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中语文《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知识点+教学设计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2-04-10

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 装在套子里的人

3* 边 城

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5 滕王阁序

6.逍遥游

7.陈情表

8.咬文嚼字

9.说木叶

10.谈中国诗

11.中国建筑的特征

12.作为生物的社会

13.宇宙的未来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学习写得充实

整册课文朗读

电子课本图片

常考文化常识

必修1~5素材

必修1-5资源汇编

知识点总结

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

怎样才能使文句有意蕴?

1.符号代替法


所谓符号代替法,是指行文时有意把读者根据语境可推知的内容用省略号取而代之的一种写作方法。运用符号代替法,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意蕴深远。使用符号代替法时,必须预先提供特定的语言环境,使读者在推测、想象被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时,有据可依;否则,就会使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①当所要表达的某一内容难以尽述或不必尽述,不尽述反而可使文章含蓄、隽永时。


两片粗石凿成圆,如日头和月亮,硬被合在一起磨擦。转啊转,转得好慢,和驴的脚步同样慢。磨眼儿很细,成升成斗的粮食慢慢流进去,成晌成夜的时间慢慢流进去,磨出了粗粗的面粉,也消磨了长长的日月。磨房里,有一支长长而又沉沉的乐曲:石磨、驴蹄儿、筛面箩合奏的交响曲。演出了数千年,数千年旋律依旧,没有高潮,没有变化,年年重复着一个无头无尾、平淡无奇的故事。乐曲里,春秋交替,历史爬行,一代又一代,小媳妇成了老太婆,小伙子成了白头翁。时间被磨得模糊,心灵被磨得愚钝。于是,磨房里长长的无聊,也就失去了枯燥,她或他,在筛面和骂驴的间歇,会哼一首祖传的歌谣。于是,从窝头、稀饭和糠糠菜菜里,从贫寒清淡的生活里,得到了满足和惬意……(节选自周同实的《石磨》)

这段文字是《石磨》的第一自然段。在段末作者使用了符号代替法。文末省略号所替代的内容是难以尽述的。文中的主人公们,“从窝头、稀饭和糠糠菜菜里,从贫寒清淡的生活里”,除了“得到了满足和惬意”之外,还可得到些什么?同学们从所提供的语境中是不难“思而得之”的。因此,作者把这些难以尽述而读者又能“思而得之”的东西用省略号来取代,恰到好处,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②当所要表达的某些内容不必明述,不明述反而可使文章言简意丰、余味无穷时。


例如,张新民的微型小说《落棋有声》,写的是某厂厂长通过分析两位铸造车间主任候选人与自己下棋时的细枝末节,来确定车间主任人选的故事。小说的结尾是这样的:厂长与两位候选人下完棋后,“径自朝汪科长(组织科长)家走去……”厂长为什么这时要径自朝组织科长家走去?他要找汪科长谈些什么?这个铸造车间的主任究竟谁当好?厂长此时心中是否已经有了底?……行文至此,这些内容作者只字不提,而是巧妙地以一个省略号将它们取而代之。这样处理,真是匠心独运,高明之至!这些被省略号所取代的内容,根据上文所提供的语境,同学们完全可以“思而得之”,属于不必明述的范畴,作者此时惜墨如金,不失时机地将它们统统省略掉,而以“不言言之”,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去补充。这真是神来之笔!拉辛在《拉奥孔》里说,艺术家的创作“不是让人一看了事,还要让人玩索”。本文的作者正是做到了这一点,也正因为如此,这篇小说才一跃而成为上品。


2.形象暗示法


形象暗示法也叫象征法。就是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的形象来暗示某一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它由本体和征体两部分组成。二者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一种传统习惯和心理感觉上的特殊联系。运用形象暗示法,必须紧扣这种联系,将自己思想感情倾向等寓于对征体的具体描绘之中。运用形象暗示法,可以构成一种诗的意境,深入浅出地表明精深的意蕴,激发读者悠远的情思。


形象暗示法,可只用于文章的局部,例如:


