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岛语系”和“南岛语族”考古中的大数据弱相关性探讨

喜欢考古的老常 石头那些事儿 2021-10-15

昨天下午从中关村来也科技公司开会回来,在公交车上看到了社科院考古所一篇很好的考古学文章,题目是《讲座回顾 | 焦天龙:人群移动与考古学文化的变迁——以南岛语族的扩散为例》,以前没有关注过南岛语系,今年是第二次看到有关南岛语系和南岛人文变迁的考古学研究,颇为新颖,颇为兴趣。


谈几点学习感悟。


一、何为南岛?

正如社科院考古所这篇文章中的图片所示,所谓“南岛”大约是指图中红线所连接的南太平洋上的这些岛屿(地区或国家),北起中国的台湾;西至马六甲海峡甚至到东印度洋;东至遥远、孤独的波利尼西亚;南至新西兰。


二、何为“南岛语系”?

所谓南岛语系,是指历史语言学家经过很多年很多年研究发现,位于南岛范围内的岛民们,虽然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长相、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但他们语言中有些发音和意思具有某种原始的内在关联,显示出在远古时代,他们具有某种共同的关联或者渊源。这种渊源越来越指向台湾以及台湾之前的中国东南部沿海,甚至还指向我国西南某些少数民族。南岛诸多岛屿上这些不同语言之间所显示出来的共性,被称之为南岛语系


举一个例子,我在河南淮阳长大,40前离开家乡到东北求学以及这几十年的工作,我回顾发现,以我们淮阳为中心的豫东地区,有些词汇在国内其他地方从未听说过,这些词汇,应该与淮阳非常古老的历史有关系。


从事包括电力系统在内各行业大数据研究的专家们,能否从这件事上获得有意义的借鉴和启示呢?千万要记住,大数据中的弱相关性,才是大数据研究的重点、是揭示从不被重视的事务客观规律的重要技术方法,至于海量数据中各种各样强相关的统计分析,我以为原则上讲不叫大数据分析,历史语言学家们所从事的南岛语系中内在规律的研究,这才是真正的大数据分析。


语言学考古,正在成为考古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分支。


三、遗传学研究已经找到南岛语系中人类迁徙的某些证据

付巧妹这个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江西妹子,是我毕业那年才出生的,中国80后中最伟大的科技楷模之一。作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古DNA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和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人类演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她的家喻户晓是从我们一号首长在今年9月初举行科学家座谈会开始的。


付巧妹团队的研究贡献之一,是,历经近11年考古调查和研究攻关,首次通过古基因组数据确认,南岛语系人群,他们的祖先是福建及毗邻地区距今8400年的古南方人群。


四、南岛语系和南岛语族之不同

在我文章的开篇,提到的焦天龙教授(美国丹佛美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山东大学客座教授)在讲座中的用词是“南岛语族”,到底该叫『南岛语系』还是『南岛语族』,差别应该是很大的,我觉得应该叫『南岛语系』更好一些。但是人家焦老师既然称南岛语族,一定有他的理由和研究为佐证。


南岛语系,我理解应该是南岛各岛与台湾和中国东南沿海之间,在语言上有一定内在联系,在血缘上也有一定的关系,但血缘的关系不是很多或者很强,也就是说,现在太平洋深处的这些岛屿上的岛民,是距今8400年-距今1000年前各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和台湾先民过去与当地土著们通婚后的混血后代,语言上还有来自中国古代的一些传承。而南岛语族,我理解其含义是除了语言上的传承,血统上也有更强的联系。要理解南岛语系和南岛语族的差别,或许可以类比英语语系,说英语的族群很多,除了传统的英美国家、还有英国的殖民地以及英美文化影响的地区,但这些说英语的人群之间,没有太多的血缘联系。


或许,新西兰的毛利人是这方面研究的关键支点,因为从长相和身材上看,毛利人更有西方人的特点,然而历史上毛利人又有一段喜欢玉石的历史,毛利人喜欢玉石,是出于本民族历史的自发?,还是与中国大陆有文化传承的关系?,要研究这一点,估计也不难,只要做一些玉石种类、制作工艺、玉器用途上的对比,大概其就能看出一点端倪。就像考古学家张敬国等努力研究红山-凌家滩-良渚之间某些玉石上传承关系那样。


焦天龙老师已经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了,他研究的切入点是石锛,希望通过对石锛的研究,来揭示浙闽沿海、台湾以及南岛之间文化传承的关系,我们期待会有惊喜的结果出来。


五、人群向南岛扩散的动因是什么?

