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湘村发现 099期:发现湘潭老城(下)

志大少爷 志大少爷 2020-09-09


沿湘江向西出了十八总就来到了石咀垴,其实这里应该叫“壶山”,因其状如壶,其最肖者莫过于伸人江心的壶嘴,人们称之为石嘴垴。东晋永昌年间,一代名将、都督陶侃领兵驻扎于此,留下了许多遗迹,群众又习惯称之为陶公山。但随着时间推移,现在的人们在壶山上加盖了一些建筑,壶山的轮廓也不太清晰了,只有壶嘴还插入江中。


它是一块巨大的石头突兀屹立在湘江之中,高十几米,通身赤紫色,在汹涌的江水冲击下,这块巨石被冲刷得很像凸出的佛肚,石头表面留下累累伤痕。陶侃在公余之暇,常来此盘桓、休息,并建有二亭,“一以望岳,一以渔钓”。陶侃所建的望岳、钓鱼二亭及以后建的黄叶、湘江、观湘诸亭,均先后坍毁。1923年,后人根据陶侃“望岳”之意建造了“望衡亭”。


石嘴垴上的望衡亭。


现在的望衡亭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王捷俊为首筹资修建。望衡亭共三层,均由花岗岩石砌成。二、三层之间有一铁梯相连。亭联为“地维天柱此孤石;岳色江声萃一亭”。


 第三层亭内有《建筑湘潭县望衡亭碑记》石碑,高1.6米,宽0.8米,由廖兆熊书。碑文记载道:“湘江自广西流入湘境折而东下,经数千百里至潭域石嘴脑......亭以石为基,步石磴以至亭楼,石栏周环,凭栏四顾,江干风景掩映眼中。自楼亭左旋循铁梯而上为亭之中层,再上则平台矗立。南望衡峰朝阳碧色隐约于烟云缥缈间,而大江环绕逦迤以达于麓山,叠障层峦出没于风沙望里,上下波光帆鸟翔集,蓼渚芦汀参差夕照,风景如斯诚足乐也。每值四时佳日,游斯亭者,凭高远瞻万里孤怀,触感兴亡尘念俱寂,能不有江海无涯之慨乎,益令人不能忘情于斯亭者矣!”


望衡亭侧有一名《重修望衡亭碑记》石碑,文字比较模糊。


王捷俊将军,字振寰,在中国近代史上,毁誉参半。曾同张辉瓒一道,参与围剿中央红军,被红军活捉,公审时,被愤懑的群众处死,身首不知何处。尽管如此,湘潭百姓仍感念将军整治街道之劳,修缮保护文物之功。就在他亲手筹资修建的望衡亭旁,设衣冠冢,立碑“陆军中将王振寰之墓”供世人凭吊,也就有了如今“亭墓合一成绝唱”独特景致。1928年2月,在籍驻防的王振寰,目睹湘潭县城正街、河街、后街“自由成市、市道零乱”的状况,倡议整治市道,设立整理街道委员会,公推王振寰为委员长。新官上任三把火,王将军一声令下,群以大和,拆屋让街,争先恐后。与此同时,王将军拆迁施工中,不忘修复重建望衡亭。当年凿基,1932年建成,三层亭阁全系花岗石垒砌,坚实牢固。


我仔细看了一下石嘴垴的紫红色巨石,这是种红色的沉积砂岩,中间还掺有一些砾石,质地比较坚硬。


解放后湘潭的自来水厂在这块巨石上建起了一个大的取水口,有点破坏了原有的风貌,但比起长沙的猴子石为了建取水口而被炸掉的命运真是好多了!


望衡亭对面可能是为了保护电塔的安全建了这个围墙,不让人进去。


从边上的石嘴垴巷拾级而上,这里曾经有一座千年古寺,晋时名石头寺,寺旁有石塔,故又名石塔寺。唐初,太宗顾命大臣褚遂良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贬为潭州都督。他疾愤忧国,为石头寺书写“大唐兴寺”石额一块,以示匡扶大唐天下之意。石头寺自此改称唐兴寺,现今,寺宇已毁,只留下唐兴寺地名。