打开窗子吧!现在开窗子就不光是为了迎进阳光、空气,或者远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绿、燕子飞来的掠影……而是迎接一个新世纪!(端木蕻良《黎明的眼睛》)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打开窗子”象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十分贴切,恰当,意味蕴藉。如果换成几句赤裸裸的政治口号,就会大为逊色,倒人胃口。


3.警语点缀法


警语又称警句,是含义深远而精练的语言,它包孕着丰富的意蕴,闪烁着思想的火花,给人以规律性的认识。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里的“片言”就是指具有警策性的话语。用它来点缀文章,使之居于全篇紧要之处,全篇也会因此而鼓动、而生辉。刘禹锡也曾经指出:“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看来,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深谙这警语点缀法的作用的。警句点缀法,就是指在行文时,恰当地运用简练动人、意蕴深刻的警句来点缀文章,使之言简意丰、含义深远的一种艺术手法。


警语出现在文章的中间位置的例子就更多了。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均是如此。这些作品,之所以成为名篇佳作,千古不朽,与含有这些语少意密、发人深省的警语恐怕是不无关系的吧!


4.一语双关法


一语双关法,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一词多义、多词同音,或形象相似等条件,着意使文章或文章的某些部分获得双重意义。一语双关法的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巧妙地运用一语双关法,可使语言深邃、含蓄、曲折,有意蕴、耐人寻味。


如鲁迅在《病后杂谈》中这样写道:“雅要有地位,也要钱,古今并不两样的,但古代的买雅,自然比现在便宜;办法也并不两样,书要摆在书架上,或者抛几本在地板上,酒杯要摆在桌子上,但算盘却要收在抽屉里,或者最好是在肚子里。”这段话中的“算盘”,表面上指中国一种特有的计算工具,而实际上指的是“心机”。


从上面的典型例子中可以看出,运用一语双关法,可以含蓄地影射另一件事,使语言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委婉、意蕴丰富,有一箭双雕之妙。


5.紧急刹车法


所谓紧急刹车法,就是指行文至关键之处时,便来个紧急刹车,使文章戛然而止,以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与“符号代替法”有点相似,都是“该住手时就住手”,但也有不同之处。“符号代替法”是紧急刹车后,把许多不说而读者能思而得之的内容,用省略号取而代之;而“紧急刹车法”则是戛然而止,以不言言之。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在《窗》一文中,就成功运用了这种“紧急刹车法”。《窗》描写了一病房中两个病情严重的病人。靠窗的病人,每天可以起坐一小时,给同室病友讲述“所见”的窗外的景物:花园、情侣、球赛、建筑等等,使那位病友的精神受到安慰。可有一天,那位不靠窗的病人想:“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是我呢?”于是当靠窗的病人垂危时,他不按铃报警,眼睁睁地看着那位靠近窗口的病友死去。在那靠近窗口的病床上,当他如愿以偿后,便急不可待地向窗外望去,结果他看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道:“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行文至此,作者便紧急刹车,把剩下的内容留给读者去思索,去咀嚼,意味深长。


6.正话反说法


正话反说法,就是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在表达某种意思或说明某个问题时,不从正面写出,而在反处着笔,用同本意相反的词语或事物来表达本意。如要肯定什么,却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若要否定什么,却用肯定的形式来表达。正话反说法表现的对象总是包括正、反两个方面。运用正话反说法就是根据这正反两个方面固有的内在联系,将其联结在一起,并夸张地突出与它有关的某一种,而将真正的内涵隐藏在反面。用正话反说法抒情,可以使人感觉到感情的复杂和强烈;用正话反说法达意,可使文章的思想显得深刻蕴藉。运用正话反说法,要注意分寸感,表达要恰当贴切,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词句文采


