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上语文古诗《回乡偶书》知识点精讲
18.只有一个地球 |
儿童相见不相识,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重点词句】
偶:随意、随手。
衰:读成“shuāi”,表示毛发疏落。
诗人简介: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与李白、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饮中八仙”。诗赞为:“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因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
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背景知识】
贺知章三十多岁时就离开家乡,到当时的京城长安做官。在阔别故乡五十多年后,已经八十五岁的他想要落叶归根,回老家。当白发苍苍的贺知章回到家乡,感觉既亲切又陌生。是啊,物仍是,人已非,此情此景,怎能不使诗人生出无限感慨啊!于是,诗人自然而然地写下了两首《回乡偶书》,表达了自己真实而复杂的情感。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1. 关于这首诗中词语解释,哪一种是错误的?( )
A.衰:衰落。
B.偶书:偶然书写(一首诗)。
C.鬓毛:鬓角的头发。
D.老大:年纪大。
2. 如果用一首歌名来表达《回乡偶书(其一)》的主题,以下哪首歌名最合适?( )
A.《小苹果》
B.《闪闪的红星》
C.《世上只有妈妈好》
D.《时间都去哪儿了》
3. 《回乡偶书》一诗,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其中“鬓毛衰”是和什么形成对比?( )
A.少小离家
B.老大回
C.儿童相见
D.乡音未改
【阅读训练】: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简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3、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里说:“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见’里望见了‘无垠’。”请就下面一首诗对此加以说明。(4分)
4、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离乡背井的伤感,也有老大回乡的喜悦。
2、这首诗用了比对的手法,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3、提示要点:三四句写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是重重的一击,引出了无穷感慨,久客伤老,反主为宾的悲哀都包含在这一“问”中。并且,儿童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的笑貌,与诗人鬓毛疏落、老迈衰颓的沧桑形象呼之欲出,又强化了这种感慨伤怀。全诗在这有问有答处悄然作结,给读者无穷的想象与回味。
4、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同步习题
图文导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1、读题:回乡偶书
2、作者:小朋友们,我们常说,要了解他的诗歌,首先要知道他这个人。
课前搜集的资料展示,何老师也搜集了我们来看一看,你了解了什么,请小朋友们自由读一读。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帮它找个朋友,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树叶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检查自读,加强识字
偶、鬓、衰、客、何、(很干脆,好听,非常好听,真喜欢,真喜欢你读的翘舌音)
3、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去掉拼音读。
4、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
5、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反思:当孩子们没法来问出教师想要得到的答案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主动权,来向孩子们提问)(师在田字格中的“客”下加一个实心圆点,旁打一个问号。)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三、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1、生: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案,真会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生: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师:真了不起,你能结合诗歌和插图找答案,学习就应该这样!我建议同学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爱思考会观察的孩子。大家也把明亮的眼睛看向插图吧!聪明的孩子,你来读一读后两句诗,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谁想反驳他的意见?或者说谁有补充?
生:不对不对!他不是客。我查过资料,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师:真棒!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诗。生读。
生:我还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比如说你是杭州人,那么你的乡音就是杭州话比如你是温州人,那么你的乡音就是温州话
师:乡音的“乡”就是――(生:故乡、家乡的“乡”)你的家乡是――浙江省杭州市…如果将来你离开了家乡,你会想念家乡吗?(会!)
我来采访几名孩子,你为什么会想家长?
王丽珺:我去了日本几天,没过几天,我就想杭州的菜了。
师:是的呀,家乡的菜让你思念家乡了。
2、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回”,你们明白了吗?
生:因为他思念家乡;
生:想回来看一看家乡的人;
生:他想吃一吃家乡口味的饭菜;
师:真应了那句“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呀!(随机板书:想家乡!)带着这种心情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语速稍快。)
生: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诗人想念家乡,却要等五十年才回来?(这个问题如果孩子们不提出来,老师也可以补充)
生:我知道,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要是像现在这样发达,诗人肯定会回去不知多少次了。(师生一起笑起来。)
生:我爸爸在外地工作,我们都非常想念他。爸爸几乎每天都要给我们打电话,也会经常抽空回来看我们。
生:虽然我爸爸也在外地,但我还是能经常看见他,我可以在网上通过摄像头和爸爸视频聊天!(大家都笑了。)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小朋友们现在几岁,等50年后你再回到杭州,那得发生多大的变化啊)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
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读诗句,读得较好,“老大”一词拖得较长。)
3、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爸爸妈妈的身边,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我现在能理解贺知章爷爷的苦恼了,他虽然日夜思念家乡却几十年没有机会回乡解除思乡之苦。
生:所以虽然诗人已经很老很老,头发也被风霜染白了,却怎么也改变不了他的一口乡音,因为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
“激动,高兴”随机板书,
你能读出激动的感情吗?谁来评价一下,你能比他读得更激动吗?(用教师的评价语来引导孩子一步一步走入情感的深入)
请你带着这样的理解读一读。
请你把这样的感情送进去读一读。
师:好!让我们再次吟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摇头晃脑地读起来,“无改”拉得较长,声音上扬。)
师小结: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生: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生:“回”到这里了!)不是“来”而是――(生:“回”呀!)师:不是“来”――(生:而是“回”呀!)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生有滋有味地读起来,“回”字咬得特别重。)
4、 回归全诗:五十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自然而然地引导出下面两句诗歌)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里的儿童有一个表情,小朋友们来圈一圈?
这个笑问能不能改为请问客从何处来?
小朋友们,现在何老师就是那位老爷爷,请你也笑着来问问我吧。(运用角色替换的方式,小朋友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孩子们争着抢着要来问我,其实,师傅说,在这个环节,我就可以运用诗歌的意思,教师的评价语潜移默化地来引导孩子理解诗歌)
老爷爷,您几岁啊?(我今年80有5了)
老爷爷,您从哪儿来呀?(我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到了现在才回来)
师:好,我们一起读全诗。
四、个性朗读,深化理解
师: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我认为盼了几十年终于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所以我要这样读,生以欢快的语调读诗。师引导同学们以欢快的语调一起读一遍诗。
生:诗人终于回家乡了,家乡的儿童是那样热情好客,诗人一定感到非常亲切。我想这样读,生以愉悦舒畅的语调读。
生:我想用忧伤的语调来读。诗人回家时已经八十五岁了,家乡的许多事都改变了,当年的朋友大都已经去世了,还被家乡的小孩子当做客人,所以我想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有些伤感。生读诗。
师:认为他说得有理的跟他一起读全诗。(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更加到位一点,把孩子们的情感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大家觉得他读得欢快吗?也可以追问孩子,为什么你要这样读?为什么你这句诗要重读?)
师:大家读得真好!能读出自己的感悟就是读懂了诗,读出了诗的韵味。看着大家读得这样投入,我也想读一读,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师:如果我是贺知章,我会这样想:我离别家乡几十年,想了家乡几十年,在他乡做了几十年的客人,今天我终于得偿夙愿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但家乡却早已不是记忆中的家乡了,还令我想不到的是家乡的那些小孩子却说我是客人,他们这些天真无邪的黄口小儿哪里知道我这个八旬老人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啊!想到这里,怎不让我百感交集,感慨万端啊!师以感慨、惆怅的语气读诗。
6、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五、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有――生:李白的《静夜思》。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全册文档课件下载地址:https://m.1ydt.com/v/box-6_35_43
或扫二维码下载: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