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秋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班班通平台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1-12-24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教材分析全解

部编六上语文电子课本

1《草原》朗读+知识精讲

2《丁香结》朗读+知识精讲

3.古诗《宿建德江》朗读精讲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花之歌》

5 七律●长征

6.狼牙山五壮士

7.开国大典

8※.灯光

9.竹节人

10.宇宙生命之谜

11.故宫博物院

12《桥》

13《穷人》

14.在柏林

15.夏天里的成长

16.《盼》

17.古诗《浪淘沙》

17.古诗《江南春》

17.书湖阴先生壁

18.只有一个地球

第一单元教案

1.《草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自主读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形式,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积累美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境界、回味、洒脱、拘束、羞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象,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

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毯、陈、裳”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草原、线条、柔美、襟飘带舞、热乎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4.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展开想象,再现情境。

3.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草原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草原图片,播放背景音乐(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引领学生进入草原的氛围之中。

导语:同学们,有一个地方我特别向往,那儿天蓝地绿,有奔驰的骏马和雪白的绵羊。如果你到了那儿呀,一定会被那里无边无际的绿色所震撼。你们知道我所说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吗?对,就是辽阔的大草原。现在,就让我们用眼睛、用耳朵,去感受一下草原的美吧!

2.出示课题,说说美丽的草原。

预设:学生见了课题,可以让他们说说最想了解草原的哪些方面。如:草原的景色如何?草原的人们有什么特点?草原上有哪些风俗?从未见过草原的人来到草原可能会有怎样的感受?然后再请去过草原的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解答一下。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老舍以市民生活特别是城市贫民的生活与命运为题材,创作了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二马》,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剧本《茶馆》《龙须沟》等。这些作品大多语言通俗浅显,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绿毯  境界  陈旧  鞭子  衣裳  襟飘带舞  彩虹  马蹄  豆腐  拘束  羞涩  摔跤  忍心  洒脱  飞驰  微笑  勾勒  目的地  蒙古包  好客

◆需注意的字音:

“陈”是前鼻音,“涩”是平舌音,“裳”要读轻音。注意多音字“勒”“的”“蒙”“好”,可利用查字典的方法进行音义辨别。

◆需注意的字形:

“涩”的右半部上边是“刃”,不要丢掉一点;“腐”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微”的偏旁是“彳”,不是“亻”。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

◆书写指导:

[毯]“毛”竖弯钩要舒展,托住“炎”;“炎”末笔捺变为点。

[虹]“虫”的“口”略扁,“工”的两横上短下长。

[羞]“ ”撇宜舒展,“丑”略扁。

[微]“彳”的竖从第二撇的中部起笔;“ ”的横笔均向右上倾斜;“攵”的末两笔撇、捺要舒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抓住关键词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与同学交流。

(2)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

概括: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绘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接着又展示了人们欢迎远方客人和草原联欢的隆重场面,最后写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用简洁的话可概括为: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过渡:课文第1自然段可谓是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课件出示重点语句,教师相机指导。)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学生选择、比较词语: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清鲜”更突出“鲜”,可见草原的空气非常好;“明朗”除了“晴朗”之意,还给人一种明丽、开阔之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

②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含义,感受作者在此景之下的愉悦心情。

③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板书“一碧千里”,解释词语:“一”是“全”和“都”的意思,“碧”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辽阔无边,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②出示草原“一碧千里”的图片,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表示“绿”(如: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引出“翠色欲流”。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重点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三个词语。“渲染”和“勾勒”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画出轮廓。(教师可分别出示运用“渲染”和“勾勒”绘画技巧的中国画进行对比,以加深理解。)“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富有生机。老舍先生将草原比作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②写法提示:“那些小丘的线条……云际”是直接描写草原景色,“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则写了作者的感受。这里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常常自然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上面讲解的“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也是类似的写法。

预设:“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想象“翠色欲流”“流入云际”是怎样的画面,指名说一说。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回味”即细细地回忆,品味。草原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这里风光如诗如画,因此连牛马都似乎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可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拟人句。)

小结:同学们,通过品读这些句子,我们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我们可反复地朗读文中优美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同时,还要学习其中的一些修辞手法,感受文字表达的优美。如果同学们没有去过大草原,可以多看看草原的图片,结合本课文字,展开想象,你一定能感受到草原美丽而独特的风光。

4.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www.1ydt.com

教师:作者在写这段文字时,从草原的天空写到天底下一碧千里,这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远处的小丘写到近处的羊群、骏马、大牛,这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同学们在背诵时,可以抓住关键词,按照写作顺序来背:(天)空气——天空——(地)天底下——羊群——小丘——(感受)这种境界——在这境界里——。

预设:可采用师生共背、同学互背等方式。若有学生能流利地背诵下来,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背诵,并加以点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碧绿与美丽。在这样美丽的地方,又生活着怎样的人呢?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又会怎样迎接与招待老舍先生与他的朋友们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看一看。

今天的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重点学习了第1自然段,掌握了背诵这一自然段的方法。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去过大草原的______和我们分享了他眼中的草原美景,描述得相当生动;________朗读课文时特别流畅、特别有感情,看来课前预习的时候一定在朗读上下了一番功夫;________的发言也很有自己的想法,说明他能开动脑筋想办法。)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和蕴含的感情。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体会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重温“风光美”。

(1)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指名背诵第1自然段。

(2)让学生简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草原风光美的。

(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风光美,但大草原除了景美,这里的人更美。草原上的人们非常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人情美。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自读自悟,交流印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圈画重点。

阅读与思考:用“~~~~~~”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关于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小组合作交流,品读自己找到的语句,说一说蒙古族人民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学生汇报交流结果,说说阅读后的印象和感受,教师相机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①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热情好客)

②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哪几层内容?发挥想象,将它们想象成一幅幅画面,给每层内容加一个小标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喜迎远客图、主客相见图、主客联欢图、依依话别图。)

预设: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简单了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这里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一幕幕情景想象成一幅幅画面,表达准确即可。

(2)师生共同品读重点语句。

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眼前所见之景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可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比喻句。)

②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预设:引导学生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他们在现场,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预设:教师示范读,读出这句话中的深情厚谊。再请学生读,引发思考:读这个句子,大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声,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和热情。)

④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如何理解“会心的微笑”?)