一、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在语言表达上,交错运用长句、短句、整句、散句,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长句和短句相对而言。一般地说,长句字数多,结构较复杂,层次也较多,宜于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内容,宜于表达严密精确的思想;短句的特点是简洁、明快、灵活,读起来省力、易懂。整句与散句也各有长处。整句是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似的句子,形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加强语势、强调语义的作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都属于整句;而散句则结构相异,长短不一,自由活泼,富于变化。长、短、整、散根据需要交错使用,前后句式的照应,可使文章结构完整、思路严密;排比句式可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或使情感的表达更充分;设问句式可提出重要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比喻句式可使内容的表达更形象、更有文采、更有意蕴;对偶句式可使语言凝练,形式整齐等。


1.词语生动


要做到词语生动,首先必须积累丰富的词汇。文章中的字、词、句等语言要素,就像建筑中所用的沙、石、砖、木、水泥等一样。建筑材料,在工程动工之前,就得准备齐全,写作所用的语言材料,事先也得准备好,否则,肚里空空如也,下笔就不会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即使搜肠刮肚,拼凑成文,读起来也定会索然寡味、倒人胃口。


丰富词语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途径,即深入社会,直接向人民群众学习。二是间接途径,即从书本知识中吸取营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杜甫的经验之谈。多读、多记,涵泳其中,日积月累,词汇自然就慢慢丰富起来。


要使自己的高考作文体现词语生动的特点,在积累词语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即作文中需用什么样的词语,我们就应该积累什么样的词语。那么作文中需用什么样的词语呢?概括地说,就是新鲜、活泼、不老套、不死板、充满活力、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语,即生动的词语。


①使用形象性词语


语言的生动性,往往是与形象性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就如同形与影一样。换句话说,大凡生动的语言,往往就是形象化的语言,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建筑美,即有立体感。它能调动读者的形象思维,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的感觉。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由于两个词用得生动恰当、具有立体感,才使得作品成为千古流传的佳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的关键,就是动词的使用。动词使用得巧妙得当,就能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动作之间的细微差别,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传达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一种浮雕感。所以,行文中使用的动词,应该是准确的动词、具有生动的可感性、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寓含作者的爱憎感情。


②使用音乐性的词语


汉语是一种十分奇特的语言,它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一种音乐美。所谓音乐美,就是作者在写作时,利用汉字平仄的变化与音韵的和谐等声律特点,形成的一种抑扬顿挫的音律美,使文章情文并茂,音义兼美。行文过程中,注意声调搭配、协调韵脚、巧用叠字、讲究节奏等。


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乡心无限而人生有限,月缺有圆却人离难聚,怎不叫故乡亲子思绪百结呢?如今盈盈一水,咫尺天涯,离散的亲人要想寻点骨肉人伦之慰,也就只有“千里共婵娟”了。(刘棣华《月是故乡明》)


这段文字,对节奏的安排是很有特色的。第一、二句的节奏都是三、二、二,二、二式,第三句与第四句的节奏也相同,都是二、二、三、二式。第五句则发生了变化,是三、四、二、三式,等等。作者对节奏的安排十分巧妙,同异相间,快慢结合,长短交错。因此,诵读起来,音韵铿锵,琅琅上口,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2.句式灵活


句式,指的是句子的结构方式。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也可以用几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句式不同,语气情调也就随之变化,因此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也就不一样。例如:整句(如四字格等)使文句整齐,散句使文意流动。巧用口语,文章定显活泼之趣;巧用文言,文章自有古雅之风。所谓“句式灵活”,是指作者在写作时,根据语言环境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在不改变意思的情况下,恰当地选用句式,灵活地变换句式,使句式呈多样性,这样行文才会活泼、自由,不生硬,不呆板。常见的句式有以下几组: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长句与短句,常式句与变式句,单句与复句,口语句与书面语句,整句与散句等。句子按语气分还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要使文章的的句式灵活,注意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述一个意思,了解各种句式的特点、表达效果和语言环境的特点,掌握变换句式和选择句式的一般方法。


二、善于运用修辞


讲究语法,是为了把话说通,使文章文从字顺,这是对作文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讲究修辞,则是为了把话写美。所谓“把话写美”,就是要使文章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这是对文章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


