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闻一多《太阳吟》

闻一多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太阳吟》是现代诗人闻一多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一首诗歌。身为海外游子,每日见到的太阳也照耀着祖国,于是他渴望骑上太阳每天返回家乡,看望祖国一遍;希望太阳能够带去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诗歌意象奇特,匠心独运.情感热烈.传递出如火一般的爱国深情。
面对着异国的天地,生疏的环境,激起了诗人对祖国的强烈思念。喷薄的感情无以寄托,铭心的相思无以抒发,只有对着空中的太阳表达自己深切的感情。作者从清晨第一眼看见太阳写起,叙说太阳虽逼走了游子一夜的思乡梦,但却带来了十二时辰难熬的思念。又说太阳能烘干草尖上的露珠,却烘不干游子的冷泪盈眶。诗人还向太阳询问家乡的情况,甚至盼望能骑上太阳绕行地球去看望自己的家乡。想象奇特瑰丽,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他身处异国,却并不迷恋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物质文明”,在诗人的眼中,“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的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充分体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
《太阳吟》中对家乡的怀念,是基于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和对于帝国主义强烈的恨。爱国主义的激情像一条奔胜的江河穿在闻一多的诗作之中,这是他与“新月月派”其他诗人在艺术特色上最显著的不同之点,也是他的诗篇长久闪粮着艺术光辉的根本原因。《红烛》集的诗篇大多是自由诗,某些诗篇还呈现出唯美主义的烙印。但是,《太阳吟》这首诗明白如如话,诗人把浪漫主义的瑰奇的想象和现实的爱国主义的情怀相结合,把朴实无华的语言和自然流杨的韵律相结合,抒情深沉而又低吟回荡,具有感人的力量。
全诗采用向太阳问话的形式,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在诗的排列上,三行一节,一韵的到底,朗读起来具有铿悦耳的音乐感,更増添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闻一多《太阳吟》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

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

又加他十二个时辰底九曲回肠!


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

烘干了小草尖头底露水,

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泪盈眶?


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

省得我受这一天天底缓刑,

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


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

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

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

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


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

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

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


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

你也好像无家可归似的呢。

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


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

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罢。

可能指示我我底家乡底方向?


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

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太阳啊,生命之火底太阳!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底情热,

同时又是球西半底智光?


太阳啊,也是我家乡底太阳!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

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

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The Sun of Singing

by Wen Yiduo

Tr. David Wei


Sun ah, stabbed my heartache of the sun!

And drive away the wandering of a dream return home,

And then his twelve Tow-hours the nine-twists of roundabout-gut!

Sun ah, like fire burning sun!

Dried grass pointed dew,

Can drying wandering cold - tears in the eyes?

Sun ah, six dragons carefully control the sun!

Please relieve my probation to endure day after day,

And put five years as one day to finish it then why not?

Sun ah - God - Super Golden Bird - the sun!

Let me ride you and circle around the earth daily,

So easy to see once home every day!

Sun ah, floor corner Newlift sun!

And you're not just our oriental over it?

My home now can all still okay?

Sun ah, my home fly over the sun!

Beijing the palace walls - Willow and they wrapped a autumn, right?

Alas! I also like that Autumn a gaunt appearance!

Sun ah, back and forth, not the rest of the sun!

You also seem to like it homeless.

what! You and my life experience as to be unthinkable!

Sun ah, self-improvement of the sun!

Perhaps the universe is your home now.

And may instruct me - my hometown direction?

Sun ah, this is not like my mountains, the sun!

Here's winds and cloud with another class color,

Here the birds sing tunes particularly bleak.

Sun ah, the fire of life of the sun!

But who do not know that you are the ball of the eastern half of lust,

And is also the wisdom of the western half of the ball of light?

Sun ah, but also my hometown sun!

At the moment I can not return to my sun had gone home,

So here finds and you as hometown as a mutual compensation.

Sun ah, love light shine sun!

