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发现 114期:新邵坪上镇时荣村
新邵的时荣村也是一个我从卫星图上发现的古村,当时这个大院的结构引起了我的注意。时荣村距新建的沪昆高铁邵阳北站只有两公里,在这样一个逐渐繁华起来的乡村,这种大型古民居的命运往往是最令人揪心的。
从航拍的照片来看,它座西向东,是一个五进三横的大院子,后四进厅屋之间的中轴线上有三个游亭连接起来,这种纵向的多游亭结构在湖南比较少见。
这是大院的正面,朝门已经被毁,仅余半边的倒座房,。
厅屋宽大,跟上次在冷水江的六房院看见的一样。
厅屋的左边还保留有一扇封火墙。
墙头做了一个灰塑的小狮子。
右边的封火墙已经被拆毁。
整个大院是新化传统的外砖内木结构,穿斗墙。
这是游亭。
由于大院的下水道年久堵塞,所以天井里积了污水。
整个大院里感觉是破败不堪,很难想象以前这个大户人家繁华的样子了。
这是最后一进厅屋正堂里的太师壁。
神龛上原有的金漆雕花窗格已经被盗走。
遇见一位老人家,她带我看了几间老房子里面的情况。
这是屋后的围墙,是用卵石加三合土筑成的。
这是两侧的厢房。
这是最外侧的杂屋,像是粮仓或者牲口圈。
在大院里又遇到另一位老人家,他好像对这里的情况比较清楚,我跟他了解了一些大院的历史。老人家告诉我这个大院的主人叫周盛会(洛东公),在湘军中担任军需之类的官职,是他主修的这个院子,所以年代应该在同治年之后,具体时间他也记不清了,周盛会还主修过村子里的“时荣桥”。
时荣村的周姓族人与我上次在坪上镇的仓场村周家大院遇见的周姓是同一支,400年前从仓场分出来的。后来查了一下这位周盛会的资料,原来他叫周泽时,派名盛会,号洛东,曾任湘军幕僚,捐纳正八品衔,名书达理,具有民族主义思想,1870年他在主修《周氏第三族修族谱》的时候指出:“天演竞争,优胜劣败,中国积弱弊皆因团体不合,以至于澌灭殆尽也。”他多财善贾,因经营煤炭、木材、桐油等获利丰厚,广置田产房屋,他乐善好施,不吝钱财,救济邻里,在当地名望甚高。这个周家后来还出了个人物,叫周辛铄,他就是周盛会的儿子。
对这个名字我不熟悉,后来几经查找,在网上才找到此人的资料—— 周辛铄(1856-1905),字叔川,号督川,湖南新化大同镇时荣桥村人,周盛会之子。 前清末年,从事维新活动,1897年与同邑邹代钧等创办新化实学堂,1898年与萧竹雯等创办《大同辑报》(月刊),1902年又与萧(竹雯)、王(哲敷)诸先生创办大同高等小学堂。1903年,于大同镇之一字山聚集各地会党同志密议反清,为革命奔走。当时辛亥元勋谭人凤家距大同镇百余里,山岭阻隔,交通不便,每逢山上聚义,谭必赶至参加。1904年,与谭人凤、李洞天、唐镜三、李燮和等谋于宝庆各地同时举事,响应黄兴、马福益长沙起义。事泄,清廷闻风追捕,周于1905年避走日本。谒孙(文)黄(兴),甚倚重,延入同盟会,并委以长江上游招讨使职衔。赴任途中,罹患肝癌,为拒俄计仍拟考察东三省形势,旋不幸病逝于日本神户。病中,大同学生谢国藻(字干青)、刘华式随侍。“邑人得(噩耗)电,三日,以志哀悼。”陈天华(辛亥革命著名宣传家)于当年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著文《周君辛铄事略》纪念。周公遗体由其外甥苏鹏(辛亥职业革命家)扶送回国。原议葬岳麓山,因家人坚持,改葬于时荣桥周家坟山。周辛铄的女儿周范华是著名的湖南女子教育先驱,她创办了新化大同女校,著名作家谢冰莹曾在此就读。
老人家带我进入大院隔壁的一个朝门。
这个院子里有一栋奇怪的房子。
这栋房子居然有5级封火墙!这在湖南地区都太少见了。我个人分析有可能是民国初的产物。
墙头每边各有一个灰塑的小狮子。
别看它小,各个细节都非常讲究,两只眼睛炯炯有神,注视着前方,大嘴张开,像是在长啸,前爪抓地有力,造型生动,维妙维肖。
整个院子除了那栋房子还剩一间厢房。
来到时荣村就必须要看这里的时荣桥。
这座桥横跨在峰水河上,为三拱石廊桥,桥上建有风雨长亭,桥长大约30米,宽约5米,高约6米。
桥中供奉有关羽和土地神。
桥内还保留有几块碑刻。
一位老人家热心地向我们介绍起了这座桥的情况。时荣村是个多姓聚居的村子,有石姓,苏姓,刘姓,周姓等等。这座桥最开始在明朝嘉靖年间是由石姓人家开始倡建的,开始只是石桥,后来在乾隆年间改为风雨廊桥,几经维修,现在已经成为了新邵县文保单位。
在这块最高的石碑上刻的是《时荣桥记》,可以看见“嘉靖四十有二年岁次癸亥”和“总会首石凤阳”的字样。
在边上这块《石氏继修碑》上可以看见落款为“乾隆七年庚午”。
从其它的几块碑中内容可以看出,很多百姓都在不同时期为这座桥的维修出了资。
这里还有一块公禁碑,内容是“禁止药毒鱼虾”,是峰水河流域附近四个村合立的。
桥的两头都是商铺,过去这里是新化县城前往湘乡、长沙等地的必经之道,来往人流物流都很多,连现在的娄怀高速、沪昆高铁都从时荣村经过。
只是这些年来公路运输的兴起,这条古道也随之没落。但这里的乡亲们仍然对老桥爱护有加,并自筹资金对老桥进行了修缮。
时荣村里还有一栋老房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栋两层的庑殿顶建筑还有西式的柱头和窗头。
这里的老乡告诉我这栋房子以前是个教堂,解放后成了生产队的队部,近几年才废弃的。
时荣村还有一座桥,有可能是石板桥,后来被铺上了钢筋水泥桥面。
下面是我航拍的周家大院和时荣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385202og6&width=500&height=375&auto=0
离时荣村不远的锋水河下游2公里处还有一座风雨桥——罗家桥。
罗家桥比时荣桥略长,共3墩,为石墩悬臂式木廊风雨桥。
每个桥墩上有四层替木,桥墩之间都用粗大的圆木搭设成桥身。这跟新化的很多风雨桥用的相同的做法。
桥头也有商铺。
桥中间也供奉着关公。
从这块《罗家桥修复记》上可以看出,罗家桥始建于道光四年(1842年),1947年罗兆鱼主持第一次修葺。2007年第二次维修。
难能可贵的是这座桥虽然在近几年经过了维修,但维修人员没有把题有建筑年代、出资人、监理人和工匠姓名的檩木丢弃,而是原封不动地予以保留,让老桥有了厚重的历史感,这是值得每一个从事文物维修人学习的!
最后请大家观看我航拍的罗家桥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567opya0y&width=500&height=375&auto=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