一篇文章的优与劣,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言上的差距。造成这种语言上的差距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能否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因为运用修辞手法来美化语言,是使文章有文采的一种重要手段。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指出:“言以文远。”大意是说,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唐代的散文家李翱在《答王载言书》中也指出:“义虽深,理虽正,词不工者不成文。”意思是说一篇文章,即使立意深刻,道理得当,但如果语言不准确、不鲜明、不生动,那也不能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这些,都说明了修辞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同一个意思,用不用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考试说明》要求高中生能正确运用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要理解这几种修辞的作用和效果,在行文中准确使用。


1.掌握常见修辞的作用及效果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2.了解使用常见修辞的注意事项


比喻:要贴切、生动;要注意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喻的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的事物;


比拟:必须是自己强烈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与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协调一致;进行比拟的人和物或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相似或相近。


借代: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使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用人物的形体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的不同。


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要力求新颖。


对偶:要尽量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注意相关;要尽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拼硬凑排比的形式。排比是多项并举的,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让读者自己深思。后一种排比的句末要用省略号。


3.提高正确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恰当的能力。


在写作时,我们要培养使用修辞手法的自觉意识,更要不断提高分析、判断各种修辞手法使用得是否恰当的能力。因为这是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前提,同学们必须高度重视!


三、文句有意蕴


文章有文采的第三个方面的表现是“文句有意蕴”。所谓“意蕴”,就是指“内在的意义”或“含义”。所谓“文句有意蕴”,就是文句含蓄,即“意在言外”,“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有意蕴”,就是要求作者不将事物和感情说透道尽,对“意蕴”和道理,不作淋漓尽致的发掘,让读者依据语境去推断、去想象。


宋人黄庭坚在《题摹〈燕郭尚父图〉》中说:“往时李伯时为余作李广夺胡儿马,挟儿南驰,取胡儿弓引满以拟追骑,观箭锋所直,发之,人马皆应弦也。伯时笑曰:‘使俗子为之,作箭中追骑矣。’余因深悟画格。”这个李伯时的画技之高超,实在值得称道。他为黄庭坚画了幅画,画的是李广夺胡儿马后,弯弓射胡儿追骑的场面,但画中只出现了李广驰骑引弓的镜头,而没有画出“箭中追骑”这一结果。这正是李伯时的高明之处。这样画,表明李伯时深深懂得作画要有意蕴的道理。在这幅画中,李伯时虽然没有画出李广射中胡儿追骑的内容,但观画者却可以由李广“取胡儿弓引满以拟追骑”的动作、神情、射技等,推想出胡儿追骑将应弦而倒的结果。这也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在有限的画面中显示出广阔的景象和丰富的内涵,可以给欣赏者留下驰骋想象的空间。


画家作画,讲究有蕴藉含蓄,追求有包孕的片刻;我们写文章,也应该借鉴这种“画格”,讲求文句含蓄,有意蕴。费尔巴哈曾经指出:“聪明的写作方法是先把读者看做有头脑的人。不要把一切都说出,而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象事物的关系、条件和界限……”这段话道出了使文句有意蕴的秘诀:作者在行文时,要给读者留下思索和想象的余地。如果文章把什么话都说尽,或者把话说得太浮露,无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就不能使读者“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就剥夺了读者作“不尽之远想”的权利。


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曾经写过一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又名《讨武檄》),该文气势雄壮,词锋犀利,音韵铿锵,文质兼美,很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相传当武则天读到斥责其篡位夺权的段落时,竟然哈哈大笑起来,对左右说:这个骆宾王,要是在文中只说我坏,而不说我是如何如何坏,那就更可怕了。武则天在看这篇檄文时,为什么会哈哈大笑?究其原因,无非是在笑骆宾王把话说得太明白、太浮露,没有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看来这个武则天也懂得作文之道。这个传说,正好从反面告诉我们:文句要有意蕴,有“包孕的片刻”;否则,人们读后,只会感到味同嚼蜡。


