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丨中国德育2018年第4期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卷首语
优化德育课程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课程建设是学校德育科学化的基本路径。时代在变,人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在变,德育课程的内容、方法、途径也要变。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立德树人始终是优化德育课程之宗。
《说文解字》对“教”和“育”作了各自解释,“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养子使做善也”。教是手段,育是目的。教育是育人向善、育人成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指出,高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是立德树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从古至今,关于教育的思考无不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个根本。
坚守立德树人的前提是理解立什么样的德和树什么样的人。道德的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决定了道德内容是具体的、现实的、历史的。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现实的、具体的德,涵盖了大德、公德和私德三个层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道德的底色,也就把握了立什么样的德。同样,人的社会性、实践性、阶级性也决定了树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目标明确的就是树人目标。共产主义理想和为人民服务是有理想、有担当的具体内涵。
德育课程变革是在教育变革的大体制内进行的,教育的变革又是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与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教育平衡发展的价值目标,但是,重智轻德的惯性却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德和智的平衡。在德育内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等共存共生,也存在着平衡与充分的要求,但是,道德政治化和道德去政治化、心理伦理化和心理去伦理化两极跳跃的教育取向的出现,暴露出对德育内部要素认识和把握上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究其根源,不能说与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无关。
明确了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德育课程的优化才能处理好道器关系、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科学规划德育课程,避免德育课程被应试教育所裹挟,淹没了人的存在。同时,通过德育课程引领学科课程,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坚守立德宗旨,呈现知识教育的人本意蕴。
【作者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刊特约评论员:李 辉卷首语
P01 优化德育课程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李辉
观 察
P07 师之所存,德之所存——基于“师德门”事件的思考︱谢延龙
P09 师德有边界,处罚应有据︱于书娟
学 术
P11 中国古代德育文艺环境研究︱明成满 圣雪琪
P16 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有所不为”︱张楚然
话 题 德育课程
P21 专化与泛化:谱系意义上的德育课程之思︱龙宝新
P26 新时代中学德育课程的发展及其应对策略︱李晓东
P31 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与路径︱林英典
P35 论校本德育课程实践的基本原则︱戚韵东 李亚娟
P39 在隐性课程场域中烙下校史的印记——蔚斗小学校史文化传承的思与行︱严雪霞
讲 堂
P42 哲学地教儿童︱金生鈜
展 台
P46 基于团队合作的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以全国领航班校长孙广杰的工作室为例︱王萍
样 本
P52 办“好教育”:全区教育人的“教育梦”——访郑州高新区管委会教体局局长田鸿鹏︱本刊记者 李敏 曾夏
P56 抓好七大育人途径 助力孩子健康成长——郑州高新区德育工作综述︱本刊记者 李敏
P61 “三自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正起 李文增 宁纪生
P65 文化,以无形之手育人︱汪秀 刘玉华
P69 天地之大,心向远方——“走进岭南名校”研学旅行纪实︱李欢欢 吴周利
第一线
P72 新市民子女区域合作的行动探索︱李赟
P75 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徐忠
P77 “我爱五星红旗”教学实录︱孟学文
资 讯
P05 即时︱ P06 文摘︱ P06 语录
【微信编辑:崔倩倩】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荐阅读
两会丨守护红领巾刹住恶搞风 宋华英委员建议:立法重塑少先队组织严肃性
推荐 | 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1-36批全名录(建议收藏)
样本丨让学生在德育中体验并收获幸福——南京江北新区德育工作采访纪实(二)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