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怀初心”——中国科大将立像纪念郭永怀、李佩伉俪及小行星命名
编者按:
今年12月5日正逢郭永怀先生牺牲五十周年,今年也是中国科大建校六十周年。为纪念郭永怀先生及夫人李佩教授对我国科研和教育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同时也为”郭永怀星”、”李佩星”的命名建立永久纪念,中国科大将在中校区树立《永怀初心》纪念铜像。
“永怀初心”纪念铜像初步设计效果图
铜像分为两个部分,前景为郭永怀、李佩伉俪的全身像,背景为书页形式,页面上显示“郭永怀星”和“李佩星”的坐标星图以及他们的中英文简介。该铜像由铜陵市政府支持设立,以期弘扬郭永怀、李佩伉俪“永怀初心、不忘使命”的爱国奋斗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科大人践行“红专并进、科教报国”的优良传统。
1968年12月5日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化学物理系主任郭永怀教授在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2003年,中国科大45周年校庆时,李佩先生将郭永怀先生的那枚纯金质“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赠中国科大校史馆永久珍藏,同年,中国科大设立“郭永怀奖学金”,李佩亲自为获奖学生颁奖。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网站关于“郭永怀星”“李佩星”的公告
2018年7月,经中国科大、紫金山天文台申请,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编号为212797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李佩星”。
“永恒的东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六十周年师生联欢晚会
2018年9月,中国科大六十周年校庆期间,79级浙江校友冯幸福、铜陵市及广大校友共同注资“郭永怀奖学金”项目。
2018年9月,为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经中国科学院批准,中国科大集郭永怀、钱学森、钟扬等科大人的科教报国事迹,设立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郭永怀、李佩夫妇事迹
郭永怀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大创建者之一,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1968年12月25日,被授予烈士称号,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李佩
李佩(1917年12月20日—2017日1月12日),女,江苏镇江人,中共党员,著名语言学家,中国早期回国专家。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年轻的老年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曾长期担任中国科大和中国科大研究生院的英语教授,并出任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外语教研室首任外语教研室主任。
郭永怀事迹
要自己有骨气
1929年,郭永怀以优异成绩考入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1931年,转入南开大学本科攻读物理学,后转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光学专业。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北大停办,郭永怀回到山东老家在威海中学任教,以筹集去西南联大的盘缠。1938年,郭永怀辗转南下,最终来到昆明的西南联大。
后排右三郭永怀、前排左一林家翘、前排左五钱伟长
1939年夏,英国决定用中英庚款招收中国留学生,郭永怀、林家翘和钱伟长3人考试成绩相同。
1940年1月,正是中华民族抗日救亡最艰苦的岁月。郭永怀、钱伟长等一批踌躇满志的青年到上海集结,准备启程。当尖利的汽笛鸣响时,护照才发下来,郭永怀等人发现护照上有日本领事的签证,让他们中途在日本登岸逗留。满腔热血的中华青年们震怒了,向英代办提出强烈的抗议,坚决要求更改护照。
1940年8月,他们再次在上海集合,经过28天的海上颠簸,他们来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成了该校第一批来自中国攻读研究生学位的留学生。
心系民族 毅然归国
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经过外交斗争,替钱学森赢得了回归祖国的胜利。郭永怀归期在即,为避免美国政府的阻挠,素来沉默的他在西尔斯院长举行的欢送烧烤晚宴上,把自己数年的研究数据手稿,全部一页一页地扔进了炭火堆……
1956年11月,郭永怀毅然放弃了在美国已经获得的荣誉、地位和优裕的工作、生活条件,携李佩和女儿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
甘做“铺路石子”
回国后,郭永怀和钱学森组织了全国三届力学研究班。郭永怀亲自培养助手、指导研究工作,他亲自带的八位研究生中先后有俞鸿儒、张涵信、李家春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右起:郭永怀、陈允明、戴世强、李家春
