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段伟:学校阅报栏都没有,何谈校园文化?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近年来,绝大部分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存在“形式单调、少有创新,相互克隆、千校一面,设施豪华、精神缺钙”的现象。尤其是很多学校有花有草,环境很优美,然而曾经是师生信息来源的阅报栏却没了踪影。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育人离不开先进文化和优美环境的熏陶。有了阅报栏,学生课外就有驻足了解天下事的地方。经常阅读报纸,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及时了解国家政策的习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一个学校需有良好的文化氛围,这对学生有引导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上高中时,学校教学区中央设置了一圈阅报栏,张贴着《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纸,还有师生自办的校报,琳琅满目。每当在课间或活动时间,众多师生都会驻足看报,人头攒动,你来我往;每当在众多栏目中挑到自己中意的一篇文章,其满足感,绝非一顿美餐所能比拟。高考前我特别迷茫,为了缓解压力,午间我总是盘桓在阅报栏附近,尤其是《中国青年报》的《为您服务》和《生活课堂》等栏目我每期不落。相信“人生支柱是什么?”的讨论,为千百万莘莘学子指点迷津。
进入新世纪,电子屏在校园内已经逐渐取代阅报栏的地位。虽然电子设备依托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具有内容丰富、操作简单、更换便捷等优势,但与阅报栏相比仍然少了一些味道。一方面,电子屏发布信息虽然快速便捷,但形式单一、形态单调,只能发挥出告知功能,难以让学生有轻松愉悦的感受,不能起到装点校园的效果。另一方面,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于教育有积极促进作用,而阅报栏是营造校园人文环境的一个重要载体,理应得到重视,不但要继续保留,还要进一步优化升级,让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笔者犹记得在读书时,阅报栏为我们的校园生活增添了不少的色彩,堪称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阅报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随着互联网和电子阅览设备的普及,学生习惯于网络和电子阅读,一般懒得去进行纸质阅读。朱永新认为,纸质阅读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和思考力。那么,阅报栏显然可以多给予学生一些纸质阅读的机会,更好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看似不起眼的阅报栏,但它是学校文明的一个窗口、书香校园的一个符号。它像点缀在校园里的文化纽扣,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传播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讯息,滋养着师生贫瘠的精神世界,是一处会说话的景物。
而今,每到一所学校,进入眼帘的是主干道两边气派万千的文化长廊,大多是学校的“丰功伟绩”和杰出校友及名师的大幅照片。学校阅览室报纸成堆成摞,少人问津,老师不读书报成常态,引领学生阅读岂不是“自己打娘骂老子,却劝别人行孝”。其实,阅报栏虽小,但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精神成长的阵地。2016年暑期笔者在新加坡、斯里兰卡和印度的一些学校每每看到它的身影,我都依然感受到那智慧的馨香、灯火的温情,依然感知到学校的暖意、文化的魅力。我认为,中小学应恢复师生阅报栏,教育引导师生爱护阅报栏,并安排有责任心的教师负责此项工作,每天及时更换报纸内容,为大家了解世界打开一个有益的窗口。
【供稿:段伟,湖北英山实验中学大别山区种子教师】
【文字编辑:秦岩】
【微信编辑:崔倩倩】
声 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推荐 | 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1-36批全名录(建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