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流派名剧汇编】京剧“尚(小云)派”《汉明妃》

铁老牌 京剧方舟 2022-08-12

请点击上面蓝色文字,关注“京剧方舟”!  

编者按

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名家如云,名剧似海。

音响视频,整理汇编,传承弘扬,继往开来。

京剧《汉明妃》简介

 《汉明妃》是京剧大师尚小云的代表作,由还珠楼主根据昆曲《昭君出塞》执笔改编。清乾隆年间《缀白裘》收有昆曲演出本《送昭》《出塞》两折,列入《青冢记》,后世昆班演出,大多以此为脚本。《青冢记》全本已失传,只存下精彩的折子戏《昭君出塞》,“尚派”剧本主要就是在这两折昆曲之前补充了场次,使得故事情节更完整,名为全部《汉明妃》,但补充的部分采用“西皮二黄”唱腔

早期剧照:尚小云演昭君,叶盛章演马夫

【剧情】故事讲述汉元帝选妃,画工毛延寿索贿未遂,怒将王昭君仪容画为奇丑。元帝见像不愿召见,直接将其贬至冷宫。昭君终日以琵琶排遣忧愁,在太监郑仁德帮助下终于获得元帝召见。元帝见其美若天仙,方知受骗,遂封昭君为明妃,命人杀毛延寿全家。毛延寿得讯逃走,将王昭君真容献与番王单于。单于遂兴兵侵汉,索要美人。昭君深明大义愿意和亲,元帝无奈只得命文武百官相送。王昭君见番王后,要其将毛延寿问斩。昭君见大仇得报,遂自刎而死,因其葬处青草丛生,故名为青冢。

      尚小云排演增益头尾的全部《汉明妃》大约是在1934年左右,虽然一直到晚年他还是经常演出此剧,但可惜的是没有留下早年的录音。目前能听到的最早录音是1956年的演出实况,也就是音配像的版本。

      在这个版本里,唱段有所删减,除了昭君出场还保留【西皮慢板】之外(唱词也和通常不同),其余几个主要唱段都没有保留,比如自画像时的【南梆子】、冷宫时的【二黄慢板、原板】唱段以及金殿时的【二六】等,分别替换成了【流水】、【散板】、【摇板】。

尚小云饰昭君、钱荣顺饰马童、田荣芬饰王龙、李喜鸿饰女兵

      尚小云先生有一个习惯,常常会一出戏有不同的版本。1956年北京成立“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义演《四郎探母》时饰演萧太后,在演出前就对身边的弟子说,今天“盗令”不唱【导板】而用【慢板】出场。1957年的《汉明妃》录音中,王昭君出场的四句【慢板】就是常规的词儿。

[西皮慢板]困人天莺蝶飞暮春时候,

那关雎成双对转绕芳洲。
叶成阴子满枝红消绿瘦,
看落花随逝水万种闲愁。

      万幸的是1962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尚小云舞台艺术》,包含了《昭君出塞》和《失子惊疯》两折,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电影《昭君出塞》(1962年)

尚小云、萧盛萱、尚长麟 主演

      查了一下历史资料,王昭君确有其人,合番之后并没有自刎。王昭君,名嫱,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4年至公元前19年。“昭君出塞”的故事,从西汉到元初,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它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和《匈奴传》。大致情节是: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嫱赐呼韩耶单于为阏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韩耶死,从成帝敕令,复为后单于阏氏。元帝时,汉强匈奴弱,昭君出塞,是元帝实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体表现。所以不存在“汉朝屈辱求和”这种情况,也并无王昭君自愿请行一说。而且汉元帝也并没封王昭君为“明妃”,这是晋代时避司马昭讳而改称“明君”或“明妃”。

尚派《汉明妃》的传承
尚小云曾举办过“荣春社”科班,所以其弟子、学生很多,但真正能继承“尚派衣钵”的并不多,因为“尚派”对于演员自身条件要求很高,必须能文能武。“尚派”第二代传人中,比较著名的早期有梁秀娟、吴素秋等,中期有尚长麟(尚小云次子)、杨荣环、孙荣蕙、李喜鸿等,晚期有周百穗、孙明珠等。

张君秋早年《汉明妃》剧照

  其实在早年,“四小名旦”中的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都受到过尚小云的指导,张君秋还是尚小云的义子。在顾正秋的回忆录中专门提到张君秋向她传授了一出《汉明妃》,到了台湾之后顾正秋经常演这出戏,理论上讲她应该是保留了当年的样貌,当然也有可能做过修改。

  在顾正秋留下的录音中,可以听到尚小云先生在五十年代实况里没有保留的那些唱段,尤其是“冷宫”那场【二黄慢板】转【原板】的大段唱腔。虽然顾正秋并不是照式照样的“尚派”唱腔,听上去可能更接近“梅派”,但其剧本应该就是“尚派”的。

全部《汉明妃》台湾实况

顾正秋、马维胜、叶复润 主演

      早期弟子梁秀娟也留有一些录音。当然,我们现在舞台呈现的传承版本,主要来自中晚期的弟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尚长麟(1931~1983),其兄长春工武生,其弟长荣工花脸,他是唯一继承“尚派”衣钵的,所以父亲在他身上倾注的心血一定很多。

