用类型学原理将阿拉伯建筑典型的部件归纳、升华、淡化处理后,并赋予其新意义与功能,深得突方赞美。


程泰宁院士设计的加纳国家剧院、马里议会大厦设计,更做出大胆探索。前者的创作理念是“理性和意象的符合过程=创造”,这是因为当地黑非洲舞蹈、雕塑和壁画等艺术的粗犷与炽热震撼了建筑师,要求他的作品不能不浪漫且必须有奔放感;后者为传达出优美的尼日尔河景色,尽可能使建筑做成连廊式或半围合式,与环境对话,于是那如花的拱饰雕塑、喷泉的竖向水柱等都加强了国家建筑向上的动势,这些无疑都是中国对世界建筑史的贡献。


回望了70年行业继往开来不凡的壮丽图景,这里有城市事件与建筑作品带动发展的力量与温情,有坚守“工匠精神”顺应多元生活方式变迁的设计进步,更有在文化诗意、环境诗意、哲思诗意背景下,本土建筑与国际化结合作品的呈现。尽管本文的归纳与描述是片断式的,但它确诉说着中国建筑设计界的发展气质,看到建筑师、工程师担负社会责任的自觉精神日益增强,领略一个个城市文化地标对建筑人与社会公众的熏陶及感悟,发现在高质量城市发展对设计的瑰奇与雅趣的新要求下,中国职业建筑师面向世界的雄心与作为。


(作者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
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



出处 / 2019年第20期《建筑》

精彩文章回顾


专题 ▎“70年70家”7月开栏了!预告:中国新兴建设

话题 ▎“租也美好”佛山实践

关注 ▎2019年我国建筑业发展前景透析

话题 ▎如何盘活农村闲置住房资源

行业 ▎垃圾分类的“密云模式”

企业 ▎江海筑梦 岁月如歌 ——写在南通四建集团成立六十周年之际

专题 ▎垃圾分类各细分流程的难点与分选技术痛点初探

资讯 ▎解决城市停车难题的法治路径

观点 ▎结果负责制下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总包模式

行业 ▎新时代背景下的我国住房发展规划思考

人物 ▎师傅,我们好想您!——追记中建二局第七届“十佳职业道德模范”徐鸿志



订阅热线 010-58933728 

合作热线 010-58934865  13001291530

投稿热线

《城乡建设》010-58934506  cxjs1956@126.com  

《建筑》010-58934867   jianzhu1954@126.com

欢迎投稿 / 订阅杂志 / 合作推广


 建筑杂志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