1958年,郭永怀和钱学森等人向中科院建议成立一所星际航行学院,中科院向中央报告后就很快得到了批准,并将校名定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中央领导的关注下,中科院积极筹备,中国科大于1958年9月20日正式成立,郭永怀担任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鞠躬尽瘁为祖国
1960年5月,郭永怀接受中央任命,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郭永怀临危受命,他与王淦昌、彭恒武形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的最初的三大支柱。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图为郭永怀在基地拿着试验成功的爆炸试件
1968年12月5日凌晨,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59岁。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无损。
光辉永存
1968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
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23名科技工作者以每枚均由515克纯金制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郭永怀便是其中以烈士身份被追授此勋章的,此外也是唯一一位在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三方面都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
李佩事迹
“中科院最美的玫瑰”
1956年,李佩、郭永怀夫妇携手归国,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之中。郭永怀出任中科院力学所副所长,为了让郭永怀全心投入科研工作,李佩放弃了在中科院外事局的工作安排,出任中科院行政管理局西郊办公室副主任。刚刚建起的中关村地区还是一片郊外的荒凉之地,科学家们的研究所和生活区没有配套设施。为了更好地服务科学家们,李佩先后创办了中关村第一所幼儿园、小学、医院、菜场、粮店等生活设施。
柔弱双肩扛起人生磨难
1978年,中国科大在北京创建了新中国首个研究生院,李佩应严济慈先生的邀请,筹办了外语教研室并担任主任。她编写的英语教材荣获国家优秀教材奖,举办了国内首期应用语言研究生班,为该学科在国内正式建立做了开拓性工作,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中关村的明灯”
1998年,李佩虽然离开了教学岗位,却没有停歇她奉献教育事业的脚步。时年81岁的李佩创办了中关村大讲堂,亲自出面邀请专家学者来演讲,其内容从文学到科学、唐诗赏析、地震减灾、地理气候、中美关系、宇宙探索等领域。从1998年11月3日开讲到2011年6月最后一次讲堂活动,13年中各类讲座活动达260次。
从研究生外语教学变革,到创立中国的应用语言学;从积极推动中美CUSPEA项目,到开辟新中国自费留学之路;从为青年学生筑梦未来,到为社区中老年人提供精神营养,李佩一路都在创新。
终生情系科大
2003年,中国科大45周年校庆时,李佩先生将郭永怀先生的那枚纯金质“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赠中国科大校史馆永久珍藏。同年,中国科大设立“郭永怀奖学金”,李佩亲自为获奖学生颁奖。
2007年5月28日下午,89岁高龄的李佩背上她的随身花布口袋,装上存折,走出归国以来一直居住的中关村“科源社区”13号楼,来到中国工商银行海淀支行营业部,将自己的全部积蓄三十万元汇到中国科大,用以补充2003年成立的“郭永怀奖学金”。没有任何仪式,就像处理一张水费电费单一样平常。“捐就是捐,要什么仪式。”老太太说。
2017年1月12日凌晨,李佩先生在平静中走完了99年的生命历程。
“一对伉俪,两种传奇。
怀瑾佩瑜,师表后继。”
两段传奇,相遇联大,那年,他29岁,她20岁。
一对伉俪,喜结连理。那年,他39岁,她30岁。
怀瑾佩瑜,归国奋斗,那年,他47岁,她38岁。
师表后继,献身事业,那年,他享年59岁,她50岁。
2017年4月5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为“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烈士与夫人李佩举行了合葬仪式。郭永怀和夫人李佩相隔49年后,终于能够相依长眠。
正如合葬墓碑上镌刻的“一对伉俪,两种传奇。怀瑾佩瑜,师表后继”,郭永怀与李佩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向前!
来源:校友总会
本期编辑:姚琼
来源:中国科大官方微信
▶他,是中国科大创始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在这个国庆日,央视讲述他心有大我,以身许国的英雄事迹
▶纪念 |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中国科大郭永怀李佩伉俪之名命名两颗小行星
▶央视新闻:倒在学术报告台上的科学家——致敬中国科大杰出校友王焕玉教授
▶党中央拟表彰百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三位中国科大人入选公示名单!
▶这位科大人终结中国计算机无芯历史,被誉为“龙芯之父”,今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王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