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线丨兴趣不是挡箭牌

2017-07-31 殷振洋 中国德育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一个清晨,我一来到办公室,就看到桌上摆了一张寝室扣分条——

“余XX,午休期间和寝室室友打游戏牌,扣5分。”

我马上找到余,询问了情况。他没有否认,还是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让我觉得他没有把心思用到学习上。而且,据我的观察,余在最近的学习中表现平平,和其他正在紧锣密鼓准备中考的同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多余的话我就不说了,牌先放在我这儿,希望你把时间都用在中考准备上面……




我对他进行劝导。

老师,这是我的兴趣。我觉得生活老师没权干涉我的兴趣,更没权干涉我的自由。

他感觉有点委屈。




兴趣是一码事,规矩是另一码事,咱们做事还得找到中间的平衡点。




他也知道学校的规矩,不过是抱着侥幸心理偷偷玩牌。现在被生活老师逮着了,这副“三国杀”的游戏牌就要被我暂时保管了。我态度强硬,余很不情愿地走了,但是留下一个“兴趣”的余音在我脑中荡来荡去,让我觉得没收游戏牌的理由虽然堂而皇之,但略显生硬。我知道,牌是收了,他的心可没有归顺到我这儿来。于是,我开始思考“兴趣”的命题,想着一定要把他“收服”。

何为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情绪,具备不确定性。但兴趣的属性由低到高却分为三种形式:直观兴趣(感官兴趣)、自觉兴趣和潜在兴趣(志趣)。高阶段的兴趣与能力和价值观紧密相关,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必要条件。

余将学习视为一种程序性的事务,认为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即可,很少考虑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长期处于低兴趣状态的他对学习很容易产生厌倦感。因为他成绩中等,而且学习新课程的时候缺少兴奋劲。转入到复习阶段的时候,他无法从学习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当面临着这样低兴趣状态带来的厌倦感时,如果学生的归因方式是外归因的话,自然很容易把学业无趣归结于教师和学科本身等外界因素,认为学习必定是枯燥的、无聊的。并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去寻求新的兴趣点和新的刺激点,玩“三国杀”的行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有趣的事情不一定都重要,学会让重要的事儿变得有趣才是关键。学生在明确了自己的感官兴趣之后,需要结合自身特点,把兴趣从感官层次推向志趣层次,产生更为持久的兴趣——自觉兴趣。持续性投入可以带来知识和能力,让思维持续并固定在一个领域,从而在脑子里面产生回路,产生相应的能力。持续性的投入本身就会让一个人产生某种执念,就比如《小王子》一书中,小王子对玫瑰花持续不断的照料,在这个过程中寄托了希望和情感;更为重要的是,成功的经验反过来又触发学生外在的浅层次动机(如老师的奖励)和内在的深层次动机(如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而当自觉兴趣与个人志向和价值观相结合的时候,就形成了能够贯穿人一生的志趣。

想通了之后,我庆幸自己刚才没有着急做道德归因,也没有误下结论。于是,我开始对其进行三步诊疗。

三步诊疗


我和余约定了时间,开展了一段对话。我的目的很简单,让孩子对自己现阶段的兴趣有所认识,尽量把孩子现阶段的“兴趣”往更高层次的“志趣”引导,让他转变认知,意识到问题所在,真正收心。

第一步:发现未被意识到的兴趣,增加学业行为效能感。


学习的过程并不都是无聊和枯燥的。中学生的认知状态尚不健全,极易以偏概全。这时候,老师要帮助学生寻找那些未被意识到的和未被开发的兴趣倾向,并由点及面循序渐进地推而广之,步步为营,逐步收复“被攻占”的学习领地。

我对余说




在这么多学科中真的没有哪一科是你喜欢的吗?我觉得你物理尚好呀!





还可以啦,在所有学科中,我最擅长物理;而且特别喜欢周老师,因为周老师给我们很多挑战和任务,上次我挑战成功了还得了一张她从韩国带回来的面膜呢。





真的呀?挺有意思。那为了完成周老师的任务,你是不是在私底下努力了很多?





这倒是。





花费这么多时间学习的时候,你没感觉到心烦意乱或是很累吗?




我故意刺激他,是因为我想让他亲自挖掘学习品质层面的东西,这也许是之前他自己也没意识到的。

不累呀!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而且我每次想到完成任务时被周老师表扬的画面,就感觉很激动,不想让她失望。

好一个“画面”!我心里想,孩子能够总结出这样真实的心理场景真是很难得。





你看,这就是你的品质所在呀——你能够坚持很长时间;而且你感恩,有温度,你怕让老师失望;你有一定的学习动机,有希望有愿景,还能在学习的时候产生那种画面感。这种画面感老师也有所体会,能够推动我们不断的进步。





看到他有点不好意思了,我接着说:





你看你有这么多优秀的品质,怎么还能说自己不擅长学习呢?你只是没有把你对物理的这份品质迁移到其他学科上来。






第二步:整合策略,将兴趣升级为志趣。


环节一:

发掘感官兴趣背后的深层次需求。

既然感官兴趣是一种不稳定的情绪,那我的突破口就很好找到了,我问余:






你能说说你痴迷于“三国杀”的理由吗?






