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校园欺凌 | 边玉芳:如何帮助孩子应对校园欺凌

2017-06-30 边玉芳 中国德育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编者说

今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针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回答:“树立法治思维,多用法治方式,以法来办”言犹在耳,刚刚过去的一周,北京市某中学一学生在厕所受辱视频又在网上流传,视频中,一中学生被逼吃粪便,内容细节令人作呕,很多大人表示不忍直视。

延庆警方26日,通过微博通报了事件最新调查和处理结果:7名涉案学生在其监护人的陪同下依法接受了警方调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涉案学生构成寻衅滋事违法行为。其中,5人被给予行政拘留并处罚款处罚,因属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依法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2人因不满14周岁依法不予处罚,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据中国青年报27日报道,在全面调查基础上,经延庆第二中学研究决定,对7名涉事学生中2人给予留校察看处分、4人给予记过处分、1人给予严重警告处分,对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家长进行警示谈话,要求他们切实履行对孩子的监护和管理责任。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是什么,让欺凌者有恃无恐?是什么,让被欺凌者默默承受?他们都有哪些心理行为特点?我们能从哪些方面加以预防和控制?

我们请来专家,从多个角度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解读分析,希望能为你带来思考!



边玉芳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亲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化解孩子许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同样,也可以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和受欺负的行为。


2016年11月,一篇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开始在微信朋友圈等平台流传,校园欺凌事件再次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类似的校园暴力、校园欺凌事件在媒体上频繁被报道。媒体报道的这些事件,从发生的地域来看,从北京、上海到广西、云南,从东北辽宁到南端省份海南,遍布全国各地;从学生的年龄来看,从小学到高中均有涉及;从欺凌性质看,低年级以直接欺凌事件为主,到高年级则呈现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等多种方式并有的现象。初中以上学生的欺凌行为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团体化特点。

这种频繁发生的校园欺凌现象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去年5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中小学针对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积极预防、依法依规处置、保护学生身心安全。看到上述消息,我们对相关行政部门的决心和行动感到由衷的高兴,但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问题解决需要社会、学校、家长高度重视,共同努力。

一、什么样的孩子会介入校园欺凌事件?

在这类事件中,通常有二类角色,一类是欺负者,一类是受欺负者。有一批孩子特别值得关注,他们有时是欺负者,有时又是受欺负者,叫做欺负—受欺负者。

(一)读懂欺负事件中孩子的心理特点

1.读懂欺负者自身的特点

欺负者有如下特征:在编码社会线索时,他们会寻找和发现与敌意相关的线索,会对与敌意相关的线索更加敏感;在发现此类线索后,在解释社会线索时他们又倾向于敌意归因;于是,他们在构建社会目标时会非常生气,想到的更多的是“报复”;在此基础上,他们产生的问题解决策略更多的是攻击性的解决办法,没有充分考虑其他非攻击性解决方式;在评价各种策略的有效性和选择反应时,他们又不能很好地理性评估攻击反应的后果;最后,在实施反应时,会迅速做出反应。    

2.读懂受欺负者自身的特点

受欺负者一般具有以下特征: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较重;存在某些“缺陷”,与众不同,如存在情感和行为问题、有不良行为习惯、身体弱小或肥胖等;容易焦虑,具有不安全感,比较安静,谨小慎微,容易神经过敏等。他们常以哭、退缩等消极方式,被贴上“好欺负”的标签。

3.读懂“欺负—受欺负者”自身的特点

欺负—受欺负者的问题行为、学业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最严重。通常来说,欺负—受欺负者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是由欺负者转变为欺负—受欺负者,另一类是由受欺负者转变为欺负—受欺负者。不同“发展轨迹”  的欺负—受欺负者特征不同。由欺负者转变为欺负—受欺负者的青少年往往好斗,经常欺负他人、招惹好动和暴躁的孩子,不遵守规则,被同伴所排斥;由受欺负者转变为欺负—受欺负者的青少年则长期受到暴力对待,无力反抗,且没有得到外界的帮助,对社会的认识产生偏差,认为暴力能解决问题,以暴制暴,自己会转而欺负更弱小的对象。

(二)读懂这三类孩子的环境因素

成人不但要读懂孩子自身的隐私,还要读懂与之相关的环境因素。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这些环境系统包括微观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等。校园欺凌事件中,不同类型的个体面临着不同的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

校园欺凌事件中,不同类型的青少年所面对的家庭环境可能存在教养方式偏差、家长情绪控制能力差、家庭不和谐等因素,具体见表1。

2.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人际关系,在校园欺凌事件中,不同角色的青少年可能面临着不同的同伴问题,具体见表2。

