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设计 ▎城市中心区内高压廊道空间利用方法探索——以上海真如地区为例

李强 建筑杂志社 2023-03-13



城市中心区内高压走廊空间利用的创新方向

(一)将景观设计与人的行为相结合

针对高压走廊对密集的人群活动造成心里畏惧的负面影响,简单的防护型隔离只能进一步阻断廊道两侧的空间联系,无法弱化廊道带来的安全恐慌。景观设计作为人类对空间美进行艺术创造的形式之一,可以强化路径和节点的景观效果指引人的活动,弱化高压塔架和线网在人群心中的存在感。设计应以景观设计为手段,以引导人的行为为目的,从分析人的行为特征和方式入手,通过景观设计顺应人的习惯和需求,分散注意力,如设置鲜明的景观节点吸引人的视线,结合廊道两侧功能关系组织回避输电设施的景观路径等。

 

(二)将界面功能与廊道空间相结合

由于中心区较强的聚集效应,土地资源稀缺,廊道空间常被违规利用作为大型商贸市场、停车场等场地使用,这些设置在地面、缺少管理的功能板块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和《城市电力规划规范》等文件对廊道空间利用提出了严格的管控要求,设定了禁建区,同时对廊道地下和部分地面空间的利用留有余地(图1)。因此,将廊道可用空间和两侧城市界面功能的拓展需求有机融合成为中心区廊道高效利用是最佳选择。结合规范要求,从中心功能组成分析入手,同时探究廊道空间可承接的功能和空间形式,将两侧功能模块向廊道空间渗透,实现中心区功能的完善和优化。


图 1 66kv 以上高压线可利用空间分析图


(三)将城市蓝绿系统与廊道空间相结合

城市中心区用地紧张,绿地面积得不到保障,供人群活动的开放空间较少;绿地空间少也使得高强度开发、车流聚集的中心区热岛效应加剧;密集开发也使城市排水系统压力倍增。高压走廊线下空间由于建设限制往往被设定为防护绿地,但以往这类以简单种植或撂荒的模式与中心区对绿地的多重要求不匹配,“一绿多用”成为中心区高压走廊空间利用的必选方向。研究提出利用廊道整合片区开放空间,增加绿量形成风廊,促进区域空间的品质提升和区域开放空间一体化;整合廊道内外水系,形成循环系统,实现以生态水处理为主的中心区蓝绿体系。




上海真如地区高压走廊空间利用的设计实践

上海真如地区位于上海市区中环和内环之间,是上海的城市副中心之一。上个世纪90年代,为支撑上海市区生产和生活需求,市政府建设了多条高架输电线路横穿真如地区向市区供电,形成了长约2公里、宽约100米的高压廊道,将中心区割成两半。一直以来,高压走廊极大地影响了整个真如地区的空间品质和周边土地开发,市民对这一地区望而却步。随着中心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对于高压走廊空间的更新改造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经过对中心区整体发展诉求的分析,研究确定以降低安全影响,盘活有效空间和绿地功能复合化作为廊道空间更新设计的主要方向和核心任务。


(一)基于视线管控的景观设计

由于高压输电设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是人们的固有认知,使人在进入高压廊道空间时会产生自然排斥的行为特征。降低危险预期的关键在于通过景观设计对人的视线进行管控和引导。原则一:弱化空间的特殊性和隔离性,通过景观处理实现空间的遮挡和景观双重属性,强调廊道与周边空间的自然衔接,使人自然进入;原则二:强化廊道内景观的节奏感和独特性,顺应人的通过需求,转移注意力。


1.以地形限空间


通过地形处理,以挖谷堆山的方式打造连续的起伏地形,以高过人体尺度的缓丘遮挡铁架。同时在丘陵与谷底相交地带种植景观花卉,丘陵中部种植阔叶乔木,以丰富的景观层次限制和引导人的视线(图2、3)。


图 2 地形处理示意图

图 3 高压廊道空间处理示意图


2.以景观限路径


方法一是结合缓丘地形打通横穿廊道的路径。通过对高压塔架分布点的识别和视线分析,组织可与起伏丘陵结合一体的路径,并在适当位置做隧道,引导人的通过行为。方法二是嵌入兼具遮蔽和趣味性的景观节点,如设置植物迷宫、雕塑园、花廊等,强化廊道娱乐性和景观节奏,激发人的探索心理(图4)。


图 4 路径及游园打造示意图


(二)基于空间特质的功能设定

穿越真如地区的高压廊道空间长达2公里,两侧城市空间界面的功能和空间形态多样,如多条地铁站点交汇且高楼林立的核心功能区段、临近古寺庙等文化设施的区段和建有市政设施的功能区段等。各区段的功能属性和空间特征各具特色,与廊道空间的关系处理及对廊下空间的利用方式应有所不同。


1.核心区段


一般来说,城市中心区核心功能区地上空间开发量较大,高层商办和大体量商业建筑聚集,复杂的建筑基础一定程度限制了地下空间的尺度和功能设定。但在真如地区,地上是宽达百米的限建区,使廊道地下空间的利用方式更灵活,功能选择更多样。可结合地铁站点设置服务于整个中心区的文化设施、体育休闲设施或集散广场,如地下博物馆、文化馆、健身中心等。地面可作为城市公园与地下空间有机联动。将大型配套设施移入地下,不仅能节约城市用地,更能提升周边土地的综合价值,实现高压走廊与两侧城市功能的协同互补。


