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港中大(深圳)| 大学中文导修课之乡土小说
引言
在港中大(深圳)人文社科学院林成川博士主持的“大学中文”导修课(tutorial)上,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自选一篇中国乡土小说做报告(presentation)。围绕“乡土文学”这一主题,大家共同探讨了乡土社会的两面性,以及都市与乡土、传统与现代等议题,让学习从被动输入变为主动思考。导修课上,周嘉怡、曲晓敏、何俊燊和余思敏同学先后分析了《萧萧》《呼兰河传》《嫁妆一牛车》和《呷鬼的来了》。接下来,全班同学自由发言。最后,林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讨论作出总结。
01
导修课简介
“大学中文”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本科生必修的核心课程,除了教师主讲的讲授课之外,由学生主讲的导修课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导修教学环节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导修文本与相关参考资料,思考各自的报告范围与讨论重点。接着教师约见整组学生,进行面对面辅导。最后,导修小组在导修课堂上演讲展示,与其他同学分享阅读心得,切磋对文学与思想的理解。报告者同时设计讨论问题,引导同学参与,以深化议题。通过导修文本的研读、导修报告的设计与展示,学生得以进行主动的研究实践,并在“反转”角色的讲授中更为深入地理解文学与文化。
02
学生分享
1
周嘉怡
我们不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人文关怀的大学。从《文学革命论》的时代发问到《萧萧》的乡土情结,从《游园惊梦》的动人悲歌到《封锁》的人情冷暖,在林成川老师的中文课上,我们时而感叹人去楼空的炎凉,时而沉浸于心若止水的宁静。在文字中,我们走过人生的春夏秋冬;在思考中,我们看遍凡间的阴晴雨雪。与高中的语文课不同,在大学中文课中,更多的像是亲历一场事件,触摸一个细腻的情感,并在不同的人身上发出不同的效应。成川老师的中文课堂,不仅仅是中文课,分析鉴赏时它可以变成美学课,叙述背景时它可以变成历史课,换位思考、身临其境时它可以变成表演课。这可能就是我目前能理解到的“全人”教育吧,学科之间并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可以在中文课上融会贯通,达到1+1>2的效果的。很荣幸可以在大家面前解读《萧萧》这篇小说,我很高兴能看见同学们热烈讨论、各抒己见,这也是我校之“自由学风”在中文课堂的体现,希望这种氛围可以遍布校园生活的每个角落。
2
何俊燊
作为一名大一学生,对大学中文课自然是很期待的。我期待它与高中语文课不断的重复灌输知识不同,而是能真正让我与文学产生情感共鸣。成川老师的中文课满足了我对大学中文课的所有期待。我们在嬉笑又不缺乏思考的课堂环境中,得以重观《在酒楼上》中鲁迅当时对革命的思考,得以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叩问爱情的真谛。导修课的筹备过程中,成川老师与我们组员课前的讨论,其实更是帮助我们学习理解文本,而后再由我们加以自身理解向同学们展示。这样的课堂模式实在令我收益匪浅,我得以真正理解体谅《嫁妆一牛车》中万发不幸的处境,并映射到现实生活中,产生进一步思考。在我讲述文本,倾听同学们发言以及成川老师的总结时,我愈发能够明白其实文学的研究并不趋于模式化,而是给了我们极大的自由思考空间,让我们自己为它赋予意义。我想,我会一直铭记成川老师的中文课堂。
3
余思敏
在正式pre前,我们小组和成川兄进行了一场将近五个小时的讨论。我们从文本出发,逐渐延伸出其他的思考,或许是关于“父权”的定义,或许是对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又或者是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文学讨论的不仅是文字。我相信八十岁的余思敏,都难忘这次十八岁的思想碰撞。
我演讲的文本是《呷鬼的来了》。这是经典的乡土文学,它聚焦鬼故事和乡土两大主题,对比城乡文明下的人们对待鬼故事的不同态度。在鬼故事的恐怖主色调中,晕染着对乡土社会人性美善的怀念向往和难以索解的遗憾。乡村人以口耳相传的鬼故事为经验哲理,去度量生活和人生。思索的明澈和想象的激情都是乡土的魅力。读完文章,我除了感叹“城市套路深,我想回农村”之外,还为中文课能给我提供一个机会阅读乡土文学而感到幸福。
仍然记得开学第一课,成川兄就告诉了我们大学中文课不同于高中的语文课。其目的不是为了教育简单的字音字形,而是为了提高人文素养。我由一开始的不信,逐渐认同了他的观点。如果不是因为《呷鬼的来了》这篇文章,我或许永远不会将目光放在乡土。我们向往拔地而起的玻璃大厦,却渐渐遗忘了心中的原野。
4
曲晓敏
导修课终于要轮到我们小组讲解文章了,我接到的题目是《呼兰河传》第五章,也就是小团圆媳妇的故事。之前常听说萧红是个奇女子,却从未读过她的文字。不知是我读书太入迷,还是内容太惨绝人寰,初读第五章时,我竟不得不几次中断阅读,让自己的大脑喘息一会儿。
小说内容讲的是一个小团圆媳妇(旧社会时期童养媳)初入婆家,从刚开始的天真烂漫,到三天两头被打,到天天哭,到大家都说她有病,再到后来被活活折磨致死的故事。故事令人悲痛落泪,背后的社会因素更值得深入分析。
在和林老师的演讲准备讨论后,我更加客观地看待婆婆的行为和当时的社会:她如何从一个受害者变成如今的加害者?这样的暴虐行为为什么会循环下去?以及当人们不用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时会多么肆无忌惮,跳大神的、开药方的、抽帖的无不是为了一己之利……这样的思考,拨开了我心中很长时间的迷雾,比如为什么我们需要制度的约束?为什么有些大人和老师会那样恶狠狠地体罚孩子?为什么人的心理健康有时比身体健康更重要……
