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丨苏尚峰: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在于文化认同

苏尚峰 中国德育 2021-05-26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对国家的理解,离不开对国家存在的具体感知与理性认识。国家原本是个抽象的概念,它是指在确定的领土范围内主权管辖与治理结构的政治联合体。日常意义上使用的“国家”一词,常常与“政府”概念相混淆。实际上,政府仅仅是国家的一部分,政府可以不断地沿革,而国家则是一个持续的、甚至永久的共同体。我们通常需要从地理、民族、政体三个具体维度来感受它、理解它、认识它,从而真正产生爱国主义的情感与力量。

地理维度的国家强调在一个确定的疆界之内的国土状况及其人民生活。它是国家在一个确定的地理范围内行使管辖权的实体表征,更重要的是,它是我们家国意识的空间来源。《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实际上非常重视国家在地理维度上与每个人生活起居的内在关联。

可见,爱国情感总与故土情结紧密相连。人们对于自己长期居住的社区和周围环境会产生熟悉感和亲切感,从而产生守护家乡、建设家乡的自发意识,这是爱国情感的根源。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对当地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的介入,日积月累便对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情感不断加深,长大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家乡情感,甚至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个人的部分利益,去捍卫或换取自己所属社区和家乡的利益。

常有人说:“这个地方不仅是我生活的地方,也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这就是“祖国”概念中“祖”字的内涵,有一种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和血脉传承相关的含义。对个人而言,这种和自己的生命成长有关联的情感是很容易触动内心的。

因此,地理维度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着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认识家乡、感受家乡、热爱家乡的教育;

二是国土、国情的教育与各种实践活动;

三是从热爱身边共同生活的人们进而到热爱更有广泛意义的人民的教育。

无论哪一方面的教育,始终贯穿的是乡土和国土的情感以及文化的认同。

民族维度的国家强调一个民族独立自主的地位与尊严,反映着一个民族延续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使用民族共同语言、形成共同的主权意识与合理诉求的特征。

从现实来看,民族与国家之间并不完全统一。世界上普遍存在着多民族国家或者同一民族隶属于不同国家的情况。这就涉及到同一个民族跨越不同国家,以及同一个国家存在多民族杂居等复杂的政治问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居于中原地带的汉族与四方游牧民族、渔猎民族以及一些山地居住的民族相互融合,在中华民国出现之后,就在孙中山“五族共和”提法的基础上,逐步明确了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中华民族。

因此,民族维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强调两个方面:

一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团结教育。它基于中华民族内部不同群族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冲突并不断走向融合的漫长的民族国家形成史,它要求开展各民族知识教育、民族间情感与团结意识教育、为增进民族团结自觉行动的教育。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它强调增加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要素的学习,加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传承,确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政体维度的国家强调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单位的存在,需要维护国家内部的公共秩序、调节国家外部的诸多关系,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政府机关、军队、法庭等国家机器。

某种意义上,爱国主义正是伴随着国家政治体系的建立、现代科学以及所有与之相关的技术的基础而逐步确立起来的。福柯曾经分析过19世纪国家或国家系统的深层的历史合理性。国家政治体制的形成过程伴随着一套经济和社会合理化的程序和科学工具,它们“将科学实证主义与国家的发展缝合在一起”,“紧密地交织成一个织体”,“国家权力将越来越通过完善的技术来行使”。这种深刻的历史合理性,正是爱国主义合理化的最大理由。

近代以来,对一个完美的、全新的、理性的国家形象的追求,不仅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浴血奋战与殚精竭虑,而且被完整地整合进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内容之中。从我国现实看,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与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发展与经济成就,这些都会成为爱国主义力量的强大来源。

从这一角度出发的爱国主义教育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走向国家独立与富强的近代史教育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教育;二是人民民主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法治教育。这是一种政治文化、思想文化与制度文化的认同。

由上可知,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强调一个整体的国家概念的形成,强调上述各维度的国家认同。爱国主义教育实质上与人们对国家的各个维度的基本观点、态度与价值倾向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应该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进行细致梳理、充分讨论,力求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爱国主义教育行动框架,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全面系统开展。同时,还需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国家认同的观念拓展与超越。在全球化时代,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是当前国际政治的主旋律。强调爱国主义情感,不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作出国别的区分,或者是表现出一些比较狭隘的情绪化行为。在一个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一个人不仅要知道自己和祖国的连接,也要认识到个人和世界之间的关联。

第二,强调文化认同。今天我们讲爱国主义教育、讲国家认同,应该回到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反思当中,用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方式来构建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感,而不是诉诸内外群体的对抗方式或者强调内外群体之间的区别。我们不必总是强调我们国家和其他国家的不同,而应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对其他民族国家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的学习与借鉴。

从一个人的成长角度来讲,国家认同感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国家认同感的教育,就是将一个人和一个宏大的文化积淀建立关系,让孩子获得无穷的精神力量。


【作者:苏尚峰,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赵 庭】

【来源:《中国德育》2017年第22期】

【微信编辑:崔倩倩】

声 明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荐阅读

讲堂丨宋广文:学校德育当自觉践行生命教育

推荐 | 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1-36批全名录(建议收藏)

关注 | 影响儿童教育百年的心理实验

课例 | “爱情是什么”教学实录

大家谈 | 檀传宝:做配享幸福的教育家——仁慈篇

样本丨优质教育 幸福南开 ——天津市南开区德育工作采访纪实(二)

征稿 | 固定栏目征稿     ➽     非固定栏目征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