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港中大(深圳)| 记621天后的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风轻花落定,星辰几轮回。在历经了621个日夜交替之后,港中大(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即将迎来第二届本科生和研究生。
自2018年11月14日成立至今,承蒙社会各界厚爱与校内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学院得以茁壮成长。在此,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全体同仁奉上最诚挚的谢意。
当下,全球现代生物技术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继信息产业后又一新增主导产业,逐步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国家亦将生物技术创新纳入 “十四五”发展规划。得此沃土滋养之下,生命健康相关学科必将得到蓬勃发展。未来,我们期待在学院的成长与发展中留下您的足迹与祝福!
本期推文,将从“学科建设”、“人才招募”、“科研成果”及“诺奖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和近况等方面,带大家回顾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的“成长过程”。欢迎有才之士加入我们,携手共创佳绩。
学院简介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School of Life and Health Sciences, 简称LHS)于2018年11月14日正式成立,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继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之后建立的第四所具有从本科至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学院。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秉承香港中文大学的优良学术传统和严谨治学精神,立足三个“诺奖研究院”的科研基础,瞄准学科前沿和长远目标,开设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香港中文大学教务会负责审批和监督学位课程,指导及管理授课和教学有关事宜,监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位资格认证的水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毕业生获颁香港中文大学学位证书。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已开设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及生物科学硕士-博士专业,并计划开设药学本科专业。目前,生物信息学硕士专业与生物科学本科专业正在报教育部审批阶段。
学院将专注于生命与健康科学的教学、科研与创新,致力于成为国际知名的生命和健康科学学院,为学生提供视野宽阔的教育机会,开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学科研究,为生命和健康科学的专业发展、社群发展提供卓越服务。学院通过全球遴选公开招聘的方式汇聚一流师资,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及中英双语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
三个诺奖研究院
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
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与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于2017年4月10日同日落户我校,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组建的首批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研究院以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教授(Prof. Arieh Warshel)冠名,是我校建设全球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重要里程碑。
阿里耶·瓦谢尔教授于1969年获以色列威兹曼科学院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荣誉会士、美国南加大化学和生物化学杰出教授,Dana和David Dornsife讲席教授。他于2013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以成为世界级的理论生物计算中心为目标,致力于跨学科研究及成果转化,重点开展以计算结构生物学为主的基础研究及植根于数据科学的高通量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并培育兼具理论与应用的生物信息及系统生物学人才。其中,计算结构生物学方向涵盖蛋白质工程,蛋白质结构预测和活性改进,酶催化反应机制的探索及酶的设计,蛋白质及核酸功能性构象变化的模拟,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以及相应算法和软件的开发。高通量生物学与生物信息方向则着重将高通量序列分析技术应用于基因组学及个性化精准医疗,涵盖疾病致病机制、早期诊断生物标记、创新药物开发等方向。同时,该研究院亦与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等研究平台及各校外医疗机构深度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联盟,开发新产品技术如健康食品、医疗美容产品、植物药新药、药物与疾病基因检测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与医药产业的结合发展中间扮演战略性角色。
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
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KIIDD)与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组建的首批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两个诺奖研究院的成立是大学建设成为全球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Prof. Brian K. Kobilka)2011年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2年因G蛋白偶联受体的开创性研究工作,与罗伯特·莱夫科维茨教授(Robert J. Lefkowitz)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近年来,科比尔卡教授致力于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并大力推动相关领域的基础成果向药物发现的转化研究。
研究院建设两年来,已经吸引了一批青年才俊,建立了全面展开结构生物学相关研究的核心团队,创建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冷冻电子显微中心。研究院主要目标:1.在新医药这个战略领域引进世界顶级人才团队,取得产学研创新与突破,推动深圳在相关领域获得世界顶尖的技术与产业发展;2.开展生物医药技术的基础科学研究和产业化,使深圳发展成为全球重要、世界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药企业;3.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有着巨大潜力的高新企业落户与高端科技服务平台;4.大力推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深圳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为中国和深圳培养新一代创新药物研究与产业化的专业人才。
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
2018年3月22日,由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教授(Prof. Aaron Ciechanover)冠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港中大(深圳)组建的第三个由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研究院。
