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群书治要》23 至要莫如教子


阅读前,请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传统文化道德经”,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每天免费收到文章。请放心关注。

23 至要莫如教子

《余莉开讲》第二十三集


《增广贤文》里有一句名言,“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优秀的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失败的孩子都是惯出来的。《三字经》又曰,“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有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善教的父母,也留下许多感人至深的教子故事。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通过古籍经典所载所论,启发父母如何做好孩子的启蒙老师,如何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如何将孩子养成利家利国的栋梁之材。敬请收看本期《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第23集,至要莫如教子。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们今天讲《至要莫如教子》。上一段呢,我们讲了夫妻和睦相处,那我们现在呢看一看,父慈子孝。这个父母慈爱教导儿女,儿女孝敬父母,才能够把父母和儿女的关系处理好。那么中国古人呢特别重视对儿女的教育。你看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但是现在还要用家规教育孩子的人有多少呢?所以孩子教育不好是有原因的,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重视对儿女的教育。


我们看在《群书治要·汉书》上呢记载着这样一段话,“夏为天子,十有余世,殷为天子,二十余世,“周为天子,三十余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这句话说得很好,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夏朝的天子传承传承了十几世,殷商的天子呢传承了二十多世,周朝的天子传承了三十多世,但是到了秦朝,天子传承到第二世就灭亡了。人性本来都相差不大,为什么夏商周三代的君主有道而能长久,而秦朝的君主无道却突然灭亡呢?什么缘故呢?那就是教育继承人的方式不一样了,重视程度不一样了。


那么古人是怎样教育后继的继承人呢?怎么在上面呢就描写了一段,它说古代的君王,这个太子刚一出生,就要用礼来教育他。那么在出生之后,更要用礼来引导,它怎么引导的呢?让这个成年男子背着他,由专门负责礼的官员,穿好端服,戴好礼帽,带着太子拜天,行祭天之礼。这目的是培养起他的恭敬之心、畏惧之心。在路过宫门的时候,要把太子从背上放下来,目的是为了表示恭敬。在路过宗庙的时候,这个宗庙呢都是贡献着祖先的牌位,也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要恭敬地小步快行,这是做孝子的行为规范。所以你看古人为什么有恭敬心呢?这个恭敬心的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以从婴孩开始,对太子的教导就已经开始了。


那下面呢又讲了一个周成王的例子,从前周成王年幼尚在襁褓之中的时候,就请了召公做他的太保,周公作他的太傅,太公,也就是姜太公,做他的太师。这都是全国最有道德、最有学问的人,来担任太子的老师。那什么是“太保”呢?保,保其身体,就是要保护太子的身体,让他饮食起居都符合自然规律,讲究养生之道。这还不算,还要让他行为中规中矩,都有威仪。傅,傅之德义,这个太傅的责任呢就是教导他的德义,培养其他高尚的道德素质。师,导之教训,这个太师呢就给他一个种各样的训诲和教导。这个呢,是三公的职责。


除了设立三公还要为成王设置“三少”,那就是少师、少傅、少保,那么这“三少”是干什么的呢?他们日常起居都和太子生活在一起,也就是说,他们负责把太傅、太师、太保所教导(太子)的事情表演落实在生活之中,让太子看到、学到。


所以从孩提懂事的时候,三公、三少要为他讲授孝仁礼义的道理,要用这些呢引导他把他们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还要让他远离恶人,不能够让他看到丑恶的行为。这还不算,还要挑选天下品行端正的人,比如说孝敬父母的、尊敬师长的、博闻多识的、传道有方的人来辅佐、保护太子,让太子和这样人生活在一起。所以太子一出生下来,他所看的就是正事,所听的就是正言,所走的当然是正道,前后左右也都是正派的人,这样呢太子平日就习惯了和正派的人在一起生活起居,他的行为不可能不端正。


所以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少年时所养成的品德就如同是天性一样,养成的习惯呢就如同自己本来的本性,自然而然。那么从这里呢,我们体会到中国古代的君主多么重视后继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中国人自古至今都非常重视教育,中国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伦理道德,还有全民崇尚的“君子”风范等,皆因教育而相传至今。其中以父母为传授主体的家庭教育,为孩子在礼仪、伦理、道德和文化等方面的启蒙功不可没。刘余莉教授通过《群书治要·汉书》等古籍上记载的古代帝王家庭,对其后代尤其是太子、储君实施的严谨而系统的家庭教育告诉我们,望子做国家栋梁成龙腾达,盼子学君子之风行圣贤之道,是普天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为人父母者共同的愿望。太子和储君是未来的天子,行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光明大道,因此家教之严的确叹为观止。那么寻常百姓的家庭教育又是怎样的呢?敬请继续收看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第23集,至要莫如教子。