明确:主人和宾客间可能语言不通,但是音乐是没有语言的界限的,友谊是没有民族的界限的,美妙的歌声里传递着友爱、理解,大家不用语言交流,也可以感受到,所以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⑤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预设:出示套马、摔跤、民族舞蹈图片,让学生了解蒙古族同胞特有的活动。这些都是蒙古族人民最喜欢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人民力与美的展示。

3.情感升华,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过渡: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候,此时作者与朋友们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蒙古族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的蒙古族舞蹈依然回旋不已。主客的手紧握着,握住不散,那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这正是——(出示课件)“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逐字逐句理解。『www.1ydt.com

“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是指蒙古族人民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下,在那天涯碧草之上,大家亲切地交流着。

(2)学生试着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谊很深,哪里舍得马上就分别呢?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3)体会这句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处处都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预设:可引导学生先逐字逐句理解,再说整句诗的意思,可以分几个学生来说,也可以只指名一个学生来说。通过近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应能较好地理解这句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了,但可能还是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来,所以需要教师有技巧地进行引导。

4.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明确:草原是蒙古族同胞的家园,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风光美,后面写了人情美。风光美和人情美都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的赞美和依恋,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因此以“草原”为题。

(2)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小结:《草原》这篇文章要多读,有感情地读,读出其中的美感和情感。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置身于老舍先生笔下的大草原中,那里的美无处不在,天美、地美、牛羊美,人美、歌美、舞蹈美……但是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写于五六十年前,今天的大草原又是怎样的呢?如果有机会,希望同学们能亲自去大草原看一看,也来写一篇自己的草原游记,记得到时候要与大家分享哦!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草原是蒙古族人民美丽的家乡,在每个热爱家乡的人的眼里,家乡都是最美的。不一定只有辽阔的草原和碧蓝的天空才是美的,我们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美丽的风景、美丽的人情。请你仔细想一想,你的家乡美在哪里呢?

1.出示小练笔: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物。

要求:100—200字,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用情景交融的写法。

提示:在《草原》一课中,我们赏析了一些比喻句和拟人句,这两种修辞手法使句子表达更生动,可以进行借鉴;情景交融则是《草原》的主要写法,要把写景和抒情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注意抒情的穿插要安排合理,不可太生硬。

2.交流小练笔作品,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实录:

◆品读优美语句(教学重点)

师: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觉得这一句写得非常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境一般。

生: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可以让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而羊毛也是这样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的大花,简直太形象了。

师:同学们再反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作者用得最为巧妙?

生:我发现了,是“绣”字!羊群本来是因为吃草而随意地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地给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花。这块巨幅地毯上的图案在不断变换,真是美极了。

师:请同学们看着课件,也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给无边的绿毯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无垠的碧波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湖面上漂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

师:是啊,这样的仙境怎不令人惊叹,怎不令人感到舒服呢?

生:我觉得这一句也写得很美,“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成群的牛马生活在这样的草原上,简直是惬意极了,它们一定在品味这种幸福的生活。

师:你体会得真好。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水草丰美的草原上青草的甜美,感慨生活的无忧无虑。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草原上明朗的天空和清鲜的空气,没有一点污染,真令我们心旷神怡。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们就生活在这幅画中!

师: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正是由于这些优美的描写,才给了读者如此丰富的联想,让我们和作者一样,深深陶醉于草原的美景之中,和作者一样惊喜不已,赞叹不已。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赏析:美文美读,如何让优美、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感动学生?品词析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此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优美语句来体会草原之美。学生在富有个性和积极思考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句子、丰富语言、培养能力。教师为辅,学生为主,教师用了精练的提问与点拨来触动学生的思考开关,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感悟,有个性的表达,充分展示智慧潜能。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抓住自己喜欢的词语去发现美、想象美、表达美,同时鼓励学生在文本之外进行更生动的想象,既理解了修辞手法的妙处,也拓宽了思维能力。

2.《丁香结》

教学目标:

1.认识“芭”、“妩”等5个生字,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伏案”等16个词语。

2.抓住描写丁香的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内容,从色彩、形状、香味等方面加以感悟与体会。

3. 感悟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并结合实际,谈谈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丁香的美,并体会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2难点:抓住结尾“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深入理解,明白道理:人要以豁达胸怀对待生活中的“结”。

教学准备:

1.准备丁香的图片。

2.准备赞美丁香花的古诗。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出示丁香的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永葆青春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知道这花中的含义。

 2.师板书课题 2.丁香结

3.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puXuewaNG.com』

①参差( cēncī)芭蕉(bā)衣襟( jīn)妩媚(wǔ)

②“薄”是一个多音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音,一个读bo,当“迫近、靠近”讲,组词是日薄西山;还有的当“轻微、少”、“不强壮”、“不厚道”、“看不起”等意思,组词是“广种薄收”、“单薄”、“轻薄”、“厚古薄今”等;一个读bo,组词是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还有一个读音是bao,表示感情冷淡、不浓、不肥沃等意思。课文中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幽”是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山”,里面是两个“幺”。

“案”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安”,下面是“木”。

“薄”要与“簿”相互比较,可以通过组词的形式来辨析,“薄”组词是“薄饼”,“簿”组词是练习簿。

“糊”:左右结构,与“米”有关,形容非常黏稠、混沌不清的状态。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查词典或工具书理解“参差”的意思:是指不齐;早晚相差。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妩媚”的意思是:姿态美好可爱。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愁怨”的意思是:忧愁怨恨。

③运用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点缀”的近义词有:装点、装饰、装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形状、颜色等描写了丁香花。(主体是写丁香花的外形)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以及由丁香结谈感受。(主体是写丁香花的感悟)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丁香的形态、香味以及颜色都给作者带来美好的回忆,接着从诗句入手,由微雨引发丁香“结”,从而感悟生命总有“结”,需要有豁达的胸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吗?学生总结,老师概括:

一、赏花二、悟花

 3.导入新课。课文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丁香花”来写的,丁香花一直是作者心中的“花”,接下来请走进“赏花”感受一下花的美,体会一下丁香花的独特魅力。

二、学习“赏花”,发挥想象,体会花的美丽。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花美的语句,并发挥想象,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丁香花像什么呢?给你什么感觉呢?你喜欢哪个字,或者词语呢?