巧用并举,妙写华章


我们先来看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片段:


有的眼泪是泪中有笑,有的眼泪是泪中有苦涩。有的眼泪在光滑的脸颊上一滑而过,有的眼泪却躺在深深的皱纹中,润湿着,不肯离去。有的眼泪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有的眼泪是枯井无波,却埋得深远。每一滴眼泪都有一个故事,每一滴眼泪都有它的含义,答案很多、很多,答案丰富多彩。(《泪的含义》2000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


当年推荐这篇文章的老师点评说:语言生动,句式灵活,文句有意蕴,仅就这一段来说,也是当之无愧的。这几段,总结了上文的内容,深化了主题。写作方法上,考生用了并举的形式:段,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句,用了对举的手法、对偶的修辞,使文章文采飞扬。


这里所说的“并举”,是指将有关联(相同或相反)的人物、事物、情感、哲理等,平行列举出来,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写作手法。从表达方式上看,有叙述式、议论式和抒情式;从修辞上看,有对偶、排比、反复;从表现形式上看,有引用式、化用式和铺陈等。


作文中运用这种并举的手法,可在发展等级上有所突破。并举的形式,可以使材料充分、语言凝练,句式灵活、节奏感强,意境深远、意蕴丰富等。


并举有下面几种应用形式,同学们不妨一试。


1.并举诗词、名言警句、凡人睿语,增强语句意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是何等的赞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又是何等的冷静与思辨。“盖将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又把思想上了哲学的境界。(《只缘身在此山中》 2003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


面对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就有不同的思想、态度。考生引用代表这些思想、态度的人所写的诗文,旁征博引,体现深厚的文学功底,使文章语言有一定的张力。


童真无邪的孩子说:“心灵的选择是把售货员阿姨找错的零钱送回去一样简单。”初涉人世的青年说:“心灵的选择是面对高官厚禄毫不动心,有铁一般的意志。”垂暮之年的老者说:“心灵的选择是昔日的竞争对手落魄不堪时尽力拉他一把的宽容。”《拷问灵魂》 2001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


例子中把有关心灵的选择按三个年龄段,依照从幼到老的顺序,立体的表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灵选择。扩大了材料涉及的范围,增加了语句的内涵。作为文章的引题部分,十分恰当、别致。语言简洁,入题迅速。


2.并举美学意象,营造深远意境


回到了家,夜色更浓了,就在这深邃而岑寂的夜里听雨吧。只可惜我借居的小楼没有梧桐的巨掌来承接这柔细的雨脚,没有李商隐的残荷来听晚唐的烟雨蒙蒙,没有如扇的芭蕉滴答着清脆的雨声来迎合我的心情,甚至也没有故乡老街葱葱槐叶磷磷绿瓦来撑起这潇潇夜雨城市……听听这雨声,却像是有谁在窗外低吟一阕泠泠的宋词,千年的岁月,浸透小楼的幽窗,开启我小小的心扉。雨,用她那独特的韵律敲打着我的心灵。(《雨的夜晚》任崇喜 《 新民晚报》2003年04月24日)


例子中并举出夜晚听雨的感受,展现出一组优美的意象:梧桐细雨、残荷听雨、芭蕉夜雨,营造了一种深远的意境,让人联想古诗的意蕴,沉入作者设计的孤寂情感中,引发共鸣。


3、并举事例,营造历史的厚重感


袭人的寒风沿着漫天枯黄的野草卷来,我在苍茫的幽幽古道上,寻找着千百年来被遗忘和丢弃的珍宝。


那是一种怎样的奇思,会将真理埋没在幽僻的山谷,若不是有夸父追日的决心,怎有人能将它觅到。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是洛阳古道上响彻云霄的感叹,还是阮籍穷途惊天动地的恸哭;是哈姆莱特站在崖边生存或者毁灭的抉择,还是千里孤坟,昭君幽咽琵琶的怨怒。