Next time I see you, and then as a home once;

My hometown is not underground is in heaven!

 

Translation in Nanjing.



《太阳吟》作于诗人1922年在美国留学期间,是诗集《红烛》中一首著名的爱国诗篇。诗人在同年给友人的信中说:“我想你读完这两首诗(按:指《太阳吟》、《晴朝》),当不致误会我想的是狭义的‘家’。不是!我所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致吴景超》)
诗人把“太阳”作为自己对话的伙伴和歌吟的对象,看来不是无因的。第一,诗人置身异域,备受民族歧视,环顾四周,能与自己平等以待、坦诚相对者能有多少?唯独太阳日复一日,“慈光普照”(顺便说一句,人们往往忽略了诗中出现的这四个字,以为不过是一般的形容而已,其实不然),不因肤色不同而有所偏废,这自然令诗人产生亲切之感。第二,古诗云:“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悲歌》)登高望远,所见到的山川、田野、炊烟之类,同属华夏景物,当然会激起家乡之思,田园之念,在精神上得到某种安慰。可是诗人这一次离家万里,远隔重洋,触目所见,正像诗人在诗中所写的:“这不像我的山川”、“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究竟什么东西才能承担自己感情的重托、成为家乡袓国的象征呢?诗人不由得想起了太阳,是啊,中美两国分别处于地球东西两半球,而太阳给人的感觉不就是由东而西照射大地,换句话说,在美国所看到的太阳不就是刚从东方的袓国上空一路照射过来的吗?蓄之既久,其发必速,正是诗人胸中久久翻滚着爱国的波涛,一旦找到了喷射口(“太阳”这个象征物),才立刻奔泻而出,转化成了这首激情澎湃、势不可遏的诗篇。
找到“太阳”这个象征和寄托的物体只是第一步,重要的还在于善于寄托和象征,多方面地发掘和展现它的丰富内涵。诗人情之所钟,意之所托,使得太阳开始具有独立的个性和活泼的生命,而不是成为有些人笔下那种任意搓捏和驱遣的道具。在诗中,太阳时而再现了远古神话中的风采:驾上六龙,乘车西向,化为金乌,急速飞翔;时而具有游子般的身份和遭遇:奔波不息,无家可归;时而又成为“生命之火”,象征着东半球的情热和西半球的智光……太阳原本只有一个,但在诗人激情的作用下,竟然具有如此缤纷的色彩和不断变换着的形象,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从另一方面说,也只有如此多姿多彩的形象,才能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家乡之思、邦国之念,从而激起广大读者的共鸣。人们论诗,爱说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太阳吟》自然也不例外,不过它所写的“景”并非简单的客观存在,而是更多地活跃在诗人的想象之中,潜藏于诗人平日对异国他乡的痛切感受、对神话传说的浸润研究和对东西文化的深沉思索之中,这样“交融而成的诗篇,比起那些就实地所见的平平之景抒人之皆有的浅浅之情的作品来,当然要超出好多了。
把握和发掘了对象的丰富内涵,还要出之以相应的结构和安排,这也是诗歌创作中不能忽视的问题。如果说抒情诗的主要内容离不开感情,那么它在章法(布局谋篇)上要做的就是按照感情的变化和层次加以安排(即不是像叙事作品那样侧重于情节安排)。这对于《太阳吟》这样内涵丰富、感情激越、时间和空间的跨度较大的作品来说尤为重要。试想,如果平铺直叙,缺乏波澜起伏,又怎能激荡心灵、震慑魂魄?《太阳吟》对太阳一吟再吟,亦即意味着诗人对太阳的感情一变再变:始而是埋怨太阳(惊醒了游子的还乡梦);继而是请求太阳(免受缓刑、望见家乡);第五、第六节把太阳当成朋友,频频询问家乡情景;第七、第八节又转而把太阳当成患难与共的知己,同诉身世,共觅家乡;最后,诗人眼看还乡无望,归期难定,索性认太阳为家乡,诗人对太阳的感情是富于变化,不可穷尽!还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如此逐层变化而又逐层深入的感情,是通过相当整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太阳吟》每节三行,一韵到底,各节第一行均以“太阳啊”呼语领起。诗人这样安排,既符合他建立格律诗的总的诗歌主张,也和《太阳吟》这首具体作品反复吟咏的特性相吻合,可说是文质倶佳,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