阿龙·切哈诺沃教授是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理工学院杰出研究教授,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荣誉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主要关注以下两个研究领域:癌症和传染性疾病诊治的精准医疗,以及干细胞疗法治疗中风、帕金森、阿茨海默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再生医学。精准医疗作为热门的医学前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融合了医疗、制药、生命科学、基因组学、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诸多研究领域。再生医疗则是医学研究、发展以及商业化的重要领域。
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将牢牢把握影响人类健康与高科技发展的重大机遇,利用现有技术优势与世界知名科学家的国际影响力,在短期内发展成为该领域世界一流的研发机构。借助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计算生物研究院等其他研究平台,研究院将通过与深圳市内多家公司紧密合作进行技术转化和商业化运作,为深圳在发展世界领先的生物制药和健康产业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研究院还将致力于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发展战略下的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的深港合作新模式,包括与香港中文大学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所(iTERM)的科研团队进行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学院师资
叶德全
校长讲座教授、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院长
朱宝亭
校长讲座教授、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副院长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
黄子为 校长讲座教授
黄镇刚 教授
谭兆祥 教授
黄宪达 教授
李宗夷 副教授
Gyeong Hun BAEG
副教授
陈刚 副教授
助理教授
自上至下依次为:
成贵娟、任若冰、
Goran STJEPANOVIC、竺立哲、杜洋
自上至下依次为:
胡红丽、黎永富、
王攀、江瑛芝、雷湧
徐岩
研究助理教授
Hye Joung CHOI
研究助理教授
白芸 高级讲师
陈吉航 讲师
杨洲 讲师
专业介绍
本
科
生物医学工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生物医学工程课程致力于组建一支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在重要生物医学领域进行前沿研究。凭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材料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机器人技术方面的现有优势,该课程专注在生物材料和纳米技术、生物医学成像和信号处理、生物传感器和生物仪器、生物医学机器人技术、以及生物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在跨学科的学术环境中,学生可与有多学科专业背景的教授及临床医生互动和学习,以获得对人类医疗保健和疾病治疗的前瞻性见解,并转化他们的创新思想或前沿研究促进产业和临床医学的发展,最终让疾病患者受益。该课程为跨学科学习、创造性思维、实用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对新兴生物技术及其未来发展的敏锐感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物信息学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生物信息领域建立了一支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在生物信息与重要生物医学领域进行前沿研究。本课程的师资皆是具有国际水平且活跃的学者,他们将提供许多精品课程,并担任学生研究课题的指导老师。生物信息及计算生物的发展加强了我们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加上低成本的基因检测技术的推动,传统临床的研究亦扩展至数据处理及数据挖掘的领域,结构生物的进展也让计算机药物设计成为药物产业界不可或缺的工具。本专业旨在培养优秀的本科生,使其具有在生命科学与生物信息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例如,本科专业为生物、化学或物理的学生,经过本硕士学程的跨领域修习与动手操作,学生将成为生物科技领域不可或缺的顶尖的人才,并可在生物信息与生物医学处于领导地位。
药学
另外,不同于一般药学院的课程设置,我院开设的课程更注重现代技术在药物发现和设计上的应用,包括基于人类基因组学数据和已知蛋白结构的药物设计,临床大数据在药物发现中的应用,用于药物递送及肿瘤靶向治疗的纳米材料研发等前景较为广阔的研究方向。除了现代药学知识外,学生修读本课程期间,亦有机会涉猎作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的中医药学,并认识中药发展简史,及其对世界药学发展的影响。
生物科学
(正在申请)
硕
博
生物科学硕博项目
生物科学(Biological Sciences)硕士-博士项目专业旨在教育和培养具有坚实学科基础、在所选领域具有专业知识的生物科学研究生。他们有望成为大学、研究机构和工业领域的领先学者和研究者。所涵盖的研究领域包括: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癌症生物学、免疫学、神经生物学、药理学、遗传学、结构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及计算和系统生物学。本专业在课程设计、培养方法和科研方向等方面以香港中文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等海内外名校的相关专业为基准。在课程要求上,本专业与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相关的部分专业具有相似性,包括分子生物技术、生物化学与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等。本专业课程包含二至三个学期的课堂学习,注重学科基础及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生物科学前沿领域的领军人物。
具有硕士学位的申请人应申请攻读博士学位,而具有学士学位的申请人,可以申请攻读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申请人应具有生物科学、化学相关学科教育背景。本专业学位课程对入学者的英语水平具有较高的要求。
生物信息学硕士项目
(正在申请)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生物信息领域建立了一支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在生物信息与重要生物医学领域进行前沿研究,他们分别来自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理工学院和数据科学学院。本课程的师资皆是具国际水平且活跃的学者,他们将提供许多精品课程,并担任学生研究课题的指导老师。本课程为跨学科学习、创造性思维、实用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对新兴生物技术及其未来发展的敏锐感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且为学生提供了在生物信息领域完整扎实的学习与训练。例如,本科专业为生物、化学或物理的学生,经过本硕课程跨领域修读与动手操作,学生将成为生物科技领域不可或缺的顶尖人才,并可在生物信息与生物医学处于领导地位。
科研与合作
2019年10月10日,深港国际科技园开园仪式在福田保税区举行,由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主导与牵头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成为首批引进项目,叶德全院长(校长讲座教授)代表大学出席了签约仪式。
此次“大湾区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项目”申报计划分两期建设:前三年(一期)将建设靶标及创新药物开发、生物大数据分析应用等四个科研平台及十五个服务项目;二期将建设GMP中试实验室以及实验动物中心、动力配套设备等,引入各类药物研发机构,联合企业开展创新药物研发及成果转化。
