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播回顾 | 人文社科学院余鹏博士解读方言与中国文化





· 编者按 ·

3月20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余鹏博士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趣味十足的方言科普讲座。余博士针对方言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从形成、文化内涵、底层词、忌讳词与吉祥词等多个角度,深入浅出,通过大量的方言实例,为我们展示了中国方言与文化的古朴传统之美。





当代汉语方言简介





当代汉语方言分为七大方言,分别是官话、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客家话、粤方言、闽方言。其中官话分布最广,覆盖华北平原、西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部分地区,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官话区。东南方言,即其他六大方言使用的人口和面积大约占四分之一。


根据最新研究发现,官话并不似人们曾认为的那般相似,官话内部差别很大,具有很高研究价值。即便如此,南方方言普遍比官话复杂得多,且方言之间差别极大。很多在海外的华人也讲汉语方言,比如明清时期人民出海谋生,到达东南亚、北美等地,现在这一带仍有大量使用闽语和粤语的华人。








方言与移民





在方言与移民部分,余鹏博士带领大家从移民的历史看方言的形成。官话方言是古代汉语的嫡系,是古代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及其后身汉语所使用的语言。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周围少数民族的影响,官话方言已与古汉语大不相同。西晋以前,南北方言分界线大致在秦岭-淮河一线,直到南北朝时,《颜氏家训·音辞篇》明确了南北方言的概念。经过多个朝代的人口流动,在唐宋时期汉语进一步融合且逐渐稳定,形成方言大区。

南方方言的形成则依赖于全国三次大移民。这三次大移民以自北向南为主,不仅促进了北方官话的扩张,更带动了南方方言的形成。第一次是西晋灭亡、永嘉之乱,第二次是人们熟知的唐代安史之乱,从河南进入湖南湖北,进入江西、广东、福建等地的现象。第三次是北宋灭亡时的靖康之乱,规模巨大,据人口学家测算此次移民总数达到500万。

约在公元前1050年,周太王的长子太伯、二子仲雍,由于政治事件,移民至无锡、苏州一带,带来了北方的汉语。经过融合发展,最迟在南北朝时,吴方言成为独立的方言,记载在《世说新语》中“未见他异唯吴语耳”。

湘方言的前身是古楚语,即屈原所用的方言。现在,大致以长沙为界分为新、老湘语。

粤方言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秦始皇派遣50万人占领岭南,设置桂林郡、象郡等,这些“移民”使用的语言开始与当地语言融合。西晋末永嘉之乱,中原人南下,部分人到达今天的粤语地区,逐渐形成粤语的总体面貌。两广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唐代大庾岭新路的扩建,此后北入粤者与日俱增,到宋代时,粤方言已与现代粤语基本相同,独立成汉语的一支。

闽方言现在位于福建和广东东部。秦代时,在福建地区设置闽中郡,但没有移民,直到三国晋初,大量浙民通过水路、陆路进入福建。六朝之后到南宋,由于移民进入闽前居住地不同,入闽时间不同,路线不同等原因,闽语各片逐渐形成。

现在学界仍没有赣方言和客家话之间关系的确定的结论。通行看法是把两者看为两种大方言。这两种方言形成时间最晚,历史上经过五次迁徙逐渐形成客家方言。也有法国研究员认为,从初唐开始,逐渐形成原始北片赣语,到中晚唐时期,形成原始南片赣语,在宋明时期形成客家方言。








方言地名与文化内涵





首先,地名与历史文化景观息息相关。在云南和两广地区多有“那”“峒”等地名,实际是“田场”,指同一个灌溉区,引申为村的意思,比如“思把峒”就是鱼寨村的意思。地名还可以反映民族的迁徙和移民群体。福建和广东的“畲”既是地名也是畲族刀耕火种的方式。早期畲族居住在闽粤交界处,后迁往闽东、浙南,由于他们迁入时当地已有地名,因此在畲族居住地未见带畲字的地名。北京常见的“营”是在明代初年山西移民迁至京郊时期命名的。


即便是同一个地名用字,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含义。比如用“牛”字命名的“牛街”,在北京指只卖牛肉的回民聚集地,而在贵州西部、云南等地,则指生肖,赶集的日子。地名反映了历史民族地理的演变。周秦以前,江、浙、闽、粤一带是百越民族居住。