那么一般家庭呢,他对后代子孙的教育,虽然没有这样重视,但是呢也非常重视对儿女的教导。而我们现在社会之所以出现富不过三代、富不过两代,甚至富不过当代的现象,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抛弃了传统文化,缺少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伦理道德的引导。所以我们讲父母慈爱儿女这个“慈”,并不是他想要什么就满足他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护呢?就是要把祖宗的德行、他的精神、他的品质以及他们的人生经验、创业的教训都传给子孙,让他们有好的品质、好的德行、好的家风家道,这样呢家业才能够代代承传。


那么在这些方面古人也给我们总结出了很多教子的格言,比如说,“孝悌为传家之本”、“勤俭为持家之本”、“谨慎为保家之本”、“和顺为齐家之本”、“诗书为起家之本”。那我们现在的很多人呢如果多读一读圣贤书,在教子方面也会少走很多的弯路。


首先我们看,“孝悌为传家之本”,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被惯成了小公主、小皇帝呢?就是因为我们做家长的是“爱之不以道,是足以害之也。”试问哪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儿女呢?但是爱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他、教导他,反而是一味的满足他的欲望,结果恰恰是把孩子给害了。所以慈爱和溺爱是有区别的,我们看“溺爱”的“溺”,它写作一个三点水加一个弱字。什么意思嘛呢?就是你看,你把这个孩子爱得已经能力、身体都很差了,肩不能担,手不能提,上学一个书包还有保姆来代理。


那我们看古人是怎么样来对待这个事情的呢,我们学过《孟子》,《孟子》上有一句话,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要让他得到各种各样的锻炼,要让他的身体得到锻炼,心智得到磨练,面对什么样的境况都能够坦然处之。而现在的孩子呢被父母娇惯、溺爱的结果,就是他的身体很弱,能力也很弱,这就叫“爱之不以道,是足以害之也”。


“勤俭为持家之本”,从小就要养成孩子勤俭的习惯。因为我们讲了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成由勤俭败由奢”,家资万贯也需要有好的儿孙来能够保持,如果他那有奢侈浪费的习惯,那万贯家财也会很快地被败散掉。


“谨慎为保家之本”,虽然家里很富裕,地位很高贵,但是为人处事还是要很恭敬、很谨慎,这样才能够长久地保持住富贵而不丧失。所以《孝经》上说,“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虽然自己身居高位,但是没有骄慢的表现,那么即使身居高位,也没有被颠覆的危险。虽然自己很富裕,但是还遵守法度很节俭,不会背离礼法,这样的话呢虽然很富有,也不会有败落的危险。那么这样呢才能够常守富贵,才能够使富贵长久地保持不失。


那我们看了这句话呢,再想一想现在的富二代、官二代,教育出现了问题。为什么出现了问题呢?因为没有在学习圣贤经典,中国人说“家和万事兴,和顺为齐家之本”,你看这个家族能不能兴旺发达,就看他们家庭成员能不能够团结一致、和睦相处。我们看一个单位能不能够兴盛,有没有发展前途,我们看什么呢?就是看这个单位里边每一个人是不是能够助人为乐、团结互助。


“诗书为齐家之本”,中国人有句话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在古代说没有问题,现在说有了一些问题,一些流弊。为什么呢?因为古人所读之书全是圣贤之书,所以是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因为圣贤书教导我们天道、人道的规律。那你读的圣贤书有什么好处呢?贵在明理。所以为什么读书人特别受尊重呢?因为读书明理,理得心安。但是现在的人所读之书不再是圣贤之书了,结果呢学了很多的知识、技能,学得越多越傲慢,学得越多呢还越瞧不起父母、老师,这就偏离了正道。


那么我们从这里能看到了古人他的很多教诲,对于我们现代人如何教育儿女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启发。


在古代平常百姓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虽说没有帝王家庭那么严谨而系统,但为人父母者也深知“孝悌为传家之本,勤俭为持家之本,谨慎为保家之本,和顺为齐家之本,诗书为起家之本”的道理。刘余莉教授通过解读“五本”教子格言的要义告诉我们,礼仪、伦理、道德和习惯,比读书写文章、科举中状元、当官吃俸禄更为重要。因此古代为人父母者,总是下足功夫教导自己的孩子从小养成孝悌的爱心、勤俭的作风、谨慎的言行、和顺之性情和读书之良好习惯。刘教授因此认为这才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慈爱。《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第23集,至要莫如教子正在播出。