沿小巷一直向前就可以看见陶公山了。


这里是陶侃和何腾蛟的衣冠冢。


原来的墓的样子像两口大石棺材直接放在了地上。


湘潭是这位东晋名将陶侃驻军之地,他遗命葬长沙。潭州人为纪念他,在他驻军所在地建了这个衣冠冢,墓碑题曰“晋都督陶桓公墓”。


这里是明朝抗清名将、贵州人何腾蛟的衣冠冢。清顺治六年,何腾蛟湘潭抗清兵败,为清兵所擒,杀害于县城东南流水桥。灵柩被迁回祖籍后,湘潭百姓为纪念他,在陶侃衣冠墓侧,亦建其衣冠冢。一块巴掌大的地方,竟有3座不同时代的名人衣冠冢,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在望衡亭和唐兴桥之间的路边还有一块摩崖石刻,上有“江山胜迹”4个1米见方的大字,隶书阴刻。据介绍,1929年,为了纪念陶侃、何腾蛟等民族精英,湘潭人民在湘江河畔壶山石嘴垴劈山开道时,专程请来绝意仕途返乡闭居朱德裳执笔,写下了“江山胜迹”4个遒劲的大字,利用陶侃、何腾蛟的衣冠冢下的山崖刻字以祭之。


左侧刻着“王捷俊题,朱德裳书”,朱德裳是国民政府交通部佥事、《民主报》主笔。


“江山胜迹”由于历经数十年风雨侵蚀,石刻文字的笔画已经模糊。传闻,在“文革”期间,红卫兵看到这处石刻系旧时代遗留下来的东西,准备把它当作“四旧”铲除掉,但由于落款“朱德裳”的“裳”字已经很模糊,根本辨认不清,他们也不敢贸然毁损与开国元戎“朱德”有关的东西,只好用水泥将整块摩崖石刻封存起来。


再往西边一点就到了唐兴桥,它是湘潭城区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唐兴桥原名壶山桥,因东侧的唐兴寺而改名。唐兴桥最初修建于清朝,后来历经多次维修,现在保存尚好,可以行人通车,生活在湘潭窑湾街区的居民每天都由此进出。


唐兴桥为单孔石拱桥,长13米,宽6米,净跨度12米,桥身与桥面均由花岗岩石砌成。桥两边有34根花岗石围栏,每根栏柱头上立有狮、象、鹿、猴、兔等动物石雕。


过了桥再向前走300米远远地就可以看见那个巨大的圆桶形建筑,那就是著名的为中国第一条公路潭宝公路修建的第一个汽车站旧址——潭宝(窑湾)汽车站。


1913年至1921年间,湖南省督军、湘军总司令谭延闿(后为省长)为便于调遣军队,耗资90万银元,历时9年修建了长(沙)(湘)潭军路。后加修了(湘)潭宝(庆)公路,即现在的320国道湘潭至邵阳段,作为长潭公路的延伸。潭宝公路是我国最早的公路之一,它的起点就在潭宝(窑湾)汽车站。


建平屋顶、砖木结构的圆形台阶式建筑,1927年竣工投入使用。该建筑物设有站房、车房、转车坪、停车坪、立交桥,以及汽油室、码头护墙等,共费银6万余元,时称潭宝汽车站,该站成为中国第一个砖和钢筋水泥结构的汽车站。据说车站主体圆形台阶式建筑由原“湖南全省公路局”总工程师周凤九设计的,它的建设是非常科学的,在当时来讲很多理念是绝对领先于全国其它地区的。


首先就是它的立交桥。它是车辆进出车站的唯一通道,但是它不与桥下面横向的道路平面交叉,所以保证了车辆进出的顺畅,这也是湖南省内的第一座立交桥。


第二,它是一个水陆联运码头。在设计时,设计师反复计算与测量了水位。建筑人员用土方堆了一个直径约45米,高达5米的台基,周围用麻石砌了护坡,碉堡式圆形站房就建在台基的中央,所以每每洪灾泛滥之时车站总能确保无恙。台基下有通道直通河边的水运码头,极大地方便了旅客的换乘。


