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终将颠覆你的行业,你是否要担心失去一切?
/ 01 /
知乎上提问,如何看待2017年12月10日中兴网信42岁研发负责人坠楼事件?
近5万人点赞的答案这样写道:
对于一个处在衰落期的行业,尤其是一个在快速爆发之后逐渐衰落的行业,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在这个行业里面的所有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别听什么不断学习新知识,那套对30岁还可能有用,到了40岁,你再怎么学,竞争力也比不过25岁应届毕业生。
这话击中太多人的焦虑。
在这个国度,职场上的失控,就意味着,无法用财富、成就、权势、人脉,去对抗其他一切焦虑——
高企的房价、昂贵的医疗、孩子的教育、父母的照护,以及延续此时此刻要剁得起双十一、去得起海外旅行、换得起iPhoneX、叫得起专车、用得起高端空气净化器的基本体面的生活。
对于尚未实现财富自由的我们而言,职场上的奋斗,是通往钱权名位之路,比起买个比特币、中个彩票,也是心中化解这些焦虑的几乎唯一的可控手段。
可是,有人告诉你,这条路可能不通,可能随时终结,你可能一蹶不振,万劫不复,成为覆巢下的碎片。
即使25岁的应届毕业生,从今天起的每一天,你都离40岁更近一步。在未来三五年、三五十年的长跑中,谁也不能幸免。
没有人会否认技术盛宴带给我们的欢愉,而我们又恐惧成为被这盛世欢愉抛弃的那一个。
那么,这是危言耸听,还是真知灼见呢?
/ 02 /
职场技术焦虑,大约基于三个判断:
第一,技术正在颠覆世界,人类工作会被AI取代。
我们忧心忡忡地自我暗示,市场对劳动力的总需求可能会下降,继而使得竞争更为激烈。
毕竟,李开复博士说,「人工智能将快速爆发,十年后50%的人类工作将被AI取代」。
第二,技术正在颠覆世界,我的行业或企业会整个衰退并消失。
毕竟,我们已经眼睁睁看着以诺基亚、柯达为代表的昔日巨头们,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
毕竟,我们已经目睹或亲历一轮轮创业潮,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楼塌了。
这意味着,即使总需求不变,也可能会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化。
如果无人驾驶技术成熟,可能一夜之间所有老司机失去工作,而新增需求是无人驾驶汽车及其基础设施的研发、制造、分销、维护工作,需要完全不同的技能体系。
最重要的是,迭代的速度在加快,苹果手机未满10岁,而微信还未满5岁。
第三,技术正在颠覆世界,我已经超过X岁,学习能力下降,不再能应对将要到来的挑战。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老司机。除非确信自己在毋庸置疑的风口、如日中天的企业、方兴未艾的专业,难免会问——
当我不再年轻、不再机灵、不再能拼,我还有力气拥抱迎面而来的新世界吗?
对这三个判断,来,我们一个一个看。
/ 03 /
对第一个判断,总需求是否会下降,我保持无限乐观。
往前看,从刀耕火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历史上何曾因为技术进步而出现过全量的经济衰退(战争除外)?