②出示丁香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交流学生的想象和感受。

生:“星星般”写出丁香花的小、可爱,就如同星星一般顽皮,真惹人喜爱!

生:“窥”这个字太生动传神了,写出了丁香花的的活泼可爱,也说明了丁香花的小,不大引人注意,总而言之,是充满活力的!

生:“缀满”说明了丁香花的数量多,充满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让人看了以后感到一种振奋!

老师相机出示语句。『puxuewang.com』

(3)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①“月光下的潇洒”、“紫的朦胧”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发挥想象。

②“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又是一种怎样的香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谈谈你的理解。

(4)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生:丁香花有白有紫,总是朦朦胧胧的,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在这仙境中,怎能不让人展开神奇般的想象呢?想到了嫦娥与玉兔,想到了蓬莱岛……

生:说丁香花的香啊,真的很神奇!不是桂花香的那般浓烈,又不是迎春花的那般单薄,它香得比较特别,只要用鼻子一嗅,那香味就飘出来了。更别具一格的是,香味中还伴有甜甜的感觉,真美!

(5)出示句子: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①感情朗读,在读中想象画面,感受丁香花的独特韵味。

②“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你是如何理解的?

(6)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谈一谈。

生:表面写出来丁香花的多,实际上在讴歌丁香花的生命力很旺盛,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花,让人越看越精神振奋!

生:作者发自内心的喜欢丁香花,因为花儿给了她灵感,给了她创作的激情和希望,所有作者在丁香花中构思自己的文学梦。

 2.总结课文第一段,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丁香花呢?

梳理关键词:形态颜色香味感受

三、理解“悟花”,发挥想象,感悟主题内涵。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丁香花成为“丁香结”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1)发挥想象,找出原因。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2)谈谈这样写的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地写出丁香花的花苞之样子,自然过渡到写“丁香结”,与上下文浑然一体。

2. 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由古诗句展开想象,想一想古诗中“丁香结”常常表达什么?

(1)学生阅读古诗句,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2)由古诗句展开想象,谈谈理解。

生:作者先写芭蕉不明白丁香花的心思,接下来通过一幅画面告诉人们答案:“丁香空结雨中愁”!这画面中有雨,有多愁善感的雨,这不就写出丁香花的怨愁与理不断的思绪吗?

(3)明白作者将丁香花与细雨迷蒙连在一起写的妙处。

通过写丁香花,通过写细雨迷蒙的画面,说明丁香花有许许多多的愁怨,许许多多理不清的忧愁。作者仅仅在写丁香花吗?

不,是借花抒情,借丁香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怨,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忧愁。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作者不仅仅借花抒情,而且借花喻理,在丁香花里,作者又有什么生活感悟呢?请找出来读一读。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1)自由朗读,轻声说一说你的理解。

(2)交流:阅读这一段话,你获得了哪些生活感悟呢?

生:人生就在愁怨中,不要因为愁,忘却了生活的味道,可以这样说:没有了愁怨,生活本身就不完美!

生:人生中离不开怨愁,但不能一味地怨愁,只要我们找到生活的快乐,就会打开心结,让自己快乐起来。怎样才能打开人生中的心结呢?就是要有豁达胸怀!

生:我觉得人生中的愁怨固然有,但这只是生活里的一个小插曲!只要我们有梦想,一切小小的结终将会打开的,因此不要忧愁!

4.出示古诗句,读一读,谈一谈你的理解与感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文后的题目。

 

板书设计

丁香结

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

人生才充满乐趣

 

教学反思:

  1.出示丁香结的图片,阅读描写丁香花的语句,展开丰富的想象,从想象中感悟出丁香花儿的美,感悟出丁香花儿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要引导学生抓住字词、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感悟。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中的古诗句,想象画面与意境,初步理解丁香结的含义,接着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深入理解,畅谈自己的体会,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样会让学生懂得“借物喻理”的写法,而且明白其道理。


3.《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像比树木还低些,使心情更觉压抑,只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才思敏捷的诗人苏轼用诗句捕捉到西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将它们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学习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虽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词人却把这些形象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词中也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的教学设计主要注重朗读、想象和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词的意味和意境的美好。同时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字词、诗句含义的方法,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同时,明白“诗以言情,诗以言志”,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丽景色;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4.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明诗意,悟诗境”,引导学生想象三首诗词所描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会写“德”这个生字。

2.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美的意境,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苏轼共同经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同学们要充分调动想象力,这样才能入诗、入画,感受自然之美、诗歌之美。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两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今属浙江省建德的一段江水。诗题合起来就是“在建德江留宿”的意思,结合课本插图,作者“宿”的地方是小船。“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西湖边;“醉书”是指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可见这首诗是作者于六月二十七日这天,饮酒微醉后,在西湖湖畔所作。)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学习《宿建德江》一诗,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故事激趣。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清幽境界,清淡简朴,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孟浩然一生好学,交际广泛,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张九龄等交往甚密。其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等,收录于《孟浩然集》中。

(2)写作背景。(www.1ydt.com

《宿建德江》一诗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此前,孟浩然一直在鹿门山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730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

(3)孟浩然求仕的传说。(可以用纸稿的形式发给学生阅读,也可以简洁地讲一讲)

孟浩然一生并未入朝做官,早年也一直在鹿门山隐居。他天性与世无争,淡泊名利,但也并非没有“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相传有一次孟浩然去省中拜访王维,不料玄宗皇帝亲自到这里来视察了。本来,省中是办公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招待朋友呢?所以王维就让孟浩然暂时藏在床底下——因为工作人员有时要值夜,所以省中有床,这在唐朝是有记载的。等到皇帝来了以后,王维一想:我把他藏起来,万一有一天被皇帝知道了,这可是欺君之罪。于是他马上就向玄宗禀报说:“今天我有一个朋友孟浩然来这里了,他知道本不该来,不敢见您,所以藏在了床下。”玄宗说:“我也听说过孟浩然,这人的诗写得不错,叫他出来好了。”等孟浩然出来后,玄宗就让他念一首诗给自己听,孟浩然就念了一首《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北阙”是指北方的朝廷。因为他来到长安考试没有考上,所以很不得意。他说:从此以后我不要再上书求仕了,我要回南山隐居到我的草庐之中。我这个人真的是没有什么才干,所以虽然是圣明的君主也不用我。因为我体弱多病,老朋友们也跟我疏远不来往了。现在,我头上已经长了白发,催促着我一步步走向衰老了。春天已经来到,和暖的阳气逼走了旧年的寒冷。我心中有一种长久的怀思向往,这使我不能成眠。晚上辗转床榻间,就看到窗外月光下的松树的影子,只觉得一片空虚。这本来是他贫穷、衰老、不得志的一些牢骚话,结果皇帝听罢就说:“卿自不求仕,朕何尝弃卿!”——当初是你自己不出来做官,不参加科举考试,怎么说是我抛弃了你呢?所以玄宗很不高兴,而孟浩然也一直没能得到一个做官的机会,他的第二次长安求仕又失败了。