我不知道亲缘对我意味着什么?莫不就是我的姓氏和血统。那么真理又意味着什么?难道仅仅也就是一种痴迷的执著。我不知道“文敌诗友”的白居易、元稹是怎样作出这种两难的选择,更无法想象那个为江州司马惊起的大诗人怎不受到“文敌”的牵绊,反而泪溅湿青衫。(《真理只有一个》 2003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


例子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人物、事件),材料典型而富有新意,结构谨严而挥洒自如,显示出考生不俗的认识水平和文学素养。选段紧扣情感因素与认知的关系,用历史事例证明“真理只有一个”的论点,所以人类必须挣脱感情因素对认知影响。内容充实,用笔灵活,在理性的表述中洋溢着诚挚的感情。


4.细腻描景,使语言具有画面感


喜欢荷,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它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它的濯清莲而不妖,喜欢它的柔情似水……


暮春三月,白花争努,牡丹芍药,妍丽妩媚,使人为只震惊;夏季炎炎,紫罗兰、玉兰散发淡淡幽香,祛除夏意,让人心旷神怡;秋高气爽,菊独傲枝头,正直傲洁油然而生;隆隆寒冬,梅独自争妍,不畏严寒,吐放清香,赞美之词不可胜数。但是,我仍固执地认为莲才是完美。(《我相信你》2003年高考全国卷优秀作文)


例子中对荷花的描写细腻有情,对其它花的描写概括、有条理,两类对比,证明人的认知与感情的关系。选段极具画面感,似乎闻到呼之欲出的鲜花的香味。


5.并举反话,使文章诙谐有趣


规则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道德,规则是无法技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规则的人定的,如何严密也不能过到“天衣无缝”。若没有道德的支撑,规则是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的长椅上好了;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你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画那么简单了。律师们大可钻法律的空子,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事情弄得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飞雪”了。(《规则与道德》2002年高考北京卷优秀作文)


考生行文中,正话反说,幽默诙谐,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行文活泼,语句错落有致,使论证更加有力,说理更加明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在写作中用巧拟标题、选抓细节、变换句式、巧用修辞和妙引诗句等方法,给作文语言添彩。


过程与方法  借助选文的比较,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鼓励交流协作、现场运用方法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留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用优美的语言表达生活。


教学重点  学习给作文语言添彩的具体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在作文中运用具体方法进行写作。


教学方法  比较、鉴别、交流、评析。


教学过程


一、 对比阅读,明确要义


1、故事激趣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经过的人没看见他似的走开了。  


有一天,一位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


问: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


明确:“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运用反衬的修辞手法,衬托出盲人的悲哀,更能激发人的同情心。


2、高考作文必须有文采,才能吸引阅卷老师。下面的同类作文中,哪个文段更有文采,更吸引阅卷老师?为什么?


例句一: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变得追求利益,而忘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中国难道不会衰败吗?莫让传统文化消失。


例句二:朦朦月光,我手捧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起一片最热的;芳芳鲜草,我摘取一束最绿的。面对众多的中华文化和最优秀的传统工艺,我们又该怎样选择?应该留下我们的传统文化。


例句三:夜空中,焰火四射,耀人耳目,随之一现即逝,归于沉寂,这是科技的力量:强大、耀眼、转瞬即逝。茶杯中,新叶浮动,清香扑鼻,随后细细啜饮,心醒意豁,这是传统的力量:平实、温润世代流芳。


学生分析比较文采的有无与优劣。


明确:没有文采的语句不能让人眼前一亮,而徒有光鲜形式没有思想的语句会让人心生厌弃。


3、文采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调动自己的感官积累、推敲、锤炼语言。


《高考考试说明》:语言要用词生动、句式灵活、 善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二、审清文题,拟定标题


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痛感新闻”扑面而来;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


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而亡;


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  


有人说,这些新闻,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也有人说,正是这些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人说,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才是。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师生共同探讨哪一组标题切题和有亮点。


第一组:《生命来之不易》《正视磨难》《守望自我》《心若坚强何惧风雨》《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该何去何从》


