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纳富瓦《麋鹿的归宿》

法国 博纳富瓦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伊夫·博纳富瓦(1923 - 2016)法国著名现代诗人、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1923年生于法国西部,在大学里攻读哲学,后曾研究考古。1946年起发表诗作,195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论杜弗的动与静》,一举成名,被公认为杰作。后来又陆续出版了诗集《昨天的空寂的王国》《写字石》《门槛的诱惑》和《在影子的光芒中》等多卷,均为传世杰作。他先后获得过多种国际国内诗歌大奖,他的创作宗于波特莱尔、瓦雷里、马拉美以来的象征主义传统,又融以现代艺术的创新活力,颇能代表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法国诗的主流。风格上他力求古典法国诗中字句的严谨,题旨及组织上都深广繁复,时见玄秘,另一方面诗的拍击力直接而强烈。他的诗可以说是经验的一种特别的结构,使人从无中把握着有,从否定中把握着生命的不可言传处。在他看来,世界的真象必须是“隐而不见的”诗的意趣不在现实本身的形象,而在这天地演变成的境界,诗人只有通过语言的创造才可经验到这种空的、无形的境界。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在整个二十世纪法国诗坛上独树一帜,可以说在古今法国都是绝无仅有的。

博纳富瓦的诗歌在战后的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了“波德莱尔、马拉美、瓦雷里以来的象征主义传统,又融入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创新活力,颇能代表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法国诗歌的主流。他的诗优美而繁复,时见玄秘,通过语言的创造从日常经验上升到空灵无上的境界。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在整个20世纪法国诗坛上独树一帜,可以说在古今法国都是绝无仅有的”。博纳富瓦早年受到艾吕雅、布勒东等超现实主义诗人和哲学家巴什拉尔(Gaston Bachelard,著有《梦想的诗学》,国内有三联书店1997年的刘自强译本)等人的影响,投身诗歌创作,1953年出版成名诗集《论杜弗的动与静》(Du Mouvement de l' Immobilité de Douve)、后有1965年的《写字石》(Pierreécrite)和1975年的《在门槛的幻象中》(Dans le leurre du seuil)。此外,他还翻译了许多莎士比亚、叶芝、邓恩和济慈的作品,并写有数本艺术史和艺术理论著作。



博纳富瓦《麋鹿的归宿》


最后一只麋鹿消失在

树林,

沮丧的追随者的脚步

回响在沙地。

小屋里传出

杂沓的话语,

山岩上流淌着

薄暮的新醍。

恰如人们所料

麋鹿蓦地又逃走了,

我预感到追随你一整天

也是徒劳。


葛 雷 / 译



没有任何当代作品能像博纳富瓦的作品那样,更鲜明地显示出诗歌的真实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与我们那最有害、但却卓著高贵的本质作艰苦斗争而获得的: 这本质即是那僵死的思想,自我陶醉的语言。《麋鹿的归宿》是一首高度抽象的诗,全诗共有三小节,每一个小节的意义相对独立,却又有着内在的统一性。这首诗为读者勾画了三个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个场景是描写森林中一只麋鹿迅速消失,而狩猎者疲惫的脚步声在沙地上回响;第二个场景是描写在山边小屋里,人们坐在桌前闲聊,屋外的山岩上流淌着清澈的溪流,夕阳西下时分,到处都迷漫着特殊的香气;第三个场景把前两个场景综合了一下,闲聊的人们已经预言了麋鹿的逃走、狩猎者的徒劳。
《麋鹿最后的归宿》和博纳富瓦一贯的诗歌风格有一定的距离,这首诗显得清纯而又意味深远,作者把自己对世界的哲学思考融入淡雅的诗歌语言中,通过瞬间的场景来解释生存的意义。作者选取了几个灵动、温馨、闲适的意象,无论是迅疾的麋鹿、脚步的回声、杂沓的话语还是山岩的溪流,都显得富有动感和音乐色彩。但作为象征主义诗人的代表之一,博纳富瓦的这首诗也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麋鹿象征着转瞬即逝的人类生命;狩猎者象征着人类渴望生命不死的企图;而那些杂沓的话语则象征着人类现实生活的琐屑、杂乱;清澈的溪流、酥油般的薄暮象征着远离人类现实生活的“诗歌”的世界。最后一小节基本上是诗人的结论,人类对永生的渴望是一种徒劳,生命总是会突然消失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在博纳富瓦看来,世界存在着一种抽象的、歌一般的和谐,在这里“所有尘世的碰撞和不安”都消失了;这碰撞和不安用一种虚假的诱惑剥夺我们那苦涩的真理,这真理就是我们那感情丰富而又转瞬即逝的生命,我们的死亡。为了不欺骗我们,为了让我们回到现实,诗歌,与整个传统相反(传统的观念是想使诗成为逃避时光的摧残、创造圣洁生活的工具),应该收容脆弱、腐败和内心废墟;而真正的诗歌应该“列出堕落者的名单”,以便指示出“真正的肉体”、“真正的场所”。博纳富瓦认为诗应该作为人与短暂相遇的见证,作为所有境遇的见证,在这些境遇中,静止的世界仿佛因为过于敏感的揭露而被撕碎了。他相信诗应该拒绝令人炫目的完美形式,以便“在普通的词句中暗示出感情世界的短暂”,诗歌改变我们的生活,用事物的晦暗而不安的“存在”代替了它那抽象、明确而稳定的概念,诗歌使我们回归到我们那迷惘而又乏味的境地。( 杜 绣 琳 )



推荐阅读:

博纳富瓦诗选

米沃什《礼物》

米沃什《第二空间》

里尔克《秋日》

里尔克一诗两译

R.S.托马斯《秋日》

狄兰•托马斯《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狄兰·托马斯《羊齿山》

约翰·弥尔顿《哀失明》

约翰•弥尔顿《时间啊…》

弥尔顿《我仿佛看见》

赫塞《梦》

马丁松《三月的夜晚》

叶芝《当你老了》

叶芝《茵尼斯弗利岛》

叶赛宁《我记得》

博尔赫斯《天赋之诗》

博尔赫斯《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

博尔赫斯《棋•Ⅱ》

博尔赫斯《南方》

博尔赫斯《我的一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