预设:《宿建德江》一诗中满含“客愁”,教师可不用详细讲解写作背景或作者生平,因本诗重在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但知其人方可明其情,对孟浩然特殊的生活经历可简要介绍,以助学生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2.初读古诗,疏通诗句,明确节奏。

(1)学生借助拼音学习生难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律。

过渡:同学们,请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前两遍争取把字都念正确,后两遍争取把诗句读通念顺,可用铅笔试着断句。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教学生字、易读错字。

◆生字:德。“德”的笔顺较多,注意右下部“心”上有一横,不要漏写。

◆易读错字:泊。“泊”是一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bó和pō,通过读诗句可知这里指的是“停泊”,所以要读成“bó”。

(3)教师朗读古诗,学生边听朗读边划分节奏,模仿读,读出停顿、节奏、韵律。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小组自由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与交流:①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画上问号。

②小组内讨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③观察课文插图,你印象最深的景物是什么?它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2)欣赏图片,理解诗句。(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A.对照插图细细品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教师相机板书:小舟、烟雾、沙洲、日暮、旷野、低树、江水、明月。)

过渡:同学们说得很全面,基本上概括了诗歌中提到的所有景物。那么这些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我想大家应该和我的感觉差不多,是孤独、寂寞、冷清的。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生齐读)

B.理解“移舟泊烟渚”。

这一句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移舟”,移船近岸的意思;“泊”,指停船夜宿。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一方面是点题,另一方面也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做了准备。)

C.理解“日暮客愁新”。

①这句诗中的“客”指谁?(诗人)

②这句诗中的关键字是哪个字?(愁)

③你觉得诗中是怎样的一种“愁”呢?(思乡之愁,孤独之愁,一种前途渺茫之愁。)

预设: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候,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过渡:孟浩然在另一首诗中写道:“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他虽然没那么执着于做官,但回顾自己的一生,除了诗文,也确实没有什么值得说道的成绩。诗人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这么多年来游历四方,壮志未酬,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学生读诗句)

◆背景知识拓展:

行旅诗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是一首典型的行旅诗,先要理解古人的行旅,我们才能读好这首诗。古人写行旅的诗文极多,同学们可能不明白,为什么古人要这么大写特写行旅之苦呢?现代意义的旅游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可是古人的行旅与现代的旅行完全不是同一概念。古代的文人总是形迹匆匆,有的是求学,有的是赶考,有的是省亲,有的是奔丧,最多的是赴任。我国古代多数时间实行的是流官制,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在一个任职干上个二三年就得调离,而且讲究南人北相、北人南相,家在北方的偏让你到南方,家在南方的偏得到北方赴任,为的是防止结党营私。更有遭到贬谪的,那就得到边远的地方了。那个时候,没有公路,没有火车,好的有舟船、车马,差的就得用脚量了。动辄数月,多则数年,许多人的生命是在行旅中度过的。有名的大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可以说都是逝于行旅的。所以,身在异乡的诗人在行旅之中生出种种愁绪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D.教学“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①这两句诗写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空旷、孤寂、宁静、清远。)

②第一句描写远景,天为什么比树还低?第二句描写近景,月亮为什么与人接近了呢?

明确:天并不比树低,只是因为原野极为空旷,放眼望去,远处的天仿佛比树还要低些;月亮也并不能和人接近,只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江水里,仿佛就与人接近了。

③讨论:“江清月近人”一句中,“近”字该如何理解?仅仅指实际距离的“近”吗?

明确:就字面意义来说,“近”确实指月亮的倒影映在清澈的江水里,仿佛与人接近。但结合作者当时的心境,还可以理解为“精神、情感上的接近”。诗人当时孤身在外,举目无亲,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而月亮虽然远在天边,却像朋友一样陪伴着他,所以作者感觉它非常之近,这是一种情感上的亲近。这种理解是提供一种思路,可能有的学生还会认为这里的月亮不是指水中的倒影,而就是实指天上的月亮。在这次讨论中,结果其实不重要,而要引导学生在争论之中能提出疑问,分析、争论、感悟,从而加深对诗的认识。

④指名学生说诗意、悟诗情。

小结:“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第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⑤学生齐读,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诗。

朗读指导:注意全诗的朗读基调是深沉的,于深沉之中又有一种安慰。

(3)课堂延伸,文化积累。

过渡: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因为思乡,李白曾经这样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为思亲,杜甫曾经这样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因为愁眠,张继曾经这样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也是因为满腔愁情,孟浩然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于是有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样的千古名句。同学们,诗人笔下的月亮还有着怎样的寄托呢?大家可以课下搜集一些关于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4.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整首诗赛读,背诵积累。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3)指名背诵。注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富有韵律。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过渡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谈感受。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空旷的郊野、辽远的天空和天上的明月,给人一种凄清、寂寞的感觉。现在,让我们一洗“愁”态,去感受一场酣畅淋漓的暴雨,去感受一种别样的自然图景。我们将要学习另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诗人苏轼笔下的这场暴雨有着怎样的奇趣。

2.解诗题,明背景。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醉”该如何解释?(是饮酒后醉的状态,还是陶醉于景色之中?学完整首诗后再回到此题的讨论。)

(3)诗人是何时写下这首诗的?(检测预习效果,对诗人及写作背景学生可略做了解。)

①出示课件“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

②简介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3.初读诗歌,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主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正音。

