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发现 195期:辰溪蒋家坪古民居
前几年在辰溪县板桥乡的卫星地图上发现了一个叫烂泥村的地方有一处天井院落,于是18年在考察辰溪古建筑的时候来到了这里。到了这里才知道烂泥村是一个行政村,我要去的地方应该叫“蒋家坪”,所以直到今天这里的村民对烂泥村这个不雅的地名仍然耿耿于怀。
蒋家坪的村民全部姓蒋,村子中间有一个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大院子,四周有高墙包围,中间是湘西常见的窨子屋。大院座东北向西南,占地3000多平米,砖木结构,有两层。外面看宛如一座城堡。
院子的主体有三纵,大致左右对称。原有12个天井,3个后花园,一个休闲钓鱼池,全院设计精巧,建筑考究,工艺精湛,堪称江南民居的建筑典范。
外墙高约7米,墙基为红砂岩。
进入朝门,一座高大的白墙窨子屋映入眼帘。
这里正门上挂着2008年立的辰溪县保的牌子,名为“蒋太谦古民居”。查了一下蒋太谦的资料,他是黄埔四期学生,与林彪同班同学,感情较好。他参加过东征,北伐,抗日战争,抗战时大腿负伤后回乡。他在治伤期间结识了他的妻子莲妹,回乡结婚,生有一子。回乡后蒋太谦任新平乡乡长,他将乡政府设在自家大院内。湘西解放时,林彪曾托下属看望蒋太谦,林彪下属赠送蒋太谦一头跛脚骡子。
门额上有“三径风清”的石匾额。这是一个有关蒋诩的典故。蒋诩(前69-前17),字元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东汉兖州刺史,以廉直著称,后因不满王莽的专权而辞官隐退故里,闭门不出。时人谚曰:"楚国二龚,不如杜陵蒋翁。" 在家门前开辟三条小路,唯与高逸之士求仲、羊仲往来。后来用"三径"意指隐士的家园。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辛弃疾在《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中有"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蒋家坪始祖华福公,原籍江西省南昌府(县未详)枇杷园,在明代永乐四年,移民湖南省辰州府沅陵县落衣溪卜居,其地得之,山明水秀,人杰地灵,子孙繁衍,瓜瓞绵延,继而前后分居于上蒋,下蒋,溪口,坳梨园以及北河等地,工农商学,各安其业。
三径风清大院的主人名蒋天宽,清道光年生,咸丰年间在浦市做香纸生意,人称“纸客人”,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到浦市时,他一位妃子病逝。为了不暴露妃子身份,蒋天宽为石达开料理这位妃子后事。石达开感激蒋天宽,向他酬谢了一个50两的银锭。
有了周转资金后,就转向利润较高的烧石灰业,建了一座石灰窑。那时烧石灰用的都是木炭,用量大,成本高,速度慢。蒋天宽经过比较,认为完全可以用热值高的煤炭,于是他就带着仅剩的50元银锭到辰溪采购煤。购煤付款时,煤老板见是一锭大银元,找不开,就说,煤你拿去用,有零钱了再来兑现。双方留下了联系地址。那时用煤的人不多,但煤炭开采要多人合作进行,采出来的多,销量又不大,煤老板正愁销路。蒋天宽是个急性子,他欠了别人的钱睡不着。到家后,把银子打碎,第二天马上向煤老板兑了现金。煤老板见他如此守信用,就说,你今后要煤,只要是你的商号来信,我放敞发煤,不收现金,事后结算。
那时常德以下石灰用量大增,不仅造船业需要石灰,农业也大量需要石灰。石灰能杀稻虫和血吸虫,又能中和稻田酸碱平衡,增加稻谷产量。蒋天宽有了煤炭资源供应,减少了大量的前期投资。他用煤烧制石灰成功后,就大肆扩大生产,他的石灰窑从沅江六儿洞一路建到了浦市边,上百座灰窑,长达十多里路。煤炭燃值高,烧灰速度快,石灰烧得透,残渣少,质量高。加上他的灰窑在沅江边上,烧成就可立马上船装运,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而下游石灰需求量不断增大,蒋天宽的灰行也越开越多,遍布泸溪、沅陵、常德、长沙、武汉,拉动了煤炭和船运两行业。蒋天宽讲信用,重质量,肯担当,迅速形成产、供、销网络,不到10年时间,他的灰行红遍了大江南北。于是,他就培育子弟、广置产业。
他请能工巧匠设计了蒋家大院。他有三个儿子,分别为国英、国章、国正。蒋家大院由三个院落构成,分别称正大院、南偏院、北偏院,院院相连,每个院配一个大花园;并建了一个鱼塘,用于休闲钓鱼,为他的后人规划了一个诗情画意居住圈。
民国初期,蒋家坪达到鼎盛时期。有黄埔四期蒋太谦、中央军校蒋太胤,燕京大学蒋太恒。蒋家坪培育人才、文武兼修、耕读并重。清朝辰州武术比赛,蒋太富的大刀术盖一府四县。蒋朝勋致力于私塾发展,主要教授四书五经等文化经典,闲时又教授辰河高腔。使得蒋家坪成为当时的新坪乡文化传播的摇篮。
在民国初期更增添西洋建筑风格休闲钓鱼台宠物屋,可惜这些只剩遗迹。
这是大院的高墙内部,可以看出墙上有很多炮眼,是用来防御土匪强盗的。
蒋家在清末和民国是湘西望族,人才济济,显赫一时。历史的浪潮在变换,现在只有蒋家大院在黙黙厮守这片土地,期望人们来保护、理解和探索。最后请大家观看我航拍的蒋家大院。
声明:本文中所有原创图片和视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盗用,违者必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