生产力提升岂止百倍,就业率并没有无限接近于零,大部分人还在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贡献智慧与体力,并成为养活自己与实现梦想的路径。
往后看,还有无数重大课题,仰仗着这一代、下一代、未来许多代人的呕心沥血。
我还指望着,癌症、艾滋、抑郁、秃发、毒瘾、阿尔兹海默症能得到根除或预防;
人类能瞬间从北京飘移到上海、纽约或者月球,不用经历冗长而耗能的飞行;
孩子们能像《悬崖上的金鱼公主》里那样见到消失的物种重新在海洋里遨游,南极洲上空那个和北美洲面积一样大的臭氧空洞能够合拢;
脑科学家能找到将各种语言植入大脑的办法,让我有生之年能体验原文的村上春树、陀思妥耶夫斯基或是米兰昆德拉(靠我自己再学三门外语大概很难);
女性能够一边养育几个孩子,一边潇洒自如地发展事业,过一过have it all的生活;
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不再缺水、缺粮、缺药、缺能源、缺教育,法律能够公正,战争能够平息,异教之间能和谐共处,分手的恋人能够不再举刀杀戮……
当我们为阿尔法狗击败所有人类顶尖棋手而大声喊出「未来已来」时,未来其实还很远。
人类世界的痛点满满,技术不是我们工作与福祉的威胁。
是的,对这一点,我无限乐观。
第二个判断「需求结构性调整」,确实。人类历史上的技术升级,难有100%的帕累托改进。在国家、企业与个人的你追我赶中,新技术诞生,旧世界被迫与时俱进或者遭到淘汰。
手机放倒了寻呼机,智能手机又放倒了手机,下一代人机交互方式会放倒「传统」智能手机。
如果革新是渐进的,就会留给传统行业与企业收缩减员、技术升级、商业模式转型的空间;而革新正在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面积发生,在逼仄的窗口期,就会形成瞬间爆发的冲击。
这样,第三个判断,就非常重要了。
未来是否仅仅属于精力旺盛、接近新知的年轻人,老司机们是否不再具备继续学习的竞争力?
我的答案是,当然不是。
/ 04 /
学习,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2000年,我还在读研,有一次白重恩教授来北大讲座。这是华人经济学圈内有地位的学者,而我印象最深的,居然是白教授的PPT做得真好。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演讲PPT中有「目录页」。我默默想,原来,在长长的演讲中加上「本次演讲分为5部分,现在讲到第2部分」的分割,就能更好地帮助听者抓住整体框架与本段重点。
数月后,我在毕业论文答辩PPT时,也模仿着加入目录页,下来被同学们纷纷称赞讲得清楚。
其后六七年,我来到PPT生产领先企业麦肯锡,见识到更多归纳整理信息的方式,在不断模仿与运用的过程中,我现在的PPT水平,肯定超过白重恩教授了。
见识、向往、模仿、改良、创造,这正是一个成年人通常学习的方式。
这里有三个非常关键的要素:
其一,视野。
少数天才除外,大部分人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飞上天空,也没有必要重新发明轮子。
看见,是学习的第一步。
正如同这个国度,从「看见」苏联的计划经济,到「看见」欧美的市场经济,
从跟进亚洲四小龙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到引入股权激励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从沃尔玛肯德基式的标准化管理,到宝洁耐克那制作精良、动人心魄的品牌营销,
从Twitter OICQ YouTube Yahoo!Google eBay Amazon而演变出的微博、QQ、优酷土豆、搜狐、百度、淘宝、当当,到崇拜乔布斯的雷布斯……
我们一直在学习,从宏观政策到商业模式,从资本运作到技术应用,直到今时今日,站在世界创新阵地的前沿。
很难想象,如若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国际视野,我们能养成这样世界级的市场与企业。
那么,对于个体而言,我们要做的,是抬头看世界、看新知。
好消息是,这是一个提升视野的好时代。如果你想学习,课程之丰富,手段之多样,史无前例。
其二,意愿。
当我听白重恩老师演讲时,我对目录页,表现出一种敏感。因为,我内心有渴望,要把事情做得更好。所以,一个让沟通稍微更加有效的技巧,我就捡起来了。
