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想换个活法的年轻人,都会被毛姆这个故事深深触动

黑糖豆花 豌豆花 2020-09-13
△ 封面图片来自英剧《德雷尔一家》
文丨一碗甜豆花
应该如何生活?何为良好生活?如果你活到这么大却没想过这类问题,恐怕你是幸运的,恐怕也是无知的。
也许你早已经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因内心笃定而从不烦忧这样的问题。
也许你受父母长辈和社会上大多数人影响甚深,觉得所谓好生活无非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因而觉得思考这样的问题纯属多此一举。
但总有一些人,他们不满足于大多数人提供的现成答案,总想探究个清楚: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应该怎样度过这一生?
毛姆的小说《刀锋》里,就描绘了一个对人生意义感到困惑,因而逃逸出常规的人生道路,在书本中、在游历中、在宗教中苦苦寻觅人生意义的主人公拉里。



人生追求不止赚钱糊口

拉里出身于一户好门第,父亲是耶鲁大学教授,母亲也出身于好人家,但他们在拉里小时候先后去世。那以后,拉里被父亲的老同学、纳尔逊医生收养。
拉里16岁时,恰逢一战期间。年轻气盛的他参加了空军,并被派往法国作战。
空军服役期间,拉里最好的朋友为救他而牺牲。好友的死亡让拉里第一次面对死亡的丑恶和生命的无常,他感受到了人生的虚无和无意义,从那以后,他活着的目的,就是求索人生的意义。
一战结束后,拉里回到故乡,和富家女孩伊莎贝尔相恋并定下婚约,好朋友格雷给他提供了一份证券经纪人的高薪工作,只要他接受了工作,就可以与未婚妻结婚,成为世俗意义上的“人生赢家”。
但拉里拒绝了证券经纪人的工作,也与人生理念不同的伊莎贝尔解除了婚约。他告诉好友们,他要继续“晃膀子”,寻找人生的终极答案。
靠每年3000块的进项,拉里开启了自己到处晃荡游历的生活。他去了巴黎,阅读大量书籍,渴望从书本中求得人生的意义;他在煤矿上、农场里从事体力劳动,试图在劳动中放空自己;他到修道院住过一段时间,希望在宗教中寻觅出路;后来他游历到印度,在神秘宗教中寻找人生终极问题的答案。
他对人生意义的探求,正像屈原《离骚》里写的那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最终,拉里在印度的神秘宗教里找到了自己苦求的答案。他获得了“绝对”的力量,让他有勇气去接受形形色色的生活,去接受任何一种命运。
拉里对人生终极答案的追求之旅,是整部小说的主线之一。它吸引着很多有同样困惑的读者跟随毛姆的叙述,走向故事的终点。
但正如小说中的拉里难以在书本中寻找到答案一样,关于人生的终极问题,毛姆的小说也不能给我们以答案。
主人公拉里在印度神秘宗教中体验到“得道”的神秘而快乐的感受,但对于一路追随拉里的读者来说,这个答案显然并不令人满意。
当然,这种结果,似乎是“人生意义”这个问题的主观性所必然导致的——并不存在一种“何为良好生活”的公理,每个人都必须自己给人生赋予意义。

大多数人认可的就是唯一合理的吗?

毛姆在《刀锋》中塑造了一系列与拉里形成对比的人物。毛姆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在小说中构建出与拉里的价值观相对的二元价值体系。由此,小说文本中出现了“物质的”与“精神的”对立。
以拉里的未婚妻伊莎贝尔、伊莎贝尔的舅舅艾略特为代表的一类人,是主流的世俗价值观的坚定拥趸者。他们追求财富、地位和进步,追求尘世的浮华和享乐。
拉里的未婚妻伊莎贝尔,出生于中上层家庭,恪守着美国中上阶层的价值标准,认为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认为一个有上进心的年轻人应该努力工作,参与国家的进步事业;认为幸福的生活就是一种有能力享乐的生活。
她是个享乐主义者,对享乐有着不餮足的欲求,要参加宴会,参加跳舞会,要打高尔夫球和骑马,要穿好衣服,要成为社交场合里别人羡慕的对象。
伊莎贝尔的舅舅艾略特也是小说重点塑造的人物。艾略特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是一所大学的校长,祖父是神学家。
艾略特本人常年混迹于欧洲的上流社交圈,与巴黎和伦敦的王公贵族都有交情。他显赫的社交人脉全靠多年辛苦经营,抓住一切机会攀附各种关系。
他本人极度势利,与人交往都要看对方的门第与身份,从不与那些不够格的人往来。
在这样一个势利的人眼中,拒绝高薪工作、整日晃膀子的拉里,简直是一滩扶不上墙的烂泥。
以伊莎贝尔和艾略特为代表的中上阶级人士,几乎都对拉里的选择迷惑不解,甚至嗤之以鼻。
拉里的我行我素与艾略特一类人的鄙夷不屑,构成了两种人生观的碰撞,从而展示了纯粹精神价值追求者,在这世上必然遭受的白眼与冷遇,也体现了不同价值观的人之间的不可互相理解性。
但毛姆也通过描写艾略特晚年被上流社交圈遗忘的凄惨处境,道出了艾略特一生的荒唐和可笑。
毛姆这么写道:
想到他的一生过得那样愚蠢、无益和无聊,使我感觉难受。他参加过那么多的宴会,曾经和所有那些亲王、公爵、伯爵厮混过,现在都毫无道理了。他们已经忘记他了。
鄙夷、嘲笑拉里的艾略特看似度过了富足、显赫的一生,但到临了,他费尽心思去攀附的那些人早已把他忘到九霄云外,他的一生也显得没什么意义。
从这个角度看,谁能说艾略特们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是合理的,而拉里的人生追求则是荒诞可笑的呢?

结语

无论是探讨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月亮与六便士》,还是探讨人生意义的《刀锋》,毛姆所塑造的主人公,都是为了理想、为了精神的追求而义无反顾的人。



这种义无反顾、不顾一切的特征,让他们的故事变成了一段奇人轶事,也让他们自身变成了一个偶像,普通人难以企及。
也许,正因为这种理想化生活方式在现实中不可及,毛姆笔下的人物才能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引发共鸣,唤起读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偶像的故事总是让人热血沸腾,让人忍不住想要效仿。但千万别忘了,现实中的每一个选择都是艰难的,并不像故事中写的那样轻而易举。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两个问题:人应该如何生活?何为良好生活?
也许读完毛姆的故事后,你懂得了很多关于如何生活的道理,但最困难也最重要的,是形成你自己的生活观,并践行自己的生活观。
与你共勉。
也许你还想看

22 September 2019

平庸的人生,真的不值得过吗

● 34岁重启人生,村上春树这个故事,也太戳人了

● 清华大学赠大一新生的这本名著,到底好在哪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