第二组:《新闻有价值》《社会需要反思》《“痛感新闻”之我见》《论“痛感新闻”》《新闻的意义》


第三组:《我自静默向纷华》《有了疼痛,才能醒悟》《我痛,所以歌》《淡定面对,方能成长》《唯有破壳之艰,才知温暖不易》


 三、寻幽探径,增添文采


1、祖国的语言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不同的语言表达,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请鉴赏《我的同桌》中的两段文字,看看那段文字写得更精彩。


(选文1)不清楚跟她坐在一起是好是坏,反正我只知道跟她坐在一起,随时会耳膜爆炸,为什么?因为她是班上有名的大喇叭,只要她轻轻地发出一声,就要把人吓死。不明白为啥她那嗓子会那么厉害,真是“一鸣惊人”。


(选文2)日子很快过去。印象中,每天晚修铃响起时,她就会问我:“准备好了吗?”我点点头,双手捂住耳朵。不一会儿,耳边骤然响起:“快!交数学作业了——”其声如雷霆乍惊,即使最懒的同学也会乖乖地交作业。


引导学生点评,选文2运用语言、动作的描写和修辞手法让文段语言更显生动形象。


“精彩” 语言的基本特征:具体可感,鲜明生动,富有情韵。


让作文语言添彩的具体方法:选抓细节、变换句式、巧用修辞和妙引诗句等。


2、选抓细节。


⑴请学生比较阅读两段文字《跳高》,感受选抓细节描写给作文语言带来的效果。


(选段1)比赛的哨声响了,只见李广同学向前飞奔而去,在离横杆不到半米的地方,他纵身一跳,一下子飞过了横杆,打破了校运动会的纪录。


(选段2)哨声响了,李广同学原地蹦跳了几下,习惯性地压压左腿,再压压右腿,直起腰,深呼一口气,这才迈出轻快有力的步伐,向跳高架冲去。当快接近跳高架时,一个急转身,双脚一蹬,两个动作几乎同时完成。观众还来不及眨一下眼睛,他的头部肩部就已越过横杆,再一挺胸、收腹、翘腰,好一个“背越式”。“成功了!”破了校纪录,四周一片掌声,震得跳高架上的横杆似乎也在跳跃。


明确:抓细节描写可具体再现精彩场面,语言变的具体可感。


⑵课堂练习:试一试,你的语言也能生动起来——选抓细节,让下面一句平实的语言变得生动、具体。


期中考试快到了,课间同学们都抓紧时间拥在办公室里问题。 


 ⑶学生四人一小组,捕捉这一场景中的细节,相互讨论,一人执笔写成段,反馈交流,感受“细节描写”所带来的效果。


2、变换句式。


⑴扩句练习。


原句:正能量温暖人心。


文采句:正能量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温暖;正能量是一棵屹立在沙漠的胡杨,使心劳力疲的人看到希望;正能量是一曲鸣响在脑海的古筝,使奔波劳累的人内心恬静。


小结:选取最恰当的喻体,凸显本体的特征与作用,多加修饰语等。


⑵仿句练习:认“痛感新闻”为例,阐释良知是什么。


良知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铮铮铁骨;良知是                                           ;良知是                                            。良知是人性中最璀璨的光芒。只有坚守良知,高举正义,明天才可能风和日丽,阳光灿烂。


良知是面对饥饿的孩子,将一个馒头一分为二;良知是看到晕倒在地的老者,拨打求救电话的善行;良知是                                   。良知是心中的善念,手中的善行,大可安邦,小可修身。


小结:运用想象,化抽象为形象。


⑶ 朗读下面的语段,分析好在哪。


如果不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客观报道,和平年代的人们还会记得战争的血腥,警醒战争的再次降临?如果不是《海豚湾》的真实记录,品尝美味佳肴的人们会想到海豚的惨叫,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不是《道德观察》的鲜活案例,悠然自得的人们会反省人性的卑劣,警惕自己重蹈覆辙?我们渴望光明与温暖,我们希望文明与有序,但我们不能否认世界有阴暗存在。正如鲁迅揭露中国人的劣根性,只是为了寻找救世之良方。