论文发表
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发表两篇论文,题为 “Assembly of a GPCR-G protein Complex” 和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Process of GPCR-G Protein Complex Formation”。
学生荣誉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助理院长(教学)、生物信息学专业负责人黄宪达教授(高被引作者)带领8名生命与健康学学学院本科生和2名理工学院本科生在国际顶级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表研究成果。
点击视频&音频了解更多
黄宪达教授
介绍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
李宗夷教授、孙正隆教授
介绍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
↑向上滑动浏览更多
孙正隆教授解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大家好,我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的孙正隆教授,目前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理工学院方面的负责人。今天我来跟大家聊一聊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这个名词很新鲜,大家可能在不同的媒体或多或少都有听说过。随着生物科学在医疗领域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工程技术在诊断治疗和研究活动中的作用不断扩大,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在过去的20年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欧美的很多名校也都开设这一专业,甚至是以独立的院系存在。香港中文大学也于10年前开设的这一专业项目,并在2017年将其升级为独立的学院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在我们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我们先后成立了理工学院和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就作为两所学院共同抚养长大的“宝宝”,而且目前学校建成的“切哈诺尔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港中大(深圳)罗湖医院集团医疗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以及“深圳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工程实验室”,都为本专业的研究与教学提供了国际一流的实验平台和实习机会,再加上已在筹划成立的医学院,都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有力的支持后盾。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同学会问,这个专业具体是做些什么呢?直白一点来说,按照字面的意思来看生物医学工程这一学科是结合生物的知识和工程的技能,应用在医疗和生命健康领域解决实际的问题。众所周知,随着世界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自身健康状态的更多关注,无论是在科研还是产业方向,培养生物医学工程方向的优秀人才都有着强烈的需求。从医疗仪器的研发设计,到医学影像的分析应用,从再生医学生物材料的运用,到医疗信息系统的搭建,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生作为一个结合多方面的知识体系培养出来的T型人才正是可以大展拳脚,施展长才的好机会。
目前这一专业是开设在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下。鉴于其课程跨学科的要求,课程的设置安排是由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与理工学院共同规划。相应的,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两所学院相关领域的教授进行科研与学业的规划咨询。虽然这是一个新的专业,目前只有大二的在读学生,但这个专业背后依托的是对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10年发展的经验借鉴,以及港中大(深圳)已经建成的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各位家长和学生对港中大(深圳)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多一些了解,也欢迎大家登录我们学校的官网查询相关的信息,可以对我们的课程规划以及师资配备多一些了解。
向上滑动浏览更多
李宗夷教授解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大家好,我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的副教授李宗夷,同时也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负责人。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项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将工程学原理和设计概念应用于生命科学和医学上达到医疗保健目的,例如诊断,监测和治疗。 为了落实跨学科的科研与教学环境,本专业是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和理工学院共同运营。
虽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还很年轻,但学校领导致力于组建一支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在粤港澳大湾区进行重要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前沿研究。凭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材料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机器人技术和生物信息方面的现有优势,本专业专注在生物材料和纳米技术、生物医学成像和信号处理、生物传感器和生物仪器、生物医学机器人技术、以及生物医学信息学的发展。
在跨学科的学术环境中,学生可以与具多学科专业的教授甚至临床医生进行互动和学习,以获得对人类医疗保健和疾病治疗的前瞻性见解,并转化他们的创新思想或前沿研究促进产业和临床医学的发展,最终让疾病患者受益。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方面,主要任务是培养在生物学、医学和工程领域具有跨学科专业知识的学生,并通过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信息学、纳米技术、仪器制造和材料工程方面的知识培训让他们更好的进行研究工作。该课程精心设计的学习计划,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使其在生物医学和工程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本专业除了让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并培养创造性思维、实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新兴生物技术和其未来发展的敏锐感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欢迎各位学子一起加入我们,接受跨学科学习的挑战,共同努力将祖国推向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世界领导地位!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浏览或下载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电子宣传册
请点击以下链接,了解更多
杜洋教授在《自然通讯》揭示G蛋白偶联受体初级/次级偶联的分子机制
竺立哲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
Pick你心目中的王牌专业 | 港中大(深圳)17个本科专业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