他若有所思:

我也不知道,反正感觉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要把对方算计出来的快乐,然后受那种过程。

我运用具体化技术继续追问:







你能举出一些好处吗?








学会了处事不惊;增强了我和朋友的感情;技能多,锻炼了记忆力;我现在玩得很棒,很有成就感和自信心……


学生谈到了很多,但总结起来无非就是“友情”“成就感”。玩游戏给他带来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是一种自我满足的情绪体验。










孩子,你刚才说的这种情绪体验,老师能够感同身受,但那只是一种短暂的刺激。你之前不也说了吗?你在物理学习方面也能够体验相同的快乐,为什么不在学习上面追求那种满足感呢?相信老师,你要是能‘移花接木’,把注意力嫁接在学习上去,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找到同样的东西——你的友情、你的成就感、你的自信心、你的快乐和愉悦。











环节二:

签订“君子协定”,对行为加以管控。

我话锋一转,说:








这样吧,老师把这副牌还给你。









这出乎余的意料,他望着我。









但是我们做一个君子协定好吗?










嗯。

他使劲点点。










第一,你必须把物理成绩提上去,达到一个高的层次。具体说来,老师希望你物理单科要跻身班级前10名。










这是他稍稍跳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










第二,在此阶段,语文、英语不能成为你的弱势学科。而且我也会向你保证,如果你下一次英语单科上了130,老师有奖励;如果达不到,老师也给出相应的惩罚,可以不?











环节三:

鼓励持续性投入,教会时间管理策略。











既然物理要跻身前10,就要让自己在物理上投入的时间每天不少于1小时。要保证语文和英语不被偏废,那么这两科加起来的时间不应该少于70分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制定个计划表,看看被我们浪费的自由支配时间到底够不够,然后再做出相应的调整策略。











在我的引导之下,余清算了一天的可自由支配时间,罗列成了一张清单。同时,我也教会了孩子相应的时间管理策略。如利用零碎时间;文理交叉复习;文科遵循少量多次原则等。余不住点头。

第三步:认知纠偏,唤起内在的价值认同

谈话进行到这一步,孩子已经和我是同一阵营的朋友了,于是,我也稍稍加强语气说:












正如刚才老师提到的那样,你在‘三国杀’里面得到的那些感觉,都是在学习中可以找到的,那你怎么能让自己变得更自信?












让物理成为班级第一。













不用非得第一,偶尔第五、第六都可以。













我开玩笑地说,














如何才能在班级中找到长远恒久的归属感呢?















还得成绩好。其次,我要好好对待朋友,以诚相待……















成绩好当然重要,当然最为珍贵的是你的品质。这才是你在班上的立足根本……其实,你看,我们可以有很多的实现途径,为什么非要在这一阶段用‘三国杀’来实现自我呢?有趣的事情不一定都重要,学会让重要的事儿变得有趣才是关键。平庸之徒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而强者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咱们再换个角度想,如果你执意非要玩牌,还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不良后果?















让老师生气,让家长着急。

我噗嗤一笑,摸了一下孩子的头:















还有呢?















玩过之后,内心也有点焦灼。


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看到玩“三国杀”的机会成本过大,他的思想开始有所转变……余同学所说的“玩XXX是我的兴趣,是我的自由……”,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或许是在学习上面的自我效能感很低,再加上归因方式和认知方式出现了偏差,以至于他不得不用“兴趣”作为自己的挡箭牌,以缓和内在的焦虑情绪。一线教师需要看清楚挡箭牌背后的本质,才能对症下药。笔者对此做了一些浅层次的解读和尝试,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在后期不断对孩子加以指引和关怀。因为兴趣的激发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动机的激发,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命题。


【作者:殷振洋,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黄蜀红】

【微信编辑:崔倩倩】

【来源:《中国德育》2017年第5期】


声 明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魅力教师丨李伟明:化茧成蝶

世界阅读日 | 柳斌、朱小蔓、朱永新等六位专家带你感受阅读的力量

推荐 | 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1-36批全名录(建议收藏)

关注 | 影响儿童教育百年的心理实验

课例 | “爱情是什么”教学实录

大家谈 | 檀传宝:做配享幸福的教育家——仁慈篇

样本 | 打造特色德育,为职教学生撑起一片蓝天 ——宁波中职学校德育工作采访手记

征稿 | 2017年《中国德育》部分栏目征稿启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