南岛语系从浙江福建东南沿海向台湾,台湾又向更加辽阔的东南部太平洋岛屿扩散,其动因是什么?估计还需要长时间的研究,面对无边无际的大海,古人应该明白,向前走意味着死亡。那么,是什么动力或者压力驱使他们义无反顾的奔向凶险无比的海洋深处呢,尤其是到达了不可思议的波利尼西亚群岛,是远古神秘宗教在召唤吗?是战争逼的无路可走吗?是大规模的瘟疫或者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而不得不向海上漫无边际的逃命吗?还是出海打鱼时一不小心被海风和洋流带到了大海深处呢?

(网络借图)

太平洋东边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居民,有一部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来自于中国,据说,2010年,几个波利尼西亚人乘坐古老的独木舟,航程1.6万公里,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到上海参加世博会,就像鱼儿洄游一样,亲历一下当年的祖先们征服海洋的伟大壮举。


六、扩散到南岛的人,是我们的祖先还是外族的祖先?

远古的历史演进也许比我们目前所知道、所能想象的要复杂的多、曲折的多,据说,距今6500年山东泰安的大汶口文化发掘的人骨中就有波利尼西亚类型的,距今6500年是什么概念?是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经过了类似贾湖遗址、裴李岗遗址之后,中原地区已经进入了辉煌的仰韶文化时代,这个时期是最近一些年考古学家研究和讨论的最早中国时代。那么在中原仰韶时代同时期的山东大汶口文化,竟然有类似于波利尼西亚的类似人种或人骨出现,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远古人类各民族、各人种的迁徙可能是非常复杂的。其复杂性可能远远超出了我们今天所知道和所能想象的复杂程度。


其中一种可能也许是这样的,或许在很久以前,有一些外来的民族迁徙到中国的沿海地区,与当地人通婚(或不通婚)定居下来,也许他们势单力薄、也许他们不太愿意与当地人很好的融合等原因,再次主动或者被迫离开并远征,去寻找新的家园。台湾可能是第一节跳板,后来不知道因为是什么原因,不断的向太平洋深处远征。


总之,我倾向于认为,对距今12000年前就逐渐开始水稻种植的我们祖先而言,到了付巧妹团队研究的东南沿海先民开始海上迁徙的、距今8400的时候,中国本土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农耕文化的特点应该是更多的依赖于土地;有房子、有牲畜、有了基本的贸易、更有了因为要劳动而建立起来的复杂的亲情关系。如果没有强大的外力和压迫,农耕或者渔猎+农耕的人们,怎么会选择远涉重洋呢?即便有强大的外力和压迫,那时候地广人稀,随便找一个地方,养活几百人、几十人的家族,都不是问题。所以,俺认为,我们的祖先要是远涉重洋,可能性很小很小,不大可能。


我们的这个分析,与一些国外学者(澳大利亚的贝尔伍德教授)的观点不太相同,贝尔伍德教授认为是中国东南沿海新石器时代的农民种植谷物,农业发展导致人口大量增长,因此需要新的土地来从事农业,于是他们从公元前4000年开始向外扩散,约在公元前4000年至3500年时,首先到达台湾,然后再由台湾向南岛扩散。


七、那么,相似的基因是怎么来的呢?

最大的可能,估计应该是像大汶口考古发现的那样,外族迁徙过来,呆不长、呆不下去,其中的一部分人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不愿离开、走不了的外族,最终被我们的祖先所同化,变成了我们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得以看到,古代浙闽地区、台湾地区与南岛人群有较多基因上的重合。重回付巧妹团队的研究成果:南岛语系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8400年前台湾及我国东南沿海的古南方人群,这个南方人群的用词,很值得回味,千万不要简单的认为这个古南方人群就一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大数据分析,不一定都要写程序,尽管我是1986年的老C程序猿;大数据分析的模型也未必就一定写在纸上和程序里;很多复杂事情的分析仅仅存在于脑壳里,最初根本不称其为模型,而且要不断的思考、淬炼才有可能有所进展。


八、考古学需要知识图谱技术做支撑

现代考古学已经是一个高度跨学科的研究,很多学科的技术都在融合到考古学中,例如今天提到的DNA技术,还有古地理、古气象、地质学、物理学、化学、历史学、语言学、天文学等等,还有现代信息技术,例如精确测绘、3D重建,在信息技术里面,估计知识图谱和图数据库技术也将成为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支撑手段,因为在多地区文化起源与融合的考古学中,无论是石器、玉器、陶器、骨器、壁画、会坑、房址、墓葬以及城址的研究中,都需要非常细致的对比,而知识图谱技术和图数据库,可以为这些研究提供帮助。


国庆假期谈:古人是如何琢玉的


颠覆传统认知,努力降低电网实时性,使电网慢下来


假期攻略:石器告诉我们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


龙山时期『鬲』和『鼎』的变换,显示了什么样的气候和人文环境的改变


昆仑山雪线之上的和田玉,大尺度气候变迁的超级证据


讨论:三皇五帝传说中,哪些有了考古学证据


中华文明起源之陶寺、石峁和良渚的历史地位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