3.学校环境

对于欺负者来说,他们所处的学校环境有如下特点:对学生约束太多,学生感到压抑;学校师生关系紧张,“敌对”感强烈;教师常采用批评、斥责、变相体罚等教育方式;缺乏校园暴力的预防制度、应急处理制度和处理教育制度。

对于受欺负者来说,他们所处的学校环境有如下特点:缺乏有序、和谐的学校氛围;学校“重堵轻疏”,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简单惩罚甚至劝退,不能根据学生特点及时引导,提前预防;老师对同学之间的矛盾不能及时处理,导致冲突事件持续升级。

(三)读懂孩子的年龄阶段特征

为什么青春期攻击事件更频繁、影响更大?孩子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特征。实际上,这与青春期大脑发育情况有关,大脑前额叶是控制情绪冲动的脑区,从2-3岁开始发育,一直持续到6岁达到高峰,之后发育趋缓,一直到20岁左右才发育成熟。

故青春期的孩子处于前额叶发育不足的状态,因此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同时,大脑中的杏仁核是产生情绪、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的脑区,在青春期开始迅速发育,故青春期学生比儿童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

加之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加工信息多使用情绪通路,这就导致青春期个体攻击性更强。此外,这一阶段的孩子有强烈的同伴交往的需要,特别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所以,往往这一阶段的校园欺凌会呈现出团体化的特点。

二、如何帮助孩子处理校园欺凌?

(一)了解校园欺凌带来的深层影响

很多人认为校园里有些欺负行为是正常的,孩子长大就好了。当然,不能把一些正常的冲突和问题都放大为校园欺凌,但是,成人要了解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校园欺凌发生的严重性、发生频率和隐蔽性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很多人只关注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和成绩,对于孩子在学校中的情绪、交往等缺少足够的关注。但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的一些事件对孩子未来的一生都有持续的影响,因此,要了解校园欺凌带来的长远影响。 

(二)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是预防孩子卷入校园欺凌的关键

由于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行为有深刻影响,因此,从家庭角度来看,预防孩子卷入校园欺凌的关键在于创造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

1.家长为孩子提供处理问题的正向榜样

家长要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少在孩子面前争吵,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如果孩子在家庭中目睹的都是家长之间的攻击和指责,孩子便只学会了这样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容易迁移到学校情境中。对孩子的教育要采用温暖、民主的教养方式,减少采用批评、打骂等方式,当孩子没有达到自己期望的时候,要听听孩子的想法,问问孩子需要怎样的帮助,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打骂;当与孩子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要一起讨论,而不是压制和要求孩子绝对服从。家长在生活中碰到受人欺负、遭受委曲等事件,要减少敌意归因,要学会更多的非攻击性解决方式;在评价各种策略的有效性选择反应时,应更理性地评估攻击反应的后果,选取更合理的反应;在实施反应时,要学会“等一等”。这样孩子在碰到类似事件时也会更理性。

另外,家长每天要腾出一段时间跟孩子聊聊学校中的生活,包括学习、同伴之间的交往等,从更多方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态,对于孩子表达出的一些不同看法,家长不要横加批评和分析,让孩子在家长面前可以很轻松、真实的交流自己的情况。这样,当孩子遇到一些问题时,能够向家长寻求帮助。亲子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化解孩子许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同样,也可以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和受欺负的行为。即使受了欺负,也会更愿意与家长沟通讨论,防止更严重事件的发生。

2.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良好的交往能力

有自信和有良好交往能力的学生更不容易卷入到校园欺凌中,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并建立自信。自信不仅仅只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得益于孩子自信的建立。

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就要营造非攻击性的环境,减少采用批评等方式教育孩子;要理解孩子、接纳孩子,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孩子能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对于男孩子而言,有一项擅长的运动或爱好有助于提升孩子自信和在同伴中树立健康有力量的形象。假期也可以参加一些夏令营等活动,提升交往的能力和自主应对挑战的信心。如果孩子能量过剩,可以学空手道、拳击、游泳、足球、橄榄球、军乐表演等。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充分发泄过剩的体能,还会学到新技能,更能让孩子明白怎么控制愤怒情绪。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故事演绎等方式培养孩子理解别人感受的能力。

家长还要充分重视孩子同伴交往的需要,让孩子多参加班级团体活动,提升孩子的社交技能、应对冲突和矛盾的能力,营造和谐的同伴关系。家长不应该过度干涉孩子的社交生活,让孩子多锻炼自己的社交技能,引导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伴交往。 

3.指导孩子掌握一些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   

家长也要指导孩子掌握一些面对欺凌的方法,例如:


(1)在学校不要去挑逗比较霸道和强悍的同伴。

(2)上下学和活动时尽可能结伴而行;独自出去找同学玩时,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学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