预设:提醒学生易读错的音:“卷地”的“卷”为三声;“忽吹散”的“散”为四声。

(3)指名读诗,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4.出示自学提示。(www.1ydt.com

阅读与交流:①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画问号。

②观察课本插图,再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③小组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引导赏析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做好批注。

(2)展示交流,品读诗句。

过渡:老师在刚才的巡视中发现我们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各抒己见,认真专注,我特别欣赏大家的学习态度。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学习成果和大家交流呢?大家在说的时候可运用下面这个句式。

读了______句,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想到了______。这句诗中我最欣赏的(字)词是_______,这个(字)词_____________。

预设一:黑云翻墨未遮山

生1: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满天的乌云翻滚而来,似乎听到了轰隆隆的打雷声,想到了这乌云不就像打翻的墨汁吗?我最欣赏的词是“翻墨”,这个词展现了天上的云所呈现出来的状态,黑压压的,蔓延很快,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我还知道这句诗是描写下雨前天上的景象。

预设二:白雨跳珠乱入船

生2: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豆大的雨点从天上倾盆而下,它们蹦到了船上,跳到了岸边,落在了湖中,我仿佛听到了雨点噼里啪啦的声音,想象到它们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我最欣赏的词是“跳珠”,这个词写出了雨的大和猛。(生补充)我认为“乱”字用得好。从“乱”字可以看出雨下得很大,下得很杂乱。此外,我认为“白”字用得也很好,不仅写出了雨的颜色,还显示雨下得很大,大得我们都看到了它的颜色。

过渡:同学们说得真好。苏轼特别喜欢这句中的“跳珠”。十五年后,五十岁的苏轼重返西湖,特意写道: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一团黑云和一阵白雨,一黑一白形成了色彩美,一翻墨一跳珠,形成了动态美。我们大家再来一起读一读——(生齐读)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那么黑云白雨过后,天地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预设三:卷地风来忽吹散

生3: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卷地而来的风转眼就将乌云吹散,将白雨吹走,似乎听到了风吹的声音。我最欣赏的是“卷地”这个词,“卷地”说明风很大。我也喜欢“忽”这个字,说明风来得突然,也说明天地变化之快。

预设四:望湖楼下水如天

生4: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大雨过后,望湖楼下水天相接,一片汪洋。我最欣赏“水如天”,说明雨很大,楼下一片汪洋,凸显景色之美。这一句写出了静态的美,它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有楼,有蓝天,有一片汪洋的水。

过渡: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看到水天一色之景,怎能不令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陶醉在西湖的美景中。(在课题“醉”下加着重号)现在,我们再回头看课题,大家如何理解这里的“醉”呢?(学生发言)

(3)朗读背诵,感悟诗韵。

过渡:醉于酒,醉于景,苏轼禁不住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醉于景,更醉于诗,让我们也走进了诗人描绘的奇趣世界。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对雨后景色的赞美,一起来读背这首诗。

(4)指名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5)配乐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6.课堂回顾,总结方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其中第二首诗主要由同学们自主学习。我们一起理解了诗题,在优美的旋律中朗读了诗文,通过合作交流明白了诗意,结合图画想象了诗中的情境,体悟到了诗人的心情。(出示课件: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这就是理解一首古诗的常规方法,大家都掌握了吗?下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另一首名家作品。

7.延伸拓展,作业设计。(出示课件:学生自选作业。)

(1)画:画一画本课所学两首诗所呈现出的画面,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找:另找一些描写月夜或暴雨的古诗,感受诗歌语言的凝练和画面美。

(3)学:收集孟浩然或苏轼的故事和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

 第二课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目标

1.会写“鹊、蝉”2个生字。

2.理解句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能够默写。

4.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赏析词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夏夜农村的清新恬静之美。

2.品味词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一首诗描绘了静寂的月夜,一首诗描绘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暴雨。老师想邀请两位同学分别来吟诵一下这两首诗。

1.抽查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再齐背。

2.再次归纳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两首诗的吗?今天,我们将运用相同的方法来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词虽与诗格式有别,但我们依然可以用上节课我们掌握的方法来学习它。(板书: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二、初读课文,读通文本。

1.讲解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夜”,点明时间;“行”,点明动作、事件;“黄沙”,点明地点。题目意思:夜间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他曾遭贬谪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沙岭比较熟悉。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鹊、蝉”。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交流。

3.检查自读及交流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出示词语课件,指名认读词语,教师纠正字音,注意变色的字。

惊鹊鸣蝉稻花茅店社林忽见

◆易读错字:(www.1ydt.com

“蝉”是翘舌音,“惊”“鸣”是后鼻音;“见”在这里同“现”,注意不要读错音。

(3)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土地庙。[溪桥]溪上的小桥。

(4)结合注释,弄懂句子的意思。

4.齐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三、再读课文,品读欣赏。

1.出示上阕文本和配图,引导探究。

过渡:很好,我从同学们的朗读中听出词的味道来了!读通词是学好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里面所包含的意思,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下面就让我们去仔细品味辛弃疾的这首词吧!

(1)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去欣赏美丽的夜景。

(2)小组交流,师生互学。

A.说说你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预设:对“别枝”的解释除了课本上的注释,还有两种其他解释,可引导学生思考,想象画面,教师相机出示:①离开枝头;②另外一枝。“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

B.说说你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说说你听到的:鹊啼、蝉鸣、蛙声、说丰年。

过渡: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同桌之间试着演演说说;教师指名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形象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里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呢?(青蛙、农人以及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散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请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丰年的感情。

D.说说你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预设: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想象画面,自由描述。

(清幽的月光照着大地,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了起来,引得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它们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预设:学生在描述画面时,不必拘泥于一字一词的对应,可展开想象,丰富细节。教师可进行指点: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对诗词所描述的内容感受得真真切切。

(4)播放音乐,展示图片。齐读上阕。

小结: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请大家齐读上阕。(生齐读)

2.出示下阕文本和配图,引导探究。

过渡: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让人犹如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桌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2)学生交流画面,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①注意断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该怎样断句?这两句话有什么特点?(“天外”和“山前”前面断句,这两句运用了倒装的句法,正常的语序应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②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可能是因为天黑看不清,而且道路弯曲、树木茂盛,更难辨认方向了。还可能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而忘了前方的路。要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的心情。)

过渡: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们知道吗?对了,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想象画面,自由描述。

(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那过去的茅店明明就在土地庙树丛旁边,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茅店就出现在了眼前。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4)播放音乐、展示图片。齐读下阕。

小结: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临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请大家齐读下阕。(生齐读)

 

四、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个性朗读。

过渡: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就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板书: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一会儿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最有诗人的气质。

2.学生配乐朗读比赛。(学生朗读展示、评价,最后全班齐读收尾。)

3.想象画面,结合板书,学生试背。

 

五、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分析比较,群文阅读。

过渡:同学们,我们到此就学完了本课三首古诗词。这三首古诗词都描写了自然的美景。虽然作者在其间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但这三首诗词所描绘出的画面都激发了我们美妙的想象力。现在,我们再把这三首诗词一起读一遍吧!

