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丨中国德育2020年第10期
在迎接信息化的多方挑战中
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因为疫情,中小学教师都要学习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适应在线教学,并将在疫情后继续适应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模式。而在此期间,信息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进一步被强化,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人们的生产生活必将出现新的变化。将信息化视为一类思想方法,也将对人的素养提出新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教师的育德能力面临多方挑战。
一是教师对于信息化生产生活背景下学生道德发展的理解,能否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更需要人具有国际视野、开放意识与合作能力,拥有造福他人与自我发展相统一的意识,更强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更注重道德自律和承担责任。相对于传统德育目标、内容、方式方法而言,这一改变,需要教师拓宽自己的境界与视野,需要教师继续保持对时代精神的领悟和自觉的价值引领。而且,在这个变化速度更快、转型过程更为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人的道德发展的新问题会不断出现,也更需要教师时刻保持自觉。
二是教师在更为复杂的情境中,能否更新育德的思想方法?如果说,传统德育较多体现为教师主导、在相对封闭的学校空间内进行,那么,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学生视野、思维与行为的多样性和相互影响力度的加强会更明显,学生所生活于其中的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交互影响会更频繁,学生所接受的影响也更开放多元。此时,教师能否判断、组织、利用各种类型的资源,能否作为创造者而形成更有针对性和发展性的教育过程,都挑战着教师的思维品质,重新定义着教师在育德中的作用。
三是教师能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更新自己的育德方式?当疫情期间师生完全不能真实地共处一个教室或学校空间、不能直接面对面交流互动时,教师就已经面对这一困难与挑战了。在这期间,无数教师在更新技术素养,利用各类信息手段开展教学,也有非常多的班主任开展了云班会、云家访等活动,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方法。
面对这些挑战,疫情期间,中国教师已经在探索,在积累,在成长。这样的努力不会停止,这样的探索依旧必要。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需要从学技术拓展为学思维、学视野, 需要在新的德育实践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以自己的学习实践引导学生成为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终身学习者。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刊特约评论员:李家成
卷首语
P01 在迎接信息化的多方挑战中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李家成
新思想指引新征程
P07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认同教育的挑战和对策 ︱薛博文
观 察
P11 有序推进选课走班 ︱朱益明
P13 让劳动意识厚植幼儿心田 ︱刘良军
探 索
P15 走向关怀:防范校园欺凌的教师行动 ︱杨文丽 杜明峰
P21 新时代我国美育研究的进展与使命——基于2019年文献的分析 ︱樊改霞 王 杰
话 题 信息化与教师育德能力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扰乱了人们的生活。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中小学校陆续开启了远程教育模式,这将是对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一次大考验。毋庸置疑,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师将面临更多挑战。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思考信息技术带给教师职业的危与机?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德育工作?这些都成为了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期话题聚焦信息化与教师育德能力,探索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身份认同危机与突破策略,以期给广大教师一定的启发。
本期策划:李 敏
P26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探析——基于社会角色扮演理论 ︱谢 计
P30 未来教师画像——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曹培杰
P35 危机与重构:基于网络直播媒介的教师身份认同探究 ︱毛晶玥 张斯民
P40 移动互联情境下教师的形象困境与话语突围 ︱田 嵩
P44 居家在线学习者孤独感研究及教师应对策略——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 ︱王胜兰 卢晓中
讲 堂
P48 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三个前提性问题 ︱孙彩平
样 本
P58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三T”德育模式的校本化实践 ︱张天若
P61 广东省广州中学:创新自主管理模式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彭建平
P64 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融美教育,让美滋润学生的心灵︱王文森
P67 浙江省兰溪市实验小学:“快乐小义工”,德育大舞台 ︱项惠忠
第一线
P70 活动型思想政治课探索——以《文化生活》为例 ︱许 苹
P73 感受生命温度 注重人性养育——以“认识人生的意义”一课为例 ︱王海燕
P77 “深深浅浅话友谊”教学实录 ︱彭泳力
资 讯
P05 即时 ︱ P06 荐书 ︱ P06 语录
往期目录
☟点击图片查看
声 明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2020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