在职场技术焦虑中,其实有句潜台词,「我已经累了,我打拼了半辈子,我就不能舒舒服服呆着么」。
对不起,不能。
但这不能,其实与技术不完全相关,因为这是人生。
即使在同一行业、企业呆着,漫漫一生,我们也会去学习承担更大责任、管理更大团队、关注更前沿的技术、站在更全局的视角去思考……再简单的人生,也要学完高考学求职、学完恋爱学婚姻,学会与公婆相处之后,有朝一日还要学习与媳妇相处……而同时,我们在学习处理爱与被爱、恨与被恨、了解与被了解、拒绝与被拒绝、挑战与被挑战……
人生,本来就没完没了。
同样的智商、背景、经验,有学习意愿的人,总是可以过得更好一些。
是因为这个重要的维度,我才敢说,世界并不只属于X岁以下的人。体力衰退、记忆力下降,年近X岁的我们,或许很难控制。
而学习的意愿,无论40岁还是25岁,是个人选择。保持学习意愿所激发的热情、好奇、乐趣,可以超越年龄挑战。缺乏学习意愿的25岁,也并不少见。
我认识3个胖了半辈子的前麦肯锡领导,通过系统锻炼彻底告别油腻。目测体重下降50斤,减过肥的人都知道这有多难。是在远超过25岁的年龄,他们选择了改变。
其三,通识。
有一次,我和好友都带着孩子吃饭。我们平时都多少限制孩子玩手机,但为能好好聊天,也让孩子在公众场合保持安静,我把iPhone递给朋友的儿子,一个刚满4岁的男孩。
我手机上游戏很少,收缩在不显眼的目录里,男孩看看屏幕小小的icon,迅速选中游戏,打开玩起来,这个游戏他并没有玩过。
我惊了,问朋友,「他怎么知道这是游戏,他怎么知道怎么玩」。
朋友说,「他就是知道」。
或许,这就是移动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就是在这个新世界更应付裕如。
而这也引出职场技术焦虑中另一个潜台词,「未来的技术,对X岁的我太难」。
即使我们去打开学习的视野,去保持学习的意愿,这个学习,依然对我们而言太难了。
Maybe.
但是,在成长路上,在被颠覆前,我们能够积累的,不仅仅局限于当下的具体知识,还包括「通识」。
举个栗子。
我相信,PPT或Keynotes不久会被彻底颠覆,太劳动密集的制作过程。以后我们对屏幕涂几笔、说两句,就会自动变成精美文档;或许,会有一台AI精灵列席所有讨论、链接所有原始信息,然后说一句,「我懂了」,就自动输出论据论点,格式更是不在话下。
那么,对PPT软件的具体知识,将一无用处;但不会被淘汰的,是制作PPT报告中建立的思维方式,诸如——
目标导向(这个报告为解决什么问题),用户导向(受众是谁,需求什么,如何才能对他们有用,怎样方便他们理解),逻辑思维(论点清晰吗,论据有说服力吗,论证合理吗)……
所谓「通识」,就是面对复杂性的能力。
在日常中,不是机械地做事,而是试图了解事物之间的关联,回顾得失成败的原由,探索世界运行的规律。
就像我和BAT的一个朋友吃饭,我俩拍着大腿盛赞他的实习生。95后,把一个小文档发出来,转成PDF格式,因为想到「你们是在手机上看,这样格式不变形」。他在分析场景,为人着想,预见缺陷,向前一步……他在建立应对新的复杂性的能力。
这让他前途无量,无论是此时,还是当他40岁的时候,他可以再次出发,去下一站。
/ 05 /
如果你现在上Amazon搜索「诺基亚」相关的书籍,你还可以看到这样的书名,
The Nokia Revolution: The Story of an Extraordinary Company That Transformed an Industry,《诺基亚革命:一家出类拔萃的企业改变整个行业的故事》。
把「诺基亚」换成「阿里巴巴」或者「腾讯」试试,很贴切,也很惊悚。
技术终将颠覆我们所处的行业与企业,也许是温柔的迭代,也许是粗暴的地震。
但我们可以不失去对自己的掌控,
建立视野,去发现外面的世界,大部分在你的指尖。
建立意愿,去尝试更好的自己,决定权在你的心里。
建立通识,去掌握这世界运行的奥秘,成长在你的每一天。
正因为此,我对未来保持谨慎乐观。
我们可以被推倒重来,我们可以活好多遍,我们要相信自己,可以活好多遍。
Photo by Patrick Fore on Unsplash
1. 关于我,现居北京,四岁女孩的妈妈,七年麦肯锡咨询,三年互联网运营,目前创业中。天秤座AB型血的纠结星人,主写职场与情场的选择题。如果不更,那就是因为真的太忙了。
2. 文中引用的知乎答案,我断章取义,用以概括当下的焦虑;原作者其实也给出了很好的应对观点。
3. 关于职场与情感,还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