(1)齐读三首古诗词。(出示课件:三首古诗词)

(2)填写表格,比较异同。(出示课件:表格)

①先小组合作填写表格,教师点拨后出示答案。

②对比一下三首古诗词,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诗词名作者朝代时间段描写的景物诗人的情感《宿建德江》孟浩然唐代黄昏到夜晚舟、烟渚、日暮、旷野、树、江、月羁旅的惆怅、思乡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宋代白天黑云、山、白雨、船、风、望湖楼、水对西湖奇特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宋代夜晚明月、鹊、清风、蝉、稻田、蛙、星、雨、山、茅店、社林、溪桥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相同:这三首古诗词都描绘了动人的自然图景,情与景相融。

不同:作者见到的景物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宿建德江》写日暮时分江边清幽之景,情绪低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大雨骤至时的磅礴之景,情绪爽朗豪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雨中夜行所见清新之景,情绪闲适愉快。

2.拓展诗句,促进感悟。

过渡:古诗词的妙处就在于寥寥几字,便能给我们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古诗词中绝不缺乏想象奇丽、情感浓烈的句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这些句子,读的时候,同学们要充分发挥想象,看看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感受到怎样的心情。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唐]孟浩然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宋]苏轼《中秋月》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怪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宋]辛弃疾《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读诗句,想象画面

师:我们把一行行的诗想象成一幅幅灵动的画面。这首诗一共有四句,每一句中最主要的景物是什么?

生:黑云、白雨、卷地风、水如天。

师:(课件出示:云、雨、风、水)同学们把课前的预习纸拿出来,在这里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把它用文字描述出来。

(生在练习纸上对应的诗句后面写话。4分钟时间,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师:“黑云翻墨”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呢?

生:乌黑乌黑的黑云好像打翻在纸上的墨汁,还没来得及遮住远处的山。

师:“乌黑乌黑的黑云”这个说法对吗?应该怎么说?

生:不对,应该是“乌黑乌黑的云”。

师:可以的。换一个词,“黑沉沉的乌云”可能更好些。还有谁写了第一幅图?

生:黑色的云好像打翻的墨汁还没来得及遮住山。

师:很好。第二幅图呢?这场暴风雨在你头脑当中是什么样的呢?

生:白雨落在地上溅起的水花像打落的珍珠乱跳入船内。

师:还有谁来说说?

生:一颗颗晶莹闪烁的小水珠落在水面上,飞溅起的水珠如珍珠一般乱跳入小船内。

师:短短七个字被你写成了一段景,妙极了。这是一阵怎样的风呢?

生:一阵大风吹来,把阴暗得像是打翻了墨汁的乌云吹散了。

师:这阵风不仅吹散了黑沉沉的乌云,还吹走了——

生:似珍珠一样的雨点。

师:这时候,望湖楼下——

生:从望湖楼往下看去,楼下一片汪洋,水就像天空一样广阔。

师:此时在头脑当中也出现了一个画面,还有谁来说一说呢?

生:在望湖楼下,发现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师:还有谁讲?

生:从望湖楼上往下望,水和天一样,融为一体。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幅画面带到我们的面前。大家练一练,好不好?

(生自由练读。)

师:边读边想象画面是学习古诗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同学们在读这首诗的过程中一定也想到了许多有趣的画面,这对我们深入了解诗意有很大的帮助。

赏析:古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具有想象丰富的特点。古诗总是借助想象来创造诗的形象,开拓诗的意境。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在本段教学中,教师抓住了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古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巧妙的补白让学生再现诗歌画面,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在古诗的意境中任意驰骋,充实了诗的内涵,让古诗的学习变得趣味盎然。


4.《花之歌》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本课是一首散文诗,也是一篇充满哲理的美文。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四季更迭的自然变化,塑造了花朵作为自然的使者和奉献者,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形象。本文表面上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上是借花喻人,作者已与花融为一体,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文章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发人深思。这是本册书的第一篇自读课文,一方面需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把握“放手”的方向和标准,注重提供给学生一些具有现实可行性、操作性强的学习策略或建议,如设计自主学习卡等,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自学的方法。另外,本课是一首散文诗,要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领悟诗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仿写文中的语句,有效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写法。

4.把课文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想象的奇妙。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以花为主题的音乐片段(如民歌《茉莉花》、世界名曲《花之圆舞曲》等),让学生静静倾听,并谈谈听曲的感受。

导语:同学们,老师刚才给你们播放了几段乐曲,它们都是以花为主题的,有民歌,有流行歌曲,还有西方的古典音乐。你们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出了曾经见过的花朵的模样呢?这些都是名副其实的“花之歌”。今天我们要学习纪伯伦的《花之歌》,这是一首散文诗,是一首花的赞歌。学习这篇文章,也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力,就像刚才大家听那些美妙的音乐一样。

2.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引发思考。

思考:“花之歌”,单从字面上看,我们可以理解为“花的歌”,它会唱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  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中的《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另四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雨之歌》《浪之歌》。纪伯伦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2.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标注读不通顺的地方。

(1)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预设难词:[苍穹]天空。[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这里泛指帽子。

[祭献]祭祀供奉。[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很浓。[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

[硕大无朋]形容无比的大。朋,伦比。

[心驰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或思慕之极。

[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孤,单独。孤芳,单独的一枝花。

(2)各自练读,或小组内采取喜欢的方法朗读。

可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重在感知形象。要从整体感知花的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要读得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及语气的轻重抑扬,要体现出散文诗的抒情性。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从中感受到的花的形象,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_______的花。

预设:此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是引发学生思考,把握主要内容。回答可能是:美丽的花、永远变化的花、可当礼物的花、自由的花、快乐的花……

2.教师出示“自主学习卡”,小组合作探究。

过渡:这么富有诗意的花,带给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花在诗人的笔下到底是怎样的形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自主学习卡

(1)议一议:读“阅读提示”,思考其中的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中的“我”是花?