古人说,“惯子如杀子”,什么意思呢?你看你养了儿子但是不教育他,结果他长大了,这个驴脾气不好,经常顶撞父母,不尊敬父母,“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这个女儿只会吃喝玩乐,享受,不知道自己的本分,到了婆婆家里不知道孝敬公婆,不知道助夫成德,也不知道教育儿女。所以我们看现在的儿女教育出现问题,特别是儿女都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很浓重,成个小公主、小皇帝,不知道孝敬、感恩父母,根本原因在哪里?其实就是失去了良好的家教。


那我们看《德育古鉴》呢,它分析了不孝父母的主要原因,就是习以成性,习惯成自然。那么它分析了七个具体的原因,第一就是娇宠。因为儿女受到父母的怜爱太多了,所以经常父母是顺着孩子的性子,事事让儿女占先,做事首先考虑到儿女的需要,首先想到儿女的心,所以而久之呢培养了孩子很任性的习惯。


有些人那学了《弟子规》之后,看到上面有一句话,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结果回到家里呢,他就开始力行,改变了以前的饮食习惯,在家里吃饭的时候,而在夹起菜来的时候,没有再首先夹给孩子,而是首先夹给了谁呢?夹给了自己的父母。结果第一次的时候,这个小孩看了之后,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呢?可能大家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孩儿就急得跳了起来,非常生气的说,“为什么我是最后一个?”你看他以前已经习惯于大家都照顾他了,都让他先吃,结果现在呢他是最后一个了,他就忍受不了。所以这个是不能够孝顺父母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习惯,如果一个人语言粗俗,对父母不礼貌已经习惯了,他就敢说一些违逆父母的话。如果一个人对父母的照顾已经习惯了,他就敢做一些放肆的事。父母对待儿女都是习惯于把好东西先留给儿女吃,久而久之,儿女就习以为常了,儿女就不再能够体会到父母吃的是什么,吃得是不是习惯了。父母经常拖着重病去做家务事,结果久而久之,儿女也习以为常,就不再关心父母的痛痒了。


第三个原因是因为乐纵。有的人对朋友特别地讲义气,他为朋友两肋插刀,和朋友去吃吃喝喝了,而且还非常的慷慨大方。但是对于父母呢,“双老而味薄”,厚薄的薄,对父母,出去请一顿饭都觉得囊中羞涩,不愿意花那么多的钱,觉得浪费。对待自己喜欢的人,他很幽默,想方设法的说一些话讨他们的欢心。但是对父母的时候,却默默无言呆若木鸡、无话可说。还有一些人学了传统文化之后呢,认为父母兄弟都是俗人,自己学了传统文化,境界高了,也不愿意再和父母兄弟去相处了。


第四点就是忘恩记仇。这个恩义情义,如果时间长了的话,人就容易忘记。别人对我们有恩,古人说,“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相报。”但是人之常情就是啊人们对我们有恩,但是时间一长就淡忘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冤仇积累得多了,每想起一遍就把自己气得一遍,累积起来,这个怨仇越结越深,久久不能释怀。