《太阳吟》是闻一多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一首著名诗歌。这首诗创作于1922年的秋天,后来收入作者的第一本诗集《红烛》之中。
《太阳吟》这首诗,感情真挚,有很大的感染力。收入这首《太阳吟》的诗集《红烛》,是闻一多的一本风格独特、具有独创性的新诗集,为中国现代诗坛上的一部力作。
《太阳吟》中反映出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刻骨的思乡之情。全诗共分为12小节,每小节为3句,而且一韵到底,中途没有变韵。
诗人在开始描写的是,清晨醒来时分,看见窗外的太阳所引发的感想和思乡之情,并向太阳倾诉自己的心声:“太阳啊,这不像是我的山川,太阳!/这里的风云另有一般颜色,/这里的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诗人在这里感到的是一种压抑的感觉,以至于山川、风云、鸟声等均变得黯然失色,在这种感觉后面,隐藏着爱国之情与思乡之情,这与闻一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是分不开的。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反问句“可烘得干游子的冷泪盈眶?”更能体现出闻一多当时的游子之心。
在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干脆把太阳认作是自己的“家乡”,诗中这样写道:“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集中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切怀念。
《太阳吟》是闻一多的代表作之一。按刘烜《闻一多评传》之看法,当作于1992年9月下旬,即诗人赴美留学的两个月之后。(诗人于1992年7月赴美)同他这一时期创作的《孤雁》、《忆菊》、《晴朝》等诗一样,充分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殷切思念。《太阳吟》一诗共十二节,其间情绪跳跃转折、变化不定,我们最好分节解读。
诗的一至三节算作第一部分。写的是诗人清晨从睡梦中醒来,猛然间瞥见太阳而生出的一系列感想。于是,那聊以忘却乡愁的美梦消逝了,他又不得不回到这块陌生的土地,不得不透过窗户望着那黑气冲天的工业烟囱。现实生活的紧张感使他对无觉无知的酣梦格外钟情,尽管他并不能永远地陶醉在梦中,但这乍然醒来的强烈的不适感却也很自然地让人迁怒于物。在他看来,太阳的出现实在是太粗暴、太不近人情了,“刺得我的心痛”!那难捱的白日又要等多久才能结束呢?这个意思在前一首《晴朝》里已经有所表现。
然后,太阳的“热”也为诗人体验到了。太阳冉冉升起,大地逐渐为之增温,那些在花草丛中晶莹闪烁的露珠被烘烤干了。但是,给万物以生机的太阳于“我”又何干呢?诗人那迎风落泪的眼眶永远都是湿漉漉的,太阳的热度还远不足以将它们烘干。因为比起故土的温暖来,太阳的这点热度实在太不值一提了。自闻一多去国离乡以来,泪水就常常伴随着他度过了无数个寂寞孤独的日子。在《晴朝》中,诗人也说:“地球平稳地转着,/一切的都向朝日微笑;/我也不是不会笑,/泪珠儿却先滚出来了。”不过,也有必要指出的是,太阳也烘不干的竟是诗人的“冷泪”,可见,这还不是《晴朝》中滚出来的“泪珠儿”,它们很可能是诗人梦乡的产物,在梦中见到了那想念已久的故乡,于是激动得泪如泉涌,等到早晨,这泪水就已经冰凉冰凉的了。