(2)说一说: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理清课文的思路,再分别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想一想:这篇课文只是单纯地写花吗?作者在花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4)学一学:课文中的语言十分优美,恰当地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请标示出相关语句,借鉴写法,进行仿写训练。

3.汇报展示,品析美文。

(1)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1小题。

预设:引导学生发现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第一人称叙述。虽然文中并无一个“花”字,但通过文中的“我”可以很容易理解本文把花当作人来写,说出了花的话,唱出了花的歌。特别是本文的前四段,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花的特征。可让学生分别说说从第1—4自然段中可以看出花的哪些特征。

明确:在第1自然段中,“大自然说出来”喻指花开,“又收回去”喻指花落,“然后又说一遍”喻指花开花落的循环往复。

第2自然段交代了花的整体形貌和生长环境,远观那一朵朵花儿就犹如绿草中亮丽的星星点点。

第3自然段是说花的四季变化。

第4自然段是说花的功用,它可以作为表达情意的礼物,可以作为婚礼上的装饰,还可以作为葬礼上的祭献。

(2)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2、3小题。

预设: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及语言表达上来划分文章层次。比如课文前四个自然段都以“我是……”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描绘,具体描述了“我”是什么,所以这几个自然段可以归纳为第一部分。剩下的三个自然段主要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绘花的形象,可以归纳为第二部分。但划分层次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应予以肯定。

◆结构梳理:『www.1ydt.com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这部分对花的形象展开了描绘,写出了花对人类无私的贡献。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这部分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绘花的形象,分别写了“我”的一天如何度过,“我”怎样和周围的世界和谐相处,以及“我”在享受着世界无私地给予的同时坚持追求光明的决心和行动。

过渡:通过划分课文层次和概括主要内容,我们也感受到了作者并不只是单纯地描写花的生长与美丽,而是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也就是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那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花的身上又寄寓着哪些美好的品质呢?

(遵循自然的规律,积极、乐观、向上等。)

(3)仿写训练,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4小题。

过渡:这篇文章以花的口吻展开,把花当作人来写,通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另外读这篇文章时,我们能发现文中大量使用了一种修辞手法——排比。排比的运用,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又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还可以深化文章的中心。同学们也来试一试,展开想象,选择你喜爱的大自然中的某一种事物(如草、彩虹、雪、雨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一番。

仿写句式: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我是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诵一诵,把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请同桌评价。

预设:指名朗读,要求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挑选自己喜欢的部分来读。组织其他学生自由评议。

  

四、拓展阅读,赏析名段。

过渡: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他热爱大自然,故乡的秀美风光赋予他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在纪伯伦的心目中,祖国黎巴嫩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所以在他的笔下,风、雨、浪、花,无不具有生命力。大家在课外可以找来他的其他散文诗作品读一读。现在,我们来读一读课文后面“阅读链接”里的文字,看看纪伯伦笔下的风又是怎样的形象。

1.出示课外阅读片段,指名朗读。

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貌;对于你,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升时,可看出你的刚毅、坚忍;降时,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你犹如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凛。                   ——选自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冰心译

2.阅读与交流。

(1)说说这个文段的叙述方式和《花之歌》有什么不同。(《啊!风》使用的是第二人称,《花之歌》使用的是第一人称。)

(2)风在作者笔下是怎样的形象?(变幻莫测、刚毅、坚忍、谦恭、礼让、轻盈、灵敏、和蔼可亲、威风凛凛……)

(3)找出文段中想象奇特的地方,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读了这首散文诗,我们是否在大自然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人生就是一朵花,失意时不要顾影自怜,得意时不要孤芳自赏。不论失意还是得意,我们的心中应该总是开满怡人的鲜花。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读散文诗的一些方法,比如说欣赏性地朗读,想象画面。我们更欣赏了纪伯伦优美、亲切、隽永的文字,这些文字就像一首歌,萦绕在我们的脑海、心中。今天大家的表现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出示课件)

爱诵读的你,可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读出花的美、花的精神。

爱绘画的你,可以画出花的色彩、花的形态、生活中的花。

爱写作的你,可以写出花的韵味、花的追求。

爱国学的你,可以搜集诗词,感受花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地位。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六、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习作1变形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2.能够语言较通顺、内容较具体地进行习作。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想象自己变成其他东西以后会看到些什么,确定选择哪些比较有意义的事情来写。

教学难点

把想写的事情写具体。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以《草虫的村落》为例,明确写作目标。

2.学生交流合作,确定题目写作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激发想象

1.谈话:《草虫的村落》一课作者的目光随着爬行的小虫,去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表达了作者对昆虫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生交流:课文为我们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昆虫世界?

(草茎组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虫成了游侠,随着草虫与同伴的一路招呼,“我”来到了草虫的村落。在草虫的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了像庞然大物似的来访者──蜥蜴;看到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

二、重温课文,学习表达

1.《草虫的村落》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推荐一名同学汇报。

2.学生汇报,教师随机点拨指导:【出示课件2】

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1)丰富的想象。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质,从而使一只只美丽的小甲虫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2)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课文中,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草虫的村落,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穴,但在作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色色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它们不但会享受生活,还会创造生活。)『www.1ydt.com


三、先想后说,练习口语

1.【出示课件3】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也想像《草虫的村落》的作者一样,去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你想把自己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指导学生可以大胆想象,既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大的东西,也可以想象成小的东西。学生可以相互说一说,自己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2.【出示课件4】说一说变成以后,你会在哪里?你会怎样生活?你观察到了哪些有意义的事物?它们怎样生活?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四、自定题目,独立作文

1.可以从课本上的题目中自己选择一个,也可以自拟题目。

2.学生作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交流习作,请同学提意见。

2.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作文,完成作品。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完成习作,自我评价。

1.出示自评标准,自评等级。

【出示课件5】

(1)自评(一颗星)

  语句通顺,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敢于大胆想象。

(2)自评(两颗星)『www.1ydt.com

  语句通顺、生动;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想象丰富。

2.师补充要求: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习作吧,并把自评的结果写在题目的左边。

3.刚才有哪些同学得到了两颗星?谁愿意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习作?还要接受同学们的评价呢!