(3)遇到暴力的时候不要惊慌,尽量不激怒对方,尽可能拖延时间,争取有机会求救。

(4)当自己和对方的力量悬殊时,要认识到自己有保护自己的能力,通过有策略的谈话或借助环境来使自己摆脱困境。

(5)一定要及时跟家长、老师沟通情况,不要在忍气吞声中一个人默默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 



(三)留意孩子行为和心理变化

很多孩子遭遇到校园欺凌后,出于种种原因不敢或不愿跟教师、家长沟通,因此,平时要留意一些孩子在行为和心理上的变化,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1.身体出现伤痕

如果孩子身体无故出现各种伤痕,诸如瘀伤、抓伤等,那很可能是孩子受到暴力侵害。特别是夏天如果孩子经常穿着长袖衣服,他可能是受到了伤害。

2.生活规律和习惯的改变

很多孩子受到欺凌之后会出现食欲下降、注意力恍惚、睡眠质量变差、学习成绩波动、如厕习惯改变(厕所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地,因此很多孩子避免在学校上厕所)等变化,要巧妙地与孩子沟通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3.不爱上学或要求转学

由于体验到生理、心理上的痛苦,受到校园欺凌的孩子会变得恐惧和厌恶学校。因此,如果没有其他原因,孩子突然不爱上学,要关注孩子的交往情况并与班主任等取得联系进行沟通。

4.情绪和行为的变化

由于校园欺凌的侮辱性、伤害性较大,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很大伤害,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情绪的变化,特别是如果孩子一直比较乐观活泼,突然变得沉默,不和外界交流,一些年龄小的孩子可能出现退行的行为,如尿床、依恋父母等。

(四)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的处理与干预

如果孩子真的卷入了校园欺凌事件中,不管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都需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干预,尽量将伤害降到最低。

1.与班主任、学校和当事者家长共同处理

遇到这样的事件,需要与学校、卷入事件学生的家庭之间的沟通和协商,将伤害降到最低。如及时制止视频、影像材料的进一步流出和传播,将发生冲突的学生暂时分开隔离,以防止进一步的冲突和欺凌发生。

2.情感急救与身体治疗同样重要 

卷入校园欺凌事件的孩子,特别是被欺凌的孩子在身体方面的治疗固然重要,但是更要重视的是心理和情感急救,孩子如果表现出恐惧、焦虑、紧张,要了解这是孩子在遭遇创伤后的反应,不能急于改变或回避孩子的感受,要耐心的倾听和接受,然后再跟孩子沟通,一起面对这样的情况。

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受欺负的情况,帮助孩子疏导情绪,教会孩子正确应对被欺负的情况,孩子就可能从受欺负者变为欺负者,所以还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暴力事件,认识到“以暴制暴”是不理智、不成熟的做法。

而对欺凌别人的孩子,如果只是直接的批评指责,孩子会觉得他们根本不理解自己,内心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下次还会出现欺凌别人的情况。

3.陪伴孩子,帮助恢复安全感和信心

卷入欺凌事件后,孩子对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遭到破坏,被欺凌的孩子有时可能需要在家里调整一段时间,需要成人的安慰、陪伴。在这段时间里,孩子可能还会出现情绪的不稳定、紧张和焦虑,要予以回应,如“这种感觉的确很不好”。如果必要的话,要和孩子一起做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或者请孩子比较信任的亲友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重新建立对他人的信心。

4.寻求专业心理干预

如果校园欺凌事件特别严重,感觉自己无法安慰和帮助孩子,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受到明显影响,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的干预和指导。不仅受到校园欺凌的孩子需要专业干预和辅导,欺凌别人的孩子如果手段特别具有伤害性和侮辱性,同样需要专业心理的干预。

5.法律介入

界定为校园欺凌事件的一般都是比较严重的侵害人身安全的事件,除了上述的干预和处理之外,必要时可以启动法律程序。 


【作者:边玉芳】

【责任编辑:李敏】

本期策划、微信编辑:崔倩倩】

【来源:《中国德育》2017年第4期】


声 明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首届全国中小学“主题班会创新案例”观摩研讨会课程实录 | 武汉市吴家山三中高能英:让我们成为朋友吧(内附视频、专家点评)

世界阅读日 | 柳斌、朱小蔓、朱永新等六位专家带你感受阅读的力量

推荐 | 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1-36批全名录(建议收藏)

关注 | 影响儿童教育百年的心理实验

课例 | “爱情是什么”教学实录

大家谈 | 檀传宝:做配享幸福的教育家——仁慈篇

样本 | 崇尚人文,让教育回归本真——成都市青羊区“新人文教育”实践掠影(二)

征稿 | 2017年《中国德育》部分栏目征稿启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