接着,诗人又把目光投向了已经升入高空的太阳。他想到,这一天才刚刚开始,太阳还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再度没入地平线呢!这“九曲回肠”的“十二个时辰”实在太长太长,况且,他的留美生涯才刚刚的开始,还有漫长的五个年头啊!这整整的五年竟然也都要象这一天似的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地度过,那又将是怎样的痛苦呀!1992年冬,闻一多在一封家书中写道:“一个有思想之中国青年,留居美国之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我乃有国之民,我有五千年之历史与文化,我有何不若彼美人者?将谓吾国人不能制杀人之枪炮遂不若彼之光明磊落乎?总之,彼之贱视吾国人者一言难尽。”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缓刑”吧?一般认为,诗人所说的“缓刑”就是洋人对中国人的欺侮和岐视,即“彼之贱视吾国人”,这在当时是的确存在的。而我又还想强调一点,即这样的“岐视”还并不一定都是生活态度上的,它更具有一层文化上的涵义。在二十世纪,西方文明已经达到它的鼎盛,实现了“现代化”的目标,而中国文化却仍然处于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这一历史性的差距必然在各个民族之间造成不小的心理距离。西方人有他们目空一切的姿态,而中国人也可能产生极度敏锐的感觉,亦即所谓的“文化自卑感”。闻一多当时正处于这种“文化自卑感”的笼罩之中,越是在文化教育的实践中产生深深的自卑,他就愈可能极力维护祖国文化的尊严,而故土则是祖国文化的缩影,当然也就更是强烈地牵动他的情怀了。
以上是诗的第一个部分,这一部分集中写诗人对太阳的种种挑剔和不满,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怨。诗人迁怒于物,满腹怨气。
诗的四至六节属于第二部分。写诗人希望借助太阳的力量了解故乡的情况。乍然醒来时的懵懂引出了万千怨愤,但这毕竟还毫无实际意义。太阳照旧每天升起,驱散人们的美梦,向大地播撒自己的热量,又依旧不紧不慢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任何意气性的怨怒都于事无补。诗人逐渐清醒了过来,他望着高空里运行的太阳,不觉又为它俯瞰一切的优越地位而感慨起来。他幻想能够骑着太阳旅行,“天天望见一次家乡”;他又由太阳的东升西落,往复不已而想起了《淮南子》中的传说:“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入于虞渊之汜”这样说来,太阳就是刚刚来自东方大陆,来自诗人的故乡,想到这里,诗人似兴奋起来,他急切地向这位故乡的来客打探消息:“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在诗人的人生经历中,“家乡”和“北京”是他感受最深的两个地方。“家乡”养育了他,给了他最初的启蒙教育,在后来又是他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营养的“二月庐”,自然也给了人伦的亲情和友善。“北京”则是他接受现代文化教育,发展成熟的地方,在北京清华学校就读之时,他还曾对学校多有不满,但时过境迁,同异国他乡的寂寞孤独比较起来,凡是东方古国的一切都显得格外的温馨迷人,让人追恋不已。
诗的七至九节构成了第三部分,写的是诗人与太阳互相认同,从而向他倾吐衷肠。这思路依然是从太阳东升西落、整日往返不已、奔波不息当中引发出来的。诗人由“太阳”的劳碌奔波而想到了自己,继而猛然悟出了太阳与自己的相同命运:“你也好象无家可归似的呢。/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由自己的奔波劳苦、漂泊异乡而设想太阳也有同样境遇,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自我平衡吧?如果高居万仞碧空之上的辉煌的太阳也一如“我”的命运,那么,“我”所承受的那份精神压力是否就理所当然地为之减轻了一些呢?
无论怎么说,诗人都的确是把太阳引为了同病相怜的知己,他开始向它倾吐自己的种种烦恼,希望得到太阳的帮助指点。诗人细细地讲述着自己对美国社会的感受:“这不象我的山川”,“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在《孤雁》里,诗人也曾有过类似的描述:“那里是苍鹰底领土”,“那鸷悍的霸王啊!/他的锐利的指爪,/已撕破了自然底面目,/建筑起财力底窝巢”,“喝醉了弱者底鲜血,/吐出些罪恶底黑烟”。
