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废名《十二月十九夜》

废名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十二月十九夜》是诗人废名的代表之作,写于1936年,收录在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水边》中。这首诗意象恍惚,光怪陆离,却包含无限生机。这首诗运用跳跃性的奇思异想和干净利落的语言创造诗的意象和意境,不仅富有诗意,而且营造出一种非现实的虚幻感,有一种中国古典诗歌论所说的“镜花水月”之美。

这首诗写诗人在“十二月十九夜”的思绪,诗人的联想由“一支灯”的意向延展开去,引出了一系列比喻性的意向,从而构筑了一个循环往复的意向世界。诗人把“灯”的意象视为“知音”的形象,便联想到了钟子期听俞伯牙演奏“高山流水”的故事。一连串的博喻都是来诠释“思想”的,是抽象化的“思想”具体化了。 意象往往是现实生活中最普通的事物,但就是从这些普通的事物中,提炼出诗人最细腻、最完美的意境,,有物质到精神的转化,显示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感受玉幻美世界的非凡想象。 原来光明只是昙花一现,一切都是影子,都是梦。可悲可叹,诗人的心随着诗的意境变化着:“炉火温暖着心灵,黑暗吞没了身躯。”这便是废名的《十二月十九夜》。



废名《十二月十九夜》


深夜一枝灯,

若高山流水,

有身外之海。

星之室是鸟林,

是花,是鱼,

是天上的梦,

海是夜的镜子。

思想是一个美人,

是家,

是日,

是月,

是灯,

是炉火,

炉火是墙上的树影,

是冬夜的声音。


1936



废名(冯文炳)这首诗的艺术表现颇有特点:一是它不作架空抒情,而致力于意象的呈现,运用暗示和隐喻展现诗人的心境。它的篇幅短小,然而意象繁复。诗人通过一连串跳动着的意象来表现自己飘忽不定的思绪。诗人不说自己的思想如何美好,而是通过隐喻,将自己的思想比作美人、日、月、灯、炉火。美人、日月、炉火等都是美好的事物,它们都有助于将情绪客观化,从而使诗篇生动形象,增加感人的艺术魅力。二是观念联络的奇特。星与鸟林、花、鱼、梦,思想与美人、家、日、月、灯、炉火,这些不同的事物之间似乎没有共同点,然而诗人却通过想象,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在艺术表现时又省掉了联络的字句,从而反映诗人思路的飘忽与意识的流动。三是运用通感手法。这首诗的末两句“炉火是墙上的树影,/是冬夜的声音”。诗人以听觉来写视觉,突出了诗人冬夜的强烈感受,抒写了诗人冲破冬夜的寂寞的主观愿望;在艺术上,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使诗的语言富于弹性与新鲜感。


推荐阅读:
废名诗选

歌德《漫游者的夜歌》

希尼《阳光》

勒韦迪《一切都是黑暗》

彭斯《友谊地久天长》

兰波《感觉》

兰波《黄昏》

兰波《醉舟》

策兰《死亡赋格》

策兰《花冠》

兰波《奥菲莉娅》

荷尔德林《海德堡》

米沃什《和珍妮谈天》

米沃什《礼物》

米沃什《第二空间》

里尔克《秋日》

里尔克一诗两译

R.S.托马斯《秋日》

狄兰•托马斯《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约翰·弥尔顿《哀失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