这是现在修复后可以看见的下站通道,这里可以直接下到一层。


这是一层宽敞的通道,可以想象当年提着行李的人们在这里上下车站。


这是台基下的门,现在已经恢复原貌。


第三就是它的车辆进入车站大门后只需围着圆形车道转一圈就可以完成下客、下货、上客、上货的过程,效率很高。


1933年4月30日,车站因汽油室起火而被焚。同年7月,车站在原基础上得以修复,并加楼房二层,合为四层。第一层作旅客购物和出入用;二层台阶内缩,利用一层圆周边屋顶作回车场,加以花岗石挡墙及砖拱承重结构,为售票厅与候车室;三、四层为工作人员办公及辅助用房。


建筑圆形中心为直通二层底的天井,设有采光屋顶,使天井内光线充足。


 新中国成立后,潭宝汽车站改称湘潭西站,1964年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但其文物价值越发凸显。


潭宝车站再向西就是窑湾老街了,远远还能看见杨梅洲,那里是湘潭船厂所在。


依着天然的地理优势,杨梅洲造船的历史悠久,据记载有1700多年。晋朝陶侃驻兵窑湾时,就在杨梅洲造兵船,南宋时期开始造商船,明朝时杨梅洲的造船业较为发达,洲上建有鲁班殿,为造船工人集会之处。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委派同知褚汝航在此设分厂造战船,并一直承袭沿用至今。解放后,造船工人组织生产合作社,1958年,湖南省航运局接收造船社改为造船厂,1964年与市船舶厂合并,成为全省较大的船厂之一。然而,随着水运的衰落,原来的造船营房现在也冷清了下来。


窑湾位于湘潭市老城区西端,湘江从它身边流过。据史料记载,窑湾古街于秦代立壶山港,建制于晋代公元313年,历经1700余年的沧桑巨变,已成为湘潭城区文化发源最早、人文资源最丰富、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方。人们说,走进窑湾就走进了湘潭的历史深处。


窑湾得名于清末。一开始是当地居民俗称为窑湾,此后锦湾之名逐渐被窑湾取代。对于窑湾的来历,普遍认为与其烧窑历史有关,因窑湾有一处地方叫沙湾,沙多适合烧瓦罐。窑湾的产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结果,因城市建设发展需要青砖青瓦,窑湾这里有材可取,有窑烧砖。因此可以确认,这里烧窑,得名窑湾。


窑湾老街地处湘江边,以前每年湘江发大水都会把老街淹没,所以很多老建筑在常年的水灾之中毁坏。现存的老街新老建筑掺杂,但老街的道路走向几百年来从未改变。


这里沿街的老屋都是“上宅下店式”的民居,这是为了避让湘江洪水而产生的建筑是我国沿江流域建筑的一个独特形式,体现了特有的风格。



窑湾历史文化街区是“古湘潭”建筑遗产与文物古迹汇集之地,亦是传统风貌与地方特色得以集中体现的老街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在建筑上,大木作规整,小木作精致,建筑的立面是装饰的重点,体现出湘中地区建筑的共性。立面的门、窗、栏杆、横额大多有精美的雕饰。


这样的窗户在城里也不可能看见了。



窑湾的居民以前很多人从事水运和渔业,所以船在这里跟城里人家的小车是一样普及的。


在窑湾老街上,如今能看到的房子基本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翻新的,留下来的能反映窑湾古老风貌的建筑已是凤毛麟角。像这幢李柳染堂,占地300多平方米,建于道光6年,建房者都是学徒出身,他们辛辛苦苦打下了家族的基业。


房子四周都是高大的青砖围墙,像河西的窨子屋。


房子里都是木结构,雕花梁格外精致。



这栋老商铺还算完整,有人说这里以前是个药号。


天井高大,屋顶上有玻璃瓦用来采光。


老街上还有很多这样的麻石小路通向江边的码头。



目前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工程仍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这种伪历史文化爱好者也一直关注着这里的变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就能看见这里全新的面貌。


后记:

关于湘潭老街的上下两集所用照片是从12年到17年的时间里数次来湘潭时所拍摄,从开始的卡片机到今天的微单和无人机。由于本人拍摄水平有限,所跑的古迹还不够全面,难免引起大家的吐槽。其实做这两期的主要目的是唤起大家对湘潭老城和历史的关注,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更需要注意保护珍贵的传统文化,非物质和物质的文化同样重要。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只有更多的人关注的时候才能形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叫做民意。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514dfu9o5&width=500&height=375&auto=0


相关阅读:

发现湘潭老城(上)

初探益阳古城

大庸古城一瞥

善化县学宫寻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