诗的十至十二节是第四部分,写诗人将太阳认作“家乡”,象崇拜家乡一样崇拜太阳。第十节起着过渡性的作用。诗人说太阳兼有“球东半底情热”与“球西半底智光”。这也就是说,太阳已经不再是世界的旁观者,它本身也由这个世界的基本元素组成,带着东方或者西方的气质与修养,当然,也必定包含着“我家乡”的属性。故乡的文化、故乡的温情必定在旋转的太阳中有所显现。这样就推出了结论“太阳啊,也是我家乡底太阳!/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诗人将心目中的故乡凝聚成某种精神的化身投射到了太阳身上。于是,每当太阳升起,也仿佛就是故乡的来到,“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我的家乡不在地上乃在天上!”至此,在心灵纠缠不已的“故乡情结”,得以释放和外化,它辉煌耀眼,运行在万里长空之上,更令人倾慕,令人崇拜。
对于“家乡”,闻一多曾在给吴景超的信中有过一段著名的解释:“我想你读完这两首诗,当不致误会。我想的是狭义的‘家’。不是!我所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对此,我认为读者也应当有所分析。每位诗人、每个作家的情绪触动都是相当具体而实在的,作家、诗人从都不是面对一个抽象的概念抒情达志,在这里,狭义的“家”是具体实在的,而“中国”的一切则是抽象的和概念性的。我认为,在诗人的情绪启动之际,刺激着他灵魂,纠缠着他梦魂的无疑是实实在在的“家”,当然,随着他思绪的逐渐展开,理性成分逐渐增强,抽象意义的中国整体的“家”也就浮现了出来,并最后成了他诗歌的主体和归宿,这也是并不奇怪的。《太阳吟》如此,《孤雁》、《忆菊》之类何尝又不是如此。
这里也涉及到了这首诗的理性成分问题。《太阳吟》一诗,全是诗人对太阳产生的感想,如我们以上所分析的,诗的情绪变化多端,游走不定,一会儿是嫌厌,满腹怨气,一会儿又满怀希望,打听消息,一会儿呼为同类,认作知己,最后顶礼膜拜、奉为偶像。在一些情绪之转折之处,似也显示了某种理性的逻辑联系,但是,这些理性的成分均被诗人用充沛的激情包裹了起来,因此我们从整体上是难以感受到这些“异质”因素的存在的,这也是闻一多作为诗人最令人叹服的地方!
在艺术特色上,《太阳吟》亦有两处值得一提,其一是一韵到底,语言铿锵高亢,与《红烛》中大多数的无韵诗形成对比。无韵诗讲究的是自然天成,感情含蓄蕴藉,需要我们从字里行间去细细揣摩,而一韵到底的形式却将诗人的内在情愫凸现出来,给人极大的震撼力。其二是对“太阳”意象有人格化处理。在中国传统诗歌里,“太阳”大多作为自然背景中的一个有机元素存在,是自然整体性质的一个符号,并未取得与抒情主人公的平等地位。曾经热衷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闻一多抛弃了这个传统,他将“太阳”从宇宙中抽取出来,赋予他人格化的色彩,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互相对话,宇宙对于太阳,倒仿佛是它难以返回的“家乡”,这种取象、立象方式,无疑是对中国诗歌传统的一大开拓性贡献。



相关阅读:

艾青《我爱这土地》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洛夫《子夜读信 》

洛夫《边界望乡》

徐志摩《再别康桥》

徐志摩《偶然》

徐志摩《沙扬娜拉》

北岛《回答》

北岛《一切》

舒婷《致橡树》

余光中《乡愁》

余光中《乡愁四韵》

卞之琳《断章》

戴望舒《雨巷》

戴望舒《烦扰》

闻一多《七子之歌》

闻一多《红烛》

郑愁予《错误》

郑愁予《水手刀》
张枣《跟茨维塔伊娃的对话》

张枣《镜中》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以梦为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