有一个故事呢讲得很好,说有一个小姑娘在家里和父母吵了一顿架,结果她一任性,很生气就离家出走了,身上也没有带多少钱,肚子越来越饿,还是大冷天。她走到了一个包子铺面前,但是呢又没有钱。就在这个时候啊老板娘看到了,她说,你过来,我给你煮一碗面,不需要你付钱,免费的。结果这个孩子吃了这碗面,顿时觉得暖呵呵的,也不那么饿了,对这个老板娘非常地感恩。这个老板娘非常的慈悲,也非常地有智慧,她就提醒这个女孩说,我也是为人父母的人,你想一想,从小到大,不知道你的父母亲为你端过多少碗饭,为你洗过多少次衣服,做过多少事儿,那你知不知道对她感恩戴德呢?而我仅仅给你端过一碗饭,你就这样地感恩,这样做是不是分不清哪个轻哪个重呢?这个女孩一听,她非常地惭愧,赶紧就往回跑。结果她跑到她家巷子的时候,看到她的母亲在焦急地四处张望,逢人就打听,有没有看到我的孩子呀?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她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所以你看呢,对于一饭之德我们都经常能够记在心上,感恩戴德。但是我们的父母,每一天给我们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做得久了,我们还嫌她做得太多了,给得太少了,味道太咸了,口味太轻了等等。所以你看一时感恩人家救济你一次,帮助你一次,你对他感恩戴德。如果人常常地帮助你呢,你反而就忘记了感恩戴德,反而呢认为这是正常的,还经常挑剔人家帮助得不周到,那更何况是对父母兄长呢。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以亲爱为故常”,认为父母这样亲爱我,照顾我,处处体会我的需要,为我付出,给我拿钱花,这都是应该的。所以有的时候父母为我们担心,为我们考虑得周到,我们还嫌他多事,违背了我们的意愿。父母教诲我们,我们还对他的用词挑来挑去。有的时候,父母辛辛苦苦地保护儿女,但是做儿女的还不知道报恩,也都习以为常。所以对父母勉强自己的事,有的时候因为不理解,还对父母怒目相向,对父母发脾气,对于父母的大恩大德,在眼前的我们尚且不认识,更何况能够想到父母的胎养之劳,哺乳之苦,十月怀胎,三年不免于父母之怀的哺育之恩呢。我们怎么可能想得到呢。所以这就是忘恩记怨所导致的。


《三字经》有言曰“养不教,父之过”。在民间还有“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之类的俗语。刘余莉教授认为,为人父母者,生养孩子而不教他们礼仪、伦理、德行和圣贤之道就是惯。过分顺着孩子溺爱孩子,不及时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气更是惯。而古人说说“惯子如杀子”,最终害了孩子,父母也享受不到孩子的孝敬感恩。刘教授又根据古籍《德育古鉴》,从娇宠溺爱、不良习气、乐纵和忘恩记仇四个方面分析了孩子不孝父母的原因,深刻证明了“养不教,父之过”和“惯子如杀子”的道理。不仅如此,刘教授认为,如果不教好孩子,还会产生三个更加惊骇的不孝顺父母的原因,那么这三个更加惊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敬请继续收看《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第23集,至要莫如教子。


第五个原因,就是私财,也就是我们把财产看得太重了。财到了自己的手里,就认为是自己所有的了,而在父母的手里还认为应该给儿女才对。在财钱俱足的时候就忘记了回家探望父母,只有在钱财匮乏的时候,才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钱财。而求钱财求不到的时候就怨恨父母,父母亲不能够赡养自己,需要儿女赡养的时候,我们就更加地厌恶父母。所以我们看呢在现代社会有很多这样的故事,说一个父亲孤苦伶仃地把这个独生子养大了,但是这个父子却为了钱财吵上了法庭,形同陌路。在这个时候呢我们就应该想一想,我们这个身到底是谁生养的?谁哺育的?既然这个身都是父母给的,父母哺育的,那么这个财又是谁的财呢?所以不能够因为财产再和父母起纷争,


第六个原因,就是因为恋妻子。这个“妻子”在古人那里是讲妻子和儿女的意思,自己挣了钱买了好吃的,用来让妻子儿女高兴。有了空闲的时间能够去休假的时候,就带着儿女出去度假。但是这样一来呢,和父母亲相处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更没有想着去讨父母的欢心。所以古人有一句话呢说得很有味道,“不思子为我子,而我为谁子”,不想一想,这个儿子是我的儿子,可我又是谁的儿子呢。自己也是父母所生养的儿子,也应该去孝养父母才对。“亲子我,而我不顾,则我亦何赖有子哉?”父母亲把我当成儿子,这样地对我倍加关爱,但是我却不能够照顾父母、赡养父母,那我又怎么能够依赖儿女来赡养我、照顾我、回报我呢?对待妻子、儿女,当然呢,要应该给他们很好地照顾,但是不能够因为照顾儿女、妻子,就忘记了去孝敬父母。


第七个原因就是争妒。父母生的孩子有很多,父母对于儿女的关爱和照顾,其实都是平等的。父母对于儿子其实没有私爱,但是儿女对于父母却有顺有逆,所以父母对儿女呢,他们所表现的爱也是不一样的。那些顺着父母的,父母对他们的爱就多一些,违逆父母的,父母对他们的爱就少一些,这也是正常的事。一个人如果失爱于父母,不为父母所宠爱,那么在这个时候呢,不要一味地去怨恨父母,而应该心平气和地想一想,为什么父母对其他的兄弟姐妹更好?而对我就没有那么好,其实“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之后呢,你就发现还是因为我们自己做得不够好。如果看到兄弟姐妹被父母宠爱,就恨得咬牙切齿,生起了怒气,那让父母知道了呢就会更加地生气。这是因为嫉妒兄弟姐妹被父母所偏爱,所以才不能够孝敬父母。