      尚长麟11岁开始跟着父亲学戏,16岁时又拜荀慧生、程砚秋为师,学习了《红娘》《红楼二尤》和《锁麟囊》《青霜剑》等,18岁时又跟表舅梅兰芳学了《霸王别姬》,可谓“四大名旦一脚踢”啊!但最瓷实的还是家传,一出《汉明妃》就学了两年,而且为了演好王昭君,又苦练琵琶四年多,可见其在继承“尚派”方面下了多大功夫。尚长麟的版本把最后结尾恢复为历史真实,即昭君并未自刎。

全部《汉明妃》1980年实况

山东省京剧团 尚长麟 主演

      非常惋惜的是只有52岁的尚长麟突发脑血管病在北京逝世,是尚派艺术传承的重大损失。弟子有鞠小苏、魏慧丽、马博敏、于迎春。

      60年代的“尚派”第二代传人中,孙明珠、周百穗是两位佼佼者,不仅自身技艺扎实,而且近年来通过录制音配像、培养接班人等多种形式,不遗余力笛为“尚派”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汉明妃》美国演出实况

孙明珠 主演(王海波主持)

《昭君出塞》演出片段

贵州省京剧团 周百穗 主演

尚派《汉明妃》的发展

京剧大师们都是既遵循传统又不断创新地推动京剧向前发展,尚小云先生也是如此。“尚派”剧目既有传统的《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御碑亭》《祭塔》等,又有耳目一新的《摩登伽女》《北国佳人》《虎乳飞仙传》《九曲黄河阵》等。

“尚派”弟子们也传承了这种创新精神,特别突出的是杨荣环(1927~1994)。其9岁入“荣春社”科班,深得尚小云器重,亲授《汉明妃》等尚派戏,21岁又拜梅兰芳为师,兼容并蓄尚、梅两派的特点,在很多剧目上都有自己的创新。

      对于《汉明妃》这出戏,杨荣环进行了很大幅度的改编。一方面,他把剧情改为在冷宫里听说要选妃到番邦和亲,便主动请行,目的为了要捉拿毛延寿为父鸣冤。整个戏的剧名叫“全部《昭君出塞》”。

      另一方面,在唱腔上进行了创造,主要体现在“冷宫”一场里大段的【反二黄】唱腔,从【散板】、【慢板】到【原板】,再到【快板】;以及出场时改为“【西皮导板】春风暖【慢板】蝶莺飞群芳争妍”,即三个字导板后马上转到慢板,都可谓“大胆创新”。

全部《昭君出塞》实况

杨荣环 主演(新词儿)

(新词儿)

【反二黄散板】听公公一番话如梦方醒
却原来画仪容为的是胡汉联姻
【慢板】冷宫院如孽海恼人烦闷
郁沉沉又闻得哀怨歌声
【原板】侍召们不愿离乡井
我情愿出塞求面君
倘若请行君恩准
父女昭雪把冤伸
一来是报效国家偿夙愿
二来是除却奸佞救爹尊
不如此含冤宫中死
九泉之下目不瞑
怎奈我身陷囹圄被囚禁
臂无双翅难飞腾
【快板】公公他为人多和顺
适才言语表深情
求公公设法报名姓
借机面君把冤陈
纵然塞外把命殒
【散板】救父报仇我死也甘心

      天津京剧院的王艳就是按照杨荣环的版本,不仅为杨荣环1983年的演出录音进行了“音配像”,还于2017年录制了“像音像”。

      有一些虽然不是专工“尚派”,但也擅演《昭君出塞》,其中北京京剧院的王玉珍、上海京剧院的史依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而王玉珍也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将“送昭”一场的“昆曲牌子”改为了【四平调】唱腔,也很别致。

《昭君出塞》选场(两段)

牟元笛、史依弘 主演

      在第三代“尚派”传人中,张艳玲、周利、李莉、牟元笛、王艳、查思娜等等都擅演《昭君出塞》;特别是尚小云先生的嫡孙女、尚长春之女尚慧敏,近年来参与了多部音配像录制,为推动“尚派”的传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全部《汉明妃》2019年实况

国家京剧院  查思娜、李博 主演

      我们欣喜地看到第四代“尚派”传人也在成长,比较突出的有北京京剧院的周美慧、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张蕊麟。其中张蕊麟是著名武生张世麟的孙女、张幼麟的女儿,梨园世家对于造就新苗有着很好的土壤。
《昭君出塞》片段集锦(四段)
(依次为)第四代传人张蕊麟、
第三代传人:周利、鞠小苏、王艳
全部《汉明妃》实况
第四代传人:周美慧  主演  


【流派名剧汇编】
【京剧】“言(菊朋)派”《让徐州》
【京剧】“荀(慧生)派”《金玉奴》
【京剧】“高(庆奎)派”《哭秦庭》
【京剧】“程(砚秋)派”《荒山泪》
京剧】“麒(麟童)派”《追韩信》
【京剧】“梅(兰芳)派”《生死恨》



 “京剧方舟”微信平台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