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发现 178期:宁远文庙和贞节牌坊
宁远文庙,又名学宫。位于湖南省宁远县城西南隅,原建于西汉泠道县故城 (今名东城),宋乾德三年(965年)随县城迁建于此。文庙是中国古代社会里儒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是祭祀历史文化名人孔子和唯一官办的学府,是中国封建社会里庙、学合一的教育机构。宁远文庙在我国现存的文庙真建筑中,是始建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建筑之一,南北长170.8米,东西宽60.2米,占地10282平方米,其规模在全国现存文庙中屈指可数,是中南六省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文庙。
宁远文庙自北宋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十余次维修及重修,明代洪武二年(1369)、永乐十七年(1419)至成化十一年(1475)、嘉靖十五年(1536)、嘉靖二十六年(1547)数次重修;清代康熙七年(1668)至二十年(1681)、乾隆三十三年(1768)两次重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县人黄习溶因军功被清朝迁授四品顶戴,为振兴人文,筹集白银六万余两,历十个冬春,于光绪八年(1882)竣工,成为当时“湖湘之最大”文庙。整座文庙建筑规划合理,结构科学,排水迅速、房屋装修艺术的地方风格、民族风格十分浓烈。体现了古代劳动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1996年11月,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远文庙座北朝南,东西宽60.2米,南北长170.8米。占地10282平方米。建筑物采用中轴线对称式布局,中轴线上自南至北建筑分别为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两侧对称式排列着登圣坊、步贤坊、腾蛟门、起凤门、乡贤祠、名宦祠、东西庑、尊经阁、明伦堂建筑。建筑恢宏典雅,园中风荷满池,游鱼可数,绿树掩映,鸟语花香,院内廊坊相连,曲回环绕,清静幽雅。
大成门及乡贤、名宦两祠建筑相连形成一道东西屏障,将文庙分隔成前园与后院两进院落,园中池映风荷,绿树扶荫,棂星门石坊峙立,一派中国园林景色;院内建筑,曲廊环回将东西庑、大成殿、尊经阁、明伦堂、崇圣祠连接在一起,为典型的中国四合院式建筑风格。
石雕是宁远文庙建筑装饰的特色,它不仅拥有全国古建筑中唯一的龙凤石柱群石雕,还有月台围栏石雕、丹陛石雕、棂星门石坊石雕,及三对立狮石雕,这些石雕的工艺手法囊括了高浮雕、镂孔、浅浮雕、线刻等,工艺精湛,造型生动,线条柔和。壮观的石雕与朱梁黄瓦的宫殿式建筑相映生辉。
大成殿,是文庙主体。殿宇轩昂,为宫殿型结构。前有青石坪台,坪台外有一青石铺就的庭院,可容数千人,肃穆开阔。大成殿周围墙上画有《圣迹图》,记载孔子生平。其后即崇圣殿,其布局结构,仅此于大成殿,左右为东西庑。抬头看去,红墙琉璃瓦,斗拱飞檐,层层而上,如翼欲飞。
宁远文庙的精华之处,莫过于石雕。大成殿前丹墀刻有五龙浮雕,一眼望去,逐浪翻波,时隐时现,仿佛水花在溅,涛声在响。环绕青石坪台的20方石雕,刻有各种形体的飞禽走兽,或站或坐,或升或降,或双戏,或单飞,多姿多态,妙不可言。
所有石雕艺术中,尤以20根高浮雕龙凤石柱吸引人。石柱高6米,直径约40公分。这里的龙,张牙舞爪,似在翻江倒海;这里的凤,展翅飞腾,直觉习习生风。
大成殿内上首,金漆木雕孔子神位即供于此。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已毁,现只留石座一方,新建孔子像一座。
宁远节孝石牌坊位于文庙后面的一条小巷内,始建于清光绪丙戊冬月(1886),是当年清政府为彰表节妇所建,上面刻有宁远县内350名节妇姓名,是封建社会以“三从四德”清规束缚妇女的历史物证。坊体为全石结构,宽8米,高约9米,基石底座宽0.5米,长1.5米,三门四柱五楼,中门宽2.2米,两边门宽约1.3米,镂空窗花,隼卯扣合,正门坊上饰有龙狮人物浮雕及宝瓶颈,刻有“圣旨”二字,雕琢精美,文革中局部被砸毁。
跟以前看见的很多为具体某一个人所立的贞节牌坊不同,这种牌坊是为很多无财力建牌坊的家族而建的公益建筑,这样使得一些家族贫困,而事迹突出的节妇们也有了可以表彰的地方。
大方洞节孝坊位于宁远县鲤溪镇大方洞村汪家勇房门前,牌坊始建于清,为四柱三门卯榫结构全石建筑,高10米,宽6米,牌坊上装饰有龙、凤,狮、花草等浮雕图案。
根据牌坊后的由汪士瀛所写的《汪氏节孝祠记》记载,这座牌坊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是为其母雷氏所建。雷氏与丈夫汪永祥生育了二子一女,后汪永祥身病不久于人世,雷氏承担起了照顾子女和公婆的家庭重任。他的儿子汪士瀛后来考取功名,为母亲请旨旌表,并建牌坊立于祠前。
在宁远县柏家坪镇的牌楼坊村,立有一座清代康乾年间的贞节牌坊。牌坊经文革部分损毁,后又补修。该建筑四柱三门,如意斗拱,具有湘南地方特色。精美的彩绘及木雕;左右共五间,正中间上方挂有竖匾,书“皇恩旌表”;又有横匾,系新补建的,书“贞节牌坊”。牌坊修补痕迹明显,檐角右侧装饰为旧有,左侧为后补,对比清晰。门口两侧原有石鼓、狮子,现仅余左侧。牌坊两边有马头墙,墙上彩绘褪色脱落。
据传该村原有一女子杨氏,嫁入郑家,青年守寡,未再改嫁,独自抚养儿子长大。后其子生一孙,名为郑士祜。逢大考之年,郑士祜参加湖南省乡试,一举中榜,位在文魁。又进京参加会试,高中进士。殿试时康熙帝问郑士祜道:你的老师是何人?答曰:家贫,无师,都是祖母杨氏所教。康熙帝异之,复细问,深感其祖母贞洁贤德,遂命建立了这一“贞节牌坊”。后郑士祜曾官任湖南、湖北两省巡案,负责检查两省内官员贪污行贿事。
另外,在排楼房村的村口,曾有一小桥,桥面石板上有文字,可能也是康熙时期所建。由于后来重修石桥,桥面石板上的文字被水泥覆盖,原文为何如今已不可得知。但据村中老人回忆,石板上内容大意为“文官至此下轿武官至此下马”,以示牌坊庄重。
牌坊建于其主人杨氏的屋前,现牌坊后仍余一三进院落。尚余清朝时启建木质、瓦顶的二层屋舍,为传统湘南民居,无人居住,只堆放杂物。
文庙和贞节牌坊都是中国传统社会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在传统农耕社会里这些都是维系社会稳定和家族兴盛的重要手段,今天的人们对教育和道德的追求就是古代文化的延伸。最后请大家观看我航拍的宁远文庙视频。
声明:本文中所有原创图片和视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盗用,违者必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