小团圆媳妇绝望的处境更令我联想到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的弱势群体:山里的孩子、残障人士、生活困窘的人、被拐儿童、城市边缘人群等等。当我们活在自己的环境中时,很难想象到同处一片蓝天下的人正在经历着怎样的悲惨和绝望,只希望越来越多的我们能跳出自己的圈子去关注社会问题,献上一份绵薄之力。
类似这样发人深省的思考还有很多,导修课的选题内容贯穿古今,横跨校长演讲文、古代政治家主张、启蒙时期现代文学、乡土文学等等,仿佛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窗,我们沉浸在前人的思想海洋中,感受他们落笔时的情感和主张,穿越回当时的社会去听、去看、去深究反思,打磨着自己的世界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导修课不仅是中文课,更是社会、历史、人生课……
03
林成川博士分享
林成川博士
如果说讲授课堂是教师的“独角戏”,那么导修课堂便是学生的“群英会”。本人很重视导修课,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有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学会去表达。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通常会经历从“选拔性应试教育”到“果效为本教育”的转变。他们一下子可能不太适应,往往还要去寻求“标准答案”,而这在大学课堂,尤其是文科的学习中,通常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不应该刻意去寻找唯一确定的答案。一开始同学们可能不太理解讨论有何意义,等到慢慢学会表达,学会聆听,渐渐地就会发现,有人跟自己的观点相悖,而他的观点也不无道理。当开始思考对立观点的合理性时,或许便会修正自己的看法,原本的观念将得到更新。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融,会形成一种美妙而自由的氛围。只要一个人能自主地思考,充分激发出创造力,就能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大学中文”课程与本校同时诞生,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的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精益求精,力求使课程与校名、校训相匹配。课程所用的教学文本,取材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资源,去芜存菁,重视经典。与国内其他高校同类型课程相比,我们更强调“文化”概念,致力于将文学文本放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加以观照,使学生对中国文学与文化产生更深切的体会与认同。以这一组导修文本为例,主题是“乡土文学”,我们选了现代文学重要作家沈从文的名篇《萧萧》、萧红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的节选“小团圆媳妇”部分,以及台湾地区的著名乡土小说家王祯和与黄春明的代表作。从小说文本中,我们读到了观念是如何深刻影响人的行为的,同时也会反思自己的观念,自问能否做到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这大概也是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所在:体会他人的痛苦,同时也体会作为人的存在的痛苦。四位同学每人仅有十来分钟时间展示报告,却毫不怯场,简明扼要又生动明快地表达出文本的核心内容,更令人惊喜的是,台下同学积极踊跃,纷纷就讨论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这正是我最想达到的课堂效果:各言其志,各抒其情;众声喧哗,和而不同。
传讯及公共关系处(CPRO)出品
撰文 | 林成川博士 人文社科学院讲师
周嘉怡 2021级 经管学院、思廷书院
何俊燊 2021级 经管学院、祥波书院
余思敏 2021级 经管学院、学勤书院
曲晓敏 2021级 经管学院、学勤书院
排版 | 王研 2019级 经管学院、逸夫书院
浏览更多
直播回顾 | 你来过港中大(深圳)B站“学堂”吗
课堂掠影|学在港中大(深圳)Vol.1
认识港中大(深圳)| 燃烧脂肪,快乐加倍——体育与健康课程手册
我们的2021 | 在港中大(深圳)听过的大师讲堂
乘风八载,育泽四方 | 全人教育回顾系列之“我的大学”
春华秋实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14-2021年大事记
新起点 新未来 | 2022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本科招生手册正式发布!
港中大(深圳)2021年本科生录取结果出炉 连续六年位列广东省内院校录取分数榜首位
港中大(深圳)发布2021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认识港中大(深圳)|成长中的校园
书香里的时光——感受图书馆的日月星辰
关注我们 Follow us
大学微信公众号
大学新浪微博
大学哔哩哔哩
大学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