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德里奇诗歌

安德里奇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1

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著名作家。代表作是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由于他作品中史诗般的力量——他籍著它在祖国的历史中追寻主题,并描绘人的命运”而于196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三月的一天


三月的一天。令人不安的灰色的海上,刮着湿润的地中

海的热风。一座古老肃穆的教堂紧贴山岩耸立着,从那大

门上面洞开的钟楼里,时而传出悠扬的钟声,应和着海的

叹息,撞击并最后融入峭壁的沉寂之中。


薛 菲 / 译




事情往往这样


事情往往这样:当我在生活和享受生活乐趣的时候,

我的创造力沉睡着,只是偶尔吐出几句梦呓,而当我痛苦

得无法活下去的时候,我的创造力却苏醒了,日渐活跃,

从我的痛苦中成长起来,就像从黑油油的沃土中探出头

来,蓬勃成长一样。


薛 菲 / 译



多瑙河上


多瑙河上,夜空一片明净。云彩的移动和形态,说明

高空的风力要强得多。

地面微风轻拂,阵阵吹到了人们身上。

在这样的夜晚,颤栗、喜悦和激情都没有睡去,全失

去了睡意,让一种不明来路也不知去向的剧烈运动所左

右。也许,在这样的时刻人会老得更快,死得更早。而我

觉得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我那世俗的事业以一种非人间的

轻松成熟起来,既无名目,也无形态,如大海一样,只容

你猜测或想像。


薛 菲 / 译





潮水在短短几小时之内就淹没了海滩,把砂子,卵

石,碎木片、贝壳、水草和树叶冲积成古怪的城堡,塔楼

和小丘,并在它们身上画满了各种各样的图案以及奇怪的

谁也识不透的字符。潮退了,海滨浴场一带留下处处痕

迹,仿佛有巨人家族的孩子们来这儿玩过,随后又消失在

大海深处。


薛 菲 / 译




大自然倦了


十二月最后的日子。我回到那已告别了明媚的九月之

晨的海边。周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阴暗的云层取代了湛

蓝的天空,一切都湿漉漉的,似乎在腐朽,花儿半死不

活,像假的一样;青草虽还没有发黄,但已失去了它们原

有的温馨,再不像夏天那样,使人看了觉得陌生。

大自然倦了,俯首沉浸于美好冬日的梦境之中,为未

来的复苏积蓄着力量。


薛 菲 / 译




无名旋律


风声,人声,水声和树叶的簌簌声,

这人间万籁透过向沉沉黑夜洞开的窗户传入我耳中。

正如无比珍贵的生命之声,

它丰富,生动,明朗,

这无名的旋律。

我,一似远征途中涉过溪流,

早已超越了我自己,

让以太阳的运转来计算的时间停下,

我倾听大地,人类及其周围的一切奏出的无名旋律。

我悄悄地越过生的界限,丝毫再不想回归自己,

我如同干枯的树木、冰冷的金属转化成声音,

为人类的虚弱和强大效力,

在无梦、无光的黑夜的终点,清晰、无误,

把无名的旋律交给人类大地。


薛 菲 / 译

《旋律》一诗的笔调和《三月的一天》有很大的不同。诗人在此不是向巍峨雄壮的大海与教堂寄托自己的感情,而是转向平实却暗暗蕴涵着生命活力的自然。
作者从风、水、树叶和人的声音起笔,并为他的倾听设定了“沉沉黑夜”的背景,因为在“沉沉黑夜”的时候,窗户才会“洞开”,我们才能更仔细地倾听世间的一切声音。风声、人声、水声和树叶的簌簌声,这些都是生命的象征,体现出生命的不同形式,散发出生动的活力和明朗的气息。但这最细微、最渺小的种种声音无法一一命名,甚至在平常的时候我们更无法倾听,所以作者说这是无名的旋律。
第二节中“我,一似远征途中涉过溪流,/早已超越了我自己”,这意味着“我”早已抛弃了这个主观的、充满着先入之见的强势自我,而融入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之中,与外在的世界化为一体。因此,“以太阳的运转来计算的时间”对于“我”而言是没有意义的,是停止的。在这种无我的境界中聆听大自然,才能触摸到它最细微的跳动和最真实的旋律。
体悟到大自然最精妙的旋律后,“我”再不想回归自己。“我”在融入自然万物的过程中悄悄越过生的界限,“我”宁愿像早已失去生命的干枯的树木,或是从来没有生命的冰冷的金属一样,像他们一样化成声音存在于世界上,让虚弱而强大的人类去倾听。“我”宁愿守候在无梦、无光、没有任何希望的终极黑暗中等待,等待需要和懂得的人来寻觅、来聆听。那时,“我”会清晰地把“我”的声音传递给他们,就像现在“我”倾听的时候,那些自然界的事物对“我”所做的一样。
这是一种伟大的感情,看似平淡的语气与低落的情绪,实则贮藏着精神上的彻悟与哲理上的洞见。在甘守平静的心态中深深蕴涵着沉寂的力量。
另外,作者在诗中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我”,即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安德里奇在诗篇最开始将人和风、水、树叶的声音并列就已经表明了他的这种观点。大自然的任何一种事物都在为这个世界发出属于它自己的声音,贡献它自己的力量。哪怕最后只是作为沉寂的金属或是无用的枯树,哪怕一直在默默无闻的黑暗中等待,我们同样也在为这个世界默默地发出我们的声音。而这声音,在作者看来,终究会有人倾听。而且,这种沉寂并非迫不得已的选择,它往往是生命必须经历的过程。(吴丽萍)


致敬经典:

阿多尼斯《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扎加耶夫斯基《尝试赞美这残缺的世界》

米沃什《礼物》

米沃什《和珍妮谈天》

马雅柯夫斯基《穿裤子的云》

阿列克山德里《爱》

里尔克《秋日》

策兰《死亡赋格》

策兰《花冠》

博尔赫斯《南方》

博尔赫斯《棋•Ⅱ》

兰波《感觉》
博尔赫斯 季米特洛娃 米沃什《诗艺》

叶芝《当你老了》

R.S.托马斯《秋日》

艾略特《空心人》


超越自我
孜孜以求
继承突破颠覆重构
个性先锋自由开放
理念
星期一诗社

邮箱xzt886@vip.qq.com QQ群589878064

豆瓣:https://www.douban.com/group/xqyss/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