二、交换习作,相互评改

1.四人一组,自由组合,相互交换习作、评改。

2.教师提出修改的要求:

【出示课件6】

(1)叙述是否具体生动,合情合理。

(2)圈出错别字,勾画出好词好句。

(3)参照自评成绩,综合小组成员意见,给出建议成绩。并将评价成绩写在题目的右边。评出组内有特色的文章或段落。

3.小组按要求评改习作。如果你们小组有什么拿不准的地方,老师可以帮帮你们。刚才每个小组都拿到了这张“今日之星”的奖项单。其中,希望星奖给本组习作最好的同学,冲刺星奖给本组习作进步最大的同学,神笔星奖给书写最棒的同学,聪明星奖给讲评时听得最认真的同学。

4.四人小组互评互议,教师巡视,并参加一个四人小组的评改。

5.教师组织反馈四人学习小组的评改情况:刚才有哪些同学得到了聪明星?看来你们是最会听的孩子。那神笔星呢?一定是书写最棒的同学。我们的冲刺星呢?你们的进步最大,要再接再厉哦!还有希望星呢,未来的小作家。

6.四人小组汇报评改情况:请2—3小组到前面来。(师相机引导学生评价并修改。)

三、及时鼓励,完善习作

1.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听了小组成员的意见和刚才同学间的汇报,想不想再修改一下自己的习作?好,那就让我们现在行动,在原文上改吧。

2.自主习作交流会:修改之后,可以去给你的好朋友或现场的老师读读你修改过后的习作,讲讲你变成另外的东西以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听听他们有什么感受和好的建议吧!

小结语:今天,我们用手中的这支笔,给想象插上了翅膀了,开心吗?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回家将自己的作文读给家长听,还可根据他们的建议修改。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词句段运用: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妙处;说说分号的用法;路牌的读音。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阅读要联系生活经验,从课文的内容往生活方向联想、想象,从而使理解深入。

2难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借助画面,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的意境与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排比句的课件。

2.准备《过故人庄》的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2.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内容。

 3.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你明白这段话的要点是什么吗?

(1)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重点语句。

(2)可以围绕重点写写批注,或感受。

4.交流。

(1)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为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关键要想。

5.怎样在阅读中想呢?请联系课文谈谈。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阅读的时候,可以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比如作者的其他作品,写同一景物或事物的作品,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等等。

6.阅读下面的一段话,谈谈你想到了什么?

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看啊!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劳倦,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生:由大街小巷我想到了草虫的村落肯定很美!一定有许多花儿,一定是弯弯曲曲的,给人以美的享受。

生:我想到了蜥蜴与黑甲虫的对话,不然黑甲虫怎么会爬到蜥蜴的上面呢!

生:由“驻足痴望”一词我知道了,虫子看的表情一定不一样!我觉得它们很可爱!

举例子的时候,要选择本单元中的内容,本单元五“蟋蟀的住宅”这一课了,可以换成“草原”那一课的例子。(不明白什么意思?)

7.总结:『puxuewang.com』

阅读文章时,要由课文内容往外想,这样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够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哟!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排比句课件。

A.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B.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C.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2.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3.认识排比修辞手法以及特点。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4.你喜欢哪个句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是排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学生选择,并思考,然后交流。

6.总结排比句的特点,然后试着写一两个排比句。

四、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本节课学习了阅读文章的方法和认识排比句。

 2.从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排比句,并整理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交流大家整理的排比句。

 2.朗读排比句,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习“词句段”

1.谈谈你认识的标点符号。

2.老师书写分号“;”提问:在怎样的情况下运用分号呢?

3.出示相关语句。

A.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B.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4.学生交流讨论,认识分号的用法。

分号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比如A句可以这样表示:

第一组: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

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第二组: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像这样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就要用分号。如果句子之间不并列,就不必用分号了!

5.学生谈谈B组句子为什么要用分号?

6.写一个句子,要用上分号。

三、继续学习“词句段”

 1.出示路牌,激发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路牌,同桌相互讨论。

 3.交流。『www.1ydt.com

(1)路牌中的路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2)地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4.老师相机点拨。

还有人姓名的拼音也全部大写。

 5.总结。

  这一题是关于路名、地名以及人名的拼音写法——全部要大写。

 6.巩固练习。

写一写下面的路名与地名。

中同路       鲁迅   巴金     鼓楼路

四、学习“日积月累”。

1.旧知导入。

(1)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你能不能背诵一句这样的诗句?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板书)

2.教师范读,画出节奏。

3.学生齐读。

4. 教师吟读一句,学生译读一句。

故人具鸡黍——老朋友准备好了鸡和饭。

邀我至田家——邀请我到他家里做客。

绿树村边合——村外绿树环绕。

青山郭外斜——村外远处有青青的山崖。

开轩面场圃——打开窗户面对场圃和莱园。

把酒话桑麻——边喝酒边谈论着庄稼。

待到重阳日——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

还来就菊花——再来赏菊和喝酒吧。

5.想象古诗中的画面,并说一说。

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了一个圈,小鸟展开翅膀在蓝天中飞翔,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峰斜立着。

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暖和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7.背诵古诗。

五、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认识了分号的用法,并正确运用分号。

2.认识路名、地名、人名的拼音写法。

3.理解、背诵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阅读文章——“想”

排比句——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修辞手法

分号——并列句子间的停顿

路牌——路名、地名、人名中拼音的写法

《过故人庄》——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反思:

1.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一个动态过程,因而,教师的讲不是“灌”,而是“导”,通过“导”的有效性来实现“学”的有效性。精讲强调的是“精”字,要求语言精练,表述精准、文辞精美,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激活其潜能。

2.认识排比与分号的用法要遵循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去进行,这样学习才会有情趣,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另外,还要注重学法的迁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便发挥出来了。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