秦汉时代吴越一带,有“于越”“句章”“姑苏”“夫椒”,古岭南一带有“句町”“姑慕”等都是少数民族命名的地名。








方言反映的语言接触





余鹏博士在直播中着重提到“底层词”,即为一个地区的语言被另一种新来的语言取代时,原有语言可能残留下来成为新语言的底层成分。由于原住居民在学习新语言时会受到原有语言习惯的影响,加之旧语言中的某些成分在新语言中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因此“底层词”对新语言产生影响。

比如“栏”,为“牛栏”“猪栏”,而在粤语中为“果栏”、“鱼栏”、包含“处所”“房子”之义。根据文献记载可见,东汉时北方汉语没有这个词,而《晏子春秋》中晏子作为南方楚人写到“牛马老于栏牢”,其中“栏”为南方方言。在壮侗语言中,“屋”或“家”称为“栏”,是指用竖立的木桩构成底架,房屋高出地面,屋内住人、屋下养牲畜的建筑形式。








方言的亲属称谓





对于亲属的称谓,南北方方言也有较大差距。北方一般叫儿子、奶奶,而南方则差别比较大,温州称“儿子”为“儿”,称“奶奶”为“娘娘”;南昌称为“崽”和“婆婆”;厦门则称“仔”和“阿妈”等等。对于妻子,北方一般叫“媳妇”,而南方一般叫“新妇”。在湖南岳阳临湘等地,则有个很有趣的现象,男性称谓可以通指男女。比如爸爸、妈妈,叫大爸和细爸;哥哥、姐姐,都可以叫哥哥,诸如此类。








方言的忌讳词、吉利词





方言中有很多人们忌讳的词被改为了中性的讲法,余鹏博士在直播中举了几个例子加以说明。在方言中,老虎有不同的叫法。出于对虎的畏惧心理,不同地方会改称虎为猫,温州叫大猫,成都叫猫儿,长沙称虎为猫乳。同样,出于避讳跟私隐有关的词,北京口语忌“蛋”,“蛋”只做贬义,比如捣蛋,而上海则忌讳“卵”。当涉及“死”的发音时,上海一律改用“洗”音,以避免提及忌讳词。也有一些忌讳词被改称为吉祥词。广州人称棺材为长生板,“空”的发音在广州话中与“凶”同音,为避免不祥,空屋一律改称为吉屋。


与忌讳词相对的,方言中也有一些吉利词,又叫“口彩”,常见的方式是谐音。比如结婚时,为新人准备红枣、花生、桂圆和瓜子,可取早生贵子之意;在江苏海州,男性有逢一逢六留胡子的习俗,口鼻可构成“品”字,逢一留胡子取“一品宰相”之义,六与禄同音,象征口上有福气。






方言中暗藏了中国文化,反映了历史变迁。


点击上方图片或下方链接

观看余鹏博士的直播回放视频


欲了解更多公开课,敬请关注大学微信公众号!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7411U745



· END ·


点击或扫描二维码,

即可跳转至大学B站!


CUHK-Shenzhen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结合传统与现代  融会中国与西方


鸣谢人文社科学院及学生会的支持

文案/ 刘美彤(2017级经管学院、思廷书院)

排版/ 李依洁(2016级人文社科学院、逸夫书院)



◣ ✍ 

· 点击下方标题,浏览更多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两位校长首次在B站做直播,快来听听他们说了啥
经管学院叶帅教授分享个人投资的建议
经管学院张劲帆教授漫谈经济学经管学院王健教授解读理性的非理性金融云课堂回顾 | 如何判断公司价值:从新冠疫情说起
人文社科学院王沁博士解读疫情中的伦理学杜洋教授分享人体免疫系统如何抗战病毒
港中大(深圳)专家学者讲解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经管学院校友丁若虚畅谈大学体验
首届本科毕业生应悦的求学感悟与实习通关分享
首届本科毕业生万玮的求学体验与实习分享理工学院学生分享升学与就业(一)理工学院学生分享升学与就业(二)翻译专业本科生帮你厘清升学与实习误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