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餐饮品牌要不要进购物中心?看完这5点再说!
击上方篮字或搜索微信号:cyr811关注我们!
一家专门研究报道火锅,中餐的新媒体!
(【文末】大咖都在看 ☟☟)
开餐厅,是进商业体还是底商?
每一个老板都会有不同的答案,这要参考品牌服务的人群、品类特征等。
那么单就未来的整体趋势来看,到底是商业体更适合餐饮,还是底商更适合?
本文发于微信公众号:餐饮人必读 ID:cyr811
| 全文需3分钟时间阅读
商业体VS底商,好生意哪里找?
最近,有些品牌开始开始撤离商超,比如云南菜品牌“彩泥”(先前11家全在商超,接下来打算在底商开店)。
有些品牌在往商业体进,比如玉林串串香(他们把升级的2.0店铺放在商超中,让消费者对品牌进行新认知)。
一边是往商业体地迁徙,一边是从底商逃离。对于每个品牌来说,好的生意仿佛永远在“别处”。
进商业体还是进底商,到底哪个更适合你?今天,就扒一扒这件事。
大家逃离商业体,最重要的原因是“租金贵”。
成熟商业体的租金高昂,且每年递增,加上商场按照流水抽成,留给商家的利润空间非常有限。
但是透过租金这一层看背后去看,会发现什么呢?
其实商业体带来一系列的隐形福利。
福利1.品牌背书
如果你是不怎么知名的餐饮品牌,你开在社区、开在底商。
等于说,每天是守着方圆一公里范围内固定的人群,你的品牌肯定难以传播出去。
如果你选择商业体,尤其是成熟商业体。那么,商业体会给你带来无形的背书。
比如,你是一家卖炸土豆的小吃店。你选择开在社区街边,消费者觉得你就值3块钱。
如果你进驻到远洋太古里,你卖10块钱也许都有人觉得值。
这7块钱的溢价,就是商业体的背书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品牌入驻的商业体越知名,消费者越会觉得你的品牌牛逼。
这让我想起味千拉面做起来的案例:
当时味千刚被潘慰从日本带到国内,也属于新品牌。
潘慰选择在深圳的世界之窗进行售卖。当时的国内,是把麦当劳、肯德基当成高端餐厅。
而味千就在麦当劳、肯德基旁边,无形就给了味千拉面足够的品牌背书。
福利2.聚客效应
做生意讲究“聚”这个概念,人聚了,财才能聚。
开餐厅也是这样,孤掌难鸣。一条街上只有你一家开餐厅,那你多半要亏。
所以,“聚客效应”在选址上变得十分重要。
社区店、街边店,归根结底赚的是附近居民的钱。周一到周五,附近的人都去上班了,街边店的生意就不会太好。
而且在理论上来说,社区店多数在服务周边一公里以内的人群。(除非你做得足够出名,让别人驱车专门来你店里面吃)
那么商业体的聚客效应如何呢?
一般的消费者是出于什么目的进商业体?买衣服、单纯逛街、和朋友聚会、吃东西……
也就是说,商业体不仅仅能满足餐饮消费这个目的。来买衣服的饿了会吃饭、单纯逛街累了也会吃饭、和朋友聚会也会选择在商业体吃饭……
那么商业体的聚客效应,就比社区、底商强。
福利3.流量高
经营餐厅,其实是一个流量的问题,是餐厅如何不断“拉客”来餐厅消费的问题。
餐厅如何解决流量问题呢?第一就是选址,选的位置好流量就不用愁;第二是营销,营销说白了就是告诉消费者“快来吧,我的东西好吃”。
选址是先天,营销是后天。
商业体强大的聚客能力,一般来说都能给商户带来先天的流量优势。
如果是社区店底商呢?虽然租金很低,但你的流量就要靠后天去弥补,要花很大的成本去做营销。
虽然有选址先天不佳,后天靠营销做起来的餐厅,但这样的案例还是太少。
福利4.玩法多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介绍到日本的商业体的玩法。
里面说到:
东京的百货商店位置比较集中,因此商家会在周末或节假日设置“购物血拼”,顾客当天的购物积分可以在商场内部餐厅换取免费餐点。
这让我想起位于商业体中的餐厅,玩法的多样化:
比如餐厅和电影院合作,吃饭送电影票;比如儿童餐厅与童装品牌合作,吃饭送童装品牌折价券等。
位于同一个商业体,餐厅品牌完全可以和其他非餐饮品牌做联合营销。
而这种优势,是社区、底商所不具备的。
福利5.大环境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建商业体,当然不排除某些商业体位置偏,招商难的问题。
但至少在3-5年以内,进驻商业体仍会是一个稳妥的方案。
参考日本的商业体模式,会发现如今国内商业体的发展,还没有达到领先水平。
商业体的配套设置,在未来会越来越完善。
以后的商业体,会特别注重体验感,而进驻到商业体内的餐厅,也会衍生出多种多样的玩法。
----------------End----------------
推荐阅读
点击下列标题,阅读更多干货
----------------------------------------
转载,合作请加微信:qingcai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