2.文化区段


真如地区高压廊道南侧有一座千年古寺——真如寺,是整个地区的文化灵魂。长期以来,由于受到高压廊道和周边老社区的围堵,埋没了寺庙的外在形象和文化影响力。高压廊道空间应与寺庙形成相辅相成的融合关系,更新寺庙周边老旧社区,结合廊道开敞空间与古寺接合部策划建设禅意小镇,设置禅意主题的酒店、商业和餐饮,盘活走廊周边的空间活力(图5),同时利用走廊线下起伏的地形处理策划打造禅意公园,以禅宗山水的处理手法巧妙雕琢地形和微景观,使廊道空间寺庙和禅意小镇融为一体,弘扬中心区的文化底蕴和风貌特色。


图 5 文化区段平面布局和节点意向图


3.设施区段


上个世纪90年代,真如地区高压廊道内建设了煤气储存罐、铜川路水产市场、岚皋粮库等多处市政设施。随着城市更新和设施功能外迁,这些设施面临拆除,但简单的复绿只能将这些地区变成新的高压廊道防护空间,同时也将泯灭地区的历史文脉和空间记忆,变废为宝成为更佳选择。结合设施特征对其进行创意改造,嵌入公共性较强的功能,吸引人群使用,依此激活空间活力的同时,完善城市公共配套,留住时代烙印。如将煤气堡改造成为室内轮滑运动馆、公共舞台或艺术家工作室(图6),将粮库和水产市场改造成为创意集市和创客空间等。


图 6 煤气堡改造示意图


(三)基于体系建构的蓝绿空间重组

由于前期缺少对空间利用的统筹谋划,真如地区被铁路、物流场站、高压廊道等各类设施割裂成多个板块,河道被阻断,绿地零散,中心区开放空间和生态系统呈现碎片化特征。高压廊道空间虽然绿量大,但与城市开放空间相对隔离。打破隔离的关键在于融合,打开高压廊道,串联水系,整合绿地,实现蓝绿空间的重组和系统建构。


1.绿道一体化


以高压廊道为主体,通过开放空间的联通和疏导实现整个地区品质的提升。结合河道环网及各片区中心位置选择开放空间节点,通过设施迁出并复绿的方式打造活动场地;打通河道,梳理被阻隔的开放空间,通过设施更新和架设桥梁的方式实现慢行空间一体化,串联分散的开放空间节点(图7);结合环形开放空间与高压廊道接合部设置安全通道和小型活动场所,使高压廊道与城市开放空间融为一体,结合廊道内景观空间,形成“一带、一环、多节点”的开放空间体系。


图 7 绿道系统图


2.蓝脉相融合


真如地区高压走廊是不可多得的城市绿肺,也是中心城区蕴含水源、消除洪灾的潜在载体。结合海绵城市的理念,将廊道空间打造成为雨水和城市中水收集、渗透、储存、净化和再利用的综合生态廊道。打通廊道内水系,使之与城市水系连通,结合起伏地形在廊道内设置集水塘,收集汇聚整个地区的水体(图8);设置植草沟,在水塘底部铺设渗透性强的土壤和沙石,增强水体渗透率;设置人工湿地、种植水生植被,通过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和生物处理等多层净化手段处理水体;净化后的水体通过地下管道被输送到廊道周边的地区,重新用作洗车、冲厕、消防等用水,形成循化水系统。


图 8 水体系统图


城市中心区更加复杂的功能和空间品质需求,决定了穿越其内部的高压廊道空间利用不能按照简单防护的传统方式,而是需要在原则和设计上进行创新,其关键在于更有针对性和更精细化的设计引导和空间管控,建立新的城市中心区高压廊道空间体系。笔者认为此类空间的设计原则重点不是保守隔离,更不适于过度设计,而应将高压廊道可利用空间和人的行为及城市空间适度结合,明确景观和功能的“点、线、面”的位置和形态,便于高压廊道空间利用融入相对安全和适度利用的双重思维,缝合城市中心空间利用的空白区。


(作者单位: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区域事业部)



出处 / 2020年第6期《城乡建设》

精彩文章回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姜万荣出席庆祝《建筑》杂志创刊65周年座谈会并讲话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垃圾分类 谁主沉浮——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张正红访谈录

关注 ▎担当作为 新征程勇当尖兵——访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局长张学凡

人物访谈 ▎建筑设计从城市设计开始——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

人物访谈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赵辉

数字城乡 ▎贵州大数据缔造美丽乡村

重磅解读 ▎上海建筑许可营商环境优化那些事儿

重磅观察 ▎新冠疫情如何影响供水行业?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工程项目防疫费用价格调整机制研究

专题 ▎“五美”怀仁 幸福之城(上)

专题 ▎“五美”怀仁 幸福之城(下)



订阅热线 010-58933728 


合作热线 010-58934865  13001291530


投稿热线

《城乡建设》010-58934506  cxjs1956@126.com  

《建筑》010-58934867   jianzhu1954@126.com


欢迎投稿 / 订阅杂志 / 合作推广



 建筑杂志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