上一节,刘余莉教授仍然根据古籍《德育古鉴》,围绕孩子不孝敬父母继续展开了分析,最后三个不孝敬父母的原因是贪财如命,眼里心里只有钱财没有父母,娶了媳妇忘了娘,心里眼里只有妻子儿女,没有父母,儿女争妒,不孝敬父母而斤斤计较于父母的偏心、偏爱,并因此怨恨父母。这三点不但是不孝敬父母最严重的三个原因,而且是败家之道。刘教授联系古今精辟分析了“生子养子不教子”的所有危害。并由此告诫天下父母,既为人父母,至要莫如教子。《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第23集,至要莫如教子正在播出。


那么以上这几种情况,是为人儿女的应该时时警醒、事事检点、念念克制的。古人提醒我们,“勿以亲心之慈,我可自恕”,这句话说得很好,不要因为父母亲心地仁慈,不和我们计较,我们就可以自己宽恕自己。“勿以世道之薄,我犹胜人”,不要因为现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很多儿女都不赡养父母了,不和父母住在一起了,而我还能赡养父母,照顾父母,和父母住在一起,就认为我做得比别人更好了。其实呢,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特别是我们看一看古人这些孝道的故事,我们才知道什么是孝。


那我们现在说你这个年轻人真是不孝敬,他不知道惭愧,他不知道,他还跟你辩论,他说你怎么知道我不孝呢,我很孝敬,他认为自己是个孝子。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他都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评判自己是不是孝的。所以我们下一次课呢还会讲啊这个父母的恩德,还要讲怎么样教育儿女,那我们现在呢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古人云,“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生子养子必须教子,这是天经地义的。然而教子绝非易事,如果不得方不得法仍枉然,那么教子应该从何入手呢?《礼记·学记》曰,“教也着,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德行增长。明国高僧印光大师认为,教子为太平天下之根本。“子弟之成,唯在家教,凡属子女,必须从幼教以孝弟忠信,勤俭温恭。至其长而入学读书,方有受益之基。”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精彩解读《群书治要》教导我们教育孩子要德教为先,以身作则,如此才能为孩子将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打好坚实的基础。敬请收看下期《余莉开讲》之品读《群书治要》第24集,教子之方。(文字稿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硕。曾获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并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 看更多往期经典视频,点击下方小字即可跳转 *

▶ 《品读群书治要》01 认识群书治要

▶ 《品读群书治要》02 一阴一阳之谓道

 《品读群书治要》03 真正的风水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4 致富理财秘诀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5 发怒是拿别人错误罚自己

▶ 《品读群书治要》06 修身始于戒贪

▶ 《品读群书治要》07 贪色为淫,淫为大罚

《品读群书治要》08 好名之患

《品读群书治要》09 欲不可纵

《品读群书治要》1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品读群书治要》11 奢靡之害

《品读群书治要》12 谦德之效

《品读群书治要》13 君子欲讷于言

《品读群书治要》14 境随心转

《品读群书治要》15 交友之重

《品读群书治要》16 境缘无好丑

《品读群书治要》17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品读群书治要》18 君子四重

《品读群书治要》19 好学近乎智

《品读群书治要》2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品读群书治要》21 夫妻相处之道

《品读群书治要》22 为什么必须重视女德

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微信公号:传统文化道德经】


精品合集 特别推荐

传统文化道德经/ID:Ctwhddj福生無量天尊

* 看更多往期经典好文,点击下方小字即可 *


▶  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合集(共15集)


▶ 《道德经》解析合集


 老子《道德经》合集(共81章)值得收藏


▶  曾仕强《道德经的奥秘》合集


▶  傅佩荣《老庄的智慧》合集


▶  庄子·养生主(合集)


▶  国学经典 || 《大学》合集(共12集)


▶  曾仕强《家庭教育》合集(共24集)


▶  百家讲坛《孟子的智慧》合集(共9集)


▶  百家讲坛:《三十六计》 合集


▶  百家讲坛《春秋五霸》合集(共29集)


▶ 《史记》合集(共28集)


 百家讲坛《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合集(共43集)


 纪录片《黄帝内经》合集(共60集)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好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