小结:句式变化,表达强烈的感情;借助关联词,表现逻辑性。


句式举例:“难道……难道……”“当……当……” 关联词语,体现句子逻辑关系:“尽管……但是……”“之所以……是因为……”“如果……怎么会……呢?”“假如……就能……吗?”“……然而……”等。


3、巧用修辞。


⑴请学生比较阅读两段文字《责任心》,感受巧用修辞给作文语言带来的效果。


(选段1)责任心是指人们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心情。


(选段2)责任心是朱镕基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就职宣言;责任心是习近平主席为国解忧、心系百姓的匆忙脚步;责任心是药学家屠呦呦淡泊名利、潜心钻研的碧绿青蒿;责任心是断臂刘伟挑战自我、脚奏琴弦的华美乐章。


明确:巧用修辞,使诠释对象形象生动,语言富有情韵。


⑵课堂练笔:巧用修辞,用形象的语言诠释 “魅力”。


⑶展示老师用修辞对魅力的诠释:魅力是滴水穿石的坚持,是种子顶破泥土的执着,是梅花迎寒怒放的风采 ……魅力是迈克尔·乔丹的临空灌篮,是球王贝利的飞脚抽射,是拳王泰森的刚劲出击……魅力是六弦琴上跳动的和谐音符,是调色盘里翻飞的斑斓油彩,是笔墨之间流出的优美语句……


4、妙引诗句。


⑴请学生比较阅读两段文字,感受“妙引诗句”给作文语言带来的效果。


(选段1)我向往悠闲,我喜欢纯净,我心仪静谧,我追求祥和……


(选段2)我向往“采菊东篱下”的那种悠闲;我喜欢“清水出芙蓉”的那种纯净;我心仪“明月松间照”的那种静谧;我追求“低头弄莲子”的那种祥和……


明确:妙引诗句,不仅显文学功底扎实、而且使文章表意具体鲜明,增添语言情境美。


⑵课堂练习:根据语境,妙引诗歌,写一个精彩的句子。


面对泰山,杜甫写下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面对黄河,        ;  眺望江水,        ;面对古迹,        ;漫步田园,             ;  面对友情,       ;体悟亲情,             。  


学生练笔,反馈交流,感受“妙引诗句”所带来的效果。


四、学以致用,展示才华


1、运用今天学习的出彩手段,将短文填补当当语句,并修改黑体部分,使整个语段有文采。


挫折是什么?失败者说,          ;怯懦者说,         。 而我说,            。


生活需要挫折。孟子的话大家还记得吧。这是在告诉我们,挫折是一所大学,能激发人的斗志,磨砺人的意念。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贤士都是在挫折中成就不平凡的事业的。  苏东坡当官不顺利,走了很多弯路,但他不怕挫折,在失意中走向成熟。贝多芬耳聋,他克服困难,吃了很多苦,成了钢琴家。爱迪生也是一样失败了一千多次,但他不怕失败,最终发明了电灯,成为了伟大的发明家。        


是挫折,使他们平静的理想之湖激荡起壮美的浪花;是挫折,使他们和缓的心灵之曲奏鸣出雄壮的乐章。挫折是一笔财富。生活需要挫折!


改动的范例:失败者说,挫折是被击倒后的泥潭;怯懦者说,挫折是充满坎坷的道路。而我说,挫折是成功背后的台阶;挫折是光辉背后的汗水;挫折是实现梦想的必经道路。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面对仕途的失意,苏东坡淡然处之,携着“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情怀 ,终于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诗篇。面对耳聋的痛苦,贝多芬顽强拼搏,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无畏呐喊,终于奏出了《命运交响曲》。面对多次的失败,爱迪生坚持不懈,道出“我已找到一千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的乐观心声,终